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洗錢罪之修法沿革

第三節 洗錢防制新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洗錢防制新法

第一項 洗錢防制新法之介紹

第一款 修法背景

在介紹完舊法後,接下來將介紹我國新修正之洗錢防制法。我國於民國 105 年 12 月 9 日,正式在立法院三讀通過洗錢防制法之新法,並於民國 105 年 12 月 28 日經總統公布,此次修正之背景,主要係因國際上與國內之壓力所促成,近年 來,國際上對於打擊資恐與洗錢防制之議題,因為美國 911 恐怖攻擊事件、恐怖主 義盛行,已逐漸重視,而我國又為亞太防制洗錢組織(Asia / Pacific Group on Money Laundering,簡稱 APG)之會員國,因此,對於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簡稱 FATF)所制定的防制洗錢及打擊資助恐怖主義與武器擴 散國際標準 40 項建議規範(以下簡稱為 FATF 之 40 項建議),有遵守的義務,但 我國之洗錢防制法於民國 105 年 12 月 28 日修法前,仍與 FATF 之 40 項建議中之 規範有莫大的落差,且若防制洗錢之規範未遵守 FATF 之 40 項建議,將使我國於 2018 年即將接受之 FATF 相互評鑑受到影響,其評鑑之結果將直接影響我國是否 列入「不合作國家與地區」,進而對我國之金融與商業活動造成難以估計之重大影 響;而就國內方面之壓力,不僅因為兆豐案的發生,而使我國開始關注我國洗錢法 制與國際間洗錢防制規範之落差,在我國實務上,也因科技之發展日新月異,犯罪 手法亦不斷推陳出新,行為人洗錢的管道已不再局限於金融機構,而進一步利用不 動產、保險、訴訟管道等方式來達成洗錢的目的,而鑒於修法前之洗錢防制法於實 務上對於洗錢防制的效果不彰,因此,亦有修法之必要。52

52 請參閱洗錢防制法第 1 條之修正說明、蔡佩玲,洗錢防制法新法修正重點解析,檢察新論,第

21 期,頁 47-48,2017 年 1 月、李傑清,偵查、沒收及分享洗錢犯罪所得之國際合作-兼論新洗錢 防制法的相關規定,檢察新論,第21 期,頁 96-97,2017 年 1 月。

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於民國 107 年 11 月 7 日,立法者又針對洗錢防制法做出了新的修正,不過 相較於民國 105 年 12 月 28 日,立法者係針對洗錢防制法的全文都大幅做出修正,

107 年所修正的內容,主要跟 105 年 12 月 28 日所修正公布的洗錢防制法規定差異 不大,僅針對一些行政管制方面的程序做了細部的調整與規定,因此,本文仍著重 於立法者在 105 年 12 月 28 日,對洗錢防制法之全文做出修正公布的條文來做介 紹。

以下將區分三大部分來介紹我國於 105 年 12 月 28 日所修正公布的洗錢防制法

(以下簡稱新洗防法),首先為實體法部分,再者為程序法部分,最後則是關於行 政管制方面的規定。

第二款 洗錢防制法新制之主要內容

第 1 目 實體法部分

1. 洗錢行為

由於洗錢罪屬於後行犯(

Anschlußdelikt)

53,所謂的後行犯,即係指犯罪的成 立,必須以一個他人過去所為的違法行為作為前提的犯罪。因此,洗錢行為的成立,

其組成不僅包含洗錢行為之行為部分(即第一款中的移轉或變更行為、第二款中的 掩飾或隱匿行為、第三款中的持有或使用行為),其不合理的金流流動更必須與特 定前置犯罪作不法之連結,也就是,單純的金流流動並不構成洗錢罪,該筆金流之 流動必須進一步與特定前置犯罪產生不法連結,始得構成洗錢犯罪,因此,以下將 先就新修訂之洗錢行為行為定義為說明,於後再介紹關於前置犯罪之範圍於新法中

53 王效文,贓物罪的處罰理由、構成要件與修正建議,月旦法學雜誌,第 145 期,頁 246,2007

年6 月。王皇玉,同前註 39,頁 242。

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修訂內容。

依新洗防法第 2 條關於洗錢行為定義之規定54,參照新法第 2 條修法理由之說 明,將洗錢行為區分為處置(Placement)、分層化(Layering)與整合(Integration)三 階段來加以規範,此係因舊法以「為自己洗錢」及「為他人洗錢」這兩種方式作為 洗錢行為態樣的區分方式,將導致實務上運作時,無法完整納入全部的洗錢行為。

更詳細地說,因為在本次新法中所參酌的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 公約(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in Narcotic Drugs and Psychotropic Substances,以下稱維也納公約)以及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 約(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中,

就洗錢行為的方式而言,主要區分成三個階段:首先,第一階段為處置階段,也就 是將違法行為所得之利益先暫時存放於金融機構的階段,第二階段則為分層化階段,

也就是將違法行為所得利益透過一連串複雜的交易過程,使得該利益與違法的來源 盡量分離的階段,第三階段則為整合階段,也就是將違法行為所得的利益與違法行 為之間的關係完全切斷,置於合法的資金當中,回歸到正常的經濟體系55

而舊法僅區分為自己洗錢及為他人洗錢此兩種態樣作為洗錢行為的定義,將無 法將上述各階段的洗錢行為完整納入洗錢罪的規範中。進一步說明,首先,於新法 第 2 條第 1 款的部分,在維也納公約第 3 條第 1 項第 b 款第 i 目56中所定義的洗錢 行為包括變更或移轉財產之行為,亦即洗錢行為第一階段-處置階段之洗錢行為。

54 洗錢防制法第 2 條:

「本法所稱洗錢,指下列行為:

一、意圖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來源,或使他人逃避刑事追訴,而移轉或變更特定犯罪所得。

二、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所在、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者。

三、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

55 蔡虔霖,同前註 4,頁 43-48。洗錢防制法第 2 條之修正說明。

56 維也納公約第 3 條第 1 項第 b 款第 i 目:

The conversion or transfer of property, knowing that such property is derived from any offence or offences established in accordance with subparagraph a) of this paragraph, or from an act of

participation in such offence or offences, for the purpose of concealing or disguising the illicit origin of the property or of assisting any person who is involved in the commission of such an offence or offences to evade the legal consequences of his actions。譯文詳參:洗錢防制法第 2 條立法理由說明。

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所謂變更財產,係指變更犯罪所得之原有存在狀態。而所謂的移轉財產行為,則係 指將犯罪所得移轉予他人來達到隱匿的效果。於舊法第 2 條的規定下,不論是為自 己或為他人洗錢之行為,其定義之行為態樣僅包含掩飾、隱匿、收受、搬運、寄藏、

故買或牙保等行為,而未囊括前述變更或移轉財產之所有行為,因此,將原條文修 訂為「意圖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來源,或使他人逃避刑事追訴,而移轉或變更 特定犯罪所得」。

在新法第 2 條第 2 款的部分,則因維也納公約第 3 條第 1 項第 b 款第 ii 目57中 亦定義了洗錢行為的另一種態樣,亦即洗錢行為的第二階段-分層化階段之洗錢行 為,其將隱匿或掩飾犯罪所得行為的各種型態(包括性質、來源、所在地、處置、

轉移、相關權利或所有權)皆予以明文規定,相較於舊法第 2 條中於掩飾或隱匿犯 罪所得之行為僅概括的以掩飾、隱匿等文字敘述,維也納公約的規定更加詳細,也 更能囊括各種態樣的掩飾或隱匿行為,例如販售帳戶予他人以掩飾犯罪所得之行為,

在要件的適用上將更無疑義,因此,將原條文修訂為「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 本質、來源、去向、所在、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者」。

最後,於新法第 2 條第 3 款的部分,亦由於維也納公約於第 3 條第 1 項第 c 款第 i 目58中定義了第三種洗錢行為的型態,也就是明知財產為犯罪所得仍持有或 使用之行為,此為洗錢行為的第三階段-整合階段之洗錢行為,舊法對於此階段的 洗錢行為並未規定,故於新法第 2 條第 3 款新增關於持有或使用犯罪所得之行為。

57 維也納公約第 3 條第 1 項第 b 款第 ii 目:

The concealment or disguise of the true nature, source, location, disposition, movement, rights with respect to, or ownership of property, knowing that such property is derived from an offence or offences established in accordance with subparagraph a) of this paragraph or from an act of participation in such an offence or offences 譯文詳參:洗錢防制法第 2 條立法理由說明。

58 維也納公約第 3 條第 1 項第 c 款第 i 目:

The acquisition, possession or use of property, knowing, at the time of receipt, that such property was derived from an offence or offences established in accordance with subparagraph a) of this paragraph or from an act of participation in such offence or offences 譯文詳參:洗錢防制法第 2 條立法理由說明。

35

3.2

Countries should apply the crime of money laundering to all serious offences, with a view to including the widest range of predicate offences. Predicate offences may be described by reference to all offences; or to a threshold linked either to a category of serious offences; or to the penalty of imprisonment applicable to the predicate offence (threshold approach); or to a list of predicate offences; or a combination of these approaches.

3.3

Where countries apply a threshold approach, predicate offences should, at a minimum, comprise all offences that fall within the category of serious offences under their national law, or should include offences that are punishable by a maximum penalty of more than one year’s imprisonment, or, for those countries that have a minimum threshold for offences in their legal system, predicate offences should comprise all offences that are punished by a minimum penalty of more than six months

imprisonment.

譯文詳參:中華臺北金融情報中心經FATF 秘書處授權,評鑑方法論-為評估

「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建議」之技術遵循與防制洗錢/打擊資恐之效能,頁22,20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再者,於列舉犯罪之部分,亦配合 FATF 之 40 項建議之要求,將其所列舉之 特定犯罪增列於新法第 3 條第 5、6、7 款中。且亦於新法第 3 條第 13 款中將洗錢 罪亦納入特定犯罪之範圍。又於舊法第 3 條第 2 項中關於犯罪所得新台幣 500 萬元 以上之限制,因刑法於民國 94 年早已將連續犯與常業犯之規定刪除,本於一罪一 罰原則,將導致犯罪集團所為之犯罪,其總犯罪所得龐大,但卻因個別認定使得個 別犯罪之犯罪所得難以達到新台幣 500 萬元以上之門檻,且此部分亦遭到 APG 於 2007 年之相互評鑑中指摘,我國洗錢犯罪之門檻過嚴,因此,新法刪除犯罪所得 須達新台幣 500 萬元以上之門檻規定。

3. 洗錢行為客體

關於洗錢罪行為客體的部分,首先,新法第 4 條之規定為「本法所稱特定犯罪 所得,指犯第三條所列之特定犯罪而取得或變得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及其孳息。」, 於第 4 條第 1 項中,將舊法第 4 條第 1 項中「因犯罪所得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之原 用語修改為「特定犯罪所得」,亦即以特定犯罪所得作為規範對象。

而就行為客體的範圍而言,舊法第 4 條第 1 款僅限於因犯罪直接取得之物或財 產上利益,惟參照 FATF 之 40 項建議第 3 項中之註解第 4 點與第 5 點61,其認為 洗錢犯罪之客體應包含任何類型直接或間接刑事不法犯罪財產,且於證明財產是否

61 FATF 建議第 3 項:….

3.4

Whichever approach is adopted, each country should, at a minimum, include a range of offences within each of the designated categories of offences. The offence of money laundering should extend to any type of property, regardless of its value, tha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represents the proceeds of crime. When proving that property is the proceeds of crime, it should not be necessary that a person be convicted of a predicate offence.

3.5

Predicate offences for money laundering should extend to conduct that occurred in another country, which constitutes an offence in that country, and which would have constituted a predicate offence had it occurred domestically. Countries may provide that the only prerequisite is that the conduct would have constituted a predicate offence, had it occurred domestically.

譯文詳參:中華臺北金融情報中心經FATF 秘書處授權,評鑑方法論-為評估「防制洗錢金融行動

譯文詳參:中華臺北金融情報中心經FATF 秘書處授權,評鑑方法論-為評估「防制洗錢金融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