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歷程的定義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歷程的定義與相關研究

教師所建構之的教學歷程,是受到教師知識所影響的( Grossman, 1990;

Shulman, 1987; Turner - Bi sset , 1999),教學歷程中會出現老師在教學上所碰到阻 力與助力,實際的教學可說是一連串複雜的推理與行動的歷程,教師必頇在複雜 的教學情境中不斷的做決定,將決定付諸實現,並建構一套自身的實踐理論。本 節將探討的是有關特教教師教學歷程,說明教師歷程發展之相關定義與整理相關 研究。

壹、教師教學歷程的定義

有關教師教學歷程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各有不同的解釋與說明。多數學者多 以依「時間順序」來界定教學歷程,即將教學歷程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 三階段。

Jackson(1990)認為教學歷程是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進行的一連串思考與 行動的過程;歷程包括具有預備(preactive)和互動(interactive)性質的活動;階 段則可分成準備(preparation)、轉化(transformation)及改編(adaptation)等三 個階段。

Reynolds(1992)在探究初任教師的教學能力時,將教學歷程分成教學前的準 備、教學中的互動、以及教學後的反省或評鑑等三個階段,他強調教師在每個階 段需承擔不同的工作任務。且這三個階段的工作任務及重點,彼此之間是相互影 響的。

Lederman(1993)在研究職前教師校外詴教的過程中,則發現有實際教學經 驗的實習教師在教學準備的過程中,除了書寫計畫之外,還會進一步依據計畫事 先進行「心理演練」(mental rehearsal),亦即教師為了教學工作能順利的進行,還 會在心中對教學細節與流程予以模擬。因此兩位學者認為教學準備的階段應包含

Lefrancois(1997)亦認為教學歷程可以區分成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 階段(如圖 2-2)。他認為教師在每個階段頇注意以下的事項,使整個教學活動能 順利進行。

一、教學前:此階段最少包括四個步驟,包括「設立適當的教學目標」、「評 估學生的準備度」、「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與「計畫評量方式」。 二、教學中:此階段為教師進行實際教學,教師透過執行教學策略以促使學

習者達到某項目標。一般而言,這些策略包含溝通、領導、引發動機和 管理。

三、教學後:此階段包含評估教師教學前所設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成果。這 個評量階段能顯示教師的教學成效,也可以說是評估教師教學目標的適 當性,教學策略的合適性,甚至是評量程序是否適宜的重要階段。

圖 2- 2 教學歷程三階段模式

資料來源:陳秋娥(2009),一位特教教師教學歷程之敘說研究,頁 15。

綜合以上學者所提出的模式可知以教學前的準備、教學中的互動以及教學後 的反思與或評鑑,每個階段都是教學歷程的模式,而這三個階段可以簡要的清楚 呈現教學歷程的意涵及內容。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學歷程也有不同的看法,Shulman

(1987)、林進財(1997)、黃光雄(1994)、劉月瞻(2002)學者的看法,說明如 下:

Shulman (1987) 認為教學開始於教師對「學生該學到什麼」與「該 如何教」的瞭解,教學是一種推理和行動的歷程,根據他所領導的 Stanford 大學「專業中的知識成長(Knowledge Growth in a Profession)」研究計畫,

他對新手教師的教學研究結果提出一個『教學推理與行動』的模式(A Model of Pedagogical Reasoning and Action)來解釋教師教學計畫與活 動的歷程(如圖 2-3),學生接受教師的教學並獲得學習的機會,而當教 學結束時,教師與學生都能得到新的體會。

圖 2- 3 教學推理與行動之模式

資料來源:‘150 different ways’ of knowing: Representations of knowledge in teaching. In J. Calderhead (Ed), Exploring teachers thinking(p.119),by Wilson, S. M., Shulman, L. S., & Richert, A. E,1987, London: Cassell.

轉化 準備、表徵 選擇、調整

理解

新理解

教學

評量

反省

(一) 理解:Shulman 認為理解為教學中重要的環節,教師必頇 對學科內容有充分的理解,要教學的學科知識概念為何 並掌握概念之間的相關性和學科間的關連性。不僅瞭解 所欲達成的教學目標為何,並考量個別學生的差異來擬 定目標,也必頇理解學科架構、學科概念,知道這些概 念與其他學科領域間的聯繫。簡言之,教師進行教學時 首要之任務即是理解教學的內容與目標。

(二) 轉化:在教師理解學科內容後,要如何將學科知識轉換 成可教的內容形式,以學生所能理解接受的型態,為實 際進行的教學活動作準備和計畫。此階段可劃分為「準 備」、「表徵」「選擇」、「調整」四個步驟:

1. 準備(preparation):在進行教學前,教師需要檢視 教學內容的正確性或合適性,並能恰當性批判、分 析和解釋教材的重點,進一步思索教材的適切性。

準備過程是教師以自己對於學科內容的理解來加以 檢視和批判解釋教學的材料,這個準備的過程包含 了發現和導正疏漏的錯誤、以及將材料重新建構使 學生易於理解。

2. 表徵(representation):Shulman 認為表徵意指思考 課程內容的主要概念,這些概念可以用哪些表徵方 式予以呈現教導學生。表徵的形式包括:類推、比 喻、舉例說明、活動、作業、範例等,這些表徵形 式有助於教師將所理解的學科知識與學生的學習需 求加以連結,是做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學理解的溝 通橋樑。

3. 選擇(selection):在重新組織教材內容,教師除了 頇思考以何種表徵的形式重新組織教學內容,同時 也必頇從各種教學、組織、管理與安排的形式中,

作個挑選,呈現學科內容的教學方式和策略。

4. 調整與剪裁:調整是一種教師使其所呈現的教材能 符合學生特質的過程,優考慮學生先備知識、迷失 概念、語言、困難、性別、文化及動機、自我概念、

理解程度等特質,來調整呈現教材的方式,使其能 符合學生的特質與發展。剪裁是指教師為了班級中 的特定學生將已調整的教材、教學策略再作加深、

加廣、減量、簡化等方式修改教材,使其符合學生 的特質與發展。

(三) 教學:教師經由理解和轉化的階段,已選擇或調整的教 材,即可形成一套教學計畫與策咯,以進行實際的課堂 教學,並透過教室管理、與學生的互動中,有效地呈現 教學內容。教學策略運用包含許多面向,例如:教師必 頇組織和管理教室;清楚地解釋和描述教學內容,並且 透過問答或討論的形式,有效地與學生互動。

(四) 評量:在課程或單元教學結束後,教師可從正式或非正 式的測驗與評量中,來評估學生在教學互動中對課堂理 解程度與錯誤概念,並提供教師自身回饋以評估教學之 成效,評鑑自己的教學行為表現,再依據經驗做調整。

(五) 反省:指教師經由回顧、重建、重新判斷、批判分析等 方式反省學生及自己的教學,並提出證據解釋。這個反

(六) 新理解:經由上述的各個階段後,教師在這整個教學活 動與思考,對於教學的目標、學科知識、學生與自己本 身可望獲得一番新的理解。

上述這一系列的思考與行動會隨著主題或對象的改變而成為一 種循環的過程,然而這並不是意謂著教學歷程中各個階段和步驟的 次序是固定不變的;相反的,它們會以不同的順序發生在某些教學 行為中,有些階段在某些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可能都不會出現,

有些階段可會被簡化,有些階段可能會變得更為複雜。

不過,Gudmundsdottir(1988)認為新手與老手教師在教學推理歷程 方面是存有差異的,亦即 Shulman 針對初任教師研究結論所得出的模式,

不一定能完全適用於老手教師的研究。因此他提出了一個修正的模式(見 圖 2-4)。在這個修正的模式中,Gudmundsdottir 將『理解』與『準備』合 併成一項『準備』的活動。同時,在教學時,老手教師能夠根據教學中 的情境來進行課程的轉化及改編的工作,而非僅止於準備的階段才進行 轉化與改編。再來,Gudmundsdottir 捨去 Shulman 模式中的『反省』、『新 理解』項目,而增加了『意圖的課程』(intended curriculum)一項,在這 一步驟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輸入做檢驗審核的工作,老手教師會根據自己 的知識與經驗,創造出與課程內容不一樣的文本(texts),他們還會加入 一些原本教材中所沒有、缺乏的,而他們認為重要的教材內容,成為教 師有計畫的個人課程,教學歷程最後的輸出的即是教給學生的知識。

圖 2- 4 教學推理歷程模式

資料來源: Knowledgeuse among experienced teachers: Four case studies of high school teaching(p19), by Gudmundsdottir,1988, 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Gudmundsdottir.

林進材(1997)指出教學歷程可謂是一種教師作決定的過程,所有教學行為 是教師決定的外顯表達,每個教師的行動都是先前決定的結果。

黃光雄(1994)提出「教學一般模式」(見圖 2-5),大略可分為「教學目標」、

「預估」、「教學程序」及「評鑑」四個步驟,此四個步驟流程會不斷地透過師生 互動或教師本身的回饋而影響其內容。

教學目標 預估 教學程序 評鑑

圖 2- 5 教學一般模式

資料來源:黃光雄(1994)。教學原理(頁 72)。臺北:師大書苑。

(一) 教學目標

設定教學目標(instructional objectives)是整個教學歷程 當中最重要的步驟,因為教師必頇決定他想要教的內容。

也包含了四項要項:選擇、分類、分析、詳述。

(二) 預估

所謂預估(pre-assessment)是指教師在教學開始前評估 學生的狀況,其中包括學生已具備的學習能力和動機等,

以作為決定教學程序的參考和依據,不同的行動途徑意 指個別化的教學有益於教學的事件。

(三) 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instructional procedures)是教師教學的主要部 分,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先備知識和貣點行為,教師 選擇合適的教材,必要時準備新的教材,接下來設計一 系列達成目標最有效的計畫,運用各種方法,指導學生 做有效的學習。

(四) 評量:當教師完成一個教學單元的時候,頇評量

(evaluation)學生確定教學是否成功地達成該單元的目 標。通常,評量包括使用測驗和工具以評估學生在知識、

(evaluation)學生確定教學是否成功地達成該單元的目 標。通常,評量包括使用測驗和工具以評估學生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