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氣候變遷調適教育之未來需求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氣候變遷調適教育之未來需求

教育是與時俱進的,即使「氣候變遷調適教育核心架構」與實際課程操作仍 有些許落差,但也能夠逐步編修。且各校以學分學程來推行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已 然一年有餘,定有或多或少的課程成果產出。本節將分析一年下來實行氣候變遷 調適教育的成果,並揭露未來各校在氣候變遷調適教育上將做出的調整,同時反 應教學現場人員在推動氣候變遷調適教育的各方需求。

一、推動心得與成果

在高等教育中實行了一年後的氣候變遷調適教育,教學現場的教師是如何看 待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在 2013 年 1 月召開的成果發表會會後問卷中所沒有談到 的,是所有授課與執行教師都感受豐富的心得。受訪者 C-03 自己平常就細膩地 觀察到:

有時候我們在課程設計上,老師們也要稍微用一點點心去看學 生,跟這個課程的需要,其實還滿容易看出成效(訪談資料,

20130702)。

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以學分學程的型態實施了一年,教師們除了 滿滿的操作心得,也同時看出學生在經歷了一年洗禮後的表現。受訪者在教學現 場推動氣候變遷調適教育時所觀察到的現象與感受,大略可以分為幾項:(1) 教 師投入熱忱,學生參與度更高;(2) 不重學生修畢人數,但求學生開始關切;(3) 課堂學生操作,未來學生實踐;(4) 將回饋作為調整課程的能量。此四項分別說 明如下:

79

(一)教師投入熱忱,學生參與度更高

談到如何實行氣候變遷調適教育,眾教師們都能滔滔不絕地分享教學經驗。

在推行的過程中,或許就像是受訪者 E-04 直接點出的理想狀態,即教師與同學 在課堂互動當中,達到教學目標。

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基本環境教育概念,只是說你想要讓課程 操作得很好,或許篩選熱情的同學來做,課程可以獲得更多,

這樣的通識課操作起來會比較好(訪談資料,20130627)。

身為一屆教師,教學熱忱必然是影響教學成效的大前提。能夠活化課程,引 導學生在課堂上參與是相當重要的,對於業務繁重的教授們來說卻是不容易。受 訪者 Y-07 點出學生選課的現實,但同時也樂觀看待教師的投入。

授課的部分,有好有壞啦。一般學生尤其如果是通識的課、基 礎的課,通常學生選的一定是要輕鬆、分數又高、不用上課、

不用交報告的。但是我們的課既要他們分組去實作,又要交報 告,又要上台 present,所以基本上是要一定的參與度。當然 老師也需要投入,不然老師如果都不投入,學生當然也會很冷 淡。所以這個是兩方面都要有熱忱的(訪談資料,20130626)。

實際狀況下,引起學生的動機才有接續下去的希望,因此教師們無不使出渾 身解數,動之以情、誘之以利,希望學生對此更有興趣。

Y-07:但是我們每個月都會有定期的活動,那個報名都是很踴 躍的,很快就會截止。我們雖然是開放給全校,但是原則上是 有修學程的會優先,所以他們對修學程就會更有興趣。然後(我 們)會跟他們 promote 說修學程有什麼好處,對他未來就業跟 他的人生觀會有什麼改變…我們不會希望有很多人,因為大部 分的人都是想要課程能夠高分、輕鬆。但是我們不希望這樣子,

所們我們會做好我們能做的,前面的 promote,提供服務,提 供他的舞台。但是我們有我們的要求(參與度)(訪談資料,

20130626)。

C-03:現在因為有這個的關係,我們可能多一點點給學生的動 力:…可以多修到更多有趣的課,或是為地球奉獻一份心力的

80

課程,這樣感覺比較有理想性的大學生的修課。這是第一個,

動之以情…有時候你常常為了某一些通識課程修不到,現在如 果有加入這學分學程,一定要滿足你的學分學程,要修完,我 們就會保留一些名額給你。這個也是動之以情,誘之以利,這 是第二個。第三個當然我們也會跟他們特別提到說,…以前的 學長沒有資源補助我們也去戶外教學了,現在有一點點資源補 助,可以帶你們到現場去,那是更應該參加。所以我是認為說,

多多少少有一點鼓勵作用吧(訪談資料,20130702)。

(二)不重學生修畢人數,但求學生開始關切

教師皆有崇高的教育目標,高等教育中的教師也理解身負教育人才的重任。

在訪談途中,教師們娓娓道出身為教師對教育的理念,或者可以說成是,對高等 教育所能培育人才的理想。教育對於一些教師來說,不看重形式上的成績,而是 日後對學生的影響力。

C-04:就是說至少學生有機會,他用一個 package 的概念,學 分學程有這麼多課,願意全部百分之百上完,拿到學分證書的;

或者是說有些人百分之八十上完拿不到證書,又有何妨?因為 我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成了。當然,站在要對教育部負責、要 看到成效,一定是要看到幾個人。可是我是覺得最沒有意義的 啦,就是只求數量(訪談資料,20130702)。

Z-02:我比較特別的想法是,我們並不預期來申請修這個學程 的同學將來一定要全部修完、通過…即使沒有修完,他對這個 領域的興趣也比原本還要增加一些,也因為這樣,老師們的部 分也增加了。所以它其實應該是多功能的,我們最後評定的目 標,不會把最後通過學程的學生數當做唯一的指標(訪談資料,

20130627)。

對於教師而言,一門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有多深遠,才是教師所在意的。在進 行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後,或許學生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認知與感受能夠從無到有 逐漸建立,進一步發掘自身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而後投入相關領域。無論修課 人數多寡與否,慢慢地這些課程的影響就會逐漸浮現。

81

Z-02:而原來有些同學本來不在這些相關的系所內,但在修了 幾門課之後發現對這個領域有興趣,說不定就會去報考研究所 或國內其他相關的研究所,也就是本來可能對這個領域不了解、

不熟悉,變成有興趣甚至轉成第二專業,這是另外一個可能的 影響(訪談資料,20130627)。

Y-03:我想這裡面學生的成果是最大的。因為學生在這個修課 的過程中獲得了過去沒有辦法接觸的東西,畢竟他們過去學習 的是專業的課程,沒有辦法學習到這樣的議題,而這樣的議題 是非常火熱而且是生活中就會面對到的問題,當然是提供一些 很好的學習方向、課程讓學生能獲得這樣的知識(訪談資料,

20130703)。

畢竟氣候變遷實為一大環境議題,環境議題首重參與環境行動,而影響環境 行為者又連結至對環境的關切(Hungerfold & Volk, 1990),因此教師對於環境議題 的教育方式,第一步便是希望促進學生對議題的關切,有了深切的感受,學生才 會進一步深入瞭解議題,也才會做出環境行動。

Z-02:總之因為環境的議題是一個大議題,而且是現代人不能 或缺、必須關切的重大議題,所以用不同的方式達到目標,而 不設定他一定要通過學分學程(訪談資料,20130627)。

I-01:所以我們讓學生可以知道近來可以去面對、去處理去反 應的方式,這是學生應該去了解、去關心、去處理的議題。所 以這件事並不是一個課程或學分的問題,而是在生活、生命、

身邊周遭應該去面對的一個主題(訪談資料,20130620)。

(三)課堂學生操作,未來學生實踐

進行氣候變遷調適教育與其他環境教育主題一樣,本質都需要培養學生解決 問題的能力。教師們都同意,不完全是以測驗與評量的分數來傳達概念,而是帶 領學生操作、體驗、讓學生實際應用,如 E-04 所言:

環境課程最好就是我說了你會實踐,這樣課程才會有意思,說 了會做,否則就是說說而已(訪談資料,20130627)。

82 望達到目標是這樣子(訪談資料,20130704)。

由於高等教育所培育之人才為具備一定基礎之青年,大專青年應該發揮行動 談資料,20130620)。

I-01:大專青年這部分是很重要的主體,我們應該讓他們去做 發揮、貢獻或者是主導和影響。這樣學習這樣的知識才會有它 的價值性和真實感。這些大學生未必要等到畢業,而是即刻可 以做出貢獻的。有些大學生也許考試方面比較不行,有些則很 好,但在應用性和價值性上的培養反而是更重要的,具備這樣 子的能力才會有應用上的功效(訪談資料,20130620)。

(四)將回饋作為調整課程的能量

83

Y-04:我想老師們的收穫也不少,能夠重新檢視整合我們過去 的課程內容,做一個調整。因應現在課程的趨勢與環境的趨勢,

這是我覺得很重要的(訪談資料,20130703)。

教師發揮熱忱引起學生興趣、在課堂上實地操作等,看似需要花費許多力氣,

卻是教師與學生的本分。透過一來一往的教學活動,雙方相互激起火花,教學回 饋也會豐富而具有建設性。部份教師具有不同以往的教學理想,將學生所學與感 受放在第一位,反而不注重修課人數與學程修畢人數,學生在提升對議題認知與 關切的同時,也會投入相關環境議題,甚至開始參與環境行動,做出負責任的環 境行為。如此一來,執行氣候變遷調適教育也才會有很大的成效。

二、各校氣候變遷調適教育未來規劃

在第二節所分析的「實行氣候變遷調適教育核心架構之可行性與挑戰」此部 份提到,受訪者同意可以將「氣候變遷調適教育」的核心概念置入現行學分學程 中,但仍表示有其挑戰性。而學分學程的產生經由校方多次研擬、操作施行,不 是一朝一夕即扭轉,也不能直接做出重大變革。Z-04 就表示:

我們其實現在還在摸索與遷就現實…因為學生不會重覆修,現

我們其實現在還在摸索與遷就現實…因為學生不會重覆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