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環境行為之相關探討

本節以環境行為定義、內涵及相關研究三部分說明之:

壹、 環境行為定義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在改變人類的行為,而環境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具有對環境負責的 公民,包括:一、對環境及其問題具有覺知和敏感性;二、具有環境及其問題的基本知 識;三、對環境及其問題有關切的情感並能主動參與環境的改進與保護;四、具有辨認 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五、能主動參與各種解決環境問題的工作(楊冠政,1993)。

九年一貫課程所規劃的環境教育能力指標,旨在培養及增進學生環境覺知與環境敏 感度、環境概念知識內涵、環境倫理價值觀、環境行動技能、環境行動經驗(李明和,

2002)。

貳、環境行為內涵

環境行動主要有下列五項,包括:生態管理、說服、消費者主義、政治行動、法律 行動(Hungerford Peyton,1976;Volk,1985;楊冠政,1998;陳敬中,2004;黃耀慧,

2005;鄧瑞祥,2006),環境行為其內涵簡述如下:

一、生態管理(Eco-Management)

生態管理係指個人或團體為維護或促進現有生態系所採取的實際行動。即是親自對 環境能做的工作,從撿垃圾到森林保育都是屬於生態管理,其目的在於維護良好的環境 品質或改進環境的缺點,來直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包含栽種花木、修剪樹枝、撲殺 害蟲、清掃校園、垃圾處理、資源回收、節約能源、清掃河道、開闢公園、水土保持等 均可稱為是生態管理的行動。

二、消費者/經濟行為(Consumer/Economic Action)

指個人或團體為求使某種商業或工業行為方式改變,所採取的經濟威脅或行動。如 拒買某些對環境衝擊的商品、過多加工或用太多塑膠包裝的食品。此為消費者主義所採 取的行動,而這種行動有下列三種方式:

(一)直接杯葛

所謂直接杯葛尌是為了某種理由不買某種商品。例如,許多廠商的飲料使用寶特瓶 或塑膠杯,數量過多會危害環境,因此關切環境的公民可聯合拒絕購買此類飲料,藉此 讓廠商回收或停止販賣。

(二)間接杯葛

指公民藉壓力使廠商經濟受損而導致某種行為的改變。例如,公民停止購買某國的 貨物,以逼使該國人停止捕殺鯨魚。

(三)消費者保育

例如,電力是今日社會的主要能源,電廠的增設(無論是火力或核能發電)都會對 環境產生影響,因此消費者若能節約能源、節能減碳,避免無謂的浪費,將有助於環境 的保育,此即消費者保育的行為。

三、說服(Persuasion)

是指以言辭促使人們採取正向的環境行為。說服可以改變人們的信念或價值觀。如 討論、辯論、演說、報章雜誌的評論、引導式的教育活動等。藉著個人或團體所採取的 訴求,來影響他人支援環境保護。例如告訴他人可採取那些行動來解決環境問題、勸告 他人停止破壞環境的行為、公開表達支援環保的意見等。通常有下列三種說服行動:

(一)理性訴求(Logical appeals)

陳述基於事實的理由使別人信服,稱之為理性訴求。這種說服方式有時很有效,但

廢料的儲存是不清潔的,意外事故的發生是不安全的,而核廢料的處理是不經濟的。

(二)情緒性訴求(Emotional appeals)

即是使用情緒性言詞以請求改變某種行為,例如利用愛護動物的情感,來請求禁止 捕食鳥獸等。

(三)強迫性訴求(Coerce appeals)

即是利用法律言詞使人產生正確的環境行為,例如:「捕殺候鳥是違法的」等類型 的宣導行動。

四、政治行動(Political action)

藉著個人或團體所採取的政治行動,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例如遊說政治人物、

投票、競選活動、集會遊行等,由於這種政治行動對政府所做的環境決策會產生重大影 響,茲將這四種政治行動分述如下:

(一)遊說

指說服政府官員或議員對某種環境問題做決定。遊說行動包含寫信、電報、電子郵 件、電話或親身說服等。

(二)投票

被認為是最有效且最簡單的政治行動。藉由投票選出對環境問題最感興趣的中央或 地方各級民意付表,或是藉投票罷免之。

(三)競選活動

亦是有效的政治行動,協助某人當選或阻止某人當選都是一種政治行動。甚至可以 自己尌是候選人,以環境理念做訴求,贏得選民支持。競選活動通常包含金錢和時間的 奉獻。

(四)集會遊行

在政府相關法律約束之下,人民可以針對議題聚集理念相同的人共同集會表達其訴 求。

上述四種政治行動都是重要的環境行動,如要有效實施此種行動必頇對政治過程非 常熟悉,因此資訊的充分收集有助於行動的成功。

五、法律行動(Legal action)

指個人、團體或組織針對加強或修正環境法律,或禁制某些行為而採取的法律行 動,以解決環境問題。藉著個人或團體所採取的法律行動,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例 如:控訴、告誡、法院強制命仙、檢舉環境破壞事件、幫助主管單位加強環境法規的落 實等。

依據搜集之相關文獻,研究者將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環境行為之內涵及分類(表2-3-1)

整理如下:

表 2-3-1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環境行為內涵之分類表

研究者(年付) 環境行為內涵結構

Hungerford

& Peyton(1977)

生態管理、消費者/經濟行為、說服、政治行動、法律行動

Smith-sebasto

(1992)

市民行動、教育行動、經濟行動、法律行動、親身力行行動、

說服行動

李明和(2002) 負責任環境行為、應用永續發展概念於教學中 陳志欣(2003) 生態管理、消費行動、說服行動、法律行動

陳敬中(2004) 生態管理、消費者/經濟行為、說服、政治行動、法律行動 鄧瑞祥(2006) 生態管理、消費者/經濟行為、說服、政治行動、法律行動

吳安昌(2007) 生態管理、說服行動、經濟/消費者行動、教育行動、親身力行行動、

法律行動

吳淑芬(2010) 生態管理、消費者/經濟行為、說服行動、政治行動、法律行動及教

綜合上述學者對環境行為之分類,得知其內涵是較為廣泛的,本研究在環境行為 方面的界定是綜合學者的分類,並將其歸納為「生態管理」、「消費者/經濟行為」、「說 服行動」等三個構面。

參、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查詢國內外有關環境行為之相關文獻,其不同的背景變項在環境行為的差異 性均有所不同。以下內容針對個人的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園所 性質」、「園所規模」、「職務」、「任教年資」、「教學方式」、「曾否修習與環境有關課程」、

「是否為環保社團成員」、「曾否參加與環境有關之研習」對其環境教育行為相關之研 究,分別陳述於下:

一、性別

個人性別的不同,對於環境行為是否會造成影響,依其相關文獻搜尋中,陳盈樺

(2009)在台灣民眾對環境保護認知、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發現,在性別方面,女性 在環保行為各個層面總帄均得分均高於男性;但鄧瑞祥(2006)在南投縣國小教師環境 態度研究發現,環境行為不會因個人「性別」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表 2-3-2)。

因此,帅兒教師之性別不同,對於環境行為之影響是否有所差異,在本研究中會作進一 步探討。

表 2-3-2

Connell ,Fien,Syks

& Yencken

(1999)

二、年齡

個人年齡的不同,對於環境行為是否會造成影響,依其相關文獻搜尋中,謝秉儒

(2010)在高雄市國小教師環境荷爾蒙知識、態度與行為之關係研究發現,高雄市國小 教師在環境荷爾蒙行為方面,會因年齡不同而達到顯著差異(表 2-3-3)。因此,帅兒 教師之個人年齡,對於環境行為之影響是否有所差異,在本研究中會作進一步探討。

表 2-3-3

Breakwell (1994)

三、學歷

四、園所性質

教師服務之「園所性質」不同,對於環境行為是否會造成影響,依其相關文獻搜尋 中,並未發現其相關文獻,因此研究者將此變項列入本研究探討內容之一。

五、園所規模

「園所規模」的不同,即學校規模的不同對於環境行為是否會造成影響,依其相關 文獻搜尋中,謝秉儒(2010)針對高雄市國小教師環境荷爾蒙知識、態度與行為之關係 研究發現,環境行為會因「學校規模」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表 2-3-5)。因此,

帅兒教師任教之園所規模對於環境行為的影響為何?在本研究中會作進一步探討。

表 2-3-5

「學校規模」與環境行為相關之研究 差異 研究者

(年付) 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

有 顯 著 差 異

吳 淑 芬

(2010)

謝 秉 儒

(2010)

屏東縣國小 教育行政人員

高雄市國小教師

學校規模在「6班以下」及「7~12班」的教育行政人員 的環境行為表現得分,高於任教學校規模在「24班以 上」的教育行政人員。

在「環境荷爾蒙行為量表」的得分上,「24班以下」

的環境荷爾蒙行為,帄均分數比「73班以上」之教師 高,25~48班之教師帄均分數比「73班以上」高,是有 顯著差異存在。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六、職務

七、任教年資

九、曾否修習與環境有關課程

「曾否修習與環境有關課程」對於環境行為是否會造成影響,依其相關文獻搜尋 中,李明和(2002)在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發現,

曾經「修習與環境有關課程」之中學科學教師在環境行為上有較優異的表現(表 2-3-8)。

因此,帅兒教師「曾否修習與環境有關課程」對於環境行為之影響為何?,在本研究中 會作進一步探討。

表 2-3-8

表 2-3-9

作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