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針對 SFBT 進行詳細地介紹,包含:SFBT 之源起、SFBT 基本精神、

SFBT 未知態度與諮商關係、SFBT 的基本元素與代表性技巧、SFBT 應用主題與相 關研究等。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SFBT 之源起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主要是由 Steve de Shazer 和 Insoo Kim Berg 及其同事在美國短期家庭治療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 BFTC)所共同發展出來的後現代學派(樊雪春,1998;O'Connell, 1998)。 與其他學派最大的不同在於,SFBT 不是藉由理論假設推論(deductively)產生,

而是透過直接探究晤談的歷程,從諮商「何以有效」進行歸納(inductively)而發 展出來,是相當實務的一個諮商學派(Bavelas et al., 2013; De Shazer et al., 2007;

Simon, 2010)。SFBT 最初的發展是對於傳統心理治療的反動,反對傳統對問題視 為線性的因果論,需要追根究底並徹底消除之,提出要「跳脫思考之黑盒子」,擴 展了人們對於「健康」的觀點,不再侷限於「病理學」的簡單劃分,核心目的是 希望可以「落實希望與尊重」(Berg & Dolan, 2001)。

提及 SFBT 的創立,便不得不提到創建 SFBT 的特殊時空背景,其深受後現代 社會建構論、Milton Erickson 的諮商學派、心理研究協會(the 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的策略學派、Bateson 的系統觀,以及東方佛教思想的影響(許維素,2014a;

樊雪春,1998;De Shazer et al., 2007; Ratner et al., 2012),簡要敘述如下:

(一)後現代社會建構論的影響

後現代社會建構論不同於現代理論追求客觀事實與唯一真理,而是強調真實是 由主觀知覺與經驗建構而成,透過社會互動與商討才會產生意義,並無所謂的「正 確」或是「正常」,當然亦沒有誰比誰更優異,主張用更豐富多元的角度看待世界。

而語言是互動過程中的一種媒介,每個人透過對話建構與形塑自己的樣貌,實務 工作者與當事人便可共同建構目標,並合作利用當事人的資源解決問題,重新建

50

構出當事人的真實(許維素,2014a;Kim, 2014; O'Connell, 1998)。

(二)Milton Erickson 諮商理念的啟發

Milton Erickson 是一位心理諮商大師,其對 SFBT 的啟發很深遠,主要有以下 幾個部分(鍾思嘉、黃蕊,2013;Kim, 2014; Ratner et al., 2012):

1. 積極的改變:不以病態的觀點看待當事人,並認為探究當事人問題的根源對改 變並無幫助,不如引導當事人走出困境,並將缺點轉化為改變的資源。

2. 非指導性:實務工作者不會告訴當事人應該要怎麼做才是對的。

3. 尊重當事人的能力:實務工作者要相信當事人有意願且具備足夠能力做出改變,

並能夠在短時間內即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4. 充分利用案主資源:善用當事人帶進晤談室的所有資訊,皆可能成為解決問題 的元素,包含個人內在資源、外在資源,甚至是乍看無用的缺點或阻礙。

5. 對治療效果抱持正向的預期:實務工作者要持續對晤談保持樂觀,儘管在當事 人沒有進步的狀況下。

6. 技術:水晶球技術(crystal-ball)和催眠方法,專注在成功時刻以及解決方法,

而不是問題。

(三)Bateson 的系統理論的影響

SFBT 採取了 Bateson 的系統觀點,認為個人內在和社會如一個整體的系統,

每個部分皆是息息相關,系統中有部分的改變都會牽動整個系統變化。因此,當 事人的行為改變會帶動認知與情感,且當事人改變了,周遭的人也會跟著不同。

SFBT 使用團隊的方式進行治療,也是源自於系統的概念(鍾思嘉、黃蕊,2013;

Macdonald, 2007)。

(四)心理研究機構(MRI)短期諮商觀點的影響

MRI 是在 1959 年被心理醫生、早期家族治療師 Don Jackson 所建立,短期家 庭治療中心的成員早期皆出自 MRI,其影響 SFBT 主要的觀點有以下幾個部分(鍾 思嘉、黃蕊,2013;Macdonald, 2007):

51

1. 以「現在」為焦點:改變以及解決當前困擾為諮商工作的主要任務,而不會深 入瞭解過去童年經驗,因為「過去」是無法改變的,且對現在的問題解決也不 一定有關連。

2. 當事人的改變是可能的:引導當事人覺察自己的改變,即使是很小的改變,也 需要看重其價值,並促進小改變的發生與持續。

3. 困擾通常來自人際互動結果:當事人的問題多是在與他人互動中產生,只需要 專注於尋求協助的特定困擾,進而從人際關係的角度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無 須探究問題背後的根源。

4. 不當的解決方法是問題的關鍵:當事人的問題本身並不是困擾的根本,而是解 決問題的方法不當所致,且不斷重複使用其無效之方法,造成惡性循環,打破 此不成功的循環是重要的,並進一步嘗試一些其他方法。

5. 「沒有專家」的立場:焦點在於當事人,而非實務工作者的「專家」知識。

6. 短期治療:MRI 將治療時間限制在 10 次晤談內來促成當事人改變,得到很好的 成效,也影響 SFBT 不做不必要的晤談,讓晤談次數維持在最少的需求上。

(五)東方思想

SFBT 結合了東方思想,將太極陰陽系統平衡以及「變」的觀點納入其中,「改 變不斷在發生,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若從太極圖來看,傳統作法是從黑色(問 題發生時的狀態)部分進行討論與修正,而 SFBT 卻是著重擴展白色(問題不出現 或是比較少的狀態)部分,當白色部分慢慢增加了,相對黑色部分也就會減少一 點,儘管只是些許的不同,但原本的整個系統也就改變了(樊雪春,1998; De Shazer, 1985; De Jong, & Berg, 2012)。

二、SFBT 基本精神

SFBT是個未來聚焦(future-focused)、目標導向(goal-oriented)的短期治療取 向(O’Connell, 2001)。De Shazer(1985)曾提出三項形成SFBT的中心思想:(1)

52

如果沒有壞,那就不需要修理;(2)一旦知道什麼有用,那就多做一些;(3)如 果沒用那就停止繼續做,做些不同的事。可明顯發現,SFBT一反過去傳統理論,

不探討問題與歷史成因,只要生活運作無大礙就不需要改變,而是把焦點放在可 改變的現在與未來,討論當事人之渴望,以及需要做些什麼可以達成想要的目標

(Davis & Osborn, 2000),是一種建構解決之道的「解決對話」(solution talk),而 非討論問題背後成因的「問題對話」(problem talk)。SFBT之人性觀相當樂觀積極,

認為人是健康、可面對生活種種挑戰的,且對當事人有深深的相信與尊重,相信 當事人是有能力與資源去解決自己的問題,不以病理角度看待當事人,強調能力 而非不足,強調力量而非缺陷,晤談建立在當事人優勢之上(strength-based)(Cooley, 2009),困頓只是暫時性的卡住而已。且當事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身上早已擁有 自己所未發現的解答,只是暫時沒看見,需要與實務工作者共同攜手合作,便會 發現驚人的資源(許維素,2014a;Corey, 2013)。SFBT雖正向、樂觀但並不盲目,

而是能夠理解當事人的痛苦,但仍堅信改變與進步是必定發生的(Simon, 2010)。

SFBT奠基於以下基本精神與假設(Bavelas et al., 2013; Trepper et al., 2014):

1. 建基於建構解決之道(solution-building)而非問題解決(problem-sloving)。 2. 治療焦點應放在當事人想要的未來,而非過去的問題和現在的衝突。

3. 鼓勵當事人提高有用效行為的頻率。

4. 總有例外讓當事人和實務工作者可以共同建造解決之道。

5. 協助當事人找到替代「目前不想要的行為模式、認知和互動」之方法。

6. 假設當事人身上已存有解決之道。

7. 透過小改變帶來大改變的出現。

8. 當事人的解決之道不跟問題有直接的關係。

9. 實務工作者邀請當事人共同建造解決之道,而不是診斷或治療。

53

三、未知態度與諮商關係

SFBT 採取「未知」(not-knowing)的姿態,以完全尊重且全然的好奇心向當 事人學習,視當事人為自己生活的專家,只有當事人最瞭解自己的情況以及如何 做最合乎自己的需求(Anderson & Goolishan, 1992),少了一些教導與權威,反而 添增了平等。Cantwell 與 Holmes(1994)曾提出「身後一步引導」(leading from one step behind)的概念,來說明督導者與受督者之間的權力關係,督導雖無可避免有 領導的身份,但卻是在背後引領,讓受督者可以決定方向。此概念亦相當適用於 晤談關係,實務工作者不是推促、拉扯當事人,急著將之領進某個方向,而是站 在當事人身後一步的位置,「輕拍當事人的肩膀」,試圖引導當事人用不同的眼光 看待相同的畫面,這裡提到的便是指實務工作者對當事人的觀點與想法不加以詮 釋或評判,反而以好奇的態度提出一系列的問題,擴大當事人的有限選擇,帶出 不同的可能性,而後續的選擇權當然還是由當事人自己決定(Berg & Dolan, 2001)。 因此實務工作者被視為合作者和諮詢者,大量使用解決之道與例外的問句,協助 當事人達到目標,而不是上下的教導關係(Bavelas et al., 2013)。

此外,Simon(2010)提到許多理論都強調實務工作者與當事人的關係,但 SFBT 更重視晤談時間接觸以外的正向改變,畢竟當事人大部分的真實生活與經驗都發 生在治療室之外,而系統是整體且互相影響的,當一小部分的改變即會造成擴散 效應,影響其他部分的改變,若只關注實務工作者與當事人的之間發生的事情與 關係,就會忽略了當事人大部分可能改變的時刻。故,SFBT 雖重視諮商關係,但 會將更多焦點放在當事人於諮商室外與他人的互動上,且諮商關係只需要是足以 順利工作即可,SFBT 認為實務工作者所做與說的一切,已是維持與催化工作關係 的建立,不需額外費力於建立晤談關係(許維素,1998a)。

54

四、SFBT 晤談流程的基本構成

(一)重要的元素

主要透過語言進行對話的 SFBT,有三個重要的元素組成 SFBT 的介入:(1)

圍繞著當事人所在乎的,包含:重視的人事物、渴望的未來、例外、優點和資源、

評估動機和自信改變的程度等;(2)諮商過程藉由實務工作者問 SFBT 問句,並利 用當事人所表達的意義,共同建造新的改變或是新的意義;(3)實務工作者運用

評估動機和自信改變的程度等;(2)諮商過程藉由實務工作者問 SFBT 問句,並利 用當事人所表達的意義,共同建造新的改變或是新的意義;(3)實務工作者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