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係針對一位資深特教教師來進行深度訪談。質性訪談的資料處理與分 析,必頇具備彈性與創造力,而其程序大致可歸納為:(1)準備逐字稿(2)仔細 閱讀逐字稿內容(3)形成不同類別(4)檢視重複編碼之分類與內容(5)重複修 正與再精細分類(Thomas, 2000)。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壹、 資料的蒐集過程 一、專家效度

將欲訪談之訪談大綱提供資深特殊教學者與實務經驗豐富之教師檢測其 問題實效性、深度與廣度,待完成後再進行實地訪談。

二、聯繫受訪者研究訪談相關事宜

研究訪談前,研究者親自、電子郵件寄發或電話聯繫的方式將訪談大綱 及參與研究同意書傳真、親自送上給受訪者,並闡述研究內容、研究倫 理等及再次取得同意後,請其簽署參與研究同意書。

三、研究訪談

研究者與每位受訪者訪談時間大致為一至二小時左右,視受訪者的實 際狀況不同而增加或縮減。並徵求受訪者同意,以全程錄音的方式,以 增加研究之效度。

四、訪談程序

(一) 訪談行動前,以閱讀相關資料及有關文獻,詴以熟悉訪談及 內容。

(二) 彙整各閱讀之相關資料及文獻後,擬具訪談大綱,並依據本研究 彙目的及欲探討之問題,涵蓋於其中。

(三) 訪談前取得受訪者同意,於訪談過程中,進行內容錄音,籍以增 加研究的效度,並表示僅做學術研究用途,且遵孚研究倫理。

(四) 前往訪談前,利用電子郵件、電話或親自通知等方式與受訪者確 認訪談時間、地點及欲訪談之大綱,使訪談對象對於欲受訪之問 題有所了解,以便於訪談時,能充份表達意見。另並告歡喜次訪 談之目的過程所需的時間。

(五) 訪談時,依據訪談大綱與實際情況,提出問題及立場;訪談過程 中,以筆記、錄音等方式,便於逐字稿整理。

(六) 訪談後,將訪談紀錄匯整並作研究結果與分析。

貳、 資料處理

一、資料的轉錄整理

(ㄧ)先將參與教學觀察的錄音、錄影及觀察記錄等資料,逐節加以轉 錄、歸類,整理成文件資料。

(二)訪談的記錄和錄音加以轉錄整理,其中有關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理 解情形,以及對教師教學的看法,研究者加以整理後,亦列為與 教師訪談的部份內容。

(三)教師訪談的記錄和錄音加以轉錄成文件資料,教師問卷結果亦加 以分析。

二、資料的校正

研究者將整理好的記錄和訪談結果之間相互校正,研究者和受訪者之間 針對觀察與訪談記錄情形互相溝通檢證,以及研究者自身對觀察記錄過 程的反省,都將有助於資料的校正。

三、資料的解釋

將整理與校正過的資料,加以分析比較,以瞭解教師教學時統整方式,

並了解教師對教學結果的省思。

參、資料檢核

資料的正確性與可靠性能提昇研究的品質。在質化取向研究的效度上,會因 受訪者個人的意見、態度及看法的主觀性而造成程度上的偏差,所以效度僅 應被視為具程度上的差異的相對狀態,而非一全有全無的絕對狀態,我們只 能盡力將無效之處減到最低,並將效度提至最高(徐振邦等,2004)。Lincoln 和 Guba 認為質的個案研究不同於科學研究典範(引自林佩璇,2000),質 的研究的品質判斷在於研究的確定性(trustworthiness)。他們提出四種帄行 於科學研究典範的規準—可信(credibility)、遷移(transferability)、可靠

(dependability)、一致(conformability)以提高質的研究的確定信程度。

肆、 資料分析

為呈現具意義之資料,本研究運用之資料分析如下:

一、 資料編碼

本研究資料編碼,針對受訪者的姓名採匿密方式,分別以英文字母取替 之。以英文字母 A 開始至 D,其代碼代表受訪者之姓名;第二碼為阿拉伯數 字,代表受訪者對該題題號的回答。在受訪者訪談內容的最後,加註訪談時 間。如 106 年 12 月 11 日 09 時 30 分,即以(10612110930)表示之。茲將採 用的文件編號方式簡略說明如表 3-3:

表 3- 3 文件編號表

編碼 意義說明

英文字母 A-C 受訪者之姓名

阿拉伯數 訪談題目的題號回答

二、 資料整合

研究者以錄音方式將訪談對話過程以原音重現,並反覆閱讀逐字稿內容,

以檢視資料內容,並將重要字句標註,列於資料中所呈現的主題或概念,將 其概念化後,用適當名詞命名,選取具代表性的句子作為例證,並加註個人 的看法與見解加以詮釋。

三、 資料分類

本研究係探討品質服務之影響因素為主題,故訪談問題亦以此延伸,並 將以此作為分類。

四、 資料說明

以從原始資料之深入研讀為主,以解構字句的方式,將資料打散、賦予 概念和意義並予重組,爾後,再選擇具回答研究問題的資料,將其分類並逐 一說明分析。

伍、 結果呈現

訪談法的最大特點在於,訪問是一個面對面的社會交往過程,訪問者與被訪 問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貫穿調查過程的始終,並對調查結果產生影響。(潘淑 滿,2003)以受訪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行為及其意義解釋,進而從中發現問題、

同時反覆思考、質疑、反省及分析,因此,理解研究者感受及想法,才可能理解 他們對自己行為和周圍環境的解釋,進而從中解釋其具體外顯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