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營養教育的意涵與研究

本節分為二個部份,分別說明營養教育的意涵和國內對於營養教育之調查研 究。

壹、 營養教育的意涵

在洪久賢(2000)所編著的「兒童營養」一書中,說明營養教學的目的是由 知識獲得的同時發展出理想的營養態度和行為,以增進身體健康。書中將兒童營 養教育重要的營養觀念分成養成良好的營養習慣、膳食要均衡、正確的選擇食 物、妥善的處理儲存食物、營養午餐、營養與疾病等六個部份。其中養成良好的 營養習慣包含了每天吃早餐、吃前洗手,吃後漱口、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吃 東西要細嚼慢嚥、愉快的進餐等方面。膳食要均衡中說明了瞭解均衡膳食的重要 性、認識營養素、喝足夠的水等觀念。在正確的選擇食物中說明要選擇新鮮又健 康的食物。妥善的處理儲存食物提到要正確的處理生鮮食品。其內容與九年一貫 中家政議題飲食方面的指標的內容大多相同。

貳、 營養教育之研究

在國內許多調查學童營養教育方面表現的研究文獻中,多將營養教育分為營 養知識、營養態度、飲食行為三方面來討論(王士珉,1992;王文子,1996;何 英忠,2003;巫雯雯,1985;胡心怡,2004;郭忠哲,1996;陳妍伶,2007;游

淑惠,2010;黃美惠,2001)。在此,同樣以營養知識、營養態度、飲食行為三 方面分述如下:

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營養知識方面的表現為中度以上(吳冠儀,2011;林靜君,

2011;張琪敏 2008;游淑惠,2010);亦有研究發現營養知識方面表現不甚理想

(何英忠,2003)。應該是十年前的民眾較無健康意識亦較不重視健康,資訊來 源也不像現今如此普及。對營養知識持正向態度(張琪敏,2008)。許多研究發 在國小階段年級高,則其營養知識的表現較佳(王士珉,1992;何英忠,2003;

吳冠儀,2011 林靜君,2011;游淑惠,2010;)。亦有研究發現國小學童的營養 知識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何英忠,2003;吳冠儀,2011;林靜君,2011)。在 家庭社經地位(何英忠,2003;林靜君,2011)、外食頻率上有顯著差異(林靜 君,2011;游淑惠,2010)。在飲食類型、自覺學業成績、自覺體型(何英忠,

2003;吳冠儀,2011)、全家一起用餐(吳冠儀,2011)均有顯著差異。

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營養態度的表現尚佳(王士珉,1992;何英忠,2003;吳 冠儀,2011;游淑惠,2010);但亦有研究發現營養態度未達中等程度(林靜君,

2011),前者針對台中市高年級以分層隨機抽樣;後者針對台北市某國小四、五、

六年級學童採立意取樣,因此產生不同的研究結果。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營養態度 的表現在年級上有顯著差異,年級高則營養態度表現較差(何英忠,2003;吳冠 儀,2011;林靜君,2011)。營養態度的表現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女生優於男 生(何英忠,2003;吳冠儀,2011;林靜君,2011;游淑惠,2010)。在家庭社 經地位(林靜君,2011)、外食頻率上有顯著差異,外食次數少的優於外食次數 多的(林靜君,2011;游淑惠,2010)、國小學童的自覺成績表現,自覺成績表 現佳的優於自覺成績表現低的;零用錢少的優於零用錢多的(何英忠,2003;吳 冠儀,2011)。飲食類型上有顯著差異葷食的優於素食(何英忠,2003)。值得注 意的是近幾年的調查研究除了性別、年級等基本資料外,加入了外食頻率的調 查,顯示了現今社會的變遷導致外食人口逐漸增加,外食的選擇成為飲食教育的 新課題。

國小高年級學童在飲食行為的表現為中等以上(張琪敏 2008;許雯絨,

2008;游淑惠,2010);但亦有研究發現未達中度(吳冠儀,2011;林靜君,2011), 學童的飲食行為似有退步的趨勢,此問題值得再觀察注意。國小高年級學童的飲 食行為與年級達差異顯著,五年級優於六年級(何英忠,2003;吳冠儀,2011;

林靜君,2011;游淑惠,2010)。在性別上亦有顯著差異,女童表現較男童佳(何 英忠,2003;吳冠儀,2011;李麗惠 2010;林靜君,2011;張琪敏 2008;許雯 絨,2008;游淑惠,2010)。在家庭社經地位有現著差異(林靜君,2011;張琪 敏 2008)。在外食頻率上有顯現著差異,外食次數少的優於外食次數多的(林靜 君,2011;游淑惠,2010)。國小學童的自覺成績表現和零用錢多寡也有顯著差 異(何英忠,2003;吳冠儀,2011)。父母教育行為大(專)學以上的飲食行為 達顯著差異(紀政安 2008;許雯絨,2008)。自覺體型和居住地區亦達顯著差異

(張琪敏,2008)。更有研究發現父母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李麗惠,2010);

家長健康導向程度(徐念慈,2011);家庭富裕程度(紀政安,2008)。綜合上述 研究結果發現,在飲食行為方面,自 1985 到 2011,國小高年級女生表現均優於 男生,表示女童開始進入青春期,對自我體型開始有要求而產生改變導致。

有些研究發現國小學童營養知識、營養態度、飲食行為三者呈正相關(王文 子,1985;何英忠,2003;吳冠儀,2011;游淑惠,2010);營養態度和飲食行 為呈正相關(林靜君,2011);營養知識和飲食行為呈正相關(張琪敏,2008)。

有此可知三者之間多少有些關聯,只是有些未達相關,依一般推論而言,對於營 養方面知識較豐富,瞭解較多健康概念,即會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有形無形的變化。

在國小中年級學童的研究報告中,張沛心(2010)發現四年級學生營養知識 表現尚可,營養態度為正向,但飲食行為不佳。王文子(1985)發現性別對營養 態度與飲食行為有顯著的差異。父、母教育程度的不同對學童的營養知識、態度、

行為有顯著的差異。學校午餐供應與否、學校設置販賣機與否、學校合作社販賣 零食與飲料與否分別與營養知識、營養態度、飲食行為有顯著差異。

較特別的是王文子(1985)發現國小中年級學童的營養知識方面,在父、母 親教育程度上有顯著差異;而與其他研究國小高年級的研究結果有差異,顯示十 多年前營養知識與父、母親教育程度有顯著差異,而最近幾年卻無顯著差異,表 示在過去的年代,學童的營養知識主要來自於父母親,所以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與 學童的營養知識息息相關,後來則因時代進步使得知識來源更多元而產生變化;

也可能是中年級學生受父母的影響較大,而高年級學生則較具自我充實知識的能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