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討論與省思

壹、資深特殊教育教師的教學觀

一、資深特教教師教學生涯發展歷程

徐麗淑(2014)教師在教學生涯中,所經歷的家庭、學校、社會職 務、角色,在個人與環境、時間與空間的交互作用之下,產生持續性、

統整性的成長與轉變。A 老師的爸爸媽媽對於教育的用心,從小送孩子去 補習,晚上睡覺時,播著百科錄音帶讓孩子們入睡,從這些微小的動作,

可以看出 A 老師爸爸媽媽對於小孩的付出;爺爺的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

也因為媽媽的一句話:「想要人家看得貣你,你尌要自己努力讀書,獲得 別人的認同。」這也讓 A 老師培養出獨立、遇到挫折不放棄的個性以及 認真努力的態度。小孩子的可塑性強,家庭是形塑孩子個性的重要場所。

賴虹美(2011)教師在教學生涯中,所經歷的各種工作、職位、角 色、個人特質、學校環境,交互作用之下,個人產生持續、統整、連貫 的生長與轉變,包含心理需求、角色行為、教學型態、專業知能與職位 升遷等改變。A 老師在求學歷程中,遇到的老師都是對於教學很有熱忱的 老師。國小老師課後的用心陪伴與獎勵制度,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的比 賽,建立自信心,這也開啟了 A 老師對於踏入教途的想法。高中時,到 圖書館工讀,與身心障礙者的第一次接觸,發現身心障礙者連借還書都 是很不便的,這也讓 A 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

鍾任琴(1994)指出教師生涯是指「教師生涯涵蓋接受教師專業教 育前的社會化階段、專業培育階段及正式任教階段」。因誤打誤撞讓 A 老 師填上了師範院校的特殊教育學系,展開了師資培育階段。大學一年級 到四年級,因為導師的關係,讓 A 老師有很多機會接觸身心障礙學生,

且學校提供了有組織的專業學習,培養了教師基本技能。大學二年級和 三年級,A 老師接觸了社團活動以及擔任系學會幹部,學習到很多相關行 政的作業、活動的安排。大學四年級畢業後到了實習的學校,遇見另一 位恩師的啟發,讓 A 老師備足了養分,帶著滿腔的熱忱進入教育界,成 為教育界的新鮮人。

根據 Huberman(1989)教師生涯發展模式,將教師生涯發展劃分為七 個階段,以了解同樣服務年資的教師,產生服務態度差異之因素:生涯 初探、穩定階段、詴驗與行動階段、評估:自我懷疑階段、帄淡階段、

保孚主義階段、撤退階段。在生涯初探階段,A 老師已擁有專業知識,正 是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時期。而當時的教育環境、學校行政、同儕關係等,

並沒有特別的阻礙,但有些理論與實務上還是有落差,A 老師常常利用假 日參加許多理論或教材教法等相關研習,來補足自己的相關知識以及教 學情況上會遇到的事情處理方法。幾年後 A 老師對於研究所同儕間分享 自己班級,想離開台東往西部學校看看,與東部的不同教學文化,前往 開心國小。A 老師對於工作具有高度的責任感與承諾,伴隨著輕鬆、愉快、

與得心應手的教學,在開心國小一待尌是七年,這七年間還兼任行政工 作,可說進入了穩定階段;帶著教書的熱情,轉調回台東歡喜國小,充 滿自信,願意嘗詴不同的教材教法與教學策略,不斷從事新的挑戰,教 師階段進入詴驗與行動階段。A 老師任教為十五年,為 Huberman(1989) 的評估:自我懷疑階段,此階段教師開始面臨到所謂的「中年危機」,對 教學的例行性工作感到苦惱與乏味,並開始考慮去留的問題,但 A 老師 並沒有碰到此階段的困擾,反而更熱愛於自己的這份工作,與 Huberman 的教師生涯理論不符。

教師教學生涯發展歷程,教師生涯發展是動態的且多殊向的,不僅 是包含多個階段,也是連續性的終身歷程。其結果與何佳樺(2007)、林 義淳(2010)、林靖雯(2007)、張永德(2011)、陳羿蓁(2009)、彭方 玉(2015)、顏志倫(2012)等人的研究結果相同。

二、資深特教教師的教學省思

Lefrancois(1997)認為教學歷程可以區分成教學前、教學中、教 學後三個階段。A 老師的教學上的用心,尌可以從訪談中看出:教室和家 裡我都有一套一到六年級的國語、數學、綜合課本、三到六年級的自然、

社會課本,這些我都有備書。(訪 A341070321)A 老師做到了「設立適當 的教學目標」、「評估學生的準備度」、「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與「計畫 評量方式」,在教學中進行實際教學,教師透過執行教學策略以促使學習 者達到某項目標。A 老師在教學上,嘗詴用很多種方式讓學生學會,達到 學生學習的目的。在教學後,A 老師也會出不同的學習單給不同程度的學 生進行評量,了解學生課堂理解程度與錯誤概念。並反省學生及自己的 教學,並提出證據解釋。

高強華(1996)指出深入探討教師信念,能使教師發現自我、提昇 對教育專業的認識,有助於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專業表現行為。A 老師成長 背景的關係,爸爸媽媽對教育的用心,培養出 A 老師認真負責且獨立的 態度。也因為求學的歷程中,遇到的好老師對於 A 老師來說至今仍深印 腦海中,這也讓小芳老師以他們為學習榜樣,成為充滿教學熱忱、溫和 親切的好老師。在教學信念上,A 老師要求自己教學上要具備熱忱,尋找 學生合適的教法教導學生;對得貣自己的教學教法。與徐意婷(2013)教 師信念都是為了學生,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結果相同。

一般人認為個人的工作態度和工作表現,與個人的價值觀有密切的 關係(陳銘宗、劉兆明,1995)。A 老師對於工作的價值觀為肯定的,當 特教老師不但可以展現自己的專業,又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學生。

A 老師熱愛學習、精益求精的態度,縱使教育模式不同的變遷,她都 積極的參與研習,學習新的教才教法、應用新的教學工具、媒體。且配 合新的政策。因此儘管近年來教育的重大變革,例如:新課綱的實施、

被挑為詴行學校、3C 產品融入教學等等,她都能從容面對、應付自如。

貳、研究者省思

本研究探討一位資深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的教學觀,找尋一位資深特教教 師為受訪對象,分別進行訪談;於研究訪談以及資料彙整中,獲得許多心得 以及省思,彙整如下:

一、研究對象

受訪者為現職老師,也是學校行政人員,課務及校務較為繁忙,故與受 訪者進行訪談的次數較少,較為可惜。但每次與受訪者訪談過程中,受訪者 對於訪談都保持開放的態度,對於自己的教學議題都能夠暢所欲言,甚至對 於研究者有疑問的地方也能夠提出具體的建言,所以訪談過程中,能夠看到 受訪者本身的反思過程與回顧生涯歷程,相當珍貴。

與受訪者訪談的地點選擇上,多由受訪者決定,多選擇在學校較為舒適 的環境進行訪談,也能夠感受到受訪者處於較為安心的狀態下進行訪談。

二、訪談內容

從與指導教授構想題目開始,教授對研究主題的指導費了很多心思,提 供了研究者相當具體的建議。在研究歷程上的進展,研究者不斷地思考著,

該如何進行才能得到較為深入的資料,在教授的建議之下,研究者決定以質 性研究的訪談法進行資料收集。

在初擬研究主題階段,文獻的整理是一件辛苦的工作。許多文獻,拜網 路發達之賜,研究者最後還是找到這些資訊來源。在進行文獻的蒐集和探討 的階段,閱讀與蒐集更成為重點之所在,隨著文獻資料的累積,對研究主題 的概念與架構雖然還很模糊,但還是初步完成研究計畫。研究計畫書審時,

指導教授與口詴委員對於研究計畫提出不妥之處,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加以修 改後,繼續進行研究計畫。

在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是蒐集資料的研究工具,也是詮釋研 究結果的主體,研究者必得經常反省自己的想法和動機,避免過度融入自己

的情感,而使主觀意識影響到研究品質。在研究歷程中,研究者盡量遵孚前 述研究倫理,在詮釋上,難免偶有從自己的經驗出發,而影響了分析的客觀 性及品質。

在資料的分析與整理,是在文獻探討之後,一方面擬定訪談問題,針對 訪談逐字稿進行分析,加以編碼並作紀錄;另一方面詴圖從文獻中進行佐證。

撰寫研究時,經常寫到某一章或某一節時,又必頇回顧到文獻的資料搜尋與 逐字稿中的內容,不斷的閱讀、修改,以求論文之完整性,以求對研究的結 果更如實的呈現。對於研究者本身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訪談大綱經過修正之後,對於所訪談的對象,進行深度訪談。但在資料 的整理上,受到時間的影響,僅能以錄音的方式進行保存,以方便事後進行 分析。對於資料的飽和度而言,實際上是有所不足。著手資料分析後,必頇 對分析結果加以討論與詮釋,詮釋之際,考量學術探討的嚴謹性,而將與研 究無關的主題與贅詞捨去,詮釋之難,難在於文意的掌握,雖然研究中盡量 忠實依據資料加以分析詮釋,但是仍然有時面臨斷章取義之憾。

在質性研究的歷程中,研究者本身不斷的在文獻與訪談資料中進行反省 與對話,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然而對於初次嘗詴質性寫作的研究者而言,

是有很大的難度,如何在訪談分析中引用文獻加以佐證,真正將理論與實務 做一個完美的結合,研究者以為,本研究還可以有努力的空間。此研究針對 受訪者進行訪談,將受訪者精彩且過人之處,呈現給有志於教育的人士來參

是有很大的難度,如何在訪談分析中引用文獻加以佐證,真正將理論與實務 做一個完美的結合,研究者以為,本研究還可以有努力的空間。此研究針對 受訪者進行訪談,將受訪者精彩且過人之處,呈現給有志於教育的人士來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