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得大氣中二氧化 碳濃度從 270 ppm 上升至超過 397ppm(CO2Now, 2013)。近一個世紀以來所產生 的溫室氣體所形成的溫室效應,使得全球地表均溫在百年以來緩步逐漸上昇,最 高均溫值相較一個世紀前甚至高出 0.8℃。而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其中之一,

卻也是影響層面最廣的,就是氣候變遷。氣候變異的衝擊已經發生,而在國際上,

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第四 次評估報告(AR4)中提出警訊,明示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災害將對全球帶來衝擊。

其中指出「由於氣候變遷所導致的洪災頻率有增加的趨勢,尤其開發中的島嶼型 國家面對洪水、颱風及海岸災害等,將威脅當地的基礎設施與生存環境,尤其是 高人口密度聚集的亞洲地區,受海平面上升及潰堤之洪患風險威脅增加(IPCC, 2007)。」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的現象,不僅危害其他更多的生態體系,造成極端 氣候和嚴重的天災,威脅生命財產安全;也同時影響水資源、農作物、經濟活動 及人類健康。

根據 IPCC(2007)表示,氣候變遷議題包括科學事實、衝擊、脆弱度、調適、

減緩等面向。為確保國家安全與永續發展,以及自然生態與人類社會系統的穩定 平衡,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以各項新政策與措施戮力降低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 擊時,我國政府也在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上也不斷努力推展與實施相關政策。

2008 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布了國家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與期程,使一般大眾 理解以「節能減碳」來理解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但「節能減碳」僅為「減緩」

面向的策略,顯得緩不濟急。相較於倡議已久的「節能減碳」,卻不強調「調適」, 甚為可惜。2012 年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及經濟建設委員會便提出「國家 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儘管初期投入的成本高,但長期看來效益卻大於成本。

2

若要推動氣候變遷的調適作為,除了政策帶領,更需要從教育機制著手。歐 美高等教育已致力於發展並規劃有系統之「氣候變遷調適」通識課程與學分學程,

但在我國目前大學的通識教育中,尚未透過「氣候變遷調適」的系統觀點,進行 妥善的學習內涵規劃或整合性學習(劉美慧、蔡慧敏,2013)。於是在「氣候變 遷調適政策綱領」的架構之下,教育部開始推動「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調適教育 計畫」,補助大專校院辦理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調適通識課程及學分學程,以建 立學習氣候變遷調適專業所需的基本知識,並提升大專校院學生之永續發展及氣 候變遷調適素養,且培育具備氣候變遷調適專業知能人才為目標。而後在民國 101 年 1 月 11 日至 12 日所舉辦之「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調適教育課程發展暨成 果發表會」中,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對計畫補助大專校院中之現職 教職人員所做之調查,歸論出幾點問題與意見,發現由於計畫自至今始起步階段,

有關此氣候變遷調適教育計畫之發展與規劃,就教育現場的教職人員看來仍然困 難重重。因此氣候變遷調適教育的未來進展便值得進一步探討。

有鑑於此,本研究希冀能夠透過分析高等教育的氣候變遷調適教育現況,並 同時探討其發展需求,進而能建立高等教育的氣候變遷教育之核心與關鍵,以期 在未來能提供給相關教育人員及機構做為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探討高等教育氣候變遷調適教育之現況 與需求」,主要目的如下:

一、瞭解氣候變遷調適教育應有之內涵。

二、分析國內高等教育氣候變遷調適教育發展現況。

三、探討國內高等教育人員對於氣候變遷調適教育之需求。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下列問題:

一、氣候變遷調適教育之課程核心與關鍵為何?

二、目前高等教育氣候變遷調適教育之課程有何問題?

三、調整高等教育氣候變遷調適教育之課程架構有何挑戰?

四、高等教育在未來如何規劃氣候變遷調適教育?

五、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在發展上有何需求?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內容主要為氣候變遷「調適」議題教育之高等教育課程。研究 範圍限縮為我國教育部委託師大通識教育中心辦理之 101 年度「永續發展與氣候 變遷調適計畫」,與計畫補助之四所大學中氣候變遷調適相關之學分學程。研究 對象為研究範圍中學分學程之執行與教職人員,以及學分學程之課程內容。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限於人力、資源與時間等因素考量,僅我國教育部委託師大通識教育 中心辦理「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調適學分學程計畫」於 101 學年度補助氣候變遷 調適教育之相關領域學分學程之四所大學,包含其學分學程之課程,以及承辦與 教職人員。本研究亦不適宜推論至研究範圍之外。

4

第五節 名詞界定

一、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

氣候變遷是一地區氣候狀態的變化或極端氣候重要或持續的改變(NOAA, 2011)。且是能夠識別的(如採用統計檢驗),氣候狀態的變化即平均值變化和/

或各種特性的變率,並持續較長的時間,一般達幾十年或更久。氣候變遷或許是 由於自然的各種內部過程或外部強迫所致,或者是由於大氣成分或長久土地利用 的人為變化所致(IPCC, 2012)。

二、調適(adaptation)

調適原意為合於新情況而改變某些事的過程。此指個人、社區和國家,在自 然系統與人類系統中,針對實際的或預計的氣候變遷及其變異之影響,進行調整 與尋求妥善處理的過程,以便緩解危害或利用各種有利機會(Burton et al., 2004;

IPCC,2012)。調適的目的在於降低人類與自然系統處於氣候變遷影響與效應下的 脆弱度(vulnerability),使得人類與自然系統在極端天氣事件與暖化效應下的負 面衝擊最小,且配合氣候變化的獲益能夠最大(經建會,2012)。調適行為不僅 能減少一地區的脆弱度,也能增強因應氣候變化影響的適應能力。為做出調適行 為所必須具備的調適能力,是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調適也是一種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是一種永續發展的行動。

三、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高等教育通常視為取得至少學士學位或同等學歷的教育(Harvey, L., 2014)。

高等教育廣義上是指一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包括專科教育、本 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涵蓋了學園、大學、學院、文理學院、理工學院、師範學 院、神學院、技術學校以及其他頒授學位或專業證書的學院級教育機構。高等教 育形式多樣,有全日制的和業餘的,面授的和非面授的,學校形式的和非學校形 式的等等層次和形式。本研究係指臺灣辦理專業教育之大專校院。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