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注意力變化之分析

本節主要探討個案在扯鈴課程介入後注意力之變化情形。採單一受試 A-B-A 設計,觀察其注意力不集中之次數與秒數之情況,並以教學者之教 學紀錄與省思日誌、 導師訪談大綱以瞭解個案在扯鈴課程介入後,其集中 性注意力之情形是否有所改善。

一、結果

(一)「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觀察記錄表」之分析

本硏究以 A-B-A 實驗設計,探討扯鈴課程介入後,注意力不集中曲線 圖與其秒數 A1 基線期、B 處理期、A2 維持期之變化情形。

1.注意力不集中發生次數之視覺分析

本研究以 A-B-A 實驗設計,探討扯鈴課程介入後,個案在注意力 不集中次數變化 A1 基線期、B 處理期、A2 維持期中之變化情形。由圖 4 顯示個案在扯鈴課程與注意力不集中次數的分布情形。圖之橫軸是 課程實施之記錄次數,縱軸為注意力不集中之次數。

A1 B A2

圖 4. 注意力不集中次數圖

(1) 階段內分析 注

意 力 不 集 中 次 數

課 程 次 數

的扯鈴課程介入後,在 A1 基線期、B 處理期、A2 維持期,其 注意力階段內之變化如表 19 所示。

表 19

階段內注意力不集中次數之視覺分析摘要表

階段內注意力不集中之次數

階段 基線期 處理期 維持期

節次 3 6 3

趨勢 /(—) \(+) /(—)

趨勢穩定度(%) 100% 50% 100%

平均水準 20.7 9.7 8.3

水準範圍 12-31 23-2 5-9

水準變化 -19 9 -4

水準穩定度(%) 33% 33% 67%

注 1:趨 向 解釋 /: 向上; \ :向 下; — :穩 定 注 2:本 研 究穩 定係 數為 .80

如圖 4 及表 19 所示,注意力不集中次數在 A1,其水準範圍介於 12-31 之間,水準變化為-19,趨勢穩定度呈現穩度。在扯鈴課程介入 B 後,隨著 上 課節 數增 加, 個案 之 注意 力 不 集中次 數 隨 之減少, 其水準 範 圍為 23-2 且水準變化由-19 進到 9,在扯鈴課程介入後,注意力不集中之次數有明顯 減少。由表可知,A1 的趨勢圖由向上(/),進入 B 後則(\),且 B(23-2) 的水準範圍值低於 A1(12-31),顯示個案在扯鈴課程介入後,其注意力不 集中次數表現上有減少,亦即集中性注意力有提升。

在撤除扯鈴課程後,A2 的水準範圍值介於 5-9,其範圍值仍介於 B(23-2) 之間,由此可知,次水準水準範圍仍在 B 之水準範圍內,顯示個案在 A2 階段,其集中性注意力仍保留在 B 階段,而無退步之情形,亦即扯鈴課程 維持集中性注意力之效果佳。

鈴課程介入後,在 A1 基線期、B 處理期、A2 維持期,其注意 力不集中次數於階段間之變化如表 20 所示。

表 20

階段間注意力不集中次數之視覺分析摘要表 階段間注意力不集中之次數

階段間比較 B/A1 A2/B

趨勢變化效果 (/→\)正向 (\→/)負向

水準間變化 20 -3

平均水準變化 11 1.4

重疊百分比(%) 17 66

C 值(Z) 0.22(0.75) 0.07(0.26)

注 1:趨 向 解釋 /: 向上; \ :向 下; — :穩 定 注 2:p< .05

如表 20 所示,在 A1 進入 B 時,其趨勢變化效果由/→\,呈現負向 的退步(注意力進步的變化),亦即注意力不集中次數之減少,當撤除扯鈴 課程後,即 B 進入 A2,其趨勢變化效果由\→/,顯示個案在扯鈴課程實 施期間,其注意力呈現進步現象。而水準間變化情形,在 B/A1 間為 20,

重疊百分比為 17%,故表示介入效果佳,其顯示扯鈴課程介入時,對注意 力有較大的影響;而在 A2/B 間其水準間變化為-3,重疊百分比為 66%,

因重疊表分比較高,故顯示在撤除扯鈴課程後,其注意力效果仍有持續之 影響力。

綜 合上 述: (1)個案在 扯 鈴課程 介 入 後 ,其注意 力不集 中 之 次數有減 少,即集中性注意力有提升。(2)在扯鈴課程撤除後,其注意力不集中次數 有持續維持之情形,即集中性注意力有達到維持之效果。

2.注意力不集中發生秒數之視覺分析

本研究以 A-B-A 實驗設計,探討扯鈴課程介入後,個案在注意力 不集中秒數變化於 A1 基線期、B 處理期、A2 維持期中之變化情形。由 圖 5 顯示個案在扯鈴課程與注意力不集中秒數的分布情形。圖之橫軸

圖 5. 注意力不集中秒數圖

(1) 階段內分析

本研究以 A-B-A 實驗設計,針對個案集中性注意力所實施 的扯鈴課程介入後,在 A1 基線期、B 處理期、A2 維持期,其 注意力不集中秒數階段內之變化如表 21 所示。

表 21

階段內注意力不集中 秒數之視覺分析摘要表

階段內注意力不集中之秒數

階段 基線期 處理期 維持期

節次 3 6 3

趨勢 \(+) \(+) \(+)

趨勢穩定度(%) 100% 100% 33%

平均水準 1355 701 388

水準範圍 1428-1212 1323-123 605-232

水準變化 2 1200 95

水準穩定度(%) 67% 17% 33%

注 意 力 不 集 中 秒 數

課 程 次 數

如 圖 5 及 表 21 所 示 , 注 意 力 不 集 中 秒 數 在 A1, 其 水 準 範 圍 介 於 1428-1212 之間,水準變化為 2,趨勢穩定度呈現穩度,表示其秒數皆介於 平均水準 1355 秒之間。在扯鈴課程介入 B 後,隨著上課節數增加,個案之 注意力不集中秒數隨之減少,其水準範圍為 1323-123,注意力不集中之平 均水準下降為 701 秒,趨勢穩定度呈現穩度,而水準變化之差距為 1200 顯示在扯鈴課程介入後,注意力不集中之秒數有明顯的減少,亦即集中性 注意力有明顯提升。

在撤除扯鈴課程後,A2 的水準範圍值介於 605-232,其值皆在 B 之間,

且趨勢穩定度仍呈現穩度向下之情形,由次可知,扯鈴課程撤除後,個案 注意力有呈現維持之情形,亦即扯鈴課程有維持集中性注意力之效果。

(2) 階段間分析

本研究以 A-B-A 實驗設計,針對個案集中性注意力所實 施的扯鈴課程介入後,在 A1 基線期、B 處理期、A2 維持 期,其注意力不集中秒數於階段間之變化如表 22 所示。

表 22

階段間注意力不集中 秒數之視覺分析摘要表 階段間注意力不集中之秒數

階段間比較 B/A1 A2/B

趨勢變化效果 (\→\)正向 (\→\)正向

水準間變化 103 -204

平均水準變化 654 313

重疊百分比(%) 17 33

C 值(Z) 0.89*(3.00) 0.79*(2.66)

注 1:趨 向 解釋 /: 向上; \ :向 下; — :穩 定 注 2:p< .05

如表 22 所示,在 A1 進入 B 時,其趨勢變化效果由\→\,呈現負向 的退步(進步的變化),於 B/A1 間其重疊百分比為 17%,故表示介入效果 佳亦即注意力不集中之秒數在扯鈴課程介入後有減少,且由 C 統計得知,C

後,趨勢變化效果呈現負向的退步 (進步的變化),且 C 值為 0.79*,達顯著 水準,顯示兩階段間的變化( A2/B)在資料水準與趨向上有顯著差異,故 集中性注意力之效果維持度不佳。

綜合上述:(1)個案在扯鈴課程介入後,其注意力不集中之秒數有顯著 減少,亦即集中性注意力有顯著提升。(2)在扯鈴課程撤除後,其注意力不 集中次數維持效果不理想,即集中性注意力未達到維持之效果。

(二)注意力質性資料之探究

本研究依據教學者教學記錄省思日誌、觀察員記錄表與導師訪談大 綱,藉以瞭解學童在課程中的表現與改變歷程。

1. 教學活動觀察記錄

依據每節課教師教學後的記錄省思日誌,研究者將其歸納為教學 記錄省思日誌統整表(如附錄九),觀察個案在課程中的學習歷程與表 現加以彙整,並歸納如下。

(1)教師動作講解時段,個案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發生:新的教學內 容帶入,對個案是一個新的衝擊,教學內容的難易度,對個案來說 是相對重要的。在教學記錄中看到,個案在教師講解分解動作時,

因扯鈴動作較為複雜,故個案常有注意力不集中之情形。

「老師在講解分解動作時,個案拿著鈴棍敲打地上和轉頭與同學 玩,能注意老師講解時間短」。(PTA1030320)

「 老 師 講 解 時 , 因 動 作 較 困 難 , 學 生 較 無 興 趣 , 注 意 力 不 足 」。

(PTA1030325)

「老師講解時,蹲在隊伍後玩沙」。(PTA1030403)

(2)環境影響個案注意力:個案於扯鈴課程進行時,若安排在干擾 較多的環境下,如:同一時段、地點有其他班級在上課,就無法專 心在扯鈴活動上,亦指集中性注意力會降低。

「老師離開後,注意力又分心到期他班級所進行的活動」

(PTA1030417)

「容易受到外在情境干擾,須時時有人在旁協助指導」。

(PTB1030327)

(3)個案注意力在個別指導優於分組練習:個案因智能低下,往往 對老師所教的動作能習得之技能較慢,而在教師教學記錄省思日 誌 中得知,當分組練習時,個案接受導師的個別指導或同學的協助,

使個案能在指導下習得技能,產生成就感,使個案在扯鈴課程其間 愈來愈能將注意力放在扯鈴上,並增加自我練習之次數與秒數。

「老師請程度較好的同學陪同個案指導與練習,老師並於課程中 給予適時指導,個案注意力與練習度提升 」。(PTA1030325)

「進行分組練習時,老師在旁指導,並從旁牽手協助,老師離開 後,注意力又分心到其他班級所進行的活動 」。(PTA1030327)

「該節課老師和同學皆有協助個案完成動作,老師會牽著個案的 手進行練習,個案注意力會明顯集中」。(PTA1030410)

「老師有安排同學協助指導個案練習,個案較能專注手上的鈴與 練習」。(PTA1030422)

「老師牽個案的手練習好幾回,個案也完成好幾次動作,產生較 大成就感,等老師離開後,又自行練習好幾次 」。(PTA1030513)

「個案能在老師、同學協助下專心練習」。(PTB1030410)

「同學協助下,個案能專心扯鈴」。(PTB1030422、PTB1030424、

PTB1030501)

(4)扯鈴技能簡化:由上述(1)得知,個案在學習新技能上有較 困難的表現,故老師在反省檢討後,將其技 能給予簡化,並以較簡 易之動作,讓個案能增強自信,在扯鈴課程中的自我練習的注意力 集中性與同學間互動之時間皆增加。

「 在 分 組 對 抗 賽 時 , 個 案 能 參 與 , 並 完 成 老 師 所 設 定 的 簡 化 動 作」。(PTA1030520)

「為個案設置簡易動作,個案在對抗賽中也能 展露頭角」。

(PTB1030520)

「老師加入與個案同組的小組,並指導協助如何簡化動作讓個案 參加比賽。」。(PTB1030522)

2.觀察員記錄表

觀察員記錄表中,其學生學習行為有(1)學生能隨著教師引導進入 主題、(2)學生能專心在課程上、(3)學生能互助合作依據觀察員記錄;

師 生互 動則 是( 1) 教師 能掌 握 學 生的學 習 節奏、( 2)教 師能維持良 好 的上課氣氛。以此記錄表觀察個案在二十節扯鈴課程中的學習行為與師 生互動之表現,並將二十節扯鈴課程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以便觀 察扯鈴課程時期,學生學習行為與師生互動之情形,其每節課檢核項目 之次數彙整如表 23。

表 23

觀察員記錄彙整表

觀察員記錄彙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