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理財行為理論與實證研究

壹、 理財行為之定義與內涵

一、 理財行為之定義

隨著世界經濟型態的快速變化,經濟活動亦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不同於以 往較傾向單一保守型的「儲蓄型理財」,當今社會開始推出各種多樣化的理財工 具,理財行為無疑是現代經濟社會中重要的行為。消費經濟學家針對理財行為投 入了近三十年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在各種不同時代背景情境下,所呈現出的理 財行為研究也越來越豐富,並指出與資金管理的人類行為就是理財行為,包含開 支、借貸和儲蓄(Xiao,2008)。

羅幼如等人則認為理財行為涵蓋的範圍,狹義而言:可能僅限於投資行為;

廣義而言:則是包含與金錢有關的活動,例如:儲蓄、投資、消費、保險等(羅幼 如、張卿瑤、蔡佳倩,2010)。

2014年FINRA針對理財能力(Financial capability)給予明確定義,指出理財 能力係為與資源管理、理財決策相關的各種行為。因此,透過收支平衡、事前規 劃、對理財商品的管理以及對理財知識的掌握等面向來展現理財能力,亦可被視 為是理財行為(FINRA,2014)。

我國金管會(2008)針對理財行為的定義則是:國民是否能夠在金融管理上,

採取有效或正確的決策及行為。Hilgert、Hogarth與Beverly(2003)將流動現金的管 理、信用管理、儲蓄、投資等四項金錢管理活動界定為理財行為。

二、 理財行為之內涵

OECD 是第一個針對理財教育進行相關研究的國際型研究組織。Atkinson 與 Messy 於 OECD 理財素養調查報告中(2012)指出:「個人對理財福祉產收顯著影

23

響的個人行為」就是理財行為,並認為理財行為是理財素養中最重要的組成成分。

針對理財行為的內涵,O’Neill 和 Xiao 於 2003 年設計了一套健康理財問卷 (Financial Fitness Quiz)研究受訪者的理財行為,其中包含二十種金錢管理的行為,

如表 2-2-1。往後許多與理財行為相關研究問卷也以此為基礎發展,本研究亦同。

24

礎演進而來。理性行為理論認為:「個人對特定行為偏好的行為意圖,會受到個 人是否認同的態度及重要他人支持與否的主觀規範,二者或其中之一的影響,而 行為意圖又將進一步影響所表現的具體行為。」

然而,理性行為理論假設「個體是否採取某一特定行為」是完全出自於自願 控制,忽略許多外在因素均會影響個人意志的可控制程度。因此,Ajzen 便修正 理性行為理論而另外提出計畫行為理論,其在態度與主觀規範外,增列了「個人 對外在環境控制能力」的行為控制知覺變項,其係指個人知覺到完成某一行為的 容易或困難程度,亦即反應個人過去經驗和所預期的阻礙(葉盈君,2012)。

計畫行為理論較理性行為理論更受學者重視,並被認定為是較完整的行為意 圖模式;許多實證研究結果顯示,計畫行為理論的預測能力確實較理性行為理論 為高,各項變項因素說明如下(維基百科,2015;Ajzen,1991)。

1. 態度(attitude):個人對特定對象或想法所反應出之喜歡或不喜歡的持續性 評估,藉由態度的表現可預測其可能的行為。當個人對行為的態度愈趨正向,

其行為意圖亦將愈高;若愈趨負向,行為意圖則隨之愈低。

2.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指個人在採取某一項特定行為時所感受到的 社會壓力,當正向主觀規範愈強烈,愈容易促使產生從事該行為的行為意圖。

3. 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指個人在從事某特定行為時,

對於所需資源與機會之控制能力的知覺;其除個人慾望、意向外,尚包括諸 如時間、金錢、技能、機會、能力、資源或政策等個人無法掌控的非動機因 素,均與個人行為之控制有關。故即使個人想從事某特定行為,也終將因缺 乏控制資源之能力,而無法實際從事該行為。

4. 行為意圖(behavior intention):指個人想從事某特定行為之行動傾向與程 度,即在行為選擇的決定中個人是否有所行動的心理強度,藉此解釋及預 測個人實際之行為表現。

25

圖 2-2-1 計畫行為理論

總之,計畫行為理論認為態度、主觀規範與行為控制知覺三變項共同決定個 人的行為意圖;在作用方式上,行為意圖決定個人行為,行為意圖則又由態度、

主觀規範與行為控制知覺所決定。

計畫行為理論很早即應用於國外相關研究,國內則大致於 1995 年之後開始 被廣泛應用於投資理財、消費行為、科技資訊、醫療健康、職業選擇等各個層面 之研究。

二、 相關實證研究

根據商業周刊(2017,李柏鋒)報導指出:「爭議已久的年金改革終於在立法 院臨時會通過,考試委員卻因擔憂改革會讓退休公務人員受到衝擊,因此,提議 當局應要安排理財課程,加強理財行為。消息一傳出,金融業者眼睛為之一亮,

畢竟看到了未來理財市場上的一塊大餅。」在過去,公務人員與教師因為平均收 入高且相對穩定,有能力購買各種金融商品,還款能力也優於其他一般大眾,一 直都是金融業最受歡迎的客戶。但是,公務人員與教師對於理財能力與理財行為 卻才是重要的理財關鍵。

行為態度

主觀規範

知覺 行為控制

行為意圖 行為

26

27

28

參、 綜合評述

一、 參考國內、外理財行為相關文獻資料後,研究者認為蕭郁瑩(2013)所發展出 的理財行為問卷較符合國人及教師之文化背景,且該研究問卷所抽樣樣本的 數量大,具有代表性。在相關之理財行為研究上亦有多篇研究引用該問卷作 為研究工具,信、效度皆高,足以供本研究之參考。

二、 過去的研究顯示,教師身為公務人員,因為薪資收入穩定,不乏針對國內教 師的理財行為作為研究議題。因應年金改革法案通過,對教師生涯規劃有具 體性衝擊,考試委員更直接建議保訓會,應盡速安排教師等公務員上理財課 程,以利因應法案所造成的衝擊。受到過往的公教退撫制度的影響,大多數 公務員都仰賴政府,沒有自己的理財規劃,也不懂金融保險商品,且現行的

「公務人員服務法」,也對公務員有兼職、投資等禁止條款,比一般人受更 多限制,亦是間接造成教師較少從事理財行為的影響因素之一。

三、 為加強教師之理財素養,從中分析教師所受到的影響因素,瞭解教師的理財 行為。本研究欲探討臺北市國中教師在不同背景變項、從眾效應的影響程度 與理財行為之間的相關性,試圖分析影響的差異因素,期望能夠解釋從眾效 應與教師理財行為兩者間的關係,以提供教育單位辦理教師理財專業成長課 程、增進理財規劃能力等相關研究之參考。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