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深度訪談法:如何促進政策環評的環境思考於政策規劃過程

本研究目的為分析整合政策環評與能源政策中可能的挑戰。由於有諸多因素 可能影響整合過程,因此探索政策環評操作者以及利益相關人對於過程的想法相 當重要。因此,本研究首先決定誰是利益相關團體,誰與本個案分析最為相關,

進而篩選出受訪者。接著決定以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來進行研究,因為相較於以問卷調查進行,雖然樣本數較少,然而可以獲得更深 入的回答,而非僅是較為表面式的數據歸納。此研究方法對於個案分析甚為重要,

因為個案分析會以深入探討為目的,而非獲得普遍式的現象。另外此方法適合探 索諸如:態度、價值觀、或是受訪者動機等回應(Barriball and While, 1994),以及 對於 “為什麼”等問題,但非得到 “有多少”數量上的回答(Fylan, 2005)。在半結

37

半結構式訪談依循概念架構(conceptual framework),能源開發政策環評中政 策規劃過程所遇到環境思考的挑戰可以分為三大層面:政策規劃過程、政策環評 操作過程與環境議題。在半結構式訪談中,訪問問題可以依據不同的訪談者依據 當時情況或不同背景作調整,以更貼近訪談目的。以下為四個訪談階段的詳細說 明,描述受訪者的篩選理由以及訪談目的。

一、 先針對核心的能源政策規劃者訪談,包括政府單位(A),與政策顧問單 位(J, K, L, M)(此單位訪談四位)與政策顧問單位(I)的受訪者,了解目前政策規 劃的現況,以及政策規劃過程各利益相關人扮演的角色、所遇到問題、對政 策環評制度的想法,以及整合環境議題的挑戰。

二、 針對能源議題訪談相關利益關係人,由於目前能源議題中有爭議性的議 題也導致了政策環評流程無法順利進行,因此對相關問題作探討。這階段訪 談相關的NGO組織。這三個團體皆有參與過範疇界定會議,並且長期關心能 源議題,且與政府皆有相當多的溝通經驗。另外,由於這三個團體立場不同,

因此可以就不同的聲音了解其對能源政策以及政策環評的看法。如表3.1的編 號所示,環境NGO (E)對於核能持較中立的立場,且比較以自然資源保育方 式的角度切入來看能源政策。環境NGO (F)則是長期反對核能,環境NGO (G,H)(此團體訪談二位)則是擁護核能。同時,我們也請教了相關領域的專家,

以作為能源領域或政策環評領域不同的聲音(在政府部門以及NGO團體以外)。

包含能源、法律、環境、政策環評及社會科學等專家,每個領域至少一位。

三、 最終,由於政策環評中的環境思考問題與制度流程相關,因此我們也訪 談了其他也參與過政策環評經驗的政府部門,包含政府單位(B)、(C)與(D)。

了解這些部門在執行政策環評時,是否有與政府單位(A)不同的經驗,以及不 同部門間的溝通問題。這些經驗可能包含公眾與經驗、政策規劃經驗、政策 環評的理解等不同面向,而這些不同之處也藉由半結構式的訪談於現場作調 整。另外,研究中也訪問了顧問公司(N),這家公司也擁有七個政策環評案例 執行的經驗,因此對於政府部門間的制度問題,以及政策環評制度也都了解 頗深。

四、 研究後期也對於政府單位(A)及政策顧問單位(J, K, L, M)(此單位訪談四 位)作了第二次訪談,了解政府部門或主要的政策規劃者是否可在政策環評經

38

驗中有任何的學習效果。特別是此案例從2007 年開始,中間經過政黨輪替(第 二次訪談時,當時的政黨也已經是民進黨政府),因此政策規劃者對於政策環 評制度的未來發展,或許有不一樣的看法。

訪談過程著重在以下幾個議題:

1. 能源政策的規劃過程

2. 政策環評的目的以及理解狀況

3. 政策規劃過程中的環境思考(environmental thinking) 4. 整合環境議題的挑戰

5. 政府部門間的合作及溝通 6. 政策環評中公眾參與的應用 7. 目前政策環評相關規範的挑戰

訪談後,開始謄打逐字稿,並以模板分析法(template analysis)分析訪談內容,

整個研究方法流程圖如圖3.2 所示。

根據Miller 與 Crabtree 於 1992 年針對資料分析的分類(Miller and Crabtree, 1992),目前的質性資料分析大分為四大類:準統計式(Quasi-Statistical Analysis)、

模板式(Template Analysis)、編輯式(Editing Analysis)以及融入/結晶式

(Immersion/Crystallization Analysis)。張芬芬(2010)針對上述四種作法進一步分析,

其認為此四種資料分析程序,以「準統計式」標準化最高,由於此分析方式的類 目已先預訂,再針對文本作分析,因此架構無法更動。而「模版式」與「編輯式」

分析居中,其雖然也有預定的架構,但較具彈性,可以允許在分析內文時依據需 要作更動。另「結晶式的分析」方式則是最為直覺,其分析的架構通常不是從邏 輯推演中而得,而是以直覺方式浮現。

模板分析方法相較於準統計式(Quasi-Statistical Analysis)分析法來的開放 (Miller and Crabtree, 1992),並且可以在初步模版架構決定後,可依據分析需要再 作修正。本研究的模板來自於實際參與能源政策環評過程的觀察、文獻閱讀。完 整的訪談文本分析流程請參考圖3.3,其步驟參考 Brooks 等人於 2015 年之研究 的模板分析法內容(Brooks et al., 2015)。

另外Miller 與 Crabtree(1999)認為,文本要採取何種方式分析並沒有定論,

要視研究問題,目前的研究成果而定。若研究成果不多,且分析者的思考較富創 意,可以採取更詮釋式或整體直覺式的分析方式;若是目前研究成果較多,已有

39

既定的架構,則可以採取更為架構的分析方式,如:準統計式。依據張芬芬(2010) 對國內質性研究觀察認為,雖然研究文章中不一定會宣稱,然目前大部分的研究 採取模板式分析方式為最多。

3.2 研究方法流程圖 透過參與觀察及

文獻擬定訪談大 綱

訪談大綱包含三大概念架構:政策規 劃,政策環評操作及環境議題。以及 以下幾大面向(訪談時會調整):

1. 能源政策的規劃過程

2. 政策環評的目的以及理解狀況 3. 政策規劃過程中的環境思考 4. 整合環境議題的挑戰

5. 政府部門間的合作及溝通 6. 政策環評中公眾參與的應用 7. 政策環評相關規範的挑戰

能源政策環評 訪談者篩選

透過滾雪球方式找尋相關受訪者,或 式參與政策環評計畫過程中找尋適 合對象:

利益相關人包括:

1. 政府單位 (n=4) 2. 環境NGO (n=4) 3. 顧問單位 (n=6) 4. 專家學者 (n=7)

訪談逐字稿整 理

結果闡釋:模板 分析法

透過模板分析法處理訪談資訊,討論 結果分為三大部分:

1. 政策規劃面向 2. 政策環評操作面向 3. 環境議題面向

40

3.3 訪談文本模板式分析流程圖

針對部分文本作編碼

建立初始模板 先驗代碼確立:

文獻閱讀&

參與觀察

擴大訪談

針對完整文本修改模板:刪除或重新 建立

最終模板確立 最終完整分析與討論

41

四、案例分析

本研究選定台灣的能源政策作為政策環評案例分析,雖然能源政策環評啟動 時間是2007 年,但是因為 2011 年福島核災發生,因此在核災疑慮以及國內外核 能情勢的氛圍下,當時此案撤回。之後僅持續內部討論方式以及蒐集相關的能源 及環境資訊,但一直沒有重新推動能源政策環評程序的規劃。

後來鑒於 2014 年底至 2015 年初進行的全國能源會議無法得到各界共識,因 此能源局與相關幕僚單位規劃能源開發政策,擬以不同的能源配比方案,評估其 能源、社經及環境各面向之衝擊,以供後續能源政策方向決策參考,並重新推動 能源開發政策環評程序。因此此計畫為馬政府時代的能源政策規劃,相比於目前 的蔡政府的能源政策,當時核能方向仍未決定,因此是以公投作為核四運轉與否 的依據。後續蔡政府時代的能源政策並無進入政策環評程序,也無法作為本案的 研究對象,因此本研究是參考馬英九政府時期所規劃之台灣能源政策(最新版本 且有進入政策環評程序的能源政策)作為政策環評研究基礎。

此政策設計所包含的政策規劃專家包括能源局,工業研究院(ITRI)和台灣 研究院(TRI)。能源局及台綜院主要負責政策方向及目標,本政策也應用了3E 原則作為政策目標的規劃方式,包含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能源安全 (energy security)及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而工研院則是負責未來經 濟發展GDP的預測以及能源模型的開發,模型用以電力細部裝置容量規劃的計算。

而計算完的電力裝置容量與電力配比,會再經過台綜院與能源局的確認跟調整,

以作為最終方案內容。第一版的能源開發政策環評報告書於2015年完成,並於 2015年12月於北、中、南與東開了分區說明會,民眾於說明會上可以針對說明書 內容發表意見。

參考國際上普遍以 20 年進行國家能源開發規劃之作法,本案規劃時程訂為 2016~2035 年,每 5 年為 1 期進行評估,同時參考未來國際火力機組發展趨勢、

再生能源可商業化技術進步、市場滲透及成本下降趨勢,規劃能源開發政策技術 發展進程與趨勢。

能源為人類活動之衍生性需求,能源消費與人口及經濟成長息息相關,節能 措施推動成效大小亦會影響需求。基此,本能源政策考量過去 10 年(2005~2014 年)需電量年均成長率為 1.8%,並考量經濟成長及各界落實節能程度之不確定性,

42

以2013 年能源開發政策總體能源需求推估結果為基礎,依高需求、中需求、低 需求情境,推估未來能源需求,詳如表4.1。

4.1 2016 年至 2035 年能源需求情境設計

情境 情境意涵 需電量年均成長率

高需求 2005~2014年需電量年均成長率為1.8%,考量 GDP 長期樂觀且維持現有節電努力,需電量將會增加,

規劃需電量年均成長率規劃為2%。

2.0%

中需求 2005~2014年需電量年均成長率為1.8%,考量 GDP 長期樂觀且積極推動節電措施,預期需電量成長趨 緩,規劃為1.5%。

1.5%

低需求 考量 GDP 長期溫和,且厲行嚴格節能減碳政策及

產業結構調整,預估需電量將抑低至1.0%。 1.0%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2015)

三種需求情境下,並分別對應六種替代方案(四個政策目標,與公投是否通 過),因此總共包含 18 個替代方案,而最終的替代方案選擇是以中需求情境的電

三種需求情境下,並分別對應六種替代方案(四個政策目標,與公投是否通 過),因此總共包含 18 個替代方案,而最終的替代方案選擇是以中需求情境的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