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六節 資料處理

本研究進行過程,以觀察、訪談、測驗等方式收集資料,資料收集過 程,同時以三角檢定的方式檢測,以提高本研究的信效度,本節就測量資 料與文件資料之處理做說明。

一、量性資料之分析

本研究測量分析有二:「簡明知覺-動作測驗」與「注意力不集中-行 為觀察記錄表」。

(一)「簡明知覺-動作測驗」之資料處理與分析

於課程進行前一週與課程結束後一週,以此量表對 個案進行施 測,並將測驗結果與表現詳實記錄於記錄紙上, 使用描述性的統計方 式計算其行為異常發生次數,並依 分數對照百分等級、t 分數並判定 其知覺動作為「正常」、「疑似」或「障礙」之類別。

(二)「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觀察記錄表」之資料處理 與分析

本研究針對「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觀察記錄表」採單一受試 A-B-A 設計,於規定時間內在基線階段 A1(3 次)、介入階段 B(6 次)、倒返 階段 A2(3 次)記錄其注意力不集中次數與秒數之情況,並使用視覺 分析和 C 統計進行資料處理。

1.視覺分析法

本研究依「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觀察記錄表」記錄後之注意力不集 中之次數與秒數,繪製圖表進行視覺分析。視覺分析之項目包含 階段內 分析與階段間分析(杜正治,2006)。

(1)階段內分析:探討某一特定的實驗階段內,有關資料點的水 準範圍、變化、平均數,以及趨向的穩定性。

階段長度:階段內資料點的次數。

趨向預估:使用中分法畫出階段內的趨向線,決定路徑是+:

表示進步;-:表示退步。

趨向穩定性:選定「穩定標準百分比」:常介於 10%至 20%之 間,視資料點的範圍而定;「穩定標準值」:以曲線中的最高資料值 乘以穩定標準百分比;「穩定標準範圍」:在趨向線的上下垂直方向 各量出二分之一的穩定標準值,各得一點,再從這兩點分 別畫出和 趨向線平行的直線,其兩線間的區域即為穩定標準範圍;「趨向穩定

圍內所占的百分比,或化成小數;最後依百分比或係數判斷為「穩 定」 或「不穩定」;通常穩定係數若超過(含) .75 以上,可判為 穩定,若低於.75 則為不穩定。

水準穩定性:先計算「水準平均數」:各資料點的值相加,

再除以總資料點數;畫出「平均線」:在平均數上畫出與 X 軸平 行的直線;「穩定標準範圍」:於平均線上下分別量出穩定標準值的 二分之一,得兩點,再從點上分別畫出與平均線平行的直線,其區 域即為穩定標準範圍;「水準穩定百分比」或「水準穩定係數」:計 算曲線上所有資料點中,落在該範圍內所占的百分比,或化成小數;

最後依百分比或係數判斷為「穩定」 或「不穩定」。

水準範圍:曲線上的資料點中,最高點與最低點的差值。

水準變化:曲線上第一個資料點和最後一個資料點的差值。

(2)階段間分析:涵蓋跨階段的行為變化,強調不同階段間的比較。

趨向路徑與效果變化:決定趨向路徑和介入效果的變化。

趨向穩定變化:記錄兩階段間其趨向穩定百分比之變化。

水準絕對變化:記錄兩階段間平均水準之變化。

重疊百分比:在比較相鄰兩個實驗階段的介入效果,先 找出前實驗階段的水準範圍,上下限畫出,再延長至鄰近階段,再 計算鄰近階段的曲線中在該範圍的資料點數所占的百分比。

2.C 統計

C 統計又簡稱為簡化時間序列分析(simplified time-series analysis)之 C 統計考驗。本研究資料分析擴及鄰近的實驗階段,因此 進行階段間的比較。將基線和處理兩相鄰兩階段的資料帶入公式,所得 的 Z 值若達顯著水準,表示介入效果顯著;相反地,若未達顯著水準,

則意謂介入效果不彰。本研究計算方式是使用林玉芳(2005)自行設計 電腦程式計算,只須輸入各資料點,其統計程式即能自動算出 C、Sc 以 及 Z 值。

二、質性資料之分析

本研究將所蒐集到的文件資料系統化,並進行歸檔、分析,從中展現

表 14

資料編碼說明表

代號 資料來源 資料名稱 編碼方式說明

PT 教學者 教學記錄省思日誌

PTA-1021102 表示 102 年 11 月 2 日教學者教學記錄

PTB-1021002 表示 102 年 10 月 2 日教學省思日誌

O 觀察員 觀察員記錄表 O-1021212 表示 102 年 12 月 12 觀 察員的記錄

T 班級導師 導師訪談大綱 T-1021012 表示 102 年 10 月 12 日 導師訪談記錄

表 14 為教學者教學記錄省思日誌、觀察員記錄表、導師訪談大綱的初 部編碼,以下就此三項做資料處理分析。

(一)教學者教學記錄省思日誌

每節扯鈴課程結束後,詳實寫下教學課程之情形、個案於教學 中所發生的問題、學生的反應、師生互動等,研究者將藉此資料進 行分析,並以表格或文字描述方面呈現。

(二)觀察員記錄表

研究者即為觀察員,於每節課實施時,觀察員將針對課程進行 中「學生學習情況」與「師生間的互動」之情形,以客觀的方式勾 選檢核資料。

(三)導師訪談大綱

研究者於扯鈴課程實施過後,訪問個案之導師,個案於扯鈴課 程實施前後,其上課活動情形與注意力之行為。

將上述之資料,教學者之「教學省思日誌」由教學者之記錄了解學生 在扯鈴課程中集中性注意力行為與課程學習情形 、「研究者的觀察記錄表」

由觀察員即研究者從旁了解學生學習行為與師生互動情形 、「導師訪談大 綱」由深度訪談班級導師,在學生扯鈴課程介入前、後在班上活動與注意 力之相關學習情形,以教學者、觀察者和個案之導師的觀察 記錄做比較、

整合與歸納,三角檢核出學生注意力之情形,最後針對結果與文獻進行進 一步探討,並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