• 沒有找到結果。

北高兩市民眾對全球暖化的認知概念及實際行動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北高兩市民眾對全球暖化的認知概念及實際行動之研究"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北高兩市民眾對全球暖化的認知概念及

實際行動之研究

指導教授 :劉 思 岑 博士

研究生 :趙 姿 婷 撰

(2)

謝誌

終於到了書寫謝誌的時候,心中的感動是無可言喻的。回想自己正懷著老大 準備研究所考試的過程,幸運的考上後,沒有多餘的時間,生完老大做完月子, 緊接著就開始研究所的課業,一向很少開車的我,也必須硬著頭皮上場,當時, 剛接國小高年級、初當媽媽以及開始當學生的我擁有三種角色,都是新的嘗試, 新的挑戰。過程中的酸甜,也曾讓我潸然淚下,也曾讓我歡欣鼓舞,如今,這樣 的過程眼看要告一段落了,我的收穫及成長已不同於以往,所要感謝的人也實在 太多了。 首先要感謝我的恩師-美麗大方的劉思岑老師,在論文題目的產生一直到每 個章節的撰寫,指導過程中的殷切與耐心,尤其在研究態度上,老師適時的激勵, 改變了我許多,而每一次的咪聽,雖然都是一種壓力,但老師有制度的管理下, 我們都能有所收穫;也要感謝我的口委-退而不休的惠元老師,總是像媽媽般關心 著我們,讓我們有家的溫暖,期間能跟老師討論植物,甚至分享植物,也是研究 過程外的另一收穫呢!以及王順美老師在適時鼓勵中給予指導,在此都要感謝伴我 成長的師長們! 另外,這兩年半陪著奮鬥的同學們,我要謝謝你們!有你們的幫忙與互相激 勵,是我每次能樂在研究的動力。婆憂同伴筱苓、淑臻是我研究切磋的夥伴,感 謝學弟妹哲賓、綱玲、志祥、政興以及春憲、瑞芳、玉如、敬凱、素貞,在我口 試期間的幫忙與指正。 最後,我要感謝最親愛的老公志吉在這段時間,陪伴著我及倚寧,當我挑燈 夜戰時,他獨自顧小孩的辛苦與包容,還有學校同事、姐姐思婷的鼓勵,這一切 的一切,多虧有你們! 趙姿婷 謹誌于台中教育大學 2008 年 12 月 30 日

(3)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本研究運用了集體利益模式於全球暖化實際行動上,並藉由探討民眾對於暖 化所呼應的行動中,了解民眾的暖化認知概念及認知的來源。研究者試圖驗證 Lubell(2007)針對西方民眾提出的集體行動模式,並探討台灣民眾的抗暖化行 動現況,依政治參與、政策支持及環境行為等三個依變項討論,並分析實際行動 中最顯著的影響變項。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針對台灣的兩大直轄市-台北與高雄兩市, 發放問卷共 680 份,回收有效問卷 643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 94.5%。研究結果 發現: 一、 民眾在暖化認知方面雖有正面的了解,但仍存有若干迷思概念,包括暖化 會造成皮膚癌、食物中毒,對環境友善的行為如整理房間、保護稀有動植 物也認為是改善暖化的方式,且民眾的暖化認知概念與性別、年齡、教育 程度、收入的不同有顯著差異。 二、 民眾獲取暖化認知的來源主要以電視及報紙為主,而男女性別不同,獲取 資訊的方式亦略有差異。 三、 台灣居民在參與環境公民行動這一領域的行動較不積極,傾向以個人行動 取代集體的政治行動;民眾大多傾向支持政府的政策;環境行為中以「隨 手關電器」、「回收」頻率最高。而年長者及高收入的人較願意從事政治參 與活動;居住台北市、年輕人、高教育程度及高收入的民眾較傾向於支持 政府的暖化政策;而女性、台北市民眾、年長者則較願意從事環境行為。 四、 政治參與、政策支持及環境行為皆達顯著正相關,「政策討論」及「環境價 值」是暖化實際行動模式中較佳的預測變項,可見居民熱衷於討論政策及 對於環境所具有的價值觀是影響其行動的關鍵因素。 建議政府及相關單位可多透過電視及報紙宣導鼓勵民眾採取減碳行動,並藉

(4)

由加強民眾關注政治、提升其環境價值,以鼓勵民眾採取主動愛護地球的行動。 關鍵字:集體利益模式、全球暖化實際行動、政治參與、政策支持、認知概念 英文關鍵字:the collective interest model、global warming activism、environmental

(5)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employed collective interest model on global warming activism, and it is through the responded actions from the general public regarding warming that we can have appreciated the concept of warming cognition as well as the sources of cognition. The study would attempt to corroborate the collective interest model put forth in view of the mass from the west by Lubell (2007), and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activity for people in Taiwan against warming. The study would, based on three variables a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cy support,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alyze the most prominent variable of impact on the substantial activism.

This study has utilize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metho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s, and has sent out 68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in the two major municipalities under Executive Yuan – Taipei City and Kaohsiung City. And valid questionnaire retrieved reach 643 copies, with as high as 94.5% retrieval rate. The results of study have discovered that:

1. Though the general public possesses positive understanding with regard to warming, some concepts of myths remain, including warming will bring about skin cancer, food poisoning; and friendly behavior to environment includes to tidy up one’s room, and protection of endangered species is considered a measure to fight against warming. Furthermore, the concept of cognition of the mass will vary prominently as of gender,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diverse of income.

2. TV and newspaper are of the primary sources that the mass obtains their cognition of warming; besides, with diversity of gender the ways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will also vary.

(6)

3. Residents of Taipei and Kaohsung are relatively not so active in the participation of environment civic action, and they are more inclined to resort to individual action in place of collective political action. Besides, the general public is also more inclined to support government policy. Of thos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turn off electrical appliance handily” and “recycle” are reckoned 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And it is senior citizens and high-incomers who are more willing to take part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ctivity, while the residents living in Taipei, young people, one with higher education, and high-incomers are more willing to support government warming policy. As for women, residents of Taipei, and senior citizens, they are more inclined to conduct environmental behavi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cy support,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re reached positive correlation, while “policy discussion”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are of the better predictable variables in warming activism model. As viewed, we can tell that the residents are enthusiastic to discuss policy and crucial factors that would impact on the action of sense of value given in environ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and relevant authorities should resort to TV and newspaper to publicize and encourage the general public to take action for carbon reduction. In addition, they can,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mass attention for politics and enhancing their environmental values, encourage the general public to take their action to protect the earth on their own.

(7)

目 錄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 I...III ABSTRACT ABSTRACTABSTRACT

ABSTRACT ... III...IIIIII III 目

目目

目 錄 錄錄 ...錄... VVVV 表目錄

表目錄表目錄

表目錄 ... VIIVIIVII VII 圖目錄

圖目錄圖目錄

圖目錄 ... VIIIVIIIVIII VIII 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緒論緒論 ... 111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名詞界定 ...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7 第二章 第二章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 ... 8888 第一節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 ... 8 第二節 全球暖化的認知概念 ... 14 第三節 環境教育與媒體傳播 ... 20 第四節 全球暖化的行動 ... 22 第五節 台北市及高雄市的環境行動簡介 ... 29 第三章 第三章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 363636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設計 ... 39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設計 ...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3 第四章 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結果與討論結果與討論 ... 44...444444 第一節 北高兩市民眾樣本背景資料 ... 44 第二節 民眾的暖化認知現況及背景差異分析 ... 46 第三節 民眾的暖化認知來源分析 ... 54 第四節 民眾的暖化實際行動現況分析及背景變項差異檢定 ... 57 第五節 變項與暖化實際行動之相關及迴歸分析 ... 64 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 ... 71...717171 第一節 結論 ... 71

(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7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 76... 767676 附錄一 附錄一附錄一 附錄一 雙向細目表總表雙向細目表總表雙向細目表總表 ...雙向細目表總表 ... 90909090 附錄二 附錄二附錄二 附錄二 問卷內容修正表問卷內容修正表問卷內容修正表 ...問卷內容修正表 ... 92929292 附錄三 附錄三附錄三 附錄三 預試問卷預試問卷預試問卷 ...預試問卷 ... 102102102 102 附錄四 附錄四附錄四 附錄四 正式問卷正式問卷正式問卷 ...正式問卷 ... 109109109 109 附錄五 附錄五附錄五 附錄五 問卷發放注意事項問卷發放注意事項問卷發放注意事項 ...問卷發放注意事項 ... 115115115 115

(9)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 2-1-1 過量的溫室氣體的製造途徑... 10 表 2-1-2 京都議定書的主要內容... 12 表 2-4-1 全球暖化實踐行動的假設變項... 28 表 2-5-1 大高雄工業區環境抗爭案件(1980-1998)... 35 表 3-3-1 專家審核名單... 39 表 3-3-2 問卷施測方式 ... 41 表 4-2-1 全球暖化的可能影響答題次數分配 ... 47 表 4-2-2 全球暖化的可能原因答題次數分配 ... 49 表 4-2-3 減少全球暖化的方式答題次數分配 ... 50 表 4-2-5 民眾的暖化認知概念與背景變項之差異檢定分析 ... 53 表 4-3-1 全球暖化認知來源分析 (N=643)... 54 表 4-4-1 民眾的背景變項與暖化實際行動之差異檢定分析... 63 表 4-5-1 暖化實際行動三大構面相關分析表 ... 64 表 4-5-2 暖化實際行動的三構面與集體利益變項之相關分析表 ... 65 表 4-5-3 全球暖化實際行動的三構面與選擇性價值變項間之相關分析表 ... 65 表 4-5-4 暖化實際行動的三構面與選擇性參與的代價之相關分析表 ... 67 表 4-5-5 全球暖化實際行動三大構面之迴歸分析表 ... 67

(10)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 1-1-1 NASA 在 2006 年公佈的「地球平均的溫度」... 1 圖 2-1-1 溫室效應圖... 9 圖 2-1-2 全球二氧化碳變化趨勢圖... 9 圖 2-2-1 全球暖化認知概念圖... 16

圖 2-4-1 AZJEN & FISHBEIN(1980)的計畫行為理論... 26

圖 2-5-1 台北市行政區域圖... 30 圖 2-5-2 台北市各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趨勢圖... 31 圖 2-5-4 高雄市行政區域圖... 33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37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38 圖 4-4-1 居民的政治參與分析圖 ... 58 圖 4-4-2 居民的政策支持分析圖 ... 59 圖 4-4-3 居民的環境行為分析圖 ... 60 圖 4-5-1 全球暖化實際行動之顯著變項路徑分析圖 ... 70

(11)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199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在國際間越來越受重視,探討的範圍也 很廣,其中「全球暖化」這個現象加速了環境、甚至經濟的改變,造成世界各地 的極端氣候產生,本研究欲探討民眾在全球暖化的現象下所具備的認知概念及從 事的環境行動。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與動機

與動機

與動機

與動機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在 2006 年公布長期以來全球氣溫的觀察記錄,顯示地球 的平均溫度正不斷上升中(NASA, 2006)(見圖 1-1-1)。世界氣象組織及聯合國環境 規劃署在 1988 年成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集合了全球 2500 多位科學家參與氣候變遷的相關研究, 在 2007 年 2 月公布第四個氣候變遷評估報告(Fourth Assessment Report,AR4), 明確指出人類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大量的使用石化燃料,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劇 增,加劇了全球暖化的可能性高達了 90%(邱淑慧譯,2007; IPCC, 2007)。

圖 1-1-1 NASA 在 2006 年公佈的「地球平均的溫度」

(12)

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與全球暖化有關的極端天氣、異常氣候日趨頻繁(倪 宏坤,2006;葉欣誠,2006; Cabral, 2007; Devine-Wright, Devine-Wright& Fleming, 2004; IPCC, 2007)。2005 年卡翠娜颶風侵襲美國紐奧良市區,造成前所未有的巨 大災害,美國出現數十萬災民,甚至動搖了美國的國際地位(Hayden, 2006);2007 年 5 月,4.5 公尺高的巨浪讓馬爾地夫群島部分地區成為水鄉澤國,引發嚴重洪 水,帶來大規模損失(楊明娟,2007);全球的熱浪、乾旱頻傳,永凍層與極區冰 雪覆蓋面積都在縮小中,到本世紀末,北極夏天可能冰雪全融(高竹君,2007); 根據潮汐與衛星觀測資料,1993 年到 2003 年的十年中,全球海平面高度平均增 加了 3.1 公分,造成海島國家被淹沒的危機;疾病加速擴散到世界各地;整個生 態系也受到嚴重的影響(IPCC, 2007)。反觀台灣,高溫異常的記錄一再創新,植 物時序錯亂(鍾崇燊、向曼菁,2005),颱風水災頻率增加,均為國內帶來重大災 難(丁嘉琳,2007)。 全球暖化是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緩和氣候變遷需要全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 (台灣綜合研究院,2004)。1997 年,IPCC 針對全球暖化的現象,提出「京都議 定書」,規範 38 個國家及歐盟,以個別或共同的方式控制人為排放之溫室氣體數 量以期減少溫室效應對全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倪宏坤,2006;葉欣誠,2006)。 而許多國家也紛紛在國家、地方及社區間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活動(葉欣誠,2006),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已成為地球村的各成員共同關注的焦點(許志義,1996)。 在此一國際環保風潮下,臺灣必須正視全球暖化問題(許志義,1996)。若以 石化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而言,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率為 110%,高居全球 第一,每人每年的排放量高達 11.25 公噸,高居全球第四名(林日楊,2007;彭群 弼,2007),台灣具有如此驚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造成的影響和你我都有切身 的關係,我們不只依賴政府擬定方案而已,更需要民眾具備環保的概念,重視地 球是屬於大家共有的大環境(葉欣誠,2006;鍾崇燊、向曼菁,2005),因為民眾

(13)

心慧,2006),但是人們必須先對環境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有效解決環境問題(許 世璋,2001;楊冠政,2006)。而國內外有許多研究顯示師生對全球暖化的認知具 迷思概念,大多為不清楚全球暖化與臭氧層破洞的關係、溫室效應加劇的原因等 (張凱惠、洪志誠,2007;湯宜佩,2006; Boyes & Stanisstreet, 1993; Lee, Lester, Ma, Lambert, Jean-Baptiste, 2007; Michail, Stamou, & Stamou, 2007),且綜觀國內外的相 關研究對象,大多針對小學生、國中生、大學生及職前教師、教師等對象,甚少 直接針對一般民眾探討他們對全球暖化的認知現況是否也存有一樣的迷思概 念,所以研究者想要針對民眾調查他們的認知概念以及所因應的環境行為,這是 本研究動機一。 繼美國電影「明天過後」(2004)引起一波全球民眾對於氣候異常的關注,美 國副總統高爾(張瓊懿、欒欣譯,2007)拍攝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更引起 另一波民眾對於全球暖化議題的討論及重視。近年來,政府及媒體單位、民間團 體透過各種策略及方法對民眾進行社會環境教育宣導,像是公視的抗暖化小廣 告、慈濟製播的克己復禮,抗暖化短片、廣播節目及電視媒體的宣導等,但民眾 真正接收到全球暖化訊息的來源為何?結果可供政府及相關單位在宣導社會環境 教育的參考,此乃我的研究動機二。 環境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對環境負責任的公民,並能主動採取解決環境問 題的行動(楊冠政,2006)。國內外有許多學者因應全球暖化亦提出各種行動策略 (林雨蒨譯,2007;吳韻儀,2007;袁世珮譯,2006;張瓊懿、欒欣譯,2007;賀 恩萍編,2007;葉欣誠,2006;羅新衡、高紹惠,2007; Cabral, 2007; Pockley, 2007; Stengel, 2007),但台灣民眾在這些學者專家的呼籲下,到底實施了哪些具體的減 緩暖化行動卻仍待探討,此乃本研究動機三。

美國學者 Lubell、Zahran & Vedlitz (2007)首次將集體利益(the collective interest ,CI)模式應用在全球暖化集體行動上,探討影響暖化實際行動(global warming activism)的三個依變項,包括政治參與、政策支持、以及環境行為等,

(14)

並驗證出影響暖化實際行動的重要自變項,如覺知危機(perceived risk)、個人效能 (personal efficacy)及環境價值(environmental values)等,最能正面且直接的影響民 眾是否支持政府的暖化政策,以及減少暖化的個人行為。但由於 Lubell et al. (2007) 的此一研究係針對美國民眾,尚沒有針對東方人驗證過,曾有研究(Lee et al. 2007) 證實文化及語言的差異可能會影響暖化的行為;另外台灣的政治行動以價值理念 為基礎,不同於美國的理性行為選擇模式(吳乃德,2000);且美國曾是京都議定 書的簽約國(葉欣誠,2006),美國民眾對於暖化態度呈現兩極化(張瓊懿、欒欣譯, 2007),而台灣並不是京都議定書的成員,且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率高居全球第一 (林日楊,2007),種種的差異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故研究者一方面想要藉此實 際行動模式探討台灣民眾面對暖化議題可能採取的抗暖化行動,另一方面也欲藉 此模式應用於國人的情況,以驗證模式中的重要變項與 Lubell et al. (2007)的研究 是否有所差異,此乃呼應本研究動機四。 另外,全球有 50%的民眾住在城市裡,全球城市雖然只佔了世界上 2%的土 地,卻因為居民的食、衣、住、行各方面的活動,製造了全世界 78%的溫室氣體 (葉欣誠,2006),以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兩大直轄市為例,高雄市的經濟活動以 工業為主,每人平均排放量約為 34 公噸,是台灣地區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城市; 而身為首都的台北市以服務業為主,2005 年人均排放量為 6.38 公噸,低於台灣 之人均年排放量 11.26 公噸(2004)(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2007),且台北市政府已 訂定每年減少 2%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畫,預計在 2030 年要比現在減量 25%(蕭 富元,2007);而高雄市政府企圖改變本身工業都市的形象(何明修,曾子旂,蔡 佳憓,2005),在 2006 年 8 月通過了「高雄市溫室氣體減量計畫」(葉欣誠,2006), 由於台灣兩大城市在產業結構上的差異,導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各異,且當地政 府單位也積極從事溫室氣體減量計畫,故本研究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擬針對北高 兩地的居民做探究,藉由問卷調查法了解北高兩地民眾對全球暖化的認知現況,

(15)

化行動的自變項,希望能提供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了解北高兩市民眾對於全球暖化議題的認知現況及迷思概念。 二、 了解北高兩市民眾獲取全球暖化認知的來源。 三、 了解北高兩市民眾因應全球暖化採取的實際行動現況。 四、 驗證北高兩市民眾的全球暖化實際行動的重要變項,包括居住地區、性別、 教育程度、年齡、收入、環境價值、個人效能、覺知危機等。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名詞界定

名詞界定

名詞界定

名詞界定

一、 民眾(public) 本研究所指的民眾係年滿二十歲並具有投票權的公民,因考量二十歲以上成 年人較有自主能力且具能力採取個人行動及集體的政治及法律行動等。 二、 全球暖化 (Global Warming) 廣泛的被視為嚴重的威脅自然的生態系以及人類生存的氣候現象 (IPCC,2001)。引發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為人類為生存需要燃燒煤、石油、天然氣 等燃料,形成的溫室氣體越來越多,導致地球的輻射熱留在地球表面,地球越來 越溫暖的現象(Preneau, Gravel, Bourque, & Langis, 2003)。

三、全球暖化實際行動(global warming activism)

Lubell et al. (2007)所提之全球暖化實際行動,主要以三個行為尺度作為依變 項,分析民眾為解決地球暖化,所採取的(1)政治參與(如加入環保團體等政治參

(16)

與行動);(2)政策支持;及(3)環境行為(如從事減少暖化的個人行為);並探討其 他影響暖化實際行動的重要自變項。

(17)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本研究是針對臺灣地區的兩大直轄市-台北市、高雄市為抽樣範圍,但由於 時間、人力、經費等多方因素限制,民眾的選取是採用非機率抽樣法,本研究問 卷調查結果雖然無法普遍推論到北高兩市及其以外縣市民眾的看法,但能作為其 他研究相關民眾行動模式者的參考。

(18)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

1990 年代以來,全球環境變遷的議題在國際間越來越受重視,探討的範圍也 很廣,而其中最受重視的是全球暖化議題(倪宏坤,2006)。2007 年 4 月政府間氣 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公布最新研 究,再度對全球暖化問題發布警訊(IPCC, 2007;丁嘉琳,2007),全世界都在擔 憂氣候暖化的問題,除了在 2004 年中有 45 篇新聞專文報導,在 2006 年 1~5 月 更有 234 篇類似的報導(彭國棟,2007)。 一、全球暖化的原因 關於全球暖化的原因,科學界主要認為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溫室氣體增加, 導致溫室效應增強的結果(王寶貫,2007;林明瑞,1990;黃啟峰,2007;彭國棟, 2007;張瓊懿、欒欣譯,2007;鍾崇燊、向曼菁,2005; IPCC, 2007)。溫室效應 (Greenhouse Effect)的產生是由於太陽的能量以短波輻射的方式穿越大氣層,一部 分的輻射線會被大氣層中對流層的氣體吸收,使能量再進入地球表面,大氣因能 量增多而增暖,作用的過程有如溫室的玻璃一樣(見圖 2-1-1),要是沒有溫室效應, 地表平均的溫度將會比目前狀況冷了攝氏十幾度。大氣的溫室效應對於生活在地 球上的我們是有利的,假如沒有溫室效應的話,地表的平均溫度會很低,地球將 成為一個寂冷的世界(王寶貫,2007;林明瑞,1990;黃啟峰,2007;彭國棟,2007; 張瓊懿、欒欣譯,2007;鍾崇燊、向曼菁,2005)。

(19)

圖 2-1-1 溫室效應圖 參考資料:黃啟峰(2007) 1997 年聯合國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把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 (CH4)、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6 種氣體列入管 制。其中後 3 種氣體對溫室效應的影響最顯著,但對全球升溫的貢獻來說,由於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多,大約是所有溫室氣體總貢獻的 72%(黃啟峰,2007),如 圖 2-1-2,可看出雖因森林季節性的變化而有鋸齒狀的效果,但二氧化碳曲線圖 的上升,卻是不爭的事實(林雨蒨譯,2007; IPCC, 2007)。 圖 2-1-2 全球二氧化碳變化趨勢圖

(資料來源: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地球 太陽輻射能通過大氣層 被地表吸收 地球表面吸收的熱 被大氣中的溫室氣 體吸收 部分太陽輻射能 折射太空 地球表面吸收的熱部分反射回 太空

(20)

除了人類為了需要所製造的溫室氣體外(見表 2-1-1),這些氣體的全球增溫潛 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也就是與二氧化碳相比的相對輻射影響值都 相當高(黃啟峰,2007;葉欣誠,2006),而且這些氣體在大氣中的生命期相當長。 二氧化碳的生命期為 50~200 年,甲烷 12~17 年,氧化亞氮為 120 年,這些氣 體一旦進入大氣,幾乎無法回收,只能藉由自然的過程使它們逐漸消失,這也是 為何溫室效應會持續不斷的原因(倪宏坤,2006;許晃雄,2007;葉欣誠,2006; 鍾崇燊、向曼菁,2005)。 表 2-1-1 過量的溫室氣體的製造途徑 溫室氣體 製造途徑 GWP 含量 二氧化碳(CO2) 燃燒石化燃料、砍伐(燃燒)森林 1 72% 甲烷(CH4) 垃圾場、水稻、植物、天然氣、石油 及煤礦、家畜排泄物、腸道發酵 23 17% 氧化亞氮(N2O) 使用氮化物肥料、燃燒石化燃料 296 10% 氫氟碳化物(HFCS) 冷氣機、電冰箱的冷煤、滅火器、噴 霧器的化學成分 5700-11900 1% 全氟碳化物(PFCS) 滅火器、噴霧器的化學成分、鋁製品 120-12000 六氟化硫(SF6) 工業用的半導體、鎂製品、電力設備 22200 研究者整理自葉欣誠(2007)、黃啟峰(2007)、張雨青譯(2007) 誠如以上所述,可知溫室效應的影響是長久的,而且是全球性的,即使從現 在開始停止排放所有的人造溫室氣體,從工業革命以後所累積的溫室氣體仍會繼 續影響地表的溫度。研究者將探討北高兩市民眾是否真正了解暖化的成因是由於 人類製造的大量溫室氣體,包括燃燒石化燃料、飼養家畜的排泄物、廢棄物腐朽

(21)

產生的氣體、以及肥料、噴霧器的化學成分等均會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因此地球 平均溫度雖有消長,但仍持續上升的結果。如果不加以控制而任由溫室氣體繼續 增加,預計在本世紀末,全球氣溫若平均增加攝氏 1.5 至 2.5 度,暖化的結果將 引發巨大的連鎖效應(IPCC, 2007),以下將探討全球暖化的影響。 二、全球暖化的影響 全球暖化作用引發不正常的氣候變遷,對環境所產生的衝擊,約可分成以下 幾個面向: (一) 南北極冰河和冰帽的崩潰及溶化,造成海水上升(洪銘堅,2007;張瓊 懿、欒欣譯,2007;彭國棟,2007; Mote, Hamlet, Clark, & Lettenmaier, 2005)

(二) 沿岸地區土地淹沒及威脅人類的健康(丁嘉琳,2007; IPCC, 2007)。 (三) 水資源減少(丁嘉琳,2007; IPCC, 2007)

(四) 物種與自然變遷(彭國棟,2007;張瓊懿、欒欣譯,2007;蕭富元,2007; Luntz, 2007; Redorbit breaking news, 2005)

(五) 颱風與颶風的威脅可能加劇(吳俊傑,2006;洪銘堅,2007;彭國棟, 2007;樊劍萍,2007; Kerr, 2005) 反觀臺灣島嶼在熱島效應下,暖化速度超過全球(林日楊,2007;葉欣誠, 2006)。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2007)提出國內的一份研究報告分析台灣在二 十世紀的百年氣候暖化速率約為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全球平均氣溫在二十世紀上 升 0.6 度,台灣則上升攝氏 1.1 度,導致日夜溫差變小、全年日照時數縮短,降 雨強度增強等異象。每人每年的排放量高達 11.25 公噸,高居全球第四名,已超 越歐洲及日本(林日楊,2007;彭群弼,2007)。 綜上所述,雖然氣候變遷的衝擊有許多仍是科學家們的預測,但是科學家及 專家們經由長久的觀察記錄所發表的研究報告絕不會只是危言聳聽,縱使有部分 人士仍持不同的看法,仍在持續爭論全球暖化,但是目前氣候的異常卻是不爭的

(22)

事實,全球暖化的問題,也同樣需要大眾一起努力(林雨蒨譯,2007; Sullivan, 2007),根據 Lubell et al. (2007)的研究指出若民眾覺知暖化危機,將有助於採取抗 暖化的環境行動,故本研究擬調查北高兩市民眾對全球暖化可能造成的影響,包 括氣候的變遷、南北極的冰層融化,海水上升,以及物種的變遷等,並進一步了 解民眾採取抗暖化行動的情形,以下將介紹國內外採取抗暖化行動的現況。 三、國際上的抗暖化行動 全球各地在短時間內發生發生如此多的環境問題,科學家呼籲,全球已經逐 漸暖化,地球已經不再自然,再不採取任何行動,世界將會變得更糟(Kerr, 2007)。 十多年來,許多國家紛紛採取行動,於 1997 年由 149 個國家通過最具管制效力 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如表 2-1-2,議定書已於 2005 年 2 月 16 日生效。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約束的形式,限制已開發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也是第一次全世界共同以行動宣示對抗全球暖化的決心(鐘丁茂,2005)。 表 2-1-2 京都議定書的主要內容 管制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 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 減量期程 2008 年至 2012 年,以此 5 年的平均值為基準 減量基準年 以 1990 年為溫室氣體減量基準年 減量目標 管制 38 個已開發國家及歐盟的溫室氣體平均排放量比 1990 年減少 5.2% 京都議定書生效條件 至少獲得 55 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締約國簽署同 意。 參考資料:葉欣誠(2006)

(23)

由世界資源協會(the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領導世界一些耗能量最大的龍 頭企業,集合起來組成美國氣候行動夥伴(Climate Action Partnership),督促美國 政府積極處理氣候變遷問題,包括立法限制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Kennedy, 2007; Kluger, 2007)。超過 200 多個城市的市長已簽署市長氣候保護協議(The U.S. Mayors Climate Protection Agreement),承諾到 2012 年時,將達到京都議定書所規 定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美國加州政府也在 2005 年通過了全美最嚴格的汽車排 放氣體法令(彭國棟,2007)。 全球其他各國,也紛紛採取環境行動,像是西班牙正全力使用太陽能板,墨 西哥和巴西大量生產玉米和甘蔗,以提供生質燃料來源(高竹君,2007)。瑞典政 府計畫風力發電發展為國家 50%的供電來源(王寶貫,2007);德國柏林的公車亭 都改用 LED 燈,省電又不含汞(吳韻儀,2007);日本政府規定辦公室空調溫度設 在 28 度,且推動「cool biz」運動,要男性夏天不打領帶(吳韻儀,2007;賀恩萍 編,2007)。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在 2008 年 6 月 1 日停用紙製機票,改用電 子機票,減少五萬棵樹遭砍伐(陳廣先編譯,2007)。 由於一般民眾對全球暖化問題日益了解及關心,所以迫使政治人物及企業界 不得不重視,全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全球暖化問題而努力,並且要求他們的 政府採取行動(彭國棟,2007; Haggas, 2007; Cabral, 2007),而國內目前的情形又 如何?是研究者想要進一步了解的。根據 Lubell et al. (2007)研究指出若民眾支持 政府制定抗暖化的政策,將更願意配合政府的政策及採取相關的環境行動,故本 研究欲調查民眾對於政府政策支持的程度,以及個人對於暖化行動的貢獻,以驗 證 Lubell et al.(2007)全球暖化實際行動的重要變項。 四、全球暖化的相關研究 目前國外針對全球暖化議題的研究,光是2007年的發表就至少有160筆以 上,歷年來的研究更高達2000多筆,可見全球暖化的議題在國外已經頗受重視; 而目前科學家的研究方向多著重在觀測全球氣候變遷下的大氣及海洋的現象,以

(24)

及對於週遭生態系的影響研究。包括了氣候觀測及模組的應用(Smith, Cusack, Colman, Folland, Harris, & Murphy, 2007;Collins, Colman, & Haywood, Manning, & Mote, 2007; Wentz & Ricciardulli, Hilburn & Mears, 2007)、海洋生態系的影響 (Kerr,2005; Luntz, 2007)以及京都議定書的探討(Schneider, N., 2007)還有替代的能 源(Kennedy, 2007)等。

而針對全球暖化概念的認知研究對象多為學生(許琇玲,2005; Anderson & Wallin, 2000; Boyes & Stanisstreet, 1993; 1999; Francis, Boyes, Oualter, &

Stanisstreet, 1993; Rye, Rubba, & Wiesenmayer, 1997; Lee et al., 2007; Preneau et al., 2003)及教師(張凱惠,2005;湯宜佩,2006; Michail et al., 2007),僅有一篇研究針 對民眾(Devine-Wright, Devine-Wright, & Fleming, 2004),但該研究主要是針對英 國學生及成人的實驗研究,該研究目的是檢驗合作學習對全球暖化認知的學習成 效,而非針對民眾的認知調查。全球暖化是攸關全民生命安危的自然現象,民眾 的力量當然不容忽視,當民眾擁有正確的暖化認知後,是否幫助他們採取積極的 實際行動?所以研究者將針對全球暖化的認知概念做更深入的探討。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全球暖化的認知概念

全球暖化的認知概念

全球暖化的認知概念

全球暖化的認知概念

認知(Cognition)是指訊息受到接收、轉換、傳遞、簡約、加工、儲存、提取 的全部過程(Hsu, & Chang, 2006)。概念是一種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的觀 念、符號與意念,使個體能概括抽象及理解的事物(邱鴻麟,高紹源,1997)。在 認知的過程中,將新得之資訊與大腦中現有的符號結構交互作用,產生新的認知 概念(Hsu, & Chang, 2006)。而當人們用其原有的知識來解釋自然科學現象,提出 屬於他個人的一套看法,如果此看法異於一般公認的科學概念或課本上的知識, 則稱此想法為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s)(蔡玟錦,陳瓊森,1992)。本研究欲探討 民眾對於全球暖化的認知概念以及其中的迷思,釐清迷思概念將有助於採取環境

(25)

行動,例如相關政策的擬定若沒有正確的認知,可能有所阻礙(Michail et al., 2007)。

一、全球暖化概念

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 Heinze-Fry & Novak(1990)、Lee et al. (2007)、Novak & Gowin(1984)及 Rye et al. (1997)、Rye, Rubba, & Wiesenmayer(1994),並修改自 Lee et a. (2007)和 Rye et al. (1997)的全球暖化認知概念圖(如圖 2-2-1),由於此概念圖曾 由多位研究暖化的專家所使用,構面亦具有相當的代表性,預計作為全球暖化認 知概念問卷的架構。當初 Lee et al.及 Rye et al.所使用的這一份概念圖,並沒有企 圖呈現關於全球暖化的所有相關內容,例如引起臭氧層破洞的溫室氣體組成成分 為污染物(pollution),但已足以代表全球暖化的三個主要構面: (一) 全球暖化的原因 引起地球溫度上升的主因是溫室效應增強,由於人類活動燃燒的石化燃 料導致溫室氣體增加。 (二) 全球暖化的影響 全球溫暖化可能造成生態系的破壞、海平面上升、人類健康問題、氣候 異變等。 (三) 減少全球暖化的環境行動 包括了日常生活的環境行為、說服行動、消費者主義及政治行動。

(26)

1 6 圖 2-2-1 全球暖化認知概念圖 資料來源 :研究者修改自 Lee et al. (2007) 、 R y e et al. (1997) 森 石 化 燃 料 汽 車 工 業 由 於 砍 伐 由 於 燃 燒 由 於 存 在 於 釋 放 增 加 生 態 行 (動 例 如 : 種 樹) 說 服 行 (動 例 如 : 鼓 勵 家 人 共 乘) 消 費 主 (義 例 如 : 購 買 可 回 收 產 品) 政 治 行 (動 例 如 : 寫 信 給 立 法 委 員) 可 能 解 決 的 行 動 氣 候 改 人 類 健 康 問 生 態 系 改 可 能 的 後 果 甲 烷 二 氧 化 碳 可 能 是 紅 外 線 地 球 熱 地 球 溫 度 溫 室 氣 體 原 因 溫 室 效 應 增 加 由 於 吸 收 釋 放 到 產 生 全球暖化

(27)

二、迷思概念 全球暖化的現象及原因在科學界仍有許多爭議及討論的空間,誠如許多科學 家及學者均指出,暖化的現象是一個警訊,我們寧願相信這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事 實,而且趕快採取行動,對於地球的未來才有立即的幫助(葉欣誠,2006;IPCC, 2007),而研究者以為唯有釐清迷思概念,才有助於採取真正減碳救地球的行為, 本節將探討國內外針對全球暖化認知概念進行的相關研究,並歸納其中的迷思, 以進一步探究國內民眾是否也具備同樣的迷思概念。 針對全球暖化概念的研究方面,以國家而言,英國的學者曾針對英國國中學 生、國小學生用問卷與訪談的方式進行一系列以溫室效應為主題的研究(Boyes et al., 1993; Francis et al., 1993),發現他們的迷思概念包括了使用無鉛汽油能減少暖 化,以及對於環境友善的行動都有助於減少暖化。另外有研究針對英國 141 位學 生及 57 位成人,透過合作學習方式比較學生全球暖化及能源的信念,發現成人 較學生面對暖化呈現較高的覺知及關注(Devine-Wright et al., 2004)。

近年來陸續有學者運用 STS 課程針對美國學生進行全球暖化及溫室效應的 研究(Lee et al., 2007; Rye et al., 1997),運用質性資料、量化分析的方式來評估學 童的暖化概念,研究建議學童應澄清臭氧洞與暖化是兩件環境問題,而臭氧洞並 不會增強溫室效應等認知。也有學者針對西加拿大國中學生 39 人進行氣候變遷 的認知概念及行為的實驗研究(Preneau et al., 2003),發現這群學生經過教學活動 後,大多知道氣候變遷是由於大氣層外的溫室氣體加溫造成的,但有少數人仍會 出現迷思概念,像是當溫度升高,臭氧層外的大氣將會蒸發,而剩下的大氣仍會 圍繞著地球,還存有暖化會引起皮膚癌等迷思,以行為研究而言,發現大多數人 都知道要採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行動,例如選擇走路或騎腳踏車來替代開 車、減少污染、回收工作等,但其中有些學生會選擇把垃圾丟到垃圾桶以及清掃 街道等無助於改善氣候變遷的環保行動。 除了封閉式問卷、訪談及實施課程外,有學者運用開放式問卷,進行不同年

(28)

級的瑞典學生在溫室效應及二氧化碳排放量、臭氧層破洞的比較研究(Andersson, & Wallin, 2000),發現他們不太了解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對於社會變遷有何影 響,但是它們較清楚臭氧洞的破壞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另外,針對希臘教師的調 查研究(Michail et al., 2007),發現教師們的認知雖較當地學生良好,但有部分教 師一樣存有迷思概念,包括錯誤連結臭氧層破洞導致輻射進入地球,地球溫度升 高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原因等迷思。 目前世界各國學者除了進行單一國家的研究,尚包括了跨國性的研究。例如 希臘學校的學生指不出造成臭氧層破洞的的氣體是氟氯碳化物,但對英國學生及 教師則沒有困難(Boyes et al., 1995)。針對蒙大拿、蒙克頓、加拿大等地的成人、 青少年、小孩等共 190 人的氣候變遷的知識和行為意向研究(Pruneau et al., 2001),發現他們多認為氣候暖化的原因可能未知或是因為臭氧層變薄了。他們不 太關心氣候變化,尤其住在城市裡時,不太能感受到後果,甚至出現有些人認為 較溫暖的環境是好現象的迷思,並消極的認為人類不見得能影響氣候,大眾也不 會為了保護氣候平衡而改變行為。目前國內也有針對台灣與日本的國小學生及大 學生對於溫室效應及氣候變遷議題之跨國研究(許琇玲,2005),發現我國學生較 日本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較積極的行動力,而兩國大學生的認知雖優於小學 生,但行為意向得分卻較低。 綜上所述,大部分的學生都能覺知暖化環境問題,但是對於問題的原因及後 果往往不能正確連結(e.g. Boyes et al., 1993),採取的行動知識也往往有迷思,認 為使用無鉛汽油可改善溫室效應的想法,可能導致學童認為開車無害於環境 (Boyes et al., 1993; Preneau et al., 2003),類似的迷思概念也發生在教師身上,像是 臭氧層破洞導致輻射進入地球造成全球暖化(e.g. Michail et al., 2007),但是針對一 般民眾暖化認知及環境行為的研究卻十分缺乏,民眾是城市裡的主要居民,他們 的行為當然不容小覷,有關單位在重視學校環境教育之餘,也不應忽視社會環境

(29)

我們若對全球暖化的概念不了解,所採取的環境行動可能就不能真正有效改善氣 候變遷,所以了解民眾的認知及行動同樣重要,另一方面,研究者認為若能了解 影響認知的背景變項,將更有助於調查民眾的暖化行動,以下將介紹暖化相關研 究所探討的背景變項。 四、背景變項與暖化相關概念研究 在暖化概念的研究方面,有些會探究背景變項的影響。其中有學者針對美國 國小五年級學生進行 STS 實驗教學(Lee et al., 2007),以質性資料分析學生前後測 的差異,發現就性別而言,男女生均達顯著差異,其中女生優於男生;就種族而 言,只有非洲裔的美國人(African-American)及海地人(Haitian)因為語言及文化的 差異,沒有顯著進步。國內一份針對台北市國小教師的研究(張凱惠、洪志誠, 2007),探究不同背景教師與暖化概念的關係,發現年齡、性別、年資、學歷在暖 化概念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但是有科學閱讀習慣、數理學科背景及曾修習過相關 課程的台北市國小教師達顯著之水準。針對台北市職前教師氣候變遷概念認知的 研究(湯宜佩,2006),結果顯示在學歷方面沒有差異,但性別方面達顯著差異, 男性優於女性;有科學閱讀習慣的職前教師顯著優於普通、偶爾及很少閱讀的教 師。另外有一份比較日本及台灣大學生及小學生氣候變遷的認知、態度及行為的 研究(許琇玲,2005),發現台灣及日本大學生及小學生的行為意向與居住地區均 達顯著差異,居住市區者較住郊區者積極;學歷則沒有顯著差異。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就背景變項影響全球暖化認知概念及行為的研究而言, 居住地區(許琇玲,2005)、性別(張凱惠、洪志誠,2007;湯宜佩,2006; Lee et al., 2007)、年齡(許琇玲,2005;張凱惠、洪志誠,2007)、暖化知識的來源(張凱惠、 洪志誠,2007)、文化及語言的差異(Lee et al., 2007)等均可能影響全球暖化的認知 概念及行為,其中性別及年齡變項因不同的研究呈現了不同的結果,所以研究者 也想了解民眾的暖化概念及行為是否會受到這些背景變項的影響,抑或是有其他 的背景變項影響民眾的認知及行為,如果能同時了解民眾全球暖化認知的來源,

(30)

應該有助於相關單位推廣社會環境教育的參考。

第三

第三

第三

第三節

節 環境教育與媒體傳播

環境教育與媒體傳播

環境教育與媒體傳播

環境教育與媒體傳播

學生的教育可透過學校單位,而有關一般民眾的教育則可透過社會環境教育 潛移默化,因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在改變人類的行為,環境教育的目的是在培養 具有對環境負責的公民,本節擬探討目前台灣推行社會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民 眾獲取環境知識與行動的管道。 一、社會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1972 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所發表的基本原則宣言(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中曾指出環境問題的教育,其對象應包括成人和青少年,應特別注意大眾,以激 發個人、企業界和社會的責任感(楊冠政,2006)。1975 年貝爾格勒國際環境教育 會議通過的憲章(Belgrade Charter)中指出環境教育的對象除了各級學校的學生、 教師以及環境有關職業人員的正規教育,另一部分是非正規教育,針對青少年及 一般社會大眾,藉由環境行動知識的加強及提供機會,喚起民眾環境意識及促進 環境行動是相當重要的(楊冠政,2006;劉潔心、邱詩楊、晏涵文,1998)。 楊冠政(2006)在《環境教育》一書中指出,各國推行社會環境教育可分成參 與性(participatory)和非參與性(non-participatory)兩種方式,可作為政府推行相關社 會環境教育的參考: (一) 參與性社會環境教育 各國民間團體及政府社教機構可舉辦研討會、討論會及研習會,或透過環境 運動(environmental campaign)讓學習者在教育過程中扮演主動角色。 (二) 非參與性社會環境教育 指學習者被動接受環境教育資訊,包括大眾傳播媒體(mass media),例如電 視、廣播及報紙雜誌的宣導活動,以及各種社教機構,例如博物館、動物館的展

(31)

示。其中,大眾傳播媒體在環境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過去 10 多年來,世界各 國大量運用傳播媒體散播有關環境的科學知識,激發廣大民眾對環境的覺醒,認 識嚴重的環境問題,形成強烈的民眾輿論,及社會運動的興起,法律與制度的建 立等,都是傳播媒體的功效。 研究者整理國內外關於環境知識來源的研究,以學生而言,石明卿(1989)探 討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發現國小學生的環境知識主要來源為大眾傳 播媒體;許琇玲(2005)研究關於溫室效應與氣候變遷議題,發現我國與日本大學 生多是從學校課程、電視新聞與影片獲得,而日本小學生則大多透過電視影片、 雜誌及朋友等管道。以教師而言,Michail(2007)研究希臘國小教師對環境議題的 認知,發現教師的主要資訊來源為報紙、新聞雜誌,其次為電視。以一般民眾而 言,林義晃(2003)研究報紙環境新聞對中部地區民眾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的影 響,結果顯示民眾認為報紙環境新聞是環境知識的重要來源。Wilson(1993)研究 民眾的全球暖化的認知概念,發現電視媒體是民眾接觸全球暖化知識的重要來 源,但並非所有節目都有教育意義,對於全球暖化的複雜概念,學生很難同時兼 具認知和情意,從媒體學習全球暖化的知識有實際上的盲點(substantial gaps);少 數學生選擇報紙,研究結果發現平面媒體(printed materials)比電視新聞報導更能 建立暖化的認知概念(stronger contextual bases)。

而目前國內的媒體,除了報章雜誌、書籍等不時會談論全球暖化的議題外(吳 韻儀,2007;林雨蒨譯,2007;賀恩萍編,2007;黃啟峰,2007;羅新衡、高紹 惠,2007),有的媒體透過電視短片的方式宣導抗暖化的環境行動,如公視曾在 2007 年透過十點全記錄播出一系列暖化問題節目並透過廣告宣導關電腦、拔插頭 等省電方式,以及愛生態,保護海洋珊瑚等抗暖化小短片(全民二氧化碳資訊減量 站,2007);也有透過報紙廣告及廣播宣傳酒精汽油替代石油、便利商店自凌晨 1 點開始關閉門市招牌燈及騎樓燈,降低用電及 CO2排放量(7-ELEVEN,2007); 許多公部門更明確限制免洗紙杯的供應,極力呼籲大眾愛地球是每一個人的責

(32)

任。 由以上文獻探討,可知社會環境教育的對象是一般民眾,而教育的方式多運 用社區的力量或舉辦研討會、運用大眾傳播媒體等,其中諸多研究都顯示大眾傳 播媒體是民眾及學生獲取環境知識的重要來源,尤其以電視媒體及報紙最常被提 到(Wilson, 1993),然而 Wilson(1993)也提到並非所有電視媒體都具教育意義,聯 合國 UNESCO 在國際環境教育計畫中就曾建議大眾媒體應在電視與廣播的例行 新聞節目中,加播地方與國際的環境問題,邀請民眾參與環境問題的討論,並建 議電視及廣播製作人應接受環境教育訓練,才能更了解他們在環境教育中所負有 的重大任務(楊冠政,2006),另一方面,也須依賴媒體多報導環保團體成功推動 環境政策的案例,讓民眾相信透過公民的力量可以解決環境問題(林新沛、鄭時 宜、潘蓮如,2004)。研究者擬藉由了解民眾暖化認知現況及認知的來源,以提供 相關意見予有關單位參考,接下來研究者將探討學者們提出哪些有助全球暖化的 環境行動,以及 Lubell(2007)針對美國民眾響應暖化所提出的暖化實際行動模式。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全球暖化的行動

全球暖化的行動

全球暖化的行動

全球暖化的行動

公民經由學校環境教育或社會環境教育的薰陶,具有知識後,必須採取行 動,參與各種環境問題的解決。Hungerford 稱這種行動為環境行動(environmental action)、T. Hudspeth 稱為公民參與(citizen participation)、Hines 稱為負責任的環境 行為(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楊冠政,2006)。Jensen(2002)探討環境行 為與環境行動的差異,定義環境行為為個人行動(personal actions),是直接的環境 行動(direct environmental action);而行動應是直接解決環境問題的方式,目的是 尋求個人的生活方式、學校、地方或全球社會的改變,又行動可能是間接的亦可 能是直接的、個人的或集體的行動,林新沛、鄭時宜(2004)以環保行動來指稱民 眾「動手做環保」的環境行為,如資源回收、節水節電等;以公民行動來指稱政

(33)

治及法律行動。研究者整理相關文獻(林新沛、鄭時宜,2004;楊冠政,2006;Jensen, 2002),定義本研究所指的全球暖化的環境行動包含較廣泛的行為概念,包括個人 和集體所採取的環保行動及公民行動。 一、全球暖化的環境行動 全球暖化是近年來的重大環境議題,國內外學者為減緩此一現象,紛紛提出 許多減碳的環境行動,研究者整理目前的科學家以及學者所提出的抗暖化的具體 行動(林雨蒨譯,2007;吳韻儀,2007;袁世珮譯,2006;張瓊懿、欒欣譯,2007; 賀恩萍譯,2007;葉欣誠,2006;羅新衡、高紹惠,2007; Cabral, 2007; Pockley, 2007; Stengel, 2007),並依照 Lee et al. (2007)、Rye et al. (1997)的暖化認知概念的分類方 式,共分成四類: (一)生態管理(ecomanagement):對環境親自能做的工作,從撿垃圾到森林保 育都是生態管理,目的在維護良好的環境品質和改進環境的缺點,包括: 1. 資源回收、自備餐具、水壺 2. 開窗取代開冷氣、裝隔溫設備,有效率的使用冷暖空調,做好房子 的保溫(冷)工作 3. 定期保養車子、檢查車胎,淨空後車廂,增加燃油效率。 4. 盡量使用步行、自行車、大眾運輸工具等來減少開車,減少搭飛機 次數 5. 改穿二手衣或交換衣服、拒打領帶 6. 多用視訊少出差、網路線上繳費 7. 掛曬衣繩取代烘衣機,用冷(溫)水洗衣,減少洗衣的頻率,縮短洗澡 時間 8. 種植植物,建議竹子(因為生長的速度快)以及耐旱的作物更佳、自製 堆肥 9. 計算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4)

(二)說服行動(persuasion):為解決環境問題所做的人際溝通行動,包括理性 訴求、情緒性訴求及強迫性訴求。 1. 學習氣候變遷的知識、加強宣導、鼓勵週遭親友進行碳排放減量 (三)消費者主義(consumption):個人或團體對某種商業或工業行為改變所做 的經濟威脅,包括直接杯葛、間接杯葛及消費者保育: 1.調查哪些廠商或商店為減少碳排放盡一份心力,購買他們的產品,支 持他們 2.減少肉類攝取(尤其是牛肉)、支持在地農民,購買當地自產的食物 3.使用環保購物袋、拒用塑膠袋、選擇持久耐用、不過度包裝的產品(綠 色消費) 4.選燃油效率高的車、油電混合車、燃料電池車 5.改用綠色能源(環保能源):太陽能、風力、地熱或生質能 6.選擇綠建築設計的房子、小房子比豪宅節能、住城市高樓取代郊區(避 免依賴開車) 8.選擇省電燈泡、節能標章的家電、白色家電、評等 3A 的省水蓮蓬頭、 兩段式省水馬桶、太陽能板 9.拔插頭減少待機的耗電、紙張盡量雙面列印、關電器產品 (四)政治行動(political action):藉遊說、投票、競選等政治行動達成某種環境 的目的,包括: 1. 支持或要求政府重視溫室氣體減量、支持環保團體 2. 寫信給政治家,談論全球暖化的議題並改變這個世界 3. 繳納碳稅 4. 編列碳預算 5. 響應車輛共乘制

(35)

綜合以上整理,可知學者們所建議的行動,除了「生態管理」以及「消費者 主義」外,也包括了影響層面更大的「說服行動及政治行動」,回顧美國環保運 動的發展,環境保護唯有透過政治上活躍的公民所形成的壓力團體不斷施壓,政 府、私人企業與立法機構才會來保護環境(Tanner, 1998),由於近年來,全球溫度 不斷上升,而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卻高居全球第一,在各界紛紛呼籲減少溫室 氣體排放的聲浪中,台灣民眾採取行動了嗎?是集體的自發行動抑或是個人的配 合行動?台灣的環境行動是否真如許世璋(2001)所言,常偏重於個人的環保行為, 忽略以群體方式行使的公民行動呢?因此本研究想要調查民眾的暖化行動現況, 並進一步分析影響行動的重要變項。 二、全球暖化實際行動模式及變項 學者們建議的抗暖化環境行動,除了個人所能採取的生態管理、消費者主義 的行動外,若能採取集體行動要求政府制定減少暖化的法律以及藉由抗議、遊行 等集體政治行動促使政府、企業保護環境,對於環境保護將會更有幫助(Cabral, 2007; Pockley, 2007; Stengel, 2007; Tanner, 1998)。

而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是人類不再墨守既定的社會秩序,而會企圖改變各種 制度,對於制度的重建,主要是由群體的集體行動來完成,若回顧美國政治學主 流對人的政治行為的假設-理性選擇模型,該模型假設,人類政治行為最主要的動 力是理性的利益考慮(吳乃德,2000),群體的利益是一項公共財(public goods), 在人數眾多的大群體中,每一位成員的貢獻都微小的不足以影響公共財的成敗。 因此,對每一位成員來說,最理想的行為是自己不必貢獻任何勞力或財力,而坐 享其成,也就是種搭便車(free ride)的行為(董安琪譯,1989),最後可能導致行動 的失敗。

集體利益(the collective interest ,CI)模式首次被用來分析全球暖化的集體行動 (Lubell et al., 2007),不過,Lubell et al.(2007)調查美國民眾響應全球暖化的集體 行動,發現當地民眾大都支持抗暖化政策,並願意配合實施環境行為。最初建立

(36)

CI 模式的主要目的是用來預測集體行動中的抗議行動和社會運動的參與(Finkel & Muller, 1998; Finkel, Muller, & Opp, 1989; Gibson, 1997),並克服個人於抗議行 動中的搭便車行為,許多研究者認為 CI 模式不只適合用來解釋抗議行為,還適 用其他的集體行動(Lubell, 2002; Lubell, Vedlitz, Zahran, & Alston, 2006)。

因此 Lubell et al. (2007)運用問卷電訪 1093 位美國市民的調查,將 CI 模式運 用在全球暖化議題,不只探討行為意向,還包括了個人的環境行動和集體行動的 政治參與,在學術界上具有重要的貢獻,Lubell et al.以全球暖化實際行動(global warming activism)為名,分析民眾的三個行為尺度:(1)政治參與(如加入環保團體 等政治參與行動);(2)政策支持;及(3)環境行為(如從事減少暖化的個人行為), 這三個尺度在心理上及實質上都彼此相關,若依從 Azjen & Fishbein(1980)的計畫 行為理論(見圖 2-4-1),Lubell et al.不認為民眾會運用類似的考慮去衡量行為和形 成面對暖化行為的態度。事實上,研究證實若民眾願意支持暖化政策,就會願意 實行環境行為,政府實施全球暖化的政策將會成功。

圖 2-4-1 Azjen & Fishbein(1980)的計畫行為理論 資料來源:引自鄭時宜(2004)

態度

規範壓力

知覺控制

(37)

就像其他預測政治行動的理性行為模式一般,全球暖化實際行動(EV)的理論 架構是預期民眾參與行動的利益會大於不參與的利益,主要包含五個構面: (一) 團體效能(group efficacy, Pg):集體行動是否可順利使公共問題獲得解 決的可能性,包括「預期效益」、「政治精英能力」(主要看人們察覺參 與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有關的組織,包括國際組織及國家組織的能力) 等變項。

(二) 個人影響(personal influence, Pi):個人對於成功可能性的影響。

(三) 集體利益的價值(value, V):團體行動可能成功的程度,變項包括「覺

知危機」。

(四) 選擇性參與的代價(the selective cost of participation, C):變項包括「居

住地區」、「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收入」、「暖化認知概念」

等。

(五) 選擇性參與的利益(the selective benefits of participation, B):從參與中能

獲得選擇性的利益,這裡指「政策討論網絡」及「環境價值」等變項。 全球暖化實際行動的基礎關係架構圖: EV(全球暖化實際行動)=﹝(Pg*Pi)*V﹞-C+B EV(全球暖化實際行動)是預期參與的價值;Pg 是團體成功的可能性(團體效 能);Pi 是個人參與對成功的可能性;V 是集體利益的價值;C 選擇性參與的代價; B 是選擇性參與的利益。 若探討與暖化行動相關的背景變項,可發現以教育程度及收入而言,大部分 的研究均指出較高的教育程度及較高收入的人較願意從事環境行動(Jones & Dunlap, 1992; Samdahl & Robertson, 1989);以年齡而言,年輕人具有較高的意願 去支持環境,然而年齡較長的民眾具備較熟練的公民技巧(Jones & Dunlap, 1992; Mohai & Twight, 1987),而 Van Liere & Riley(1980)在文獻回顧中指出大部分的研 究都發現年齡較長的人較不喜歡從事環境行為;以性別而言,傳統研究政治參與

(38)

的學者們發現女性較不願參與政治,也許是因為他們較不願從政(Schlozman, Burns, & Verba, 1994 ),然而,對環境議題而言,女性似乎較男性更關注環境和參 與環境(Davidson & Freudenberg, 1996; South & Spitze, 1994; Steel, 1996),然而也 有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更相信參與社區行動能使居民更重視社區環境(林新沛、鄭 時宜, 2005)。故研究者探討影響暖化實際行動的重要變項,先假設男性對於選擇 性價值呈現負相關,其餘的假設變項均為正相關(見表 2-4-1)。 表 2-4-1 全球暖化實踐行動的假設變項 集體利益變項 (B)選擇性參與的利益 (C)選擇性參與的代價 (V)覺知危機(+) (perceived risk) (Pi)個人影響(+) (outcome influence) (Pg)預期效益(+) (expected reciprocity) (Pg)政治精英能力(+)

(policy elite competence)

環境價值(+) (environmental values) 政策討論網絡(+) (political discussion networks) 暖化認知概念(+) (global warming knowledge) 收入(income) (+) 教育程度(education) (+) 年齡(age) (+) 男性(male)(-) +表示正相關;-表示負相關 資料來源:Lubell et al. (2007) 綜合以上探討,Lubell et al. (2007)以 CI 模式應用於全球暖化實際行動上是一 大創舉,研究發現人們若愈相信全球暖化即將帶來的危機(V)愈高,則人們愈相 信他們的行動會帶來個人影響(Pi)和選擇性參與的利益(B),也就會更願意表現出 支持暖化的政策和願意採取抗暖化的行動。而台灣人民因為與美國文化的差異 (Lee et al., 2007),且台灣的政治行動以價值理念為基礎,不同於美國的理性行為

(39)

選擇模式(吳乃德,2000),東西文化的不同及種種的差異均可能造成不同的結果, 研究者想以此模式探討台灣民眾採取了哪些環境行動?與 Lubell et al.所提出的影 響模式中的重要變項是否會有所差異?而台灣的兩大直轄市-台北市及高雄市政府 在減緩全球暖化的政策推動上,有些什麼樣的措施,是否影響當地民眾的暖化概 念及環境行動?是研究者下一節要進一步探討的。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台北市及高雄市的環境行動簡介

台北市及高雄市的環境行動簡介

台北市及高雄市的環境行動簡介

台北市及高雄市的環境行動簡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指出,預計到 2025 年,全世界將有 61%的人口住 在城市裏(台北健康城市,2005),但城市排放的溫室氣體同時也佔了全世界總排 放量的大部分(葉欣誠,2006)。由於台北市及高雄市是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兩大 城市,而高雄市由於工業的發展,是台灣溫室氣體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城市(高雄市 政府環境保護局,2006);台北市是台灣的首都,也是台灣的政治、經濟及商業發 展中心;根據《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 2005-2006》,台北市及高雄市是全台灣唯一 入圍的 2 所城市(李國盛,2007),同時也是國際上知名的城市,因此了解北高兩 市居民對全球暖化的認知概念及環境行動,可能影響台灣未來的發展,也更有助 於台灣目前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的參考。 一、首都台北市 台北市於民國 38 年成為首都(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07),民國 56 年正式升格為直轄市,所有重要的政府機關,全都設在台北(吳育昇,2002),市 內共分為 12 個行政區(林少雯,2005)(圖 2-5-1)。

(40)

圖 2-5-1 台北市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2007) 台北市由於地處台北盆地且高樓林立,加上城市居民交通工具的使用習慣仍 以汽機車用量最大,每逢氣候不佳,水平風速太低,加上時有逆溫層產生,使空 氣污染物不易擴散,局部污染濃度有偏高現象,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報告指出北 部地區臭氧濃度屬於危險級,較高屏地區臭氧濃度高出六至七倍。對於台北市居 民當地的生活環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行政院環保署,2007)。 臺北市歷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呈現穩定成長(見圖 2-5-2),其中,住商部門、運 輸部門及廢棄物處理佔台北市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大部分,以 1995 至 2003 年期間 的資料顯示,運輸部門增加 13.2%、住商部門增加 39.2%,而廢棄物處理則因市 府實施掩埋場甲烷回收及垃圾費隨袋徵收等減量措施而減少 37.8%(台 北 市 政 府 環 境 保 護 局 , 2005),若分析台北市民使用交通工具的情形,可發現使用率最 高的交通工具為機車,其次為自用車,目前台北市雖有完善的捷運系統,但大眾 運輸使用比率(火車、捷運、公車、計程車、長途客運等)仍然只有 43.1%(世新大 學公共管理顧問中心,2005)。

(41)

圖 2-5-2 台北市各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趨勢圖 資 料 來 源 : 台 北 市 政 府 環 境 保 護 局 (2005) 綜合以上分析,台北市雖為台灣的首都,然而經濟的繁榮,商業的發展,導致 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亦逐年增加,市內雖有完善的大眾捷運設施,但居民的使用率 仍有加強的空間(43.1%),由改善廢棄物處理方式,導致溫室氣體減量的情形可發 現,若市府主動採取行動,對於溫室氣體的減量將有助益。而台北市府相關單位 採取了哪些溫室氣體減量措施?台北市民的政治行動力是否展現在溫室氣體減量 行動上?是研究者接下來要進一步探討的。 (一)政府的行動 台北市政府推行市內的環境行動,包括垃圾車、工務車隊改用生質柴油, 或是天然氣引擎,公務機關添購腳踏車工務車等(吳韻儀,2007),為鼓勵民眾 搭乘大眾運輸,達到 60%之目標(市民發聲-台北願景 13 談,2006),政府有幾 項政策:包括提高路邊停車費率、取消重要路段停車位,並加強取締、推動汽 機車禁行區域或時段、隨油徵收空氣污染費、加強公車運輸、規劃捷運路線及 建設、推展悠遊卡等(世新大學公共管理顧問中心,2005)。為進一步達到溫室 氣體減量目標,除了舉辦各項研討會,商討城市住商部門二氧化碳減量措施, 溫 室 氣 體 排 放 量( Gg 千 公 噸) 西元(年)

(42)

更計畫研訂《台北市工商業節約能源自制條例》,最快於 2008 年針對冷氣外 洩、溫度設定 26 度以下、燈具不節能的業者訂出罰責(台北市環境保護局, 2005;林麗玉,2007)。 (二)民間的行動 近年來因環境污染,台北市的環境抗爭運動十分熱絡,因水污染、水資 源破壞引起的抗爭事件、由於大巨蛋開發案砍伐老樹,居民起而抗爭目前面臨 的紫外線威脅,要求不要百貨商城,還我公園運動場等訴求、青年樂生聯盟抗 議台北市捷運局錯估樂生地下水壓與斷層帶開挖危機、焚化爐事件的運動抗爭 等(環境資訊中心,2007),由於居民的生存利益受到威脅,居民大多透過集體 抗爭運動,迫使政府保護環境,台北市民的政治行動力不容忽視。 台北市民的環境行動除了透過政治行動、法律行動外,也包括了社區的 環境行動。台北市十大環保社區的環境行動主要是清潔、資源回收及綠美化, 行動大多起因於政府的刺激與壓力,本身自覺的發動較少(王順美,1998),若進 一步針對其中自發性的社區探討其環境行動的歷程,發現社區的環境行動,主 要包括生活環保、認識河川水質、自然體驗的教育活動,引發社區內外的打掃、 公園、河川的維護以及資源回收等生態管理行動(王順美、沈珊珊,1999);台北 市民輝社區的環境行動主要是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等(劉潔心、邱詩揚、晏涵 文,1998)。 由以上探討可知,台北市政府雖有責任要求政府機關先做好減量工作, 也陸續制定政策推廣至住商部門及一般民眾,但民眾配合的情形如何?實際履 行的情形又如何?台北市居於首都地位,不論是居民或外地來的抗爭活動均十 分熱絡,也透過社區帶動生態管理行動,若能了解居民的暖化認知,將有助於 相關單位鼓勵民眾採取行動來保護環境,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將更有幫助。

(43)

二、海洋首都高雄市 高雄市於民國 68 年升格為直轄市,高雄市共轄 11 個行政區(圖 2-5-4)。高雄 市是台灣的第二大都市,也是南部的工業中心與台灣最大的港口(維基百科,自由 的百科全書,2007)。近幾年,高雄市發展「海洋首都」,改造都市景觀,整治河 流、打造親水空間、形塑公共藝術,改變高雄的城市景觀,也改變高雄人的生活 風貌(劉建清、蔡幼華、洪美華主編,2002)。 圖 2-5-4 高雄市行政區域圖 資 料 來 源 : 台 北 市 政 府 環 境 保 護 局 (2005) 高雄市境內的工業區主要有中船、中鋼、台塑、中油、台電等勞力密集工業, 由於高雄市產業以重工業、製造業及港口為主,單單中鋼一家公司,溫室氣體排 放量達 1800 萬公噸,佔全國產業排放總量約 15%(葉欣誠,2006),加上高雄市民 每人持有的汽機車量為台北市的兩倍之多,高雄市每人每年就製造了 34.7 噸 CO2,是世界平均值的 8 倍,號稱是全球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城市(蕭富元,2007)。

(44)

綜上所述,由於高雄市產業以重工業為主,加上民眾交通工具使用習慣的緣 故,導致高雄市每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十分驚人,高雄市政府面對此一情況,採 取哪些減量措施?民間又曾有哪些環境運動呢?是研究者接下來要探討的。 (一)政府行動 高雄市是第一個加入國際地方政府減量聯盟(ICLEI)的台灣城市,在 2004 年,率先在部分路段改用路標、路燈、紅綠燈三合一的太陽能共桿路燈(高雄 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06),全市的 428 輛公車均添加 2%能源作物產製的生質 柴油(何佩芬,2007),除了定檢汽機車還回收高雄中南區焚化爐的廢熱回收以 及綠化宣導(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06),並要求中鋼、中油等排放大戶減 量(蕭富元,2007)。交通方面,高雄捷運即將在 2007 年底陸續通車,為了鼓 勵大眾運輸,市府交通局汰換老舊公車,並補助民營公車加入捷運接駁公車的 行列;調高汽機車停車費、強化車籍管理等,希望能有效提升民眾搭乘捷運的 意願(王淑芬,2007)。 (二)民間行動 由於政府要求工業區的配合減量,中鋼將生產過程產生的廢熱及水蒸氣 收集並賣給附近的工廠,不只減少能源浪費,還可以減少約 18 萬噸二氧化碳 排放量(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06);而台電的減量措施包括:加強機組汰 舊換新、規劃一系列再生能源發電等(林日揚,2007);政府並協助再生能源業 者發展「西青埔沼氣發電廠」,收集沼氣(甲烷)發電,每年可削減二氧化碳達 345,429 噸(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06)。 大高雄工業區附近的居民曾因受到環境污染而發起集體抗爭運動(見表 2-5-1),以 1988 年「林園事件」為例,因石化工業廢水污染附近漁獲,由人民 抗爭迫使工廠停工,由政府出面協調,最後由工業區賠償當地民眾(台灣大百 科全書,2007;鄭南榕,1988),工業區周邊居民對於回饋金的爭取,大多居

數據

圖 1-1-1 NASA 在 2006 年公佈的「地球平均的溫度」
圖 2-1-1 溫室效應圖  參考資料:黃啟峰(2007)  1997 年聯合國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把二氧化碳(CO 2 )、氧化亞氮(N 2 O)、甲烷 (CH 4 )、氫氟碳化物(HFC S )、全氟碳化物(PFC S )及六氟化硫(SF 6 )等 6 種氣體列入管 制。其中後 3 種氣體對溫室效應的影響最顯著,但對全球升溫的貢獻來說,由於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多,大約是所有溫室氣體總貢獻的 72%(黃啟峰,2007),如 圖 2-1-2,可看出雖因森林季節性的變化而有鋸齒狀的效果,但二氧化碳曲線圖 的上升
圖 2-4-1 Azjen & Fishbein(1980)的計畫行為理論  資料來源:引自鄭時宜(2004)
圖 2-5-1 台北市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2007)  台北市由於地處台北盆地且高樓林立,加上城市居民交通工具的使用習慣仍 以汽機車用量最大,每逢氣候不佳,水平風速太低,加上時有逆溫層產生,使空 氣污染物不易擴散,局部污染濃度有偏高現象,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報告指出北 部地區臭氧濃度屬於危險級,較高屏地區臭氧濃度高出六至七倍。對於台北市居 民當地的生活環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行政院環保署,2007)。  臺北市歷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呈現穩定成長(見圖 2-5-2),其中,住商部門、運 輸部門及廢棄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9 The pre-S1 HKAT is conducted in all secondary schools in July every year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newly admitted to S1 in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Without such insight into the real nature, no matter how long you cul- tivate serenity (another way of saying samatha -- my note) you can only suppress manifest afflictions; you

“For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to be successful we need to help CMI students learn English

○ Value function: how good is each state and/or action. ○ Policy: agent’s

◦ Value function: how good is each state and/or action.. ◦ Policy: agent’s

Genotoxicity and DNA adduct formation of incense smoke condensates: comparison with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condensate s.. 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results: The public's view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sacrificial behavior was positive, which indicated the degree of

Genotoxicity and DNA adduct formation of incense smoke condensates: comparison with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condensates. 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se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