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海洋教育的理念

海洋教育為近年頗受重視之議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政府部門都提出海洋相關政 策,顯示政府致力海洋教育之推廣,以下就海洋教育之意義及學者們對海洋教育課程架 構建議做統整歸納。

一、海洋教育的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88年第52號海洋科學報告「二十世紀世界海洋 科學培訓暨教育之挑戰」中,將海洋教育區分為之「海洋科學教育」與「普通海洋科學 教育」;「海洋科學教育」以培養海洋科學專家為目的,而「普通海洋科學教育」則採 正式或非正式教育方式對於學生及一般民眾所進行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8),又 因為「普通海洋科學教育」是對於學生及普通民眾的養成教育,其目的在促進大眾對海 洋資源之管理及對海洋保護的重要之認識,因此在國中小學階段即應強化海洋教育之實 施(陸正威,2007),讓海洋教育的理念從小深根、落實,以養成正確之價值觀。

然而臺灣早期因政治原因海洋教育並不被重視。在1988年解嚴以前,海洋與海岸屬 於國防重地並受到嚴格管制,一般民眾不能輕易接近海洋,以致阻礙海洋文化的發展,

近年來,教育部為了配合產業之經濟發展,並期許能與國際接軌,已開始有計畫地發展

- 12 -

海洋專業教育(陳盈濂,2011),這也顯示目前政府對海洋教育之重視。

政府為了顯示對海洋的重視,所以進而推行各項海洋相關政策。行政院(2001)首 次公布《海洋白皮書》,宣示台灣為「海洋國家」,並強調「海洋立國」,決心要喚起 國民海洋意識、振作國家海洋權益、保護海洋生態、建立永續家園;教育部於2004年提 出「四年教育施政主軸」,配合國際趨勢發展,將「確立海洋臺灣的推動體系」納入行 動方案,同時增列推動海洋教育之策略,而在編撰海洋教育課程教材方面,則以發展各 項師資培訓教材、教學示例及研編具臺灣海洋特色之環境生態、海洋文化等相關補充教 材為主;另在提升教師教學知能方面,教育部鼓勵國內大學規劃辦理有關海洋教育議題 的教師在職進修班、海洋文化知能研習會及培育臺灣海洋生態多樣性教育種籽師資等,

以推動中小學生之海洋教育(教育部,2004);接著,行政院於2006年公布「海洋政策 白皮書」,其中與海洋教育有關的為「形塑民族特質與深耕海洋文化」,在此確立了海 洋教育的發展主軸。

奠基於上述海洋政策發展規劃,教育部(2007)公布「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內 容以整體臺灣海洋的思維模式,透過政策之規劃與宣導,全面推動海洋發展,確立了以 海洋教育為核心之政策,加強學生的海洋素養,培育優質化的人才(教育部,2007)。

接著,教育部於2008年依據行政院2001年公布「海洋白皮書」、2004年發布「國家海洋 政策綱領」、2006年公布「海洋政策白皮書」及教育部2007年公布「海洋教育政策白皮 書」之理念,在現有海洋教育基礎上,確立我國海洋教育未來發展的目標、方向和策略,

公布「海 洋 教 育 執 行 計 畫 」,計畫內容特從課程規劃與設計、師資培訓、教學革新、

設備改進、學生能力的養成、教學評量、宣導活動等各項教育主軸規劃具體的執行方向,

同時輔以多項相關配套措施,希能為我國的海洋教育發展開創新局(教育部,2008a)。

以上為政府之相關政策措施,而國內亦有多位學者針對海洋教育提出相關看法如下

:黃嘉郁(1999)指出,藉由海洋教育的實施,協助民眾或社會團體獲得海洋環境相關 的知識,並且認知海洋環境的重要性,進而改變民眾生成已久對於海洋環境的主流價值 觀,以培養一般民眾於生活中遭遇到海洋環境問題時,其有解決的技能,並擁有愛護海 洋環境的態度,最後能利用所具備的相關知識與技能、態度來參與海洋的保育工作;又 范雪凌(1999)認為海洋環境教育之目的是為達到海洋資源永續利用,及解決環境問題 最根本的方法,因此不僅要提供海洋環境方面訊息、知識,更期望能改變人們看待海洋 時的態度和觀念。胡興華(2002)則認為海洋教育要能將海洋文化融入生活中,使全民 在經濟、生活、文藝、各行業都受海洋文化薰陶,展現海洋寬廣深邃、多元豐富的特質,

演變成具族群獨特風格、社會特性和國家性格的海洋文化。楊玉梅(2006)提出,海洋

- 13 -

教育是一種教育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個人和社會從認識海洋的環境開始,到海洋環境 組成的生物、物理作用等成分間的交互了解,進而得到知識、技能和建立價值觀,並能 運用個別或集體的方法來解決現在和將來所面對的海洋環境問題。

再者,蔡錦玲(2006)指出,海洋教育的基本理念為推動以國家發展為導向之海洋 科學研究人才之培育,以深耕海洋文化,此外,海洋教育目標應建立在「以海洋為本的 地球觀,以台灣為本的國際觀」的層面上,以建構全球化的「海洋知識經濟體系」,以 求海洋台灣之永續發展,並塑造群體的共同價值。故國民基礎教育階段應重視與海洋發 展相關之啟發性課程,讓學生可以從學習中對海洋產生興趣。

就海洋教育之內涵,黃英人(2006)主張海洋教育不只是海洋課程的安排,或是海 洋相關知識的獲得而已,更希望能給予學童對於海洋有著正確價值觀的建立,不論是對 海洋資源的使用亦或是海洋生態的保育、海洋環境維護,都能以人與自然共存的態度去 面對,進而達成海洋永續發展。又施心茹(2008)指出國民小學階段之海洋教育係指教 師以海洋為主題,編排適當的教材與教學活動,以適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童認識海洋、

喜愛海洋,同時可以了解海洋、親近海洋對海洋產生深厚情感,進而願意思考、解決海 洋問題及關心海洋生態狀況。

因此,海洋教育是一種以「人」與「海」之間的關係作為主要內涵的教育(林明瑞,

1997),中小學的海洋教育並非以培養海洋專業人才的「海洋專業教育」為主,而應是 以培養全體國民擁有正向海洋意識的「海洋普通教育」為主(吳靖國,2009b),所以,

海洋普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所有社會大眾獲得正向的海洋觀念,並促發民眾可以對海 洋產生具體之行動力(吳靖國,2008b),故海洋教育不應該只是海洋相關知織的獲取,

或是相關課程領域的設計安排,不論是海洋資源的使用亦或對海洋環境的保育推動等各 方面,都需給予人們對於海洋認知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讓一般民眾都能具有永續發展 的理念,這樣人才能以共生共存的態度去面對自然(李坤崇,2007),當國家的民眾都 擁有正確的觀念與態度,相信海洋教育的推展與海洋文化的保存將不是件難事。

總之,就國民基礎教育層面而言,國民小學階段海洋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專精的海洋 研究人才,而是提供學生了解海洋相關的基本知能,讓學生可以從基本知識的汲取後,

建立關懷態度去接觸海洋、擁抱海洋,若可以從小培育學童對海洋的正確價值觀,並且 在海洋教育的推動過程中,除了知識的理解外,亦加重對社會人文涵養的培養,當基本 點都回歸到對海洋的關懷面時,學生可以用正確的價值觀當出發點去面對海洋,進而形 塑全民以正面的態度去愛護海洋文化,則海洋議題將不再被拒於門外,其海洋的永續發 展才能世代傳承。

- 14 -

- 15 -

- 16 -

又教育部(2008b)在海洋教育議題中提到,教育國民中小學學生海洋教育相關的 基本知識應從海洋出發,培養對生命、自然環境的尊重,發揚海洋民族優質的特性,並 塑造海洋人文、藝術的文化。海洋教育分階段具體目標如下(表2-3):

表 2-3 中小學海洋教育分階段具體目標

年段 具體目標

國小低年級

1.喜歡親水活動,並重視親水的安全性。

2.喜愛閱讀並分享海洋的故事。

3.認識水的特性及其與生活的關係。

4.瞭解河流或海洋環境保護與生活的關係。

國小中年級

1.具備游泳基本技能,並分享親水活動的樂趣。

2.瞭解家鄉的水產相關職業。

3.欣賞海洋文學與藝術作品,認識海洋民俗活動或信仰,並嘗試創 作海洋文學、藝術作品。

4.認識常見的海洋生物。

5.瞭解家鄉常見的河流或海洋資源及其保育方法。

國小高年級

1.熟練游泳基本技能。

2.瞭解臺灣海洋資源開發的概況。

3.瞭解臺灣海洋文化,並領略海洋冒險、進取的精神。

4.瞭解海洋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

5.瞭解臺灣基本的河流與海洋資源,並積極參與海洋環保活動。

6.涵養熱愛海洋情操與增進探

(資料來源: 教育部,2008b)

由上表得知,教育部在分段具體目標明確指出國小中年級學童應了解家鄉相關水產 職業、欣賞海洋文學藝術作品,並嘗試藝術作品之創作,基於此目標,因此研究者選擇 中級學生做為「海洋教育融入視覺藝術領域教學行動研究」之研究對象,且因為中年級 學生剛從低年級升上去,閱讀能力尚在提升中,為了讓學童在接受課程過程中能夠易於 理解且增加教學內容之豐富性,本研究結合海洋繪本,有《會呼吸的房子》、《聽海鷗 說石滬--吉貝石滬的故事》、《到海邊尋寶》三本繪本,將之融入於教學行動研究中實 施之。

三、海洋教育相關研究

海洋教育無法單獨設科,目前大部分已融入各學習領域教學為主,而國內對於海洋 教育融入學習課程的相關研究並不多,研究者就海洋教育融入各學習課程論文做蒐集、

海洋教育無法單獨設科,目前大部分已融入各學習領域教學為主,而國內對於海洋 教育融入學習課程的相關研究並不多,研究者就海洋教育融入各學習課程論文做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