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油炸食品營養知識、油炸食品飲食態度、油炸食品攝取行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油炸食品營養知識、油炸食品飲食態度、油炸食品攝取行

影響油炸食品攝取行為的因素很多,以下就文獻中,相關因素之 結果進行比較,加以探討。

一、 性別

郭怡妗(2013)以台灣高中職學生橫斷研究發現,油炸食品類 攝取頻率男生顯著較女生要高。王旻虹(2010)針對南投縣國中學 生飲食習慣研究,性別與均衡飲食行為無顯著差異,女性油脂食物 攝取行為較男性顯著佳。何智靖(2008)在大學生發現,性別在飲 食行為上無顯著差異。呂蘭花(2003)研究私立高中生,發現營養 知識女生顯著高於男生。吳源美(2010)在桃園國中生發現,男性 較女性有較好的均衡飲食狀況,女性較男性有較佳的攝食技巧。張 莞庭(2010)在南投高中學生發現,性別與西式速食行為有顯著相 關。陳妍伶(2008)發現女生營養知識較男生高,女生營養態度較 男生正向,飲食行為無性別差異。陳俐蓉(2009)指出高中生不同 性別在蔬果攝取行為上無顯著差異。陳慧媛(2010)研究發現國中 學生的性別與吃油炸食物行為無顯著相關。游秀綾(2009)研究新 竹國中生,發現女生的速食營養知識、速食營養態度顯著高於男 生,男生攝取西式速食行為顯著高於女生。葉麗芳(2009)研究台 北中學生,女生的飲用含糖飲料知識顯著高於男生,男生的每週飲 用含糖飲料總罐數、總熱量的平均值顯著高於女生。單文珍

(2003)國中女生含糖飲料消費知識、態度高於男生,男生含糖飲 料量顯著高於女生。蔡佩珊(2001)研究台北國中生,發現性別與

含糖飲料知識有顯著關係,女生得分高於男生,與含糖飲料行為無 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飲食習慣中女性多有較男性有均衡、健 康、正向的知識、態度或行為表現,亦有少數研究發現無差異之情 形。而針對油炸食品的攝取特性,則有待本文來探究。

二、 年級

王旻虹(2010)針對南投縣國中學生飲食習慣研究,年級與均 衡飲食行為無顯著差異。何智靖(2008)在大學生發現,年級在飲 食行為上無顯著差異。吳源美(2010)在桃園國中生發現年級與均 衡飲食狀況有顯著差異,八年級正餐攝食情形優於九年級。張莞庭

(2010)在南投高中學生發現,年級與西式速食行為無顯著相關。

陳妍伶(2008)年級對營養知識影響沒有顯著差異,國一營養態度 顯著高於國二、國三的學生,國一飲食行為得分顯著高於國三學 生。陳俐蓉(2009)指出高中生年級在蔬果攝取行為上無顯著差 異。陳慧媛(2010)研究發現國中學生 八年級吃油炸食物行為顯著 高於七年級。游秀綾(2009)研究新竹國中生,不同年級的西式速 食營養知識、西式速食營養態度,無顯著差異,九年級攝取西式速 食行為顯著高於七、八年級。葉麗芳(2009)研究台北中學生,高 中部學生的飲用含糖飲料知識平均得分高於國中部學生;國中部學 生飲用含糖飲料每週總罐數、每週總熱量的平均值顯著高於高中部 學生。單文珍(2003)國三含糖飲料消費知識顯著高於國一,國二 含糖飲料態度顯著高於國一。蔡佩珊(2001)研究台北國中生年級 與含糖飲料知識無顯著差異,與含糖飲料行為有顯著差異。

總合上述學者研究資料,可發現年級越高,似乎越有不吃正 餐、喝含糖飲料、西式速食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但亦有多項研究 發現飲食習慣與年級無顯著差異。

三、 家庭社經地位

王旻虹(2010)針對南投縣國中學生飲食習慣研究,家庭社經 地位越高,蔬果攝取行為越佳。何智靖(2008)在大學生發現,父 母親教育程度在飲食行為上無顯著差異。吳源美(2010)在桃園國 中生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越高,均衡飲食狀況越好。陳妍伶(2008)

高社經地位家庭學生營養知識分數較高,營養態度無顯著差異,高 社經地位家庭學生飲食行為得分較高。陳俐蓉(2009)指出高中生 高社經地位者在蔬果攝取行為上有較佳的傾向。葉麗芳(2009)研 究台北中學生,中或高社經地位的飲用含糖飲料知識平均得分高於 低社經地位者。單文珍(2003)高社經地位學生含糖飲料態度顯著 高於其他學生。蔡佩珊(2001)研究台北國中生社經地位與含糖飲 料知識、含糖飲料行為無顯著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社經地位越高的家庭學生,大部分較有好 的飲食知識、態度或行為表現。故本研究將社經地位列為其中ㄧ重 要變項。

四、 體型

王旻虹(2010)針對南投縣國中學生飲食習慣研究,體型與均衡 飲食行為無顯著差異,但體型過輕及瘦弱與正常者之油脂類食物攝取 行為優於體型過重或肥胖者。可發現體型與飲食攝取行為有其相關 性,故將體型列為本研究變項之ㄧ。

五、 外食經驗

林嘉甄(2002)的美髮業女性研究對象中,營養知識偏中高,由 於工作性質導致受訪者的外食頻率極高,每天吃一次速食。考量外食 經驗越豐富者,有較多機會選擇不健康飲食,故將外食經驗列為本研 究變項。

六、 每週零用錢

單文珍(2003)分析桃園市國中學生,發現每週零用錢 1-100 元人數最多,其次為 101-500 元者,每週零用錢 101-500 元含糖飲 料飲用量顯著高於 1-100 元學生。蔡佩珊(2001)研究台北市國中 生,每週零用錢 101-500 元人數最多,其次為 1-100 元者,每週零 用錢與含糖飲料知識無顯著差異,與含糖飲料行為有顯著差異。張 莞庭(2010)針對南投縣某國立高中學生,101~500 元(45%)最 多,其次為 0 元(22.1%),0~100 元(16.9%),有零用錢時,

從事西式速食行為的意圖越高。游秀綾(2009)新竹市國中生平均 一週用於購買飲品、點心、零食的費用為 125 元,每週零用錢愈 多,則愈會攝取西式速食,呈顯著相關。葉麗芳(2009)完全中學 學生中,每週可自由支配的零用錢以 101~500 元(44%)為最多,

其次為 1~100 元(24.9%),每週零用錢 501~1000 元的飲用含糖飲 料每週總罐數、每週總熱量的平均值顯著高於每週零用錢 0 元及 1~100 元。呂蘭花(2003)研究私立高中生,發現學生零用錢越 多,在飲料、零食的攝取上越多。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每週零用錢可自由運用的金額越高,學生 越有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如含糖飲料、零食、西式速食等。故本研 究將每週零用錢列入變項之ㄧ,探討零用錢與油炸食品相關性。

七、 媒體影響

魏米秀、陳建宏(2014)針對兒少高收視電視節目中的食品廣 告進行分析,發現食品廣告中出現較多的食品類別為「澱粉油炸類 零食」、「茶/咖啡」及「速食餐廳/餐點」。陳妍伶(2008)研 究對象中,獲得營養或飲食資訊訊息主要是來自上課,再來是電視 媒體、母親、網路及報章。單文珍(2003)的研究對象主要獲得含 糖飲料訊息來源,最主要的為電視、廣播、廣告,其次為商店貨 架。吳源美(2010)在桃園國中生發現學生主要的飲食資訊來源,

由高至低依次為「學校課程」、「家人」、「電視、廣播及網 路」、「報章雜誌及書籍」、「醫生、護士及營養師」、「同學和 朋友」,飲食資訊越豐富者,越有健康取向之飲食行為。何智靖

(2008)在大學生發現,研究對象的健康飲食資訊以網路(76.5%)

居多,次之是電視或廣播(75.8%),健康飲食資訊在飲食行為上無 顯著差異。李蘭(1998)研究發現電視廣播、報章雜誌和網路之大 眾傳播方式,是國人獲取營養資訊的主要管道。陳立梅(2004)大 學生的相關營養知識訊息以閱讀報章雜誌最多。蘇鳳足 (2004)高 職學生低脂飲食行為訊息來源以電視、雜誌為主。

綜上所述,可發現國人獲得營養資訊的主要管道,依年代與年 齡層的不同,有少數差異,但仍主要以多媒體訊息來源(電視、網 路)為主。為了解本研究對象油炸食品特性與媒體影響程度,故將 媒體影響列入變項。

八、 重要他人影響

吳源美(2010)在桃園國中生發現研究顯示家人的支持度高 於同學和朋友。王旻虹 (2010)針對南投縣國中學生飲食習慣研 究,社會支持與均衡飲食攝取行為達顯著正相關,相關程度以家人 最高、老師次之、同學及朋友最低。何智靖(2008)在大學生發 現,最要好同學的學校飲食社會環境認知與飲食行為(r=0.41,

p<0.01)、關係最密切師長的學校飲食社會環境認知與飲食行為

(r=0.15、p<0.01)均呈正相關,且達顯著水準。吳源美 (2010)

重要他人支持度越高者,越有健康取向之飲食行為。陳俐蓉

(2009)指出高中生蔬果攝取社會支持程度越高,蔬果攝取行為越 好,蔬果攝取角色模範與蔬果攝取行為呈正相關,模範越多蔬果攝 取越多。

依據先前學者研究結果可發現,師長的支持度越高、越正 向,研究對象越有正向的飲食行為。本研究為油炸食品攝取相關因 素,屬負向的飲食行為,故將此研究變項列入,以了解負向飲食行 為與重要他人相關性。

九、 飲食可近性

Brennan(2009)在學校附近的速食餐廳與青少年關係的研究 發現,學校距離速食餐廳比較近之學生比學校餐廳距離速食餐廳比 較遠之學生,在速食上攝取較多、體重較重、肥胖比例較高。葉麗 芳(2009)台北完全中學學生中,高達 85.7%的研究對象表示「距 離住家走路 5 分鐘內即有販賣含糖飲料商店」,獲取含糖飲料便利 性很高,而「距離住家走路 6~10 分鐘內即有販賣含糖飲料商店」

有 12.4%,「距離住家走路 11 分鐘以上才有販賣含糖飲料商店」

僅有 1.9%。何智靖(2008)在大學生發現,居住情況在飲食行為 上無顯著差異。吳源美 (2010)飲食可獲性越佳,越有健康取向之 飲食行為。陳俐蓉(2009)指出高中生蔬果可近性與蔬果攝取行為 呈正相關。

因此可發現,飲食可近性越高,越有攝取此飲食的相關性,故 將之列為本研究變項。

十、 搭配含糖飲料習慣

黃淑貞、姚元青(1999)以大學生的飲食行為研究結果發現,

黃淑貞、姚元青(1999)以大學生的飲食行為研究結果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