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命週期衝擊評估結果闡釋

5.3 衝擊評估階段:環境面向

5.3.2.3 生命週期衝擊評估結果闡釋

結果與闡釋 1- 選擇較低衝擊之方案

下表5.5 為電力中需求下生命週期評估結果,以量化結果顯示,並且以 2014 年為基準年,將衝擊結果數字百分比化。因此若其環境衝擊相較基準年為高,則 其百分比數字會大於100。而因為環保署的至政策環評規劃要求評估結果以矩陣 表顯示,因此於量化結果欄位旁邊以質化結果的符號 “++”、 “”、“”、 “

”、或“”顯示。依據評估結果,決策者可以選擇較佳的替代方案。

為了減低發電成本,C3 與 C4 情境使用大量的燃煤發電以滿足電力需求,因 為其為成熟技術,成本較便宜。而因為C4 並無包含核四的發電量,其情境中的 燃煤發電比率大於 C3。相較於上述的低發電成本替代方案,其餘替代方案使用

58

較多的天然氣發電,以取代燃煤發電。因此在C4 情境中,幾乎所有的衝擊評估 項目反映了高環境衝擊的事實,例如:懸浮微粒效應、陸域酸化、陸域生態毒性 等指標。另外,造成光化學效應的主要汙染物為SOx, NOx, CO, 及 CH4 ,天然 氣發電造成光化學衝擊較高的汙染物為NOx與 CO,燃煤發電則是 SOx, NOx, 及 CO,因此光化學校指標衝擊反映在 C2 及 C4 情境較大。

C1~C6 情境在空氣、水體、土壤及水資源項目較基準年的環境衝擊來的低。

然而在其他評估項目,如:C3 及 C4 情境在陸域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以及斯 德哥爾摩公約較基準年為高。造成以上衝擊的主要汙染物為鉛、鎘、汞以及戴奧 辛,會導致人體毒性衝擊、陸域生態毒性、水域生態毒性以及戴奧辛排放等衝擊 較高。且這些空氣汙染物無法被空氣汙染處理設備所移除,而這些設備只能移除 SOx 及 NOx 等汙染物。在無法由除汙設備控制處理情況下,因此這些汙染物只 與發電機組的熱效率相關,而顯得衝擊較大。

雖然每一個替代方案皆使用了新技術的燃煤發電,例如超臨界及超超臨界發 電技術,然而因為發電量的增加,因此其污染量依然較基準年來的高。這也反映 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上,在溫室效應的評估項目中,C1~C6 的情境解顯示衝擊評 估較基準年來的高。

此外,若以各界最為關注的衝擊評估項目:空氣汙染來說。目前本研究包含 兩個,光化學汙染效應以及呼吸道效應。以光化學效應來說,如前所述,造成此 項目衝擊主要汙染物為SOx, NOx, CO, 及 CH4,且不論是單位燃煤發電量或單位 燃氣發電量造成光化學反應衝擊均大。首先從表5.5 可以看到有使用核四的 C1 或使用核四並延役核一、核二與核三的C3 與 C5,其衝擊都較為低,原因為其減 少使用燃煤或燃氣的發電量。例如:C1 情境中的核一至核三廠均無延役,但使 用核四,而發電量的缺口則主要由新型的超超臨界燃煤發電,以及新型複循環天 然氣機組來補足。且其在新型天然氣發電的使用量較C5 來的大,但在傳統燃煤 的發電量則較C5 來的小很多,因此總衝擊較 C5 來的小,然相差不是很大。

而 C2 非核家園方案相較於其他方案則使用更多的新型天然氣發電機組的發 電量來補足不使用任何核電廠的發電缺口,但天然氣會排出較大量NOX與CO 造成光化學效應,因而C2 此項目衝擊較為大。

以呼吸道效應來說,以C4 方案很明顯為衝擊最大之方案, NOx、SOx與PM2.5

所主要造成此項目的衝擊來源,且衝擊較大的發電機組為燃煤與燃油機組。因此

59

Photochemical oxidant

formation 100.0 83.4 90.6 85.3 90.2 83.9 88.0 + + + + + + Particulate

matter formation 100.0 72.7 81.5 87.0 93.6 79.1 81.7 ++ + + + + +

Terrestrial

ecotoxicity 100.0

84.0 99.7 124.9 139.7 97.7 98.7 + ○ - -- ○ ○ 水域生態系

Aquatic

Ecotoxicity 100.0

83.9 99.5 124.5 139.2 97.5 98.6 + ○ - -- ○ ○ 有毒或危害

物質傳輸之 效應

Human toxicity 100.0

83.3 98.7 123.6 138.2 96.8 97.8 + ○ - -- ○ ○ 水資源使用 Evaluate water

resource use 100.0

40.5 47.3 65.8 67.9 60.5 59.8 ++ ++ ++ ++

Greenhouse gas

effect 100.0

115.3 121.9 119.7 126.3 112.5 115.1 - - - -- - - 斯德哥爾摩

公約

Dioxin

emissions 100.0

85.2 99.8 124.8 138.5 98.8 99.5 + ○ - -- ○ ○

*Note: Bold letters show the greatest impacts.

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

60

結果與闡釋 2 – 比較電力高需求與低需求之環境衝擊結果

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

5.1 電力高需求情境下LCA結果與基線年之比較

POF: photochemical oxidant formation; PMF: particulate matter formation; FE:

freshwater eutrophication; TA: terrestrial acidification; TE: terrestrial ecotoxicity; AE:

aquatic ecotoxicity; HT: human toxicity; WRU: water resource use; GHG: greenhouse gas effect; DE: dioxin emissions

上圖5.1說明電力高需求的生命週期評估結果,橫軸為各個生命週期衝擊評 估指標,縱軸為2035年時各項衝擊評估結果與基準年,也就是2014年相較的結果。

此圖涵蓋10項生命週期衝擊類別。C1~C6情境以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替代方案目 標。此圖描述兩種比較結果,若是正向的百分比代表2035年此情境的環境衝擊較 小,原因可能為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提高以及傳統發電的技術更新。而若是負向的 百分比代表此情境的環境衝擊變大。陸域生態毒性、水域生態毒性、人體毒性以 及溫室效應、戴奧辛排放目前相比於基準年皆顯示為較高的環境衝擊。造成人體 毒性、生態毒性的主要污染物為重金屬,包含鉛、鎘、汞以及戴奧辛排放(如表 5.4所示)。

-80.0%

-60.0%

-40.0%

-20.0%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POF PMF FE TA TE AE HT WRU GHG DE

C1 C2 C3 C4 C5 C6

61

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

5.2 電力低需求情境下LCA結果與基線年之比較

LCA results for the low energy demand scenario compared to baseline year. POF:

photochemical oxidant formation; PMF: particulate matter formation; FE: freshwater eutrophication; TA: terrestrial acidification; TE: terrestrial ecotoxicity; AE: aquatic ecotoxicity; HT: human toxicity; WRU: water resource use; GHG: greenhouse gas effect; DE: dioxin emissions

替代方案四的燃煤發電佔比所有替代方案中最高的,因此C4情境的人體、

陸域與水域生態毒性、溫室效應以及戴奧辛排放,相較於基準年呈現較高衝擊的 比率。另外,由於每個替代方案皆在未來規劃興建新型燃煤發電機組,以及C1 與C5有較低的燃煤發電佔比,因此這兩情境的上述衝擊結果皆較基準年來的低。

C1情境包含核四未來的發電量,雖然核一至核三廠不延役,然而補上電力缺口 的是新型天然氣複循環廠,環境衝擊較傳統天然氣發電來的低。另外,C5情境 同樣擁有高比例的新型天然氣複循環發電量,並且延役了核一到核三廠;而C6 情境與C5同樣屬於低碳目標的替代方案,然其並無涵蓋核四發電量,因此其碳 排放較C5與C1來的稍高,C5情境則有最低的碳排放量。

 高低需求生命週期評估結果對本政策規劃的啟發:

總的來說,低能源需求情境下可以確保幾乎所有的衝擊評估項目相較於基準 年下降(也包括三個毒性類別,戴奧辛排放以及溫室氣體排放)。換句話說,調整 不同的電力需求情境,也是一種策略性思考的方式來降低汙染物的排放。由於台

-20.0%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POF PMF FE TA TE AE HT WRU GHG DE

C1 C2 C3 C4 C5 C6

62

灣能源政策最核心或最初期的目標,也是能源局的主要業務,及時設計出可以提 供足夠電力,確保供電安全的情境。而在整合政策環評制度後,如何在政策規劃 納入環境思考成了另一項思維。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各個情境中,無論是何種替 代方案目標,再生能源都必須達到開發上限,此為目前除了在減碳以外,另一個 較具環境意涵的實際政策規劃。雖然此一規劃引起許多團體懷疑裝置容量上限的 數字是如何計算的,背後可能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有政治口號之嫌疑。然 而從圖5.1與圖5.2的評估結果可以進一步發現,光是目前的能源技術別選擇較具 環境友善的再生能源,而且在裝置容量已達上限情況下,仍然無法將一些評估項 目的衝擊降至較基準年為低。若衝擊評估的結果能夠有效回饋至政策規劃,政府 單位應該修改或新增其他新的路徑。

因此上述提供的政策意涵在於,如果政府單位對於環境的議題能有更廣泛深 度的討論與思考,且在規劃過程中認為毒性類別指標(或是重金屬排放)、戴奧辛 排放與溫室氣體排放對於能源政策是重要的,或是對能源轉型是不可或缺的環境 目標,應該在目前的減碳替代方案目標外(顯然是不夠的),再整合以上評估項目 至政策目標,並且慎重討論進一步節能幅度,並將節能目標也公開的整合至政策 內容中。目前的節能目標是隱含在政府內部對於未來電力需求中的預測計算,且 環境團體也曾在不同會議體挑戰過這個數字。

目前在政策環評過程,政府是將節能幅度作為內部自己的參考資料,作為未 來三種電力的需求預測基礎,且沒有彈性的供公眾檢視其合理性。然從上述的環 境衝擊計算可知,節能幅度事實上與政策環評的衝擊核心意涵具高度關聯性,因 此政府就目前的政策規劃方式並非全然合理。雖然目前政策環評名為能源開發政 策環評,然節能目標幅度以及相應策略,也應可以作為其中一個替代方案目標,

使降低電力需求以降低環境衝擊,也成為政策替代方案內容之一。如此也可以擴 大政策規劃的環境思考意涵,讓環境思考的想像更多元性。

63

六、結果與討論:整合環境思考在規劃過程的挑戰

透過深度訪談以及模板分析法分析(template analysis)資料,以下將分別就 6.1

「政策規劃面向」、6.2「政策環評操作面向」以及 6.3「環境議題面向」說明目 前政策環評中環境思考的挑戰,以及就訪談內容討論目前政策規劃無法有效納入 環境思考的挑戰的因素。而6.4 章節則就未來針對未來政策環評可以改善的方向 提出討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