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基本論述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基本論述

一、 氣候變遷教育背景與內涵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的會員國大會認為,各國在進行氣候調適時需要一個規劃準則,

因此,聯合國發展規劃署與全球環境基金(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提出了「聯合國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要」(Adaptation Policy Frameworks for Climate Change, APF),協助各國將氣候變遷的調適納入更 廣的國家發展政策制定中。「聯合國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要」包含了下列四個原 則:

(一)將短期氣候變異與極端現象的調適,作為減少長期氣候變遷脆弱度的 基礎。

(二)在國家發展的脈絡中,評估調適政策與方法。

(三)社會的不同層級均應有氣候變遷的調適。

(四)調適的策略、過程與執行,皆同等重要。

在此可以看出,不僅國家發展重點必須包含調適行動,在社會各層級中也應 有氣候變遷調適之能力,也就是全民必須具備調適能力,且策略與執行並重。因 此在教育上著力於氣候變遷之調適,對於需要長時間努力的調適措施而言,刻不 容緩。

因應氣候變遷之衝擊,國際上除了相關政策,在教育上也是不遺餘力。2003 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全球推動「永續發展教育十年計畫」(The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 2005-2014),接著於 2009 年的哥本哈根 COP 15 會議中,與聯合國系統中「世界一家」氣候變遷計畫(The UN

16

System“Delivering as One”on Climate Change),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氣候變遷 行動策略計畫(The UNESCO Strategy for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等成立了「氣 候變遷倡議」(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 CCI),再推出「氣候變遷永續發展教育」

(Climate Change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Education, CCES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認為氣候變遷教育應該是:「強化與應用氣候變遷知識基礎,以建構 綠色社會(UNESCO, 2009)」。也就是說,對抗氣候變遷需要的能力不僅是科學而 已,也不僅是政府與科學家的工作,而是需要社會中各個面向與全體的參與。面 對全球氣候變遷,教育與公民能力建構(capacity building)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氣候變遷倡議(CCI)是著力推動氣候變遷教育(climate change education, CCE) 最大的單位。CCI 宗旨為:「支持實踐聯合國氣候變遷策略,推動氣候變遷減緩 與調適」於是 CCI 建議氣候變遷教育的推動,需結合四個面向之科研與跨領域 訓練,共同學習。這四個面向包括:

(一)氣候科學與知識:發展以科學為基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氣候變遷調 適論壇。該論壇的目的是通知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的利益相關者(包 括政策制定者、弱勢群體和婦女,當地媒體、社會、文化和科學的網 絡,和本地、區域和國際科學組織),在農業、漁業(包括水產養殖)、 林業、可替代能源、淡水、海洋科學、環境科學和長期氣候預測與潛 在影響的海岸設備,以及以合適的應對策略加強能力。

(二)結合氣候變遷之永續發展教育(CCESD):發展永續發展教育中的氣候 變遷教育計畫。此方案採用了創新的教育方法,幫助廣大的觀眾(特 別關注青少年)了解、解決、減緩和調適氣候變遷的衝擊,將我們的 世界朝向可持續的發展路上邁進,能助長態度和行為的改變,並建立 一個具備氣候變遷意識之公民的新世代。

(三)氣候變遷、文化與生物多樣性、襲產保育等議題:發展全球性的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與全球氣候變遷變遷現地觀察點。這個觀測站的目 的是,使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網站平台,和生物圈保護區

17

作為優先參考的網站平台,為了解氣候變遷對人類社會和文化的多樣 性、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之衝擊,並採 取可能的調適和減緩策略,如”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 排放”( REDD+: ” Reduce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Plus”)。

(四)氣候變遷倫理、社會與人文科學面向:發展新的氣候變遷的社會、人 文、倫理與性別維度的政策相關與以行動為導向的研究計畫。這項計 劃將特別側重於適當的氣候變遷調適行動的設計和實施,根據科技部 和環境倫理計劃,有益於最脆弱的跨領域議題,如能源、水圈和生物 圈的管理,以及改善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兩性平等議題的認識。

四個面向各有其重視的目標,設立目標是為了達成氣候變遷教育。四個面向 的目標為分別為:

(一)氣候科學與知識:

1.氣候變遷服務和應變能力透過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間的穩定相互作 用而提升。

2.跨學科的氣候變遷知識基礎,透過整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社會與 自然科學、文化、教育、溝通、區域訪問、本地專業知識的能力,

而不斷加強。

3.會員國的應變能力透過整合自然、當地知識、生態和社會文化系統 的自然氣候風險政策而提升。

(二)結合氣候變遷之永續發展教育(CCESD):

1.加強會員國的能力,以對於初級及二級學校級別提供高品質之永續 發展的氣候變遷教育。

18

2.鼓勵與促進創新的教學方法,以在學校教育中整合高品質之永續發 展的氣候變遷教育。

3.透過媒體、網路與同儕關係,提高對於氣候變遷的意識,並加強非 正規教育的課程。

(三)氣候變遷、文化與生物多樣性、襲產保育等議題:

1.促進生物保育區和世界遺產所在地的認識與使用,作為實施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氣候變遷倡議,及其他 UN-級別氣候變遷倡議的優先地 點。

2.收集、記錄及分析縱括男性與女性在氣候變遷方面對於生物多樣性、

生態系服務與人類/社會服務的衝擊之科學、傳統和當地知識,以 適應這些衝擊。

3.促進文化產業如電影、電腦動畫及作品、攝影作品和藝術節及其他 公共/媒體事件的能力與競爭力,以與科學、信仰、傳統知識等連 結的故事,宣導氣候變遷調適與減緩之觀念。

(四)氣候變遷倫理、社會與人文科學面向:

1.真正全面地對氣候變遷建立具有社會、人文、科學(society, humanity, science, SHS)跨領域的學習途徑,並包括社會變革管理(Managemen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s, MOST)以及環境倫理兩大面向之規劃。

2.加強淡水、能源、REDD(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 放)和生物多樣性管理的跨部門合作,建立於加強的 SHS(科學人 文跨科際)領導能力。

3.對於性別平等議題進步的理解,意味著在解決社會和人類尺度的氣 候變遷具有較好的能力。

19

此四個面向特別之處在於,在科學向度以外,更增加了人文社會的關懷。在 子題中更提及「提昇氣候變遷的覺知,並藉由媒體、網絡建構與夥伴關係強化非 正規教育(CCI, 2009)。」氣候變遷教育的四個向度涵括完整的面向,在因應在發 展氣候變遷的「減緩」與「調適」作為時,便能作為參考。

二、氣候素養

在調適教育之內涵方面,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 NOAA)編制的《氣候素養》可做為參考。《氣候素 養-氣候科學的基礎原則,個人與社區的指南(Climate Literacy-The Essential Principles of Climate Sciences. A Guide for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規劃了 一套有系統的概念提供給學習者關於氣候所必要瞭解的資訊。其中定義「氣候素 養(Climate Literacy)」為:「氣候科學素養是對於”你對氣候的影響以及氣候對你 與社會的影響”之理解(NOAA, 2009)」。

其中,一個具備氣候素養的人應該是(NOAA, 2009):

(一)瞭解地球氣候系統的基本原則。

(二)知道如何評估有關氣候的可靠科學訊息。

(三)以有意義的方式傳達氣候和氣候變遷。

(四)能作出明智和負責任的決定,以做出影響氣候的行動。

《氣候素養:氣候科學的基本原則》呈現出個人和社區對地球氣候、氣候變 遷的衝擊,和調適與減緩的了解與認識,此指導原則可以作為氣候變遷討論的起 頭或科學調查的發起點。《氣候素養》旨在透過提供這種教育的原則與概念框架,

以促進更佳的氣候科學素養;本文件也可以提供氣候科學的教育者作為滿足他們

20 科學課程的內容標準教育方式(NOAA, 2009)。

個人和社會大眾應該瞭解的地球氣候系統基本原則,七大基本原則為:(1) 太陽是地球的氣候系統最主要的能量來源;(2) 地球系統中構成要素的複雜交互 作用控制著氣候;(3) 氣候型塑地球的生命,生命也同時倚賴、影響著氣候;(4) 藉由自然與人為的過程,氣候隨時空不同而異;(5) 經由觀測、理論及模型化,

我們對於氣候系統的瞭解隨之進步;(6) 人類行為正衝擊著氣候系統;(7) 氣候 變遷將會對地球系統與人類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分別將七大原則其內涵整理並節 錄如下:

(一)太陽是地球的氣候系統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到達地球的太陽光能加熱陸地、海洋和大氣。有些太陽光被地表、雲霧,或 冰雪反射回太空。大部分到達地球的陽光都被吸收,同時溫暖了這個星球。當地 球發散出等同於它吸收的能量時,其能量是平衡的,能持續穩定均溫。

地球的地軸相對於它公轉的軌道是傾斜的,使得在整年中的任何緯度,都可 預見日照持續時間,和日光照射總量的變化。這些變化造成了季節的年度循環,

和相關的溫度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軌道漸進式的變化,改變了我們行星的極地 和赤道地區接受日光照射的強度。至少在過去 1 億年以來,這些變化以 100,000 年為一週期發生,產生了冰河期和其間較短的間冰期。

太陽的能量輸出的顯著增加或減少將影響地球溫暖或涼爽。過去 30 年的衛 星測量顯示,太陽能量在兩個方面來說的輸出變化不大。這些太陽能量的變化因 為太小,而不至於會是近期地球上暖化的原因。

(二)地球系統中構成要素的複雜交互作用控制著氣候

地球氣候受太陽、海洋、大氣、雲、冰、土地和生活相互作用的影響。由於 地方差異,在這些相互作用中,氣候因地區而異。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的 70%,

對氣候發揮的主要控制為支配地球的能量和水分循環。它吸收大量的太陽能後,

對氣候發揮的主要控制為支配地球的能量和水分循環。它吸收大量的太陽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