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瞭解某公立高中體育班高三學生在學期間的學習、訓練以及生涯發展及生活經歷

等狀況,以探究其學習歷程。本案研究參與者的選取採 立意取樣,目的為尋找資訊豐富 且較能清楚表達的資料提供者,研究者與該班導師討論並經過四次團體訪談後,尋找符 合本研究之人選,並徵求受訪者同意後,再進一步向研究參與者 說明研究過程並提出邀 請,得到研究參與者同意後即安排訪談時程的進 行。本案研究主要參與者為台北市某公 立高中高三體育班體育組長、導師與學生,該校體育班於95學年度成立,依「教育部主 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招收男籃、女籃、女排、女桌、競技有氧五種項 目。招考方式皆為獨立招生,設定學科標準後依術科測驗成績排序錄取:第一次招生學 科標準為基本學力測驗成績須達100分,後因部分項目仍有缺額即開辦二招將基本學力 測驗成績降為50分後始全數招生完成,全班共招收30人,其中一人於高一上學期當選國 家桌球培訓選手後即赴左營國家訓練中心而未參與校內課程、一人於高一下學期因身體 狀況不適訓練已轉學離開,有氧競技項目的三位選手因其中兩位需備戰亞運而無法參與 本案,因此本研究主要參與人數共27位(含2位老師、25位學生)。開學後學校即將一般 教室改建為學生宿舍供男籃、女籃、女排全體學生集中住宿管理(另含一名女桌與一名 競技有氧居住於外縣市之學生),該班課程同樣依「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 班設置要點」編排:週一至週四上午四節以及週五一至七節皆為學科課程(含週五班、

週會),因此專項術科訓練課程主要安排在週一至週四下午一點至四點(五~七節)總計每 週共12節(含2節身體律動課程)。成立首年男、女籃主要由兩位教練協調時數共同訓練;

女桌在校內由兼任行政之專長教師訓練;女排則另聘專任運動教練。自96學年度起至 今,因校內外人事及資源調動,且新增加網球與高爾夫兩個項目,該班男籃另增聘一名 助理教練;女籃由校外熱心人士與校內兼任行政之專長教師擔任訓練工作;女桌由某社 會機關團體協助訓練(校外);女排則未變動,其他相關學習與訓練背景資料請參見表3:

表3某高中體育班各專長項目學習與訓練背景資料

者S1、S2、S3、S4皆為某高中體育班高三學生,其中包含男籃(S1)、女籃 (S2)、女排 (S3)、

女桌(S4)四個代表隊。其共同背景為:皆經由體育績優獨立招生管道進入學校就讀、高 一高二期間皆於各自代表隊當中訓練專長項目(有部分學生升上高三後,經教練同意已 不需參與平常訓練及比賽)。四名學生皆設籍於臺北縣市,但其中男、女籃與女排三個 項目的學生皆自高一開始住宿於校內,平均每一至二個月始得放假回家一次。目前各代 表隊成績已大致底定:女籃與女排、女桌已取得運動績優保送甄試資格;男籃則必須依 其他管道(獨招、以學測成績推甄申請或以指考成績加考術科)升學。其他個人背景部分 茲簡述如表4及表5:

表4 研究參與教師背景資料 受訪者

代號

學業成績 (身份別)

專項成績 學經歷 備註

體 體育 組長

田徑 體育院校畢業(修習 教育學程)

男性

導 導師 舞蹈 非體育院校畢業(修

習體育教育學程)

女性

表5 研究參與者學生科背景資料

一、研究者背景

本研究中,研究者為主要的研究工具,擔任文件蒐集、訪談大綱擬訂、騰稿及資料 分析等工作。在研究方法上不但曾修習過教育研究法與質的教育研究法之課程,並透過 閱讀相關書籍及文獻,以充實研究方法的訓練與運用。研究者自國中開始從事運動專項 訓練,因此保送至台北市某公立高中並擔任隊長一職,民國92 年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體育系,現在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運動教育組研究生,也為高級中 等學校教育工作者,教職生涯第一年即擔任籃球隊教練(乙組男籃)一職,第二年接下行 政工作兼任衛生組長,第三年(95學年度)學校正式成立體育班後擔任體育班女子籃球代 表隊教練,第四年(96學年度)兼任體育組長,今年(97學年度)因訓練校隊之需要再度調 整職務至衛生組,但仍持續協助辦理有關體育班相關業務工作。研究者本身雖未曾就讀 過體育班,但曾身為甲組運動員且現為體育相關從業人員,在校內自培訓重點運動項目 績優生至體育班創建過程當中,皆投入大量心力,並在體育班實務經營上有相當的瞭解 與經驗,且曾親身目睹與耳聞各高中體育班之弊病與問題,故在體育班創建初期便贊同 應給予學生運動員完整的學習過程與適當的照顧和管理。因此在體育班成立首年,與校 內其他同仁陪伴他們度過了無數個晚自習與晨間操練,在這一個班級中研究者扮演的角 色除了代表隊教練、前任體育組長之外,也是一個生活教育的管理者。

二、資料蒐集方法 (一) 文件分析

二十世紀初劍橋大學的哲學家G.E.Moore認為:分析的目的不在於發現甚麼新事 物,而是在於概念的澄清和定義。文本分析是一套辨認、解析文本的基本結構及組成特 性的研究方法,文本分析的目的在強調文字背後的深層意義及所呈現的社會特質。這種 分析法有助於我們將事物、現象客體化使得事物的意義獲得充分的彰顯(黃瑞琴,

1991);同時對質性研究而言,文件的主要用途是檢驗和增強其他資料來源的證據。因 此,本研究欲透過相關文件(訓練日誌、學生週記)中的文字、論述來詮釋出學習歷程當

中所發生的事件,以及書寫者描述事件的意義建構過程及原因。

(二) 團體訪談

團體訪談經常是一種得到頓悟或深入看法的好方法,找出可以在個別會談中更深入 去探究的方向。而焦點團體訪談也被廣泛的應用成為許多類型研究早期源頭的一部分 (Bogdan,2001)。因此本研究將研究對象分為五組(男籃、女籃、女排、女桌、有氧)後 進行團體訪談,其優點為學生在隸屬於自己的團體中接受訪談會較有安全感,且易激發 彼此間互動的情形,能夠獲得較多樣化與多面向的訪談資料;缺點則是小團體所談論內 容並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的情況,且由於多人討論,內容難以控制,較難做嚴謹的比較,

因此研究者期望以此方法為起頭,針對研究目的蒐集較多元化與較客觀資料之後,藉由 資料的歸納與分析再度聚焦於特定訪談對象當中,持續進行深度訪談,以彌補團體訪談 所不足之處。

(三) 深度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