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氣候變遷調適教育之課程現況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氣候變遷調適教育之課程現況

一、開辦氣候變遷調適教育之動機

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我國各校大專校院無不相繼發展出類似的課程,除了 開設通識課程之外,相關領域也不免俗地在課程內容中添上一筆。在研究、教學 與服務皆為三大重點的大專校院中,是什麼因緣際會使這些研究對象開始規劃氣 候變遷調適學分學程? 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在各校的誕生,由於幾項外在機會之 發動:(1) 環境教育受到重視;(2) 教育部計畫支持;(3) 跨領域議題需整合各項 學科。瞭解各校之所以開辦氣候變遷調適學分學程之理由後,再細部討論規劃學 分學程的考量。說明如下:

(一)環境教育受到重視

隨著時代的更迭、科技的進度,隨之帶來了新的環境問題,也進一步帶來了 人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思考,使得環境教育備受重視,更使「永續」成為當代重 要議題。接續著當代的重要議題,環境教育法於民國九十九年六月五日公布,並 於隔年後實施之後,高等教育身負教育領頭羊的角色,各校自然皆在環境教育上 多所著墨。氣候變遷為環境重大議題,也是環境教育之一環,因此可說是站在時 代的浪頭上推出學分學程。

W-07:…問題在於我覺得環境永續這件事是每個人都必須去 推動、去面對的,我也覺得它很重要,所以我們試著去推動這 件事情…(訪談資料,20130620)

S-01:分為兩個部份啦,第一個就是大環境,大環境就覺得對 環境教育在臺灣是很重要的一個方向,所以做環境教育是第一 個起因…(訪談資料,20130619)

62 藉此把它們結合在一起變成學程(訪談資料,20130703)。

(三)跨領域議題需整合各項學科

還能夠跨出去修一些課(訪談資料,20130620)

Z-01:…但雖然我們宣稱是綠色大學,卻沒有一個教育的系統 個議題來講都是有益處的…(訪談資料,20130627)

Z-01:我們其實有幾門通識課程是跟環境、永續還有綠能相關 的,但這些都散在不同的領域,所以就會變成單獨的課。但就 通識而言,我們覺得學生修了單獨的一門課,就會變成在整體

63

上來講會比較沒有那麼周延的。所以我們就考慮未來的通識可 能半結構化,設置幾個類似學程的東西(訪談資料,

20130627)。

跨學科所代表的不僅僅只是整合各學院、系所的資源這種表象的規劃,在其 內容部份更需要聚焦在「氣候變遷調適」的主題才算是真正的名副其實。高等教 育中的決策者因此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能夠以高等教育中豐富的研究資源,

以及菁英教師所領頭的教育方式,來辦理一系列氣候變遷調適之課程。

Y-01:我們在學校裡本來就有一個平台,當初是在頂尖計劃裡 面的環保防災中心。環保防災中心,那本來是以研究為主的,

但是在那個中心底下,他也是有設三個組別。除了學術研究,

還有教育推廣。一開始它本來是研究為主,然後是附帶作教育。

然後教育是對外,那後來因為在永續這邊有很多議題跑出來,

而且都需要跨領域,所以這幾個老師才合起來提了這個永續的 學程(訪談資料,20130626)。

S-01:…第二個起因是我們學校本身的資源就很夠,因為在農 學院、在工學院,其實不管做環保、水保、土木工程、農業等,

其實我們學校自然科學的基礎就滿夠的。所以在這一部份其實 是再把它重新整理,再聚焦一點(訪談資料,20130619)。

C-04:在整個推動的過程,還沒有申請之前以也已經再推,只 是要散兵打鳥。現在就是集中,我們集中有集中的好,那集中 既然有這麼多好處,我們也認為課程會比較有效(訪談資料,

20130702)。

然而,規劃並實施一套跨領域且系統化的學分學程著實不容易。即使教授們 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上有專精,而不盡然理解教育的方式,但受訪者談起最初的構 想,仍然認為值得一試。

Y-03:那以前大部分跨領域的整合都是研究,就算你跨領域也 是研究,很少是教育,跨領域的教育不簡單(訪談資料,

20130626)。

64

本研究所研究之對象,在規劃氣候變遷學分學程時,是從全校課程中挑選合 適的通識或必選修課程,整理規劃成為一套系統化的學分學程。在各校皆已經操 作多年的課程,如今集中火力,將部份與氣候變遷調適教育相關的單一課程統整 為學分學程,規劃與執行的教師群都對於整合課程的未來有美好的想像。希望整 合了不同領域,也同時使整體學程更加周延。如同一位受訪者 Y-01 表示的:

因為通識課都是個別老師開的,並沒有經過整合。我們的中心 裡面其實已經看過全校相關的課程了,所以才會有一個這樣的 學分學程(訪談資料,20130626)。

「學分學程」相較於「通識課程」,甚或是一般課程,等同於「套裝」與「散 課」之差。將通識課程,或是一般系所的必選修課程,將其組織為學分學程,比 起原本四散的課程與概念,整合後在許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1) 學生能接觸 更多元的面向;(2) 將專業課程系統化修課能降低學生負擔;(3) 教師能相互交 流與分享專業。這些優勢如下:

1.學生能接觸更多元的面向

大專校院的學生在修課方面,若沒有修習輔系或雙主修,至多就是將系所必 修課程修畢,完成學分數門檻,即懵懂地畢業。而相較於不需要輔系、雙主修等 高門檻的學分學程,就是高等教育的學生想跨出自己領域學習,並與其他領域對 話的另一種選擇。系統化的學分學程,課程分為「必修」與「選修」兩部份。作 為學分學程之核心的「必修」課程,其通常為入門課程,使學生能夠很容易地跨 入其他領域,可以加強學生進一步修習的意願。

Y-02:對,所以我們的目的是這個(如果說我們能夠跟其他面 向、這些領域的人對話,能夠搭起橋樑的話)(訪談資料,

20130626)。

S-05:你可以跨出去這個自然學科之外,讓自然科學的學生跟 人文的學生可以去選其他領域的東西,不用擔心你會跟不上。

也能學到東西,也不會覺得太刁難(訪談資料,20130619)。

65

L-01:那就是跨領域的通識課,比如說想讓學工程的人能夠學 習生態學的基本概念,讓他們在做工程的時候能夠多考慮生態,

當然我們這堂課也希望學生態的人能夠有機會去瞭解工程在 做什麼怎麼做。希望能夠提供一個溝通的平台(訪談資料,

20130704)。

2.將專業課程系統化修課能降低學生負擔

高等教育中,修課必須修習自己系所的必選修;若想要跨出其他領域,學分 數(課堂時數)可能會成為學生的修課重擔。所以若將課程編入學分學程,讓學 生修習系所要求之學分門檻的同時,另一面也逐漸累積學分學程的課程數,又合 乎校方的教學制度。在不增加學生的修課負擔下,學生若修習學分學程,完成修 課條件後得到的證書,也代表了學生所擁有的第二專長。

J-01:當課程編排到學分學程當中時,對學生來說修課會比較 輕鬆,有規劃。他同時在這四年當中,他可以拿到這樣的課程,

特別是綠能系的課,環境、永續等等很相近,所以在讀的時候 也可以拿到學分學程當中(訪談資料,20130620)。

J-02:這樣可以幫助學生,不是只拿一張畢業證書,還有學分 學程的畢業證書,讓學生將來在就業的時候得到幫助。技職體 系比較重視就業這方面(訪談資料,20130620)。

可以因為接觸到更多元的面向,卻又不因此加重修課負擔,在有效率的修課 規劃中,習得學生有興趣的領域中包含的知識與技能。無論是發展出興趣或甚至 成為第二專長,對學生來說都是相當有利的。

Z-01:因為它的性質,學生可以把它變成有興趣的第二專長,

或者是發展出有興趣的能力。…我們原來通識中的環境、氣候、

電腦的課程學生只能修兩門,但假如這些課程學生修了有興趣,

即使有意願也不能多修。但是如果把這些課程變成學程的話,

他們可以除了通識的課程之外,再加上九個彈性學分,就有將 這些課程變成一個第二專長的可能性,這是第一點(訪談資料,

20130627)。

66 3.教師能相互交流與分享專業

學分學程不僅對於學生來說學習較有效率,對於教育者來說,也是另一種形 式的整合。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教師多為研究出身,執著於自己的領域專長,心態 上較不容易與其他領域的教師對話。而學分學程的設計,在規劃上透過團隊討論 的方式進行,能夠稍微放下教師各自的本位主義,並以其他領域的方向來考量此 學分學程所著重的主題。

Y-01:基於自己的專長去跟人家對話。其實這個對老師來講也 是缺乏的,像我們常常會聽到說不同的人對不同的議題其實看 法非常兩極。那老師本身可能如果不是有一個平台互相交流,

其實對一個議題,我們常常在自己本位上是有執著的(訪談資 料,20130626)。

Z-03:我剛剛有提過希望這個學分學程其實很注重老師團體之 間的互動,所以其實有倫理方面的課程或者師資,對於其他老 師來說會有另一種不同的思考,否則其實大部分老師會從他們 的專業角度來想像…(訪談資料,20130627)

教師們能因參與了學分學程,而多了一些規劃上或教學上的互動,可以凝聚 彼此的專長,互相學習,進一步能夠增廣教師的專長領域,而使教學與課程上有 了更多的可能。

Z-01:第三點是如果這樣辦理的話,開相關領域課程的老師就 會有一個目標是可以互動的。以前每個老師都是單獨開課,也 很少會有理由或者機緣可以讓他們聚在一起,不過有了學分學 程的話,這群老師就有一個目標可以聚在一起交換彼此教學的

Z-01:第三點是如果這樣辦理的話,開相關領域課程的老師就 會有一個目標是可以互動的。以前每個老師都是單獨開課,也 很少會有理由或者機緣可以讓他們聚在一起,不過有了學分學 程的話,這群老師就有一個目標可以聚在一起交換彼此教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