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經驗之質性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經驗之質性研究"

Copied!
1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1. 第一章 緒論 奧運是運動員心目中最高殿堂,能夠代表國家參加奧運相信是每一個運動員畢生的 夢想。我國在 2008 年北京奧運獲得四面銅牌佳績,在奧運大事件中,盧彥勳擊敗世界 排名第六的英國選手穆瑞(Andy Murry)的那一刻;宋玉麒獲勝後跪謝在父親跟前那一 幕;以及蘇麗文忍受劇烈痛苦奮勇拼鬥的那一戰,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看到了台灣運動員 打死不退、堅毅不屈的可佩精神。但在得到獎牌的瞬間喜悅過後,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的 家人們在第一時間向政府官員請命的只有一個訴求-一份穩定的教職工作。隱隱約約之 中,可否發覺到,在奧運光環的無上榮耀背後,運動員們內心最渴求的,就是一份安定 的生活,以利他們心無旁鶩的持 續訓練工作或將這寶貴的經驗得以有效傳承。更何況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已經是國內最頂尖的選手,更不要提在運動這條路上始終堅持,卻 或許因為際遇或許因為競爭太過激烈而被埋沒在中途的優秀運動員們,在他們的人生價 值觀當中,比賽成績就是人生最大成就。沒有人告訴他們,如果有一天無法突破瓶頸了; 有一天你老了、弱了,將來的路該怎麼走。更也許只有少數的人懂得,在運動場上追求 卓越成績的同時,也應該要用心思考,退了場之後的我是誰? 體育班學生面臨「運動員」與「學生」雙重角色的壓力,若自我無法做好調適與 因應,或者是學校方面沒有適時給予輔導與照顧,學生勢必面臨身心俱疲的困境。這不 僅僅會阻礙運動成績的進步,對其未來的生涯發展,也將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體 育班」雖解決運動代表隊衍生的行政、教學、訓練、生活輔導等問題,但這當中所產生 的新問題諸如:從「運動代表隊訓練」轉化為「運動成績優良學生教育」的適應後,師 資調配不足、學科成績低落、升學與就業情形偏低等,都值得加以深思(王光輝,2007)。 因此研究者欲以過程導向的方式探討其學習歷程,以探究高中體育班學生在校期間所面 臨的學業、訓練情形以及生涯發展規劃之狀況。研究結果一方面提供其他同質性之高中 體育班相關單位作為經營與輔導策略擬定之參考;另一方面提供其他同質性之高中體育 班學生作為面臨學業、訓練和生涯之衝突或抉擇時之實徵參考資料。.

(2) 2.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我國優秀運動人才培訓政策隨著時代逐漸演變,從最先的運動代表隊模式、接著重 點發展項目模式、再者體育實驗班模式,一路發展成現今的體育班模式(謝應裕,2006) 。 民國87年台灣省教育廳制定「高級中學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並在計畫內規範了各項 有關高中體育班實施之目標原則、教學內容及成績考察辦法(台灣省教育廳,1998a)。 教育部體育司為使中等學校體育班能取得法源依據,乃修正「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 第十六條為:「中等學校為培育優秀運動人才,得提出計畫報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 後成立體育班」,同時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依據前述辦法擬定「高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 注意事項」。此時高中體育班成立之法源得以確立(洪嘉文、詹俊成,2005)。 儘管體育班的設置對於培養優秀運動人才及提昇國家競技運動水準有很大的貢 獻,但實施以來有關體育班的發展,確實浮現出不少問題。於是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針對全國高中職共115所設置體育班學校進行訪視,並於 95 年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經營策略研討會(2006)中指出體育班發展的問題包括:一、 優秀運動人才招生不易,升學管道未充分貫通。尤其公立學校招生以多元入學方式招收 運動績優生,但因績優生之學測分數太低,致使不易招到素質較高之績優生;二、體育 班之課程規範不明確。如:職業類科學校設置體育班,為因應學生升學需求,特將體育 班課程,以普通高中課程規劃,造成課程及師資安排諸多困擾;三、訓練工作難落實。 其中以外聘教練不具教師資格,無法協助專項術科課程,且體育班訓練工作均由體育教 師負責,不僅降低訓練績效也影響體育教學及活動之正常發展問題最為嚴重(國立師範 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95年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訪視成果報告書,2006)。針對體育 班課程之規範與實施方面,教育部為使運動專項才能學生獲得適性課程,在學科發展與 術科成績間取得平衡發展,並使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法制化,提昇一般基礎學 科能力與滿足競技運動資優教育理念,乃將課程納入運動科學,並規劃專項競技運動之 專業學科、專項術科、運動訓練與比賽之統整課程,特擬定「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 綱要」 ,並將配合「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自99年8月1日起由高中一年級起逐年實施。.

(3) 3. 其修訂重點除提供高中體育班課程實施依據外,並加強體育班學生運動英文能力、運動 倫理精神與人文素養。其科目及學分數延續了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總綱的內涵,高中課綱 應有的科目均予維持,僅酌減與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相關較弱科目的學分數。有關「競 技運動綜合訓練」於寒、暑假中實施(寒假3週、暑假6週),將不列入畢業學分數,但可 做為綜合診斷學生學習結果與輔導之依據。可見有關單位已逐漸正視體育班學生的全人 教育理想,並付諸實際行動。 由以上資料可看出,政府單位對於成立體育班之後相關的配套措施與成果訪視十分 重視。然而近年辦理高中體育班訪視計畫報告書內容多針對體育班班級數、體育班人 數、專項運動數量、教練人數、教練資格、行政業務配合狀況等方面進行訪視(林德齊, 2007)。對其入學後所面臨的學業與訓練時間上的衝突;以及學習歷程中所面臨的人際 關係適應和大學選擇科系的生涯發展規劃等相關問題,似乎仍缺乏深入的瞭解與探討。 另一方面,我們可從近年來的體育績優升學管道中發現:在體育績優生甄試的部分,術 科測驗其實僅是為專項運動基本能力最低標準把關,主要影響總成績排序的仍是學科測 驗成績。在獨立招生的部分,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雖採取此一方式來挑選符合自身 要求的優秀選手,但仍部分採計學科測驗的分數,或是另外設定英文基礎能力的限制。 因為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發現到,許多體育績優生學科的基礎能力實在太過薄弱,因此 進得來,卻出不去,甚至面臨被退學或是休學的窘境(李坤培,2003)。即使學生高中畢 業後持續訓練,不論是在國家訓練中心或者是朝向職業運動員方向發展,亦或是選擇體 育相關科系就讀,也都應當有足夠的自我探索、職業瞭解、生涯認識之機會,才能在選 手生涯結束前做好進入另一階段的規劃。近年來體育班相關研究中也建議應落實學生生 活與課業輔導,並納入評鑑重點項目(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體育班所扮演的角色, 就政府而言,是為培養學生專項運動技能,將具有運動潛能學生,安置在有完善專項訓 練人員與計畫的各級學校中;就學校而言,則是廣納優秀運動選手,以系統化、組織化 發展競技運動,進而為學校、縣市、甚至國家爭取優秀成績的特殊班級。在這樣的前提 下,我們可以瞭解體育班雖是以發展專項成績為主要設置目的,但它同時也屬於教育體.

(4) 4. 制下的一環,尤其選手皆為學生身分,體育班的管理一方面要能夠顧及學生的身、心發 展,另一方面也要兼顧到班級的定位與目標,在這方面的確需要相關單位與人員不斷調 整配套措施與經營策略以使其功能更加全面。 研究者本身為運動績優生,目前擔任高中體育班教練,並曾兼任體育組長一職,親 身經歷運動員於課業及運動成績之兩難處境,發現許多運動教練往往過於重視運動成 績,忽略課業學習、人際關際、生涯發展與規劃的重要性,甚至對於選手在球場下的所 作所為毫不關心;當然也有部分教練十分重視選手全人的發展,不僅在學業成績上懂得 運用教練權威來要求,更花費許多的心力來評估自己選手的優、劣勢之後,協調校內資 源來協助其生涯規劃。由於研究者親身參與某校體育班之創建過程已然三年,看到這批 懷抱著運動夢想的孩子:第一年進來的時候懵懵懂懂但充滿鬥志,行政單位傾盡所有資 源,全校體育教師動員輪流管教監督。在眾人呵護卻也似千斤罩頂的壓力下,有人承受 不了嚴格紀律管教與龐大訓練負荷,轉學離開;有人無法適應團體住宿生活,想念家人 時常哭泣。這些看似小大人的大孩子們在這一年發現了:實現夢想原來要付出這麼大的 代價!在即將畢業的一年,已經有人(或隊)不必全程參與專項訓練轉而將心思集中在課 業;但還有更多的人仍在為夢想的成績拼命,我時常看到的是他們在練習場上堅毅的眼 神,卻在全校高三準備推甄申請等相關作業時茫然的表情。當時閃過的一個念頭是:這 些學生真的有能力決定自己的將來嗎?在我所看不到、聽不到的背後,他們這段路又是 如何走過?因此當他們即將畢業離開之際,我想應該用心聆聽他們的聲音,以過程導向 的方式瞭解將近三年在體育班這個特殊教育體制下的學習歷程當中,學生運動員的身分 是否造成雙重角色衝突而帶來適應上的困難?他們是如何因應解決的呢?在生涯發展方 面,真實的想法又是如何?他們希望學校及有關單位如何提供適當協助?透過質性研究方 式蒐集並分析以上資料後,設法從研究參與者(學生)的內在觀點出發,探究他們如何經 驗這一段歷程,藉以理解他們對其情境所賦予的意義與價值。.

(5)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以質性方式,藉由深度訪談、文件分析等方法探討台北市某高中體育班 不同專長項目學生之學習歷程,包含其學業、訓練、以及生涯發展與規劃之狀況。以理 解其對學習歷程的感受和體驗。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台北市立某公立高中體育班學生之學科學習經驗。 二、探討台北市立某公立高中體育班學生之專項術科學習經驗。 三、探討台北市立某公立高中體育班學生三年生活歷程,及其對未來生涯發展之規劃。.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 探討台北市立某公立高中體育班學科學習經驗為何? 二、 探討台北市立某公立高中體育班專項術科學習經驗為何? 三、 探討台北市立某公立高中體育班學生三年生活歷程之體會與感受,及其生涯發展 之規劃情形為何?.

(6)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式,於民國98年2月至5月期間,首先透過團體訪談(男籃、女 籃、女排、女桌、競技有氧五項代表隊)高三學生後,再依研究目的選取若干位自願參 與且能夠清楚表達之個案學生與相關人員(體育組長、體育班高三導師)進行深度訪談, 並依訪談資料及相關文件(選手日記、學生週記、參賽心得)的歸納整理作為主要分析來 源,探討臺北市立某公立高中第一屆(95學年度入學)體育班高三學生進入高中體育班後 相關學習歷程經驗,及其生涯發展與生活歷程等想法。.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以文件資料與訪談作為主要研究方法,故研究者假定所有 研究參與者皆以自身經驗誠實回答。 二、本研究僅描述該校體育班高三學生學習經驗,故無法推論其他高中體育班學 生之學習經驗。.

(7) 7. 第六節 名詞釋義 一、高中體育班 根據教育部發布之「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修正條文(2006)第十六條之一:「中 等以下學校為培育優秀運動人才,得提出計畫報經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後成立體育 班。」本研究之體育班係指95學年度經台北市立某高中註冊組登記,並函報台北市政府 核備之高中體育專班。包含男籃、女籃、女桌、女排、競技有氧五項運動代表隊。. 二、學習經驗 所謂「學習」,根據心理學的定義為:經由一套系統的方式,使行為或者行為潛勢 達到長久改變的歷程(張春興,1994)。而在教育上的定義為:有組織有目的的活動, 旨在達成個體在知識、技能、情感和態度的改變(黃富順,2004)。而「經驗」係指: 主體、客體、人與環境、精神與物質、知與行等,一切被經歷的意義,都被稱作為經驗 ﹙J. Dewey,1939﹚。本研究所謂之學習經驗為:「在高中體育班就學期間經由學習過 程之動機、歷程與轉變,習得新的經歷意義,以達到個體改變的過程。」. 三、生涯發展 生涯發展是指個人一生當中,關連到教育、職業、以及其他重要角色的選擇、進入 與進展,其最終目標在實現自我(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本研究 中所指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狀況,是指在高中體育班求學過程當中,自覺對未來生活選 擇與規劃的能力。.

(8)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McPherson(1984)認為過去以問題導向為觀點所進行的運動員研究,必須要改用過程 導向的方式來看這些運動員的心理歷程。因為每一個人的想法、經驗都不一樣,而每個 人承受的壓力、獲得的資源系統,及面臨的生涯轉變情形也都不相同。因此本研究的最 初動機與最終目的,皆是希望藉由質性研究方式深入探討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特殊班級的 體制下,所可能面臨到的各種矛盾衝突,以過程導向的方式來看這些學生運動員的學習 經驗,及其生涯發展與生活歷程等相關情形,以瞭解他們如何面臨挑戰、處理問題。因 此本章將於第一節以「過去、現在、未來」探討我國高中體育科班制度之沿革發展,藉 以瞭解高中體育班於法源上的發展演進與各階段的發展特色;於第二節「從哪裡來,向 哪裡去?」探討運動績優生升學輔導辦法,以瞭解目前高中體育班學生之各種升學管道 與相關問題,並呈現專家學者所提出之建議與研究者看法;第三節「四肢發達,頭腦簡 不簡單?」則藉由呈現出國內外相關研究與文獻,探討體育班學生學業適應狀況及其課 程規劃與輔導辦法,嘗試找出學生運動員於訓練和學業之間的平衡點;第四節則探討體 育班學生專項訓練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並檢討現階段規劃之課程綱要是否能夠協助規劃 重質勝於重量的訓練體系以提供適當支援;第五節「向左走?向右走?」則探討體育班 學生於高中階段之生涯發展情形;透過以上文獻分析初步認識高中體育班之學習概略輪 廓之後,嘗試瞭解學習經驗對於他們所可能產生之影響。. 第一節 過去、現在、未來: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科班發展制度之沿革 台灣體育專業教育設立於民國三十五年省立師範學院體育科,其後在民國三十七年 省立師範學院體育專修科改制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為早期體育專業教育之開 端(黃保東,2003)。高中體育班發展遲至民國84年「國立台東體育實驗高級中學」成立 而建置雛型,以往以「重點發展學校」及「重點發展單項運動」模式培育優秀運動人才 模式,在社會及學校培育優秀運動人才的需求下,已傾向於體育班的模式為符合各界殷 切的期待(李坤培,2000)。其設置目標以落實學校教育目標、貫徹國家體育政策目標.

(9) 9. 與健全運動員培訓體系目標為主(王光輝,2007)。我國體育班發展相關辦法自民國86年 頒布「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計畫」至民國93年公布實施「高級中等學校成立 體育班注意事項」;後於民國95年由教育體育司經法規會議審議後通過「教育部主管高 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迄今於民國96年教育部為解決高中體育班學生課程 依據與編排原則之問題,特委託玄奘大學辦理「修訂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計畫」,以訂 定出契合我國高中體育班學生發展規劃方向的「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綱要」,並將 配合「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自99年8月1日起由高中一年級起逐年實施。茲以過去、 現在、未來區分為三階段,就其發展脈絡與特色分述如下: 一、萌芽期 (民國86-91年) 體育班之萌芽始於政府積極發展學生競技運動,民國86年前台灣省政府教育廳頒佈 「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計畫」,提供運動選手兼顧課業及訓練的良好環境, 同年教育部修訂頒布「特殊教育法」,其中包含了「其他特殊才能優異」,因運動選手 表現出其獨特的運動才能,成績表現異於一般學生,故在「特殊教育法」的範疇下,台 灣的體育班皆是以「特殊班」的方式設置,屬於學校資優教育的範疇,而其設立之目的 對於具有運動潛能之學生施以計畫性與系統化之教育,傳授體育專業理論與技能,使其 潛能得以充分發揮。爾後,於民國87年修訂「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 畫」,及訂定「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學生成績考查辦法」,藉以對具有運動潛能 之中學生,施以系統化之專項運動訓練,以培育出國家優秀運動人才,教育部為瞭解高 中體育班實施成效與問題,乃於90年針對台灣省高中體育班進行訪視,結果指出:「高 中體育班之設置對於提升我國競技運動水準與發展具有正面性意義,應加以妥善規劃設 立」(教育部,2001)。民國90年1月10日後,教育部與行政院體委會協商後決議,高 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及經費補助事宜,俟評估後由教育部統籌規劃,政策得以延續(施 致平、黃蕙娟,2007)。此外,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於91年召開「國家競技運動發展會議」 決議中明確宣示:請教育部配合體委會重點發展項目規劃設置各級學校體育班。而適逢 90年「行政程序法」之實施,教育部乃於91年增訂「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第十六條.

(10) 10. 之一,中等學校得依本身需求,提出計畫報經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成立體育。 後體育班為配合國家政策轉型發展,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於民國91年請教育部配合重 點發展項目,於國小、國中及高中(職)規劃設置體育班,並輔導大專校院建立發展特色 運動或成立輔導區,以系統化銜接運動訓練任務。教育部並配合修正「各級學校體育實 施辦法」第十六條之一,同時,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依前述辦法規定擬訂以「高級中等學 校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並授權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可依本身需求及區域性發展體育 特色成立體育班,並於民國93年3月16日公布實施,肯定高中體育班對於國家競技運動 發展具有正面性意義與貢獻 (施致平、黃蕙娟,2007)。 二、蓬勃期 (民國94-96年) 體育班配合體委會挑戰 2008 黃金計畫及 2009 年高雄世界運動會競賽種類作重點發 展。為提供未來體育班發展所應遵循的方向,教育部於 93 至 95 年度分別辦理「93 年 度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工作檢討會」、「93 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計畫研討 會 」、 「95 年度高級中學學校體育班經營策略研討會」 ,邀集相關專家學者與會,共同研 擬具體策略以強化高中體育班之未來發展,而有催生研議「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之動 作,由研究小組共同起草,歷經十多次會議討論,草案經十一次修訂,最後由教育體育 司經法規會議審議後通過「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 (2006) ,確 立體育班發展應配合轉型,朝精緻化發展,以銜接整體之競技運動培育體系。臺北市政 府教育局更於 94 學年度起,委託教師研習中心針對臺北市中等以下學校優秀運動人才 培育績效與策略發展進行專案研究分析。深入探討中小學在培育優秀運動員方面的諸多 問題,作為核定體育班設置及補助學校重點運動項目發展方面依循的準則,進一步作成 進退場機制。其具體結論與建議除了「均衡體育班區域發展,推動有效評鑑機制,以及 建立區域訓練網路達成人材培訓一貫性」之外,更強調擴大甄選專業運動教練並訂定獎 勵辦法以及落實學生生活與課業輔導的重要性(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

(11) 11. 三、整合期 (民國96年迄今) 教育部為使運動專項才能學生獲得適性課程,在學科發展與術科成績間取得平衡發 展,針對體育班課程之規範與實施方面,特委託玄奘大學辦理「修訂高中體育班課程綱 要計畫」(教育部,2007),其修訂重點除提供高中體育班課程實施依據外,並加強體育 班學生運動英文能力、運動倫理精神、運動與營養、運動名人傳記與人文素養、生涯規 劃、生命教育、運動倫理與道德等課程。另為因應高中體育班學生在學科能力方面較為 參差不齊的問題,擬將提供不同深度、廣度及學習速度的課程,讓學生視發展取向學習, 以培養具備國民基本素養的運動專長學生。為廣納意見,已於民國 96 年 11 月起,陸續 於北、中、南區舉辦公聽會,並已公告「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總綱」草案。相信在不久 的未來我國高中體育班將有一個清楚的課程方向可供依循。 檢視上述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科班發展制度之沿革歷程可發現,體育班的設立對 我國體育資優生培育及我國體育專業教育之長期發展,具有規劃、輔導的重要功能,再 者「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授權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可依本身需求及區域性發展體育 特色成立體育班,其最大意義在於肯定高中體育班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正面性意 義與貢獻。檢視其沿革:為提供國內運動選手兼顧課業及訓練的良好環境,政府機關自 民國 86 年由前台灣省政府教育廳頒佈「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計畫」 ,其設立 之目的對於具有運動潛能之學生施以計畫性與系統化之教育,使其潛能得以充分發揮; 後於民國 93 年公布實施「高級中等學校成 立體育班注意事項」 ;並於民國95 年通過「教 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揭示體育班發展應配合轉型,朝精緻化 發展,以銜接整體之競技運動培育體系;至民國 96 年委託玄奘大學辦理「修訂高中體 育班課程綱要計畫」,同時著手修訂「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總綱」,自 99 年 8 月 1 日起 由高中一年級起逐年實施。從逐年修定的法規中可以發現,主管機關為使運動專項才能 學生獲得適性發展,不斷藉由全國性的訪視與檢討會議,增修相關辦法,以使得體育班 的發展更為健全,因此更足以見得有關單位已逐漸正視體育班學生的全人教育理想,並 付諸實際行動。目前各優秀運動員與教練及專家學者,多數支持持續建置相關資料庫,.

(12) 12. 長期瞭解學生在各科學習成就,並進行國際比較。並建議應強化高中與大學交流對話機 制,以配合實際狀況調整招生管道比例或考試期程。然而更重要的應該是教育行政機關 應於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實施之前舉辦相關研習,使教師充分瞭解其精神與內容。相信 在行政單位與學校;大學與高中;教師與學生暢通溝通管道而相互瞭解之後,必將能夠 制定出符合全人教育意涵的課程方向。. 第二節 從哪裡來,向哪裡去?運動績優生之升學輔導辦法. 體育班學生有其特殊性,在專業術科成長造成學科方面某種程度的落差,因此,教 育部特頒訂運動績優生之升學輔導辦法,以提供運動績優生更多元化的入學管道,其訂 定辦法的目的,是希望協助優秀的運動員繼續升學,接受輔導。然而實施多年以來,制 度的鼓勵成為一種可觀的「誘因」,促使更多學生自願或非自願的投入運動界(謝佳男, 2001)。本節將探討其相關辦法之發展與實施之狀況,以及學者專家之建議,以探究其 相關問題。 一、 運動績優生升學輔導相關辦法之發展 教育部為加強學校體育之實施,奠定青年體能之良好基礎,普及體育運動風氣,獎 勵運動績優生,爰於民國55年5月3日頒布「各公私立以下中等學校體育成績優良學生保 送升學辦法」,其具資格學生謂之「體育績優保送生」,簡稱體保生;民國64學年度以 前,運動績優生保送的科系僅限定於體育科系,後來辦法修訂,規定運動績優學生參加 大學聯考時,依運動成就得享有特殊加分優待。民國68年,教育部又修訂「中等學校運 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對參加國際各單項運動競賽獲得冠軍的團隊隊員,以 集體保送方式,免試進入大專院校一般科系就讀(許樹淵,1979)歷經幾次的修訂,將 「保送」的字眼刪除改以「運動成績優良」代替,於1984年修訂為「中等以上學校運動.

(13) 13. 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具資格學生謂之「運動績優生」(莊翠玉,1996; 黃國 銘,2003; 黃楗翔,2003)。其中比較大的改變即在於:過去是採全面參加聯招,再行 加分的方式,但辦法修訂後則更改為分採「甄審」、「甄試」的方式甄選學生,並在轉 學或插班考試時予以加分優待,基本上即與一般資優教育中的「保送」制度部分作法相 似。體育成績優良學生透過「甄審」、「甄試」的方式,進入接受運動保送學生的大學 科系。前述所謂「甄審」,即是學生依該辦法檢具過去參加世界、亞洲等優秀競賽成績, 按志願分發的方式,不需參加考試,由委員會審查,並依學生志願、運動及學業成績分 發進入大學(或高中職、五專)就讀。而所謂「甄試」,即是學生亦需提出全國性以上 的競賽成績(其運動項目屬團體競賽者尚需參加專長術科檢定),經由學科甄試,再依 學科成績高低、運動等級及志願順序分發。以前述兩種方式入學的學生,在校德育成績 均需逹乙等(70 分)以上。該辦法最後一次修訂是在2006年7月4日,依其規定,目前 運動績優生升學管道可分為「甄審」、「甄試」、「單獨招生」及「轉學(插班)考試加 分」等4個管道(莊清寶,2007) 二、學者專家針對體育績優生升學輔導辦法之相關研究 教育部訂定體育績優生之升學輔導辦法,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升學管道以獎勵運動績 優生,但也同時衍生出甄審、甄試選手資格的問題(例如團體項目選手之專項術科能力 檢定是否具客觀及確實把關之標準);且就讀體育班的學生並不一定都能取得甄選資 格,若未取得保送甄審甄試資格,只能與高中一般生,共同參與大學甄選入學招生或大 學考試分發入學測驗,或獨立招生並加考術科始能升學。因此學者專家陸續提出了一些 看法:李慶生(1994)對運動績優生升學輔導辦法之建議如下:(一) 建立體保生大學預 備學校,成立類似僑大先修班的體保生大學預備學校一至二年,加強體保生的基礎學 科;(二) 嚴格考核體保生的基本學科能力。其科目及錄取標準應由各校或各系來訂定, 甄選考試的深度加強,使少數學習表現優秀的學生進入一般大學就讀,稍差者則進入預 備學校就讀;(三) 事先幫助體保生了解大學各科、系可能的學習狀況,與學習壓力,助 於日後就讀大學的學習調適;(四) 回復原來的聯考加分方式使選手具備相近的學習程.

(14) 14. 度,也較易適應學科的學習。張宏亮(1996)從訪談體育保送生的資料中,歸納幾個策略: 慎選志願、利用寒暑假提前進修、調整選修學分、延長修業年限、加強高中學科能力等。 王錠堯(2003)則從文獻的歸納及整理中發現:(一)建立體育保送生的輔導模式,是在目 前的制度下相當迫切的措施。只要安排適當的輔導及策略,要幫助體保生在學業及術科 上達到一個雙贏的境界應不困難。(二)保送制度的終生化:保送制度不應該只是將體育 績優的學生送上大學而已,更重要的是其未來的就業問題及生涯規劃。 綜合上述文獻之歸納與探討可發現,優秀運動員是國家重要的資產,欲培養許許多 多的運動績優生所需花費的國家資源是可想而知的,如何連貫銜接、落實保送制度,以 致於讓運動績優人才回饋社會,提升社會運動風氣;並且使得保送制度不但成為運動選 手升學的優勢管道之一,更成為選手欲強化、持續運動生命的助力,應當是在位者所需 要深切思考的問題。但同時由於國內學者對於體育班未能取得甄審、甄試資格學生之相 關研究並不多,這些學生將何去何從?相信也是在本研究當中十分值得去探討的方向之 一。因為升學制度的多元化相對也會造成學生在學習歷程中選擇與取捨間的茫然,如何 縮短摸索期,使其提早開始規畫針對未來合適入學管道的準備工作,相信才得以真正落 實此一制度的意義。. 第三節 四肢發達、頭腦簡不簡單?體育班學生學業適應狀況 「在台灣的學校幾乎是下午就開始訓練,上了大學變成是跟不上大家腳步 的,往下扎根的話是帶領他們如何學習!上了大學會比較想要去學習,因為那 是對未來有用的,但是遇到的問題是,發現自己的方法和習慣跟別人不一樣, 在左營時課業都是很濃縮的方式,然後再自己去搜尋相關的資料,這也比較有 意義,讓自己學習怎麼去學習,在經驗國外講師活潑的教學是比較適合也比較 不死板的。」(朱木炎,2008.11.22).

(15) 15. 奧運國手朱木炎認為,對一個必須花費許多時間在訓練上面的學生運動員而言,帶 領他們「自己學習怎麼去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體育班學生的求學情境原本就與一般學 生有著明顯的不同,面對不同情境,有著不同的適應模式。且由於運動場上競爭激烈, 各校招生體育班數目日漸增多,並不易取得優異成績,運動訓練的適應問題也因而產 生;而來自同儕間、家庭內與學校中的各種壓力,也使得體育班學生在角色取捨當中, 造成或多或少的學習適應困擾(許建民,1998)。事實上有許多的研究結果皆證實運動 員的智能並不差,甚至許多優秀運動員的智能測驗成績皆高於平均值,但我國體育班學 生的學業成績偏低卻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黃保東,2003)。魚與熊掌真的不可兼得嗎?還是 在我們培養運動人才的環境中,哪一個環節出了錯而需要檢討?因此本節欲藉由歸納過 去文獻所探討有關適應的意涵、運動員的學業適應問題以及學者專家之建議、並整理國 外運動員的學業適應狀況及因應策略,最後檢視目前國內體育班之課程配當是否可在全 人教育的願景下做最完善的調整。 一、適應的意涵 「適應」(adjustment)一詞起源於生物學,依據Lazarus 於1969 年的解釋,「適應」 (adaptation)原是達爾文在1859 年提出生物學「進化論」時率先使用的名詞,他強調優 勝劣敗、適者生存的生物法則,生物為了生存,就要適度改變自己與客觀環境相配合 (Lazarus,1969)。Shaffer(1956)指出「調適」係指個人克服環境困難及解決問題的行為 表現,而Hollander(1967)認為「適應」是以人類的經驗為基礎,適應變遷的品質或技能, 它包含目標、個人需要與形成這些需要的過去經驗,以及未來這些需要獲得滿足情形三 者之間的相互關係。Lazarus(1969)則主張適應乃是一種行為,能夠幫助個體達成環境對 他的要求,或克服個人內部加諸他身上的壓力,而使其個體與內在及外在環境間維持一 種和諧關係。而國內學者張春興和林清山(1987)指出適應包括主動和被動的因應行為, 認為適應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對別人與對環境事物的反應。洪智倫(1994)則認為適應 包括個人和環境兩種因素不斷地產生交互作用,由於個人和環境隨時在變動,所以屬於 一種動態的過程,也是個人和環境交互作用後所達成的和諧關係。壓力和個體採取的因.

(16) 16. 應行為是研究適應問題的重要概念(Kaplan,1984 ; Poduska,1980)。因此,個體能夠針對其 所面臨壓力,尋求最佳因應策略,進行行為上的調整、適應及改善,則可以提升個人能 力及發揮空間。 二、我國運動員的學業適應 多數高中體育班學生未繼續升學的原因最主要為學科程度不足,值得特別注意的是 這些學生的運動成績表現也相對較低,許多學生在入學後,術科訓練上適應不良,對學 校生活產生排斥感,直接表現在學科與術科的學習動機不足,此情形若無法改善,最終 學生的升學表現也將受此影響,甚至人格的養成也容易因為對自我信心的不足而產生負 面影響(林德齊,2007)。從學生本身的角度去探討,李坤培(2003)則發現體育班學生 學業成績不理想的主要因素乃學生本身造成的,如學習動機不夠強烈、努力不夠、上課 不專心及學習方法不當等。因此為改進體育班學生課業學習能力低落的困境,除教師們 要付出更多心力外,真正關鍵還是在學生。茲就國內其他針對高中體育班學生的學習適 應研究整理如下: 在針對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相關研究部份,林國棟(1984)認為運動選手產生 學業問題的因素為:要升學就得準備課業,相對的就必須犧牲訓練時間;而家長實際上 並不願意子女成為運動員,不准其參加代表隊,或者利用參加代表隊機會獲取保送資格 後即停止受訓;但在學校的立場部份:學校教練為了運動成績,必須不斷加重訓練的質 與量,勢必犧牲課業學習時間,再加上學生本身不瞭解學業對其將來的重要性,問題自 然產生。而吳敏華(2005)在針對高中女子籃球運動績優生的研究中發現:高中三年級 籃球績優生之課業學習適應較佳於一、二年級;且先發籃球績優生之課業學習適應較佳 於非先發籃球績優生。王光輝 (2007)則在研究體育班學生的學習適應情形中發現,其學 習適應以人際關係適應的平均數最佳,而以課業學習適應的平均數最差。又體育班學生 的學習適應情形會因學校、課後自習時間不同而有所顯著差異。體育班學生的升學意願 會因運動訓練時間不同而有所顯著差異。與升學意願的相互影響部分,則達顯著相關, 尤其以課業學習適應與運動訓練適應兩個構面更為明顯。 在學者專家針對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相關研究建議部分,李慶生(1994).

(17) 17. 對運動績優生升學輔導辦法之建議為:建立體保生大學預備學校,加強體保生的基礎學 科、嚴格考核體保生的基本學科能力。甄選考試的深度加強,使少數學習表現優秀的學 生進入一般大學就讀,稍差者則進入預備學校就讀、事先幫助體保生了解大學各科、系 可能的學習狀況,與學習壓力,助於日後就讀大學的學習調適、回復原來的聯考加分方 式使選手具備相近的學習程度,也較易適應學科的學習。張宏亮(1995)則認為如果採 用逃避的策略或偏見的因應方式,對學業成績將造成負面的影響,如採取正面方式迎向 問題,設法增加個人資源,以合理化的因應策略面對學業問題,則會有較好的成績。所 以,讓學生勇敢面對學業問題,才是解決學生課業學習能力低落的最佳途徑。黃保東 (2003)針對高三學生的部分,建議高三體育班專項訓練課程可做彈性之處理,將專項 課程時間縮減成8 節課,一星期實施四天,每天實施二節課,另外將多出的時數增加至 國文、英文及需要補救之科目。如此,一方面能繼續接受專項訓練,為學校貢獻己力、 爭取佳績,另一方面可針對大學院校體育相關科系入學測驗重點採記科目(國文、英文) 實施加強教學,亦可針對其他大學院校採記科目實施補救教學。 由以上學者研究之整理可以發現,我國高中體育班(運動績優)學生在學校適應情形 並不理想,有不同學校生活困擾因素,在性別、年級、學校類別、住校情形、運動代表 隊數、課業輔導情形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影響下,皆有著不同顯著差異。學業適應狀況 不僅僅影響運動訓練狀況,更與升學意願息息相關。多數學者建議應輔導學生以正面方 式迎向學業問題,不應為其找尋藉口逃避(訓練太累、讀書時間不夠等),而應協助制定 合理策略並針對重點科目進行輔導教學。 三、外國學生運動員的學業適應 國外的優秀運動員學業適應,同樣也有不同的狀況需要克服,Parmer(1993)調查美 國黑人小孩發現,學生運動員在運動成績表現優異後,便不願意嘗試其他方面的自我實 現。Pinkey(1991)則建議應透過比賽季外或開學前實施「學生運動員課業輔導講習」, 教導學生時間管理概念與正確的讀書技巧,同時透過精熟學習的概念進行教學,並配合 補教教學的實施,而這皆有賴於專業合格師資。現今美國全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正更加密.

(18) 18. 切地關注高中運動員的學習成績:「依據 2007 年 5 月的最新一期 APR(每個運動項目中. 拿獎學金的運動員的畢業率,美國大學院校中所有男子甲級隊伍的平均 APR 是 950 點, 美式足球隊的 APR 比較低,為 931。如果 APR 是 925 點,就相當於大約 60%的成功畢 業率)報告顯示,APR 低於 925 的球隊必須制定計劃,提高運動員的學習成績」(大紀元 1 月 3 日訊)。加拿大游泳隊教練安德魯·科爾則說:「我們的隊員皆是通過正式的管道. 考試進入大學的全職大學生。考試通不過,我們是不會招收他們的。在加拿大,有 40 所大學有游泳隊,共約 2000 名游泳運動員。這些大學都是學術成就較高的,對學生的 要求也嚴格,因此不存在不通過入學考試或降低很多標準去招收學生的情況。美國、日 本的情況和加拿大相似」(http://sports.sina.com.cn 廣州日報大洋網)。 中國學者王永盛等(1998)曾比較中國與美國運動員的培養模式發現:美國運動員可 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學習一段時期後如感覺不適合,允許調整專業。學校一般 規定了核心課程(也稱基礎課程)、主修課程、選修課程三大類,也有的在 3 類課程之 外再開設英文寫作、數理統計、外語共計 6 類課程,給學生確定一個知識廣度的最低 標準。 美國是競技體育與高等教育完善結合的成功範例,其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競 技教育貫穿合一,大學是培養運動天才的高級階段,鼓勵個性、知識、技能全面發展, 保證青少年在成長時期,既能接受高等教育,又在優秀教練員的指導下發揮出在體育領 域的天賦和才能,充分體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李正、蔡文利(2008)同樣於「“體教結合”培養高水平籃球運動員」一文中,以籃球 運動員為例,剖析了美國“體教結合”培養運動人才的狀況:美國籃球運動員培養體制的 基本形式為中小學—大學—職業隊或俱樂部的“金字塔型”。美國青少年運動員的第一身 份是普通大學生、中學生,其主要任務當然是學習。學校對他們在學業上的要求與普通 學生一樣。 NCAA(美國大學籃球聯盟)規定,中學畢業在高中階段各科平均成績必須達 到 C 並在 SAT(學術傾向測試)中達到 700 分才有資格被吸收入大學籃球隊。因此,NCAA 對大學生運動員學業要求上遵循全面發展原則和學科水準等同性原則,運動員的畢業率 必須與全校學生畢業率一致,運動員的學習統一由學校的學業管理部門來管理,與體育.

(19) 19. 管理部門無關;美國實行的是真正的學分制,較多的運動員採用延長學習年限來緩解學 習與訓練的矛盾,學校沒有降低學業標準和要求,因此運動員的畢業率較低,約為 60% 左右,大致與普通大學生畢業率相當。且因美國社會對大學運動的支持與熱中,甄選入 學的學生運動員皆須在大學中有所表現,因此想透過 NCAA 等管道進入大學前,學生 必須思考自己是否願意繼續在大學運動中發展,也必須考量自己的身心狀況,及畢業後 的規劃 (Bromwell & Gensler,1997)。 初步探究美國與加拿大的學生運動員培養模式,整體而言是以不影響正常學習為原 則培養優秀運動員,並支持其完成高等教育,雖然國情、文化,甚至於客觀環境等不盡 相同,但其對於運動的支持與運動選手的重視,以及在校內外對運動員所提供的輔導方 案,著實也有值得深思借鏡之處。 四、高中體育班課程 周宏室(2006)在高中體育班訪視後表示,在學業輔導、生活輔導以及升學輔導方 面,大多數學校都有在做,且方式各有不同,只是相關之辦法未訂,擔心校長或是相關 師長、教練如果更換,理念不同,可能會有變化,而無法延續先前之辦法。因此,若要 有制度,則應訂定相關辦法,否則,體育班之特殊性會面臨嚴厲之考驗。但因先前的體 育班課程無一明確方向可依循,造成其定位的模糊以及面臨升學問題時學業銜接的困 難,因此大部分設立體育班的學校都希望主管機關能提供一份體育班通用的課程綱要, 以釐清高中體育班課程之定位(李坤培、林聯喜,2004)。於是教育部於民國 96 年著手修 訂「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總綱」草案,最快將於 98 學年度開始試辦。內容除針對我國 高中體育班之課程做深入研究探討並舉辦座談會以廣納眾聽之外,更整理歸納其他國家 高中體育學校或體育科之課程以為參考。其中在學科方面的重大變革即「為因應學生性 向、生涯發展取向之差異,各科均提供不同深度、廣度、與學習速度的課程」,為體育 班學生學科基礎參差不齊的現象提供了適切的解決辦法;以及「各科專業知識與技術, 應於各年級課程中培養。各類別開設之科目及學分數,除各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規劃之 選修課程綱要外,亦可由各校成立之課程發展委員會,依各校經營理念及特色自行規.

(20) 20. 劃」,強調了學校課程自主的原則。其課程的理念與特色則是強調體育班學生除體能訓 練、技能訓練外,亦應提升人文素養、壓力調適及其他心智能力,因此課程應能充分提 供學生適性發展的空間。體育班學生除修習體育課程外,亦應參與訓練與積極參加賽 會,故課程應能將教育、訓練、賽會一體化。體育班學生出國參與國際賽會的機率甚高, 學生的國際觀與語言能力,亦當為課程的重點。另外,規劃高中體育班課程亦應強調上 下連貫與統整,課程必須向上銜接大學體育相關科系課程、向下銜接國中小體育班課程。 總結目前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的規畫目標主要朝向落實選修機制的部分,且除了強 調學校本位的自主性並明訂相關權責外,更鼓勵其開設相關科目彰顯地方特色,並推動 無固定班級授課制以因應學生之個別差異與發展。事實上當我們都瞭解給他魚吃不如給 他一根釣竿的道理,因此在培育階段如何給他一根好的釣竿並教會他如何在其他不同的 水域中釣魚,才是最重要的目標。相信在主管機關單位與相關從業人員有心的經營之 下,應能有效協助我國青年運動選手在訓練與學業之間,嘗試取得一個較佳的平衡。.

(21) 21. 第四節 PRACTICE ! PRACTICE?體育班學生的專項訓練狀況 「『量』不能等於績效,如何強化『質』的部分是比較重要的,曾在日 本見過柔道訓練,令我相當印象深刻,他們不需要花很多時間。訓練的方式 可能還會牽涉到教練的素質,除了教練還有助理教練、防護員以及運科人員 等在現場,幫忙在訓練上提供相關正確的資訊,提供更進步的訓練空間、績 效。」(周宏室,2008) 根據吳萬福(1984) 對運動訓練所下的定義:「運動訓練是利用身體對運動刺激 的適應性,加強意志力的內在人類運動的過程。」然而,運動員面對專項運動訓練時, 會因為外在人為、物質或內在心理等因素,產生不良或影響學習意願及成績的表現。依 據「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2006)第一條之具體目標有:配 合國家重點運動發展、發掘運動人才、提供國中運動績優生繼續升學、銜接優秀運動選 手培訓、培育優秀運動人才…等。由上述目標可知高中體育班之專業課程應以發展運動 競技為主,也就是專項訓練(郭遐煒,2006)。因此,本節主要整理運動績優生訓練狀況 之文獻,探究其相關問題並整理學者專家所提供之建議,以嘗試瞭解目前高中體育班學 生在訓練方面所面臨的適應狀況為何?再嘗試比較探討各階段體育班專業課程之相關規 定,以瞭解目前高中體育班之訓練背景。 一、. 運動績優生之訓練適應狀況 國內專家學者對於運動員訓練問題有許多不同的看法:黃金柱(1984)在「影響運. 動保送績優生訓練意願因素之調查分析」中認為,由於運動參與屬於社會化的學習過 程,其中包含訓練計畫的擬定、比賽場地的提供、比賽時間的安排、教練訓練、同學之 間的鼓勵、父母兄姐的關懷、選手人格特性、價值觀念等,皆會影響著選手的訓練及成 績。此外,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未來職業的保障、學校課業、個人價值觀、父母期望、 同儕團體等對保送生皆會影響其訓練的意願。國內外學者針對體育班(運動績優生)訓練 適應狀況研究發現茲整理相關文獻如表1:.

(22) 22. 表1 體育班學生訓練適應狀況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主要發現. 徐元民 (1985). 1.解決運動選手訓練問題,學校應選擇重點運動項目二至三項發展。 2.在行政上校長需領導著相關處室一起計畫實施,甄聘熱心專業教 練,積極籌措經費,增加相關場地、設施及器材。 3.制訂完整的生活輔導及課業輔導辦法,以培訓出品學兼優、文武 雙全的運動選手。. 包德明 (1989). 1.健全學校組訓工作:透過體育課正常實施及校內運動競賽實施, 以調查學生專長,並鼓勵優秀選手參加訓練。 2.聘請優秀、專心、認真的專業教練,協助學校從事專長訓練。 3.訂定短、中、長期訓練計畫。 4.充實場地設備、充裕的經費運用。 5.加強生活輔導,讓選手學習認真的態度及服從的精神。 6.加強課業輔導、健全獎勵制度。. 許建民 (1998). 1.整體球季規劃,在訓練期與比賽期外避免額外訓練浪費體力,以 及影響到學校正常上課。 2.運動員宿舍安排,讓運動績優生與一般學生共同住宿,不僅減少 同儕次級文化的產生,亦可接受室友的薰陶,強化學生之角色。 3.教練的價值觀評估,教練對學生的「運動員」與「學生」兩種角 色的認定,應該正向且能力求平衡,不應偏頗任一角色。 (續下表).

(23) 23. 表1 體育班學生訓練適應狀況一覽表 李坤培 (2003). (續上表). 1. 體育班專長課程有別於一般高中課程,因設置專長項目的不同, 師資是影響專長課程之重要因素。 2. 而專長課程每週共有十二節與學科有所衝突,雖然一般學科為充 實學生基本學能之課程,但是體育班以運動成績為升學主要考 評,故為了提升運動成績,部分學校會調整學科與訓練課程節 數,如此便造成專業課程與學科課程之衝突。. 詹俊成 (2003). 1.體育班學生訓練現況,運動選手的培育工作是需要長時間計畫性 的從事訓練。其基於運動訓練學的觀點,建議以每週訓練六天調 整一天為宜。 2.體育班每天訓練情形,發現以每天訓練四小時為24所最高,其次 為三小時、五小時、六小時、七小時、二小時。 3.體育班面臨最嚴重之問題,以訓練經費不足為56所最高,其次為 招生困難為29所、課業輔導實施不易為24所、訓練場地不佳為20 所、體育班制度法令不健全為18所、選手及教練獎勵制度不健全 為13所、缺乏宿舍為9所、挖角問題嚴重為6所、缺乏統一合理之 體育班課程為4 所、缺乏對學生生活及生涯規劃輔導為3所、學 校無專責行政單位為2所、學校行政單位不支持1 所。. 台灣師範大 學體研中心 (2006). 1.訓練工作難落實,其中以外聘教練不具教師資格,無法協助專項 術科課程。 2.體育班訓練工作均由體育教師負責,不僅降低訓練績效也影響體 育教學及活動之正常發展。. 郭遐煒 (2006). 1.加強高中體育班專業課程之行政支援。例如:需要特殊器材、獨 立場地空間、專業教師等專業課程的支援。 (續下表).

(24) 24. 表1 體育班學生訓練適應狀況一覽表. (續上表). 2.重視體育班學生專業學習之需求。研究發現高中體育班學生大部 分為延續國民小學繼續培育之選手,而其就讀動機亦為專長之專 業為主,因此對專業課程學習需求最為強烈。 林德齊 (2007). 1.在術科訓練方面,學生認為升學時需要依靠術科成績的突破,開 創更好的升學基礎。 2.體育班學生自認無法兼顧學科,而不希望再多花時間在術科上, 形成矛盾的內在衝突,影響學、術科的表現。. Castiglione. (1983). Weston (1984). 以大學選手與非選手之學生發展做研究,結果發現因為訓練緣故, 選手比非選手的壓力高,而其原因有:學業成就、教育及職業計畫 需求、工作讀書技能發展、環境適應、親密關係,皆影響著運動員 的訓練。 以匹茲保大學的美式足球選手的適應研究中發現,選手的訓練適應 問題包含學業成績不佳、個人發展困擾等問題,也就是時間分配、 住宿、情緒、身體的困擾、缺乏動機等問題。. 綜合學者觀點,一般認為運動訓練往往受學業表現及多重角色影響下,訓練成效降 低,且認為學生運動員因花費較多時間在專項訓練上,多少對學業成績有所影響,而後 因學業適應困難影響訓練,造成學生運動員學術科無法兼顧,最後選擇終止訓練或學 業。但有仍部分學者認為若能有決心、毅力或時間上調配得宜,學業與訓練仍可兼顧, 甚至可以相輔相成。體育班成立以栽培運動專長學生為目標,學生對運動專長訓練之感 受應當最深,但絕大多數學者專家仍肯定應盡力平衡其運動員與學生之身分,不應有所 偏頗。而師資是影響專項課程之重要因素,「專任運動教練制度」法案通過後,對運動 員及教練在未來就業等方面是一個很好的消息,然而相關的配套措施準備好了嗎?體育 教師與教練分流勢在必行,但即將進入各級學校服務的專任運動教練們的培訓工作與分 級制度是否已健全? 劉俊業教練(2008)就曾指出:「教練能力指標沒有具體建立時,勢 必會產生許多問題」。教練是訓練工作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在聘任的辦法與獎勵制度 上就應該要從長計議,使得人才適得其所,相信訓練工作才能夠更有效率並得以永續。.

(25) 25. 另吳萬福(1992)指出,有關教練的定義中其廣義指的是:「運動技術指導、體能的訓 練、戰術的培養,運動選手的健康生活管理,蒐集有關情報,甚至以個人人格影響運動 選手,使得運動選手能在合適的環境中接受訓練,參加比賽,創造優異的成績」。教練 在體育班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不僅是影響訓練的成果,更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因 此教練是否同樣具有全人教育的理念,同樣是我們必須去注意的。 二、我國體育班之專業課程 高中體育班發展至今,除了持續修訂法源以取得課程編排之依據,也為各校提供得 以依循之標準,茲比較其沿革如表2所示。 表2 高中體育班專業課程相關法令表 實施 年代 1998. 法規名稱. 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 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 專業課程. 專項運動訓練12 節. 共計節數. 15 節. 體育專業學科1 節 體育2 節. 2004. 2006. 2007. 高級中等學校成立體 育班注意事項. 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 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 要點 高中體育班課程 綱要總綱. 專項術科12 節 體育專業學科1節. 體育不 計12 節. (由一般學科調整) 體育列為一般學科. 體育專項術科包括必修課程「專項運 動體能訓練」及「專項運動技術」等 二類各4學分;選修課程「專項運動 戰術與運用」與「競技運動綜合訓練」 等二類:「競技運動綜合訓練」不計 畢業學分,於寒、暑假中實施,每學 分不得低於18 小時. 學期中體 育不計共 8節;寒假 選修3 節、暑假 選修6節.

(26) 26. 由表 2 比較分析高中體育班的專業術科課程節數可發現,自「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 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1998)規定每週共 15 節專業課程(含 12 節專項運動訓練與 2 節體 育和 1 節專業學科);至「高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2004)將體育課列為一般 課程,並調整部分一般學科為體育專業學科的修訂過程中可看出,雖然專項術科的節數 並沒有改變(12 節),但其他相關課程皆因班級特殊性而做了調整。而目前正在研擬階段 的「高中體育班課程綱要總綱草案」(2007)則有更大幅度節數和規定上的調整:主要是 將學期中的必修專項術科節數調整為 8 節,再開設兩種選修課程,其中「競技運動綜合 訓練」不計畢業學分並於寒暑假中實施。除了可以將學分數調整至與其升學或生涯相關 的科目上之外,更賦予專業術科課程較大的彈性分配空間,且課綱中的訓練課程設計也 強調應以競技體適能為導向,並把握漸進性、平衡性、特殊性等原則。 三、 世界主要國家高中體育班校課程 (一) 日本高中體育科課程 熊本縣立大津高等學校體育科課程強調訓練學生之向上團結,夏季著重高爾夫或露 營,冬季則是溜冰的實際學習。在體育理論方面,涵養運動精神,強化科學化訓練或學 習最新運動傷害的預防方法,並以如何照顧運動的生理、心理面為主;日本石川縣津橎 高等學校體育科實際技術演練的授課時數為 1 週 7~8 小時,將來想成為體育指導者必需 要取得多樣化技能的實際技術科目之學分。著重學習運動Ⅰ、運動Ⅱ、運動Ⅲ、舞蹈、 身體構造運動、專門體育等科目。野外實習方面,以學校內授課的方式來進行野外實際 練習,1 年級進行游泳、露營實際練習,2 年級進行滑雪實際練習,3 年級進行登山實際 練習。專門體育方面,「專門體育」(1 週 3 小時)的授課時數,在 3 年級均需修課。專 門體育的種類包括柔道、劍道、長刀、舉重、男子籃球、女子籃球、棒球、女子軟式棒 球、路上競技、足球、划船等。另外,體育科的學生,全員必需參加社團活動,除實際 練習自己的專長外,亦要鑽研體育理論,以培養更上一層樓的技術能力。 (二) 加拿大體育高中課程 加拿大亞伯達省國立體育學校(National Sport School)於 1994 設立,由加拿大亞伯達.

(27) 27. 省卡加立市教育局及卡加立奧運發展協會 CODA 資助成立,藉由以下方式提供學生選 手們全年無休 24 小時的學習:1.規劃正規高中文憑課程。2.每天 2 次的個別指導。3.電 子郵件指導、電話諮詢及學習網站。4.網上學習課程及遠距學習工具箱。該校目前有 146 位學生選手,有 23 類的奧運體育專長項目,提供個別化的學習時程、學習機會及支持, 以協助選手在參與運動之外也能完成學業。 綜觀其專業課程設計,可以發現其多元化與個別化的特色。再探究其學術科之比 例:日本熊本縣立大津高等學校體育科之一般科目與體育科目的比例為 71.6%:28.4%; 日本石川縣津橎高等學校體育科之一般科目與體育科目的比例為 76.9%:23.1%。加拿 大亞伯達省國立體育學校之一般科目與體育科目的比例約為 72.4%:27.6%。可見,一 般科目與體育科目的比例約為 7:3。以此比例推論,若我國高中體育班參考其課程設計 原則,則應係「培養具備國民基本素養的運動專長學生」(教育部,2007) 相信在課程時數的編排方面,首先要思考的應該是:究竟我國高中體育班課程要培 養出什麼學生?以一般高中學生的基本素養為主?或以體育專長為主?或兼具兩者? 由李坤培、林聯喜(2004)的研究中發現我國高中體育班學生被期待兼具專項運動能力與 一般高中生能力。前教育部杜正勝部長則強調:體育班學生除體能訓練、技能訓練外, 亦應提升人文素養、壓力調適及其他心智能力。高中體育班除培養體育專長的一般選手 外,更應顧及頂尖選手,課程應能充分提供學生適性發展的空間。呈上所述,不論是參 酌我國高中體育班課程的相關研究與建議,或是參考其他世界主要國家之體育班(校)之 課程設計模式及意涵,皆可發現高中體育班雖屬於特殊資優教育的一環,設立之宗旨有 其特殊性,但總歸「適性發展」與「全人教育」才是其主要理念與特色。因此,體育班 學生應採教育與訓練並重為宜,除了在訓練上講求績效外,也應在課業與品德上強化, 這是行政機關需去關切的。當然,身為相關從業人員,如何提供適當的行政支援、專業 師資,甚至於一套完整、長期的訓練計畫且確實督導實施,也是十分重要的。相信要有 良好的訓練效果首先要使學生無後顧之憂,但無後顧之憂並不表示除了訓練之外可以不 用煩惱任何其他事物,而應該是一套完善的規劃與管理制度,指引學生如何妥善分配、.

(28) 28. 運用已經十分有限的時間;更指引學生如何學習自我規劃與管理。但相信我們也都體認 到,即使擁有再強大的身體運動能力,若沒有良好的心智訓練,也不可能有突破性的成 績;即使在運動場上取得了璀璨耀眼的成績,若沒有生涯規劃的能力,更不可能有永不 謝幕的舞台。綜合上述文獻探討多數皆支持即使是運動績優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也 應該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協助其妥善的分配與管理運用時間,並以彈性化、漸進化的 原則來從事運動訓練的工作,以免揠苗助長、適得其反。唯有將眼光放大放遠,以長期 培養的方式來進行整體規劃,並全面性考慮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調整適當的課程內 容,才得以真正照顧到我們的運動選手,而不是讓他們只學會依賴。. 第五節 向左走?向右走?運動員的生涯發展與相關問題. 「學姊,你覺得我可不可能像你一樣在奧運拿牌?」 袁叔琪:「當然可能啊,只要你付出同樣的努力!」 「那如果,我很努力很努力了,但卻不能跟你一樣在奧運奪牌呢?」 (袁叔琪,2008) 袁叔琪於優秀運動員暨教練生涯發展與輔導座談會為運動員之發言,認為 關於體育班就業問題,由於在學學生大部分時間用在運動訓練上,其課業自然 無法與一般生相比,有時為了重大比賽,長期集訓而離開學校,其學業進度自 然無法跟上同年級的學生,學習情況也隨之惡化。畢業之後,如能順利升學或 者以優異成績取得大學甄審甄試資格,是屬於較圓滿順遂者;但是也有多數體 育班學生因為學科能力不佳而無法考取理想的學校。體育班學生於畢業後無繼 續升學,仍能繼續從事運動訓練為職業者,屬學以致用;而不能賴以維生者,.

(29) 29. 則需要尋覓職業以圖三餐溫飽,其就業問題自然產生(林國棟,1984)。邱芳 玲(2001)則認為,現階段中學生在求學階段的運動員應做好個人生涯規劃, 為增進自己的學習能力,嘗試去認識和瞭解四周的環境,和社會發展的趨勢, 並學習規劃自己的時間,有效的安排讀書計畫和訓練時間,並訂定明確的目標, 釐清自己興趣的所在,如因長期訓練造成學業明顯差距,應採取具體行動來補 救教學,亦需瞭解自己的人格特質,以備在升學及創業方面提升滿意度,獲得 成就。因此,本節欲透過瞭解生涯發展的定義,進而整理出運動員的生涯與職 業相關研究,探討其升學與就業所面臨的問題,剖析其重要性以供作為日後高 中職學校經營體育班,以及提升運動選手學術涵養、協助規劃完整運動生涯的 參考。 一、生涯發展之定義 個人的生涯發展過程在各階段會因年齡、所處環境以及社會期待等因素,而有不同 的需要與任務,同時也顯現出其發展的特色。整體而言,生涯發展是指個人一生當中, 關連到教育、職業、以及其他重要角色的選擇、進入與進展,其最終目標都在實現個人 的自我(林幸台,2003)。根據Super對生涯的定義,「生涯乃是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演 進方向與過程,統合了每個人一生中各種職業、生活角色,並且藉此展現出個人獨特的 自我發展型態」(Super,1984)。Cascio (1989)則認為生涯是每個人工作生活中所從事職位 或職業的順序。職業心理學家Schein 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歷程由三種旋律相互激盪交織而 成,含職業層面、情感層面(含感情、婚姻、家庭)以及個人的自我發展、自我成長 (Schein,1978)。李鍾桂(1995)認為生涯所包括的並不只限於職業或是事業。生涯是無所 不包,從個人的出生開始,其自我、家庭、情感、學業、婚姻、事業,乃至於健康、休 閒、理財以及生活當中所包羅的萬象,全都在生涯之中。綜合以上學者所述,生涯發展 之內涵可從廣義與狹義兩個層面來探討。廣義地說,生涯發展是指包含個體、心理、職 業、家庭與社會生活各範圍的總和,各個層面相互影響;狹義地說,生涯發展是指個體 在職業、工作層面的參與。.

(30) 30. 二、生涯發展的階段 Super(1957)依個體的年齡生涯發展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分述如下,其過程中主要在發 展和完成自我概念。 (一)成長期(0-14 歲屬於認知階段):細分為幻想期(0-10 歲)、興趣期(11-12 歲)及能 力期(13-14 歲)等三個時期。 (二)探索期(15-24 歲屬於透過學習奠定能力基礎階段):細分為試探期(15-17 歲)、轉 變期(18-21 歲)、嘗試及初作承諾期許(22-24 歲) (三)建立期(25-44 歲屬於確立穩定階段) (四)維持期(45-65 歲屬於專精、升遷階段) (五)衰退期(65 歲以後屬於退休階段) 本研究之對象高中體育班學生相當於Super生涯發展歷程中的探索階段之試探期, 在這階段裡,在學校、休閒活動及各種工作經驗中,進行自我檢討,角色試探及職業探 索。個體考慮需要、興趣、能力及機會, 並在幻想、討論、課業與工作中加以嘗試有 興趣的職業活動,而其職業偏好也逐漸趨向於特定的某些領域,並對於各種生涯探索活 動有著濃厚的興趣,以增進自我和外在工作世界的瞭解,進而對將來的生涯目標與計畫 有較為具體的形象。在這時期之高中生對於生涯發展開始進行探索,並從事相關之準備 工作,因此,高中階段是生涯發展歷程中的關鍵前期。在此一階段是否能後獲得充分的 輔導與指引,使其職業偏好具體化,非但影響其生涯抉擇,更關係著是否能夠順利的進 入下一階段,可以說是生涯發展當中十分關鍵的基礎時期。 三、運動員的生涯發展與職業探討 現今高中職的體育班屬普通科,除教育部頒定實施的課程及專長訓練之外,少有時 間實施職業輔導,若體育班的運動員未能順利升學,其職業發展著實令人擔心。一個運.

(31) 31. 動選手除了生涯訓練計劃之外,對其它生涯的探索也十分必要,且生涯的探索應該不是 在畢業之後才開始,而是在更早的求學過程當中,就進行生涯覺知、生涯探索的工作, 探尋與自己能力、興趣及價值觀適配的未來工作。 針對優秀選手的生涯與就業問題,臺灣運動教育學會於 2008 年 11 月 22 日舉辦了 一場「我國優秀運動員暨教練生涯發展與輔導座談會」,會中各優秀運動員暨教練皆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依據其發言內容可歸納出以下幾項重點: (一) 運動選手應於在學時間培養第二專長,思考有效率學習方式,增加自身競爭力。 (二) 運動選手轉換跑道期間應有緩衝期,相關單位應給予協助輔導,以使其不至於茫 然失措。 (三) 運動員一定要與社會接軌,並必須具有國際觀以培養未來能力,也可以用知名運 動員經驗分享給與大家一個依循方向。 (四) 制度面的落實,勝於冗長的討論建議。 (五) 雖以培養奧運奪牌選手為主要發展方向,但對於未能奪牌選手,也應輔導尋找就 業機會。 探究國外學生運動員的培養模式,美國許多的運動儲備人才培養多是在學校裡完 成,通過小學-中學-大學或運動職業團體及俱樂部來發掘優秀運動員。「青少年選手透 過課餘時間進行訓練,始終不脫離學校的教育。在美國,中學是培養青少年運動員的搖 籃,而大學則是培養優秀動員的高級階段。因此許多優秀運動員的身分就是大學生。澳 洲、英國和日本與美國有許多相同之處,政府把競技運動建立在全民運動的基礎上,為 青少年提供更多的運動參與機會,培養他們終身從事運動的習慣,同時發掘和培養運動 儲備人才」(段蕾,2007)。這種培育人才的體制使得運動員的退役只表示人生一段經歷 的完成,對他們而言只是換一種職業而已,許多運動員本身就有自己的職業 。另外一 名學者李正(2008)也提出:「美國”體教結合”的優點在於實施訓練和學習的機構都是學.

(32) 32. 校,學生運動員的學習與訓練均由學校統一管理。 所有學生運動員與其他學生面臨的 訊息與機會是相同的,這就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條件和情況對前途做出較正確的估計 並及時在學習與運動中調整自己的著重點,從而在兩者中確保其一,不至於因沒有文憑 或缺乏專業技能而遇到就業困難的問題。」高中學生運動員如果確立自己未來的目標在 體育運動,在即將畢業那年,除了開始關心自己的專長項目和各大學在NCAA中的要 求,並參與NCAA所舉辦的各種大甄選(選秀)比賽外,並須檢具自己過去所修得的及格 課程學分,以及SAT、ACT成績,並須達到NCAA各類學校的最低成績要求,以向適合 自己未來發展的學校申請,並參與甄選(Bromwell & Gensler, 1997)。 四、我國運動員的生涯發展相關研究 研究中發現,有部分的運動選手在學期間對未來的規劃不足,雖有豐富的比賽經 驗,但面臨人生的轉折點或新的起跑點,則認不清楚自己的角色,使得運動選手退休後 呈現角色模糊的現象,面臨運動退休時的準備也不夠(呂碧琴,1991)。另一方面,有些 學者也舉出體育界中許多成功的案例,說明運動選手有良好的就業條件及廣闊的就業領 域,因為運動員有敏捷的判斷能力與隨機應變的能力,若經由訓練培養不同的技能,其 才能絕非僅限於體育運動,如何運用自己的體育專業,結合其他的領域、學門,進而好 好的發揮,會是成功的關鍵要素(李清楠,1983;周大友,1984)。顯示出運動員成長 的過程比起其他人需要更堅強的意志力甚至勇氣,這樣的毅力與決心只要能夠轉換到擔 任其他職業上,成功相信指日可待。因此學校除提供運動選手學習的謀生技能與專業知 識外,更重要的是輔導學生培養生涯發展的理念,讓他們明瞭自己在每一成長階段中可 能遭遇的困難及應該發展的任務,並能結合週遭各種人力和物力的資源,發展個人的潛 能,在團體中完成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理想,並規劃個人的人生藍圖(邱芳玲,2002)。 在專家學者給予的建議方面,黃保東(2003)提出在新生入學之後,應協助體育班學 生妥善規劃生涯發展計畫,並瞭解目前國家體育發展狀況及運動市場人力供需情形,作 為學生選擇升學或就業之參考。並對有意願升學之學生,應加強學術科學習內容,提供 與升學有關的訊息。同時成立各校資訊簡介、職業訊息公佈欄,使學生隨時皆能獲得最.

(33) 33. 新的升學與就業之相關訊息。最後為能確實做好升學與就業之輔導工作,學校應將學生 的升學與就業輔導列為重點工作,成立「升學與就業輔導委員會」,結合各處室行政體 系及全體教師的力量,認清體育班教育的目標與方向。林德齊(2007)則建議體育班經營 單位,應在招生前,針對有意願就讀體育班的學生,辦理體育班的作息、運作及經營宗 旨的說明會,讓有意願就讀體育班的學生及家長,確實瞭解體育班的狀況,提高學校、 家長及學生之間的共識。因體育班學生對生涯探索的困擾高於自我的生涯規畫。造成學 生沒有管道探索未來發展的原因,與學生將多數時間都花在運動場上,追求運動成績的 進步,而沒有針對自己的生涯規劃多探索與瞭解有關。「體育班」顧名思義就是甄選運 動資優學生,接受運動訓練規劃的特殊班級,使其充分發揮潛能,以期未來擔任國家運 動選手、運動教練、職業運動員,或從事運動健康休閒業、運動產品業、運動服務業等 相關工作。但是,現行的體育班制度卻因政策配套問題,無法有效地轉換成台灣運動競 爭力。其實不論國內外的產業界,都十分需要專業的體育及運動人才來協助其產品之有 效開發與行銷工作,若能有效發揮產學合作之優勢,我國的運動人才就業之路應當是十 分寬廣的,這一點也許值得主管機關單位在制定相關課程與法令時做為重要參考依據。 體育資優教育屬於特殊教育的一環,以多元智能的角度來看,每一個體都有適合自己的 學習方式。運動能力優異的學生能夠在規劃完善的環境中發揮所長,進而為國家社會爭 取榮譽,相信是所有人都樂見的事情。然而針對體育班學生之研究多數採量化分析,其 結果與建議固然值得相關人員參考,但是否我們能夠更深入的去瞭解在高中體育班這個 族群當中,那些文武全才、適應良好的;以及自認學術科表現不佳,相互影響而陷入惡 性循環的學生們,他們心裡面真實的想法與需要。接著我們這些相關從業人員再來反 思,苦心推動的政策是否真的切合真實場域中運動績優學生的需要?是否真的能夠照顧 到他們,達到培養「具備國民基本素養的運動專長學生」之終極目的。.

(34)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針對整個研究脈絡作一詳細呈現,主要分為五小節,逐一闡述,第一節、研究 方法選取;第二節、研究流程;第三節、研究參與者;第四節、資料蒐集方法;第五節、 資料處理。. 第一節 研究方法選取 體育班雖是以發展專項成績為主要設置目的,但它同時也屬於教育體制下的一環, 尤其選手皆為學生身分,體育班的管理一方面要能夠顧及學生的身、心發展,另一方面 也要兼顧到班級的定位與目標,在這方面的確需要相關單位與人員不斷調整配套措施與 經營策略以使其功能更加全面。只是當我們總以教師、教練、行政人員的立場來做為思 考方向時,身為其中的主體:學生,是否真正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充分發揮所長並進而 在高中生涯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生涯發展方向?據此,本研究將透過文件分析與深度訪 談某公立高中高三體育班學生,作為研究資料的取得方式,針對其學習歷程作深入探究。 本研究以台北市某公立高級中學體育班高三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藉由訪談學生、 體育組長與導師,以其對該班級學生學科學習經驗、專項術科學習經驗、以及生涯發展 等議題的瞭解和看法來探究整體概況。為更深入了解各面向間具體狀況為何,本研究以 訪談(團體、深度訪談)作為研究資料取得之主要方法,並佐以相關文件(訓練日誌、學 生週記)進行交叉比較後,分析、歸納整體資料使其脈絡更加清楚。. 第二節 研究流程 由於研究者親身參與台北市某公立高中體育班創建之過程,且經歷兩年多苦心經 營,在其第一屆體育班學生即將畢業離開之時,有許多想要探究的疑問以及期望,進而 引發對於上述議題的研究興趣。在閱 讀及分析相關文獻並與指導教授及相關領域專家討 論後,發現關於體育班的研究文獻以量化資料居多,對其入學後所面臨的學業與訓練時 間上的衝突;以及學習歷程中所面臨的人際關係適應和大學科系選擇的生涯發展規劃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Xianggang zaji (miscellaneous notes on Hong Kong) was written by an English an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a local Chinese literati.. Doubts can therefore be cast as to whether

The Government also established the Task Force on Promotion of Vo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April 2018 to evaluate the implementation

vs Functional grammar (i.e. organising grammar items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t the discourse level2. “…a bridge between

Curriculum planning - conduct holistic curriculum review and planning across year levels to ensur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peaking skills in content, organisation

(provides student activities, par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 assessment and counselling services) Youth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Centre,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b) reviewing the positioning of VPET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exploring the merits of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t the degre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