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括取得家長同意書(如附錄一)、 簡明知覺-動作

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觀察記錄表(如附錄三)、教學 記錄省思日誌(如附錄 四)、觀察員記錄表(如附錄五)、導師訪談 大綱及舉隅(如附錄六)與扯 鈴課程教案(如附錄七)。以上工具在本研究的準備階段,分別經由運動教 育學專家闕教授、適應體育專家程教授和鄭教授、仍於教學現場之適應體 育老師王老師與扯鈴老師劉老師等實務專家的檢核,以建立專家效度。

一、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簡明知覺-動作測驗

(一)作者:周台傑(1999)依據 Mutti, Steling & Spalding 於 1978 年所編製的 Quick Neurological Screening Test【QNST】修訂而成。

(二)測驗內容:測驗項目取材自醫學生小兒科檢查及神經心理與發展的 量表,本測驗包含十五個分測驗:1.書寫技能;2.認知與仿畫圖形測驗;

3.認知手掌上的字形;4.追視技能;5.模仿聲音類型;6.用手指觸鼻尖;

7.手指接成圓圈;8.同時觸摸手和臉;9.迅速翻轉手掌動作; 10.伸展 四肢;11.腳跟緊靠腳尖行走;12.單腳站立;13.交換跳;14.辨別左右;

15.異常行為。

(三)適用年齡:5 歲以上兒童 (四)施測方式:個別施測。

(五)施測時間:約 20~30 分鐘。

(六)信度考驗:此測驗以通過信度的考驗,並建立國內六歲到十二歲學 童的常模,並以重測信度與測量標準誤做說明,如表 11 所示。

表 11

簡明知覺-動作測驗之測量信度與測量標準誤

年齡 人數 重測信度 測量標準誤

六 40 .65 4.53

七 50 .68 7.12

八 48 .74 6.25

九 48 .87 4.25

十 48 .87 3.88

十一 48 .85 3.84

十二 48 .84 4.15

吳明隆、涂金堂(2005)指出如果研究工具之信度在.60 以下,則應 對此工具測驗重新編制與修訂,然本研究之重測信度皆在 .60 以上,顯示 此研究工具有良好的信度。

(七) 效度:內容效度、同時效度、構念效度(內部一致性分析、和其 他測驗相關之研究、知覺-動作能力發展之比較研究、性別差異之比較 研究、地區差異之比較研究、不同團體之差異研究。

周台傑(1999)針對簡明-知覺動作能力測驗進行不同年齡(六歲 至十二歲)、不同性別、不同地區與不同團體之比較,其研究發現: 1.

年齡較高的兒童其知覺動作能力發展比年齡較低的兒童要好(p

<.01);2.不同性別的兒童無論在任何年齡,知覺動作上無顯著差異;

3.在不同地區的比較研究中發現,分為北、中、南三區時,六歲組、七 歲組、九歲組、十二歲組與全體組在不同地區的測驗分數有顯著差異(p

<.01);4.在不同團體的比較研究中發現,若其團體分為正常、學習障 礙、智能障礙三組時,在測驗分數有顯著差異(p<.01)。

二、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觀察記錄表

本研究「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觀察記錄表」主要參考杜正治( 2006)

時距記錄法做修改,其修改原因是為避免少次的不集中次數可能持續多秒 之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而影響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因此為確實測量出個案 於課程中不集中之次數與秒數,將整節課 以地毯式搜索之方式 40 節的時間 細分為 2400 秒,「注意力不集中之次數」的計算方式為注意力 不集中行為 發生開始至結束為一次,當下一次注意力不集中行為又發生至結束為第二 次等以此計算。「注意力不集中之秒數」將每節課中每次不集中行為發生次 數間的秒數相加,即為注意力不集中之秒數。例如:4 秒~18 秒間、49 秒

~52 秒間注意力不集中、205 秒~250 秒間注意力不集中,之後至下課都無 注意力不集中之情形,則「注意力不集中之次數」為 3 次,注意力不集中 秒數為 14+3+45=62 秒。

觀察方法是以間接觀察法,為使學生能習慣 攝影機的拍攝,於開學第 二週起開始架設攝影機,讓全班熟悉投影機的存在,之後研究者藉由觀察 攝影之內容,記錄個案之「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觀察記錄表」。

三、教學者之教學記錄省思日誌

本研究教學者為個案體育老師,教學者之專長為扯鈴。請教學者於二

檢討。

四、觀察員記錄表

研究者為主要觀察員,於二十節扯鈴課程實施時,觀察員針對課程進 行中學生學習情況與師生間的互動,進行檢核。並對上述進行檢核。

五、導師訪談大綱及舉隅

由研究者擬定導師訪談大綱,導師訪談大綱是依據 DSM-Ⅳ-TR 為其標 準加以修定,例如:注意力不集中 DSM-Ⅳ-TR 之標準為「作業、工作、或 活動經常粗心犯錯,無法注意細節」;修訂後導師訪談大綱內容為扯鈴課程 介入前、後,個案在活動時的情況如何,因粗心而犯錯的情形是否較有改 善?導師訪談大綱將於扯鈴課程實施結束後,由研究者訪談個案之班級導 師,以了解扯鈴課程實施後個案於班上注意力行為之表現為何 。

六、扯鈴課程編制

本次研究之扯鈴課程內容由台南市某國小扯鈴教練鍾老師 所提供之扯 鈴校隊訓練課程資料,研究者把扯鈴步驟分解動作後,編寫扯鈴教學活動,

之後再與鍾老師共同討論及修正課程,使其適合國小 三年級學生能力並符 合學校特色課程。針對本次個案研究之需要,安排 7 個基礎動作共 20 節課,

每一個動作之名稱跟與之相應的課程節數及內容如表 12 所示。

表 12

扯鈴課程進度表

節數 動作名稱 動作描述

一~二 八字甩

1.腳張開與肩同寬,運鈴加速。

2.將鈴由左往右甩一個圓圈。

3.身體向後轉。

4.將鈴由右往左甩一個圓圈。

5.身體向後轉。

三~五 鳳凰離手

1.鈴軸與雙棍(左棍在外,右棍在內)及身 體平行。

2.右手鈴線由內向外繞左棍及鈴軸一圈,並 將右棍右拉至外圈,然後鈴線由外向內繞 左棍及鈴軸一圈。

3.右手鈴線繼續再由外向內多繞左棍及鈴 軸一圈,並將右棍交由左手持棍。

4.右手持扯鈴,左右兩手各往左右攤開。

六~八 金雞飛渡

1.先運鈴及調鈴使鈴平穩。

2.身體與鈴心採垂直方向。

3.手腕施力讓鈴跳離。

4.使鈴在在二棍間來回跳接。

九~十一 點水放棍

1.運鈴後,開線。

2.左手繞線,將鈴向左推送,使鈴在線上往 左滑動。

3.左棍上提,並放右棍。

4.右手接回右棍。

5.回復開線之動作。

(續下頁)

扯鈴課程進度表(續)

節數 動作名稱 動作描述

十二~十四 盪鞦韆

1.準備姿勢:運鈴姿勢。

2.分解動作:

(1)左手舉高,右手將鈴棍放掉。

(2)讓鈴呈鐘擺左右擺動一次。

(3)等鈴棍繞回來時右手將其接住。

十五~十七 桂河大橋

1.準備姿勢:運鈴姿勢。

2.分解動作:

(1)右手舉高,向外繞至左手與鈴中間。

(2)左手稍微提高向外繞至右手與鈴中間。

(3)將鈴放在左手鈴棍上,並將左手放開。

(4)放開約 2 秒後再接住,並將左手往外向 上繞過右手

(5)右手在往外向上繞,回復運鈴姿勢

十八~十九 繞腳

1.準備姿勢:運鈴姿勢。

2.分解動作:

(1)雙腳打開成前後狀並跨過鈴,使鈴在身 體正下方

(2)將鈴由右往左運

(3)將左手往右上的方向抬高,使鈴飛過前 腳,並用右手鈴繩接住

二十 綜合 總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