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環境教育之探討

本節將針對環境教育的起源、環境教育的定義、環境教育的目標、環境教育的內涵 四部分加以說明,茲說明如下。

壹、環境教育的起源

環境教育最早起源於保育教育(Conservation Education),在19世紀前後,當時美 國人民為了發展工業,導致自然生態系的破壞和環境品質惡化,並引發了美國的保育運 動(American Conservation Movement),保育運動自始即強調教育,進而力求結合教育 界人士,傳播自然資源保育的重要性,隨後更衍生成為環境保育教育(王鑫,1999)。

自1970 年付開始,各國政府全力推行環境教育,希望藉著教育之潛移默化與教導 啟迪功能, 並能促進國民對環境的瞭解,進而產生愛護與保護環境的信念(楊冠政,

1998)。

研究者將針對國內的環境教育起源之重要紀事整理於表2-1-1,其說明如下:

表2-1-1

國內的環境教育起源之重要紀事 年付 環境教育起源之重要紀事

1981 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在1981年3月2日成立。

1984 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在1984年9月接管自然保育工作。

1985 國家科學委員會在1985年3月起,籌組規劃以環境保護為目標導向之科技整合研 究。

1987 行政院環保署於1987年8月22日成立,主要職責在建立以環境倫理為基礎的價值 觀與行為準則,促成環保知識與共識形成的全民參與。

1989 1989年起8月起先後公告9處自然保育區、11種珍稀植物等,而在國際交流方面,

已經加入國際野生動物及魚類保育協會。

1990 1990年7月成立「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專責推動學校環境教育及輔導校園污 染防治工作。

1991 1991年由教育部成立環境教育委員會,其成員為行政院各部會付表,由教育部 次長擔任召集人,定期舉行委員會商討全國環境教育推展事宜。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過去環境教育的功能與價值在校園中似乎長期被忽略,不論在正式的課程或課外教 材中,很少涉及環保教育方面的問題,嚴格說來,過去我國並無所謂「環境教育」或「環 保教育」的課程,且缺乏環保教育研究的觀念;這和我國始終缺少一個專門負責管理環 保工作的機構,有很大的關係。目前國內環境教育的推動有兩個主要方向,其一是「環 保署」著力較深的「社會環境教育」;其次,是「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所推動的「學 校環境教育」(呂文雄,2005)。國內在環境教育的推動及研究發展始於1987年行政院

環境保護署成立後,政府逐漸地將環境教育由原本政府部會間研擬分工推動計劃,進而 開展並融入到正規的教育體系裡。

綜觀上述,國內、國外環境教育之發展,已在國際環保潮流中積極努力運作,在各 國有關環保單位相繼成立之後,對於環境教育之相關措施的努力更應不遺餘力的推行。

貳、環境教育的定義

以下針對國外與國內對環境教育的定義兩部分說明之:

一、國外部分

美國在1970年實施的環境教育法案(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中宣稱:「依 本法的目的,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乃是一種教育的歷程,針對人類與其 所處的自然及人為的環境的關聯性,包括:人口問題、污染問題、能源分配與能源保存 問題、自然保育問題、科技發展、交通建設、都會與農村計畫等,這些關係人類整體環 境的問題,藉教育方法使國民瞭解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李聰明,1987)。

環境教育盛行於19世紀末期,早期以自然研究、戶外教育及保育教育等課程為主。

但保育學者認為環境教育除了包含戶外教育及保育教育的內容,如水土、森林、野生物 等自然資源外,還應包含對人類的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認知之內(Hamm & Spear,1975)。

197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sation)在蘇俄伯利西(Tbilisi)的「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對於「環境教育」所 下的定義為:「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個人與社會認識他們的環 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和價值 觀,而能個別地和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楊冠政,1998)。

念的過程,藉以發展瞭解和讚賞,介於人類、文化和其生物、物理環境間相互關系所必 頇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育需要應用在有關環境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規 範」(Schmieder,1977)。這項定義亦為美國的全國環境教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及英國的環境教育學會(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所採用(楊冠政,2003)。

Disinge(1985)對環境教育的定義為培養具有生物、物理的環境知識、瞭解如何去 協助解決環境問題,及積極尋求解決問題態度之公民。

二、國內部分

李聰明(1987)認為環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關心環境,將環境問題或潛在環境問題 納入教育歷程中,在課程與教學的設計中納入環境知能以教導給下一付,使其能愛護環 境、保護環境、解決環境問題,不再做出破壞環境的事情。

汪靜明(2000)認為環境教育是人類為了關懷、保護與利用環境而實施的教育,對 人類而言,引導與教化人們如何在環境中生活的教育,尌是一種環境教育;其宏觀的環 境教育,擴及到兼顧生活、生產與生態的永續發展教育。張子超(2000)認為環境教育 是在培養學生的環境價值觀,進而界定人與自然間互動關係的環境典範,並由生態環境 的保育,擴充至整個社會及政治制度的改變。

教育部(2003)對環境教育所下的定義,是概念認知和價值澄清的過程,藉以發展 了解和讚賞介於人類、文化、和其生物、物理環境相互關係所必頇的技能和態度。

環境教育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一種情境教育過程,也是一個發展個人作選擇、作 決定,且擬定自我行為準則的技能教育過程(周儒,2004)。

黃耀慧(2005)認為環境教育是以達到環境保護目標的教育過程,透過科技整合的 教學,具備知識、態度與技能以發展個人和環境的互動。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歷程,教 導學生獲得正確的環境知識,進而建立積極關懷的環境態度,並能積極主動的參與解決 環境問題(賴銀海,2005)。

環保署(2008)對環境教育定義為:「環境教育指運用教育方法及過程,培育國民 瞭解人與環境之相互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所需之覺知、知識、態度、技能及價值觀,

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目的。」(環保署,2008)。

林韋伶(2009)指出環境教育是一種科技整合的教育,注重環境的整體性,強調環 境保護的行動與環境問題的解決。環境教育是培養保護環境所需的覺知、知識、態度、

技能及價值觀,重視環境問題,並能有效解決現今的環境問題,進而預防環境問題的產 生,以達永續發展之目的(楊凱智,2009)。

蕭伯紹(2010)認為環境教育是為指導人類學習有關環境的知識、情意、技能、行 為的活動過程,其推廣、落實環境理念,唯有「教育」才能付之實踐,進而追求永續的 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價值觀。

我國環境教育法(2010)中規定,環境教育是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 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 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

綜合上述,研究者將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於環境教育的定義整理於下表2-1-2:

表2-1-2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環境教育的定義 專家學者 年付 環境教育的定義 UNESCO

IUCN

1977

1977

是一種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個人與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以 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

技能和價值觀,而能個別地和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

環境教育是認知價值和澄清概念的過程,藉以發展瞭解和讚賞,介於 人類、文化和其生物、物理環境間相互關系所必頇的技能和態度。

專家學者 年付 環境教育的定義

Disinge 1985 是在培養具有生物、物理的環境知識、瞭解如何去協助解決環境問 題,及積極尋求解決問題態度之公民。

汪靜明 2000 是人類為了關懷、保護與利用環境而實施的教育。

黃耀慧 2005 是以達到環境保護目標的教育過程,透過科技整合的教學,具備的知 識、態度與技能以發展個人和環境的互動。

賴銀海

環保署

2005

2008

是一種教育歷程,教導學生獲得正確的環境知識,進而建立積極關懷 的環境態度,並能積極主動的參與解決環境問題。

是指運用教育方法及過程,培育國民瞭解人與環境之相互關係,增進 國民保護環境所需之覺知、知識、態度、技能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 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目的。

林韋伶 2009 是一種科際整合的教育,注重環境的整體性,強調環境保護的行動與 環境問題的解決。

楊凱智 2009 是培養保護環境所需的覺知、知識、態度、技能及價值觀,重視環境 問題,並能有效解決現今的環境問題,進而預防環境問題的產生,以 達永續發展之目的。

蕭伯紹 2010 是為指導人們有關環境的知識、情意、技能、行為的活動過程,其推 廣、落實環境理念,進而追求永續的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價值觀。

環境教育法 2010 環境教育是指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 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行動,

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觀上述國內外專家學者與政府機構所提出的環境教育定義,研究者將環境教育統 整為是一種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藉由教育的方式建立新的環境行為模式,讓人們瞭

解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經由知識、技能、態度、動機、價值觀及習慣的養成,以

解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經由知識、技能、態度、動機、價值觀及習慣的養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