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中興新村現況調查與分析

第五節 環境特質

壹、環境概述

中興新村計劃區域的東側與東北側倚鄰虎山山麓,全區依花園城市的規 劃理念建造而成,區內擁有佔地廣大的公園綠地,區內道路兩側綠樹成蔭,

環境綠意盎然、優美閒適,現有建築物主要集中於坡度較為低緩的虎山山腳 地區,南北長向的配置,由於為過去台灣重要之政府機關與其公務人員之眷 舍,建築形式與配置及其整體環境深具人文特色,另有多條東西流向的河溝 貫穿建築群,藍綠帶交錯的自然地理景緻與其特殊的人文環境為中興新村令 人印象深刻之特點。

貳、環境特質分析

本區經五十年經營而呈現的自然與人文特色為中興新村最重要之景觀資 源,區內自然環境因依傍著虎山大片的自然山林,並且過去在區內廣植林木,

至今已是林木蒼鬱,生態系統演化完整、穩定並具有足夠的生態多樣性;在 中興新村過去重要且特殊的行政地位與當時的社區整體規劃,使其有著別於 一般眷村的景觀風貌,此外,由於省府形象深植人心,已使本區成為一獨特 的文化地景。

環境特質呈現出地方建設發展特性與人文發展的特質,透過環境特質的 分析能清楚判定該地方的地域特徵,提供未來地方發展策略研擬的參考。歸 納對中興新村現有特色景觀的調查,將其地域特徵分為主要三大類:產業特

第四章 中興新村現況調查與分析

性、空間特徵及環境氛圍並分述於下:

一、產業特性 (一)行政機關集中

中興新村為過去省政府所在,為台灣重要之行政中心,因此區內設有眾 多政府部會機關為本區之特色,重要單位間洽公事務繁忙、往來頻繁,並且 為因應大量政府機關之就業人口,設置相當的公共設施與服務機構。

(二)懷舊餐飲

因過去歷史之影響,使中興新村匯集來自大陸大江南北的新移民,也因 此帶來各地極具特色之餐飲文化在此落地生根,當地眷屬與住民大多長久居 住自成聚落,所以直至今日,依舊保留了這些飲食的原味,成為當地人共同 的記憶與味道。

(三)商業及農業產業比例低

中興新村之規劃分區是以公務機關與其眷舍使用為主,因此在都市計畫 土地使用分區上多為機關用地與住宅使用,另規劃大量的綠地與服務設施以 便利與滿足其居民生活之需求,為單純之辦公與住宅生活使用,因此中興新 村公有土地內少有農業使用與大量之商業行為。

農業使用之土地多集中於中興新村私有土地範圍內,沿主要道路已開發 為數不少之連棟房舍,其中不乏住商混合使用之建築物,提供本區居民生活 所需的商業行為。

二、空間特徵

(一)綠地為景觀基質

區內規劃大量公園綠地空間做為各分區之邊界與提供各區休憩育樂之使 用;車道與人行步道系統綠化完善,延伸至區內各處,串連區內綠地與北側 的虎山保護林區,形成完整生態綠網,使區內生態豐富多樣得以永續發展。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二)土地利用層次分明

南北之土地使用由中正路劃分成公有機關用地與私人用地,其政府機關 用地、眷舍、文教機構皆集中於北側,私人土地多為住宅與少數商業使用。

由西側至東側分區分別為舊省政府行政區、住宅區、商業區、文教區等,舊 省府行政區多為機關用地與綠地穿插其間;住宅區多為居民生活使用與休憩 之公園綠地;商業區為傳統市集與貨物集散地,提供區內民生所需;文教區 內設有從幼稚園至高級中學之教育機關等,土地利用分明。

三、環境氛圍 (一)省府行政中心

由於中興新村為過去威權時期政府重要機關之所在,集中省府重要部會 機構,因此在整體環境顯露出井然有序、一絲不苟之嚴肅空間氣氛。

(二)市郊城鎮

中興新村位於南投郊區,綠地與房舍緊密嵌合,規劃之初即刻意配置低 密度之住宅房舍,且緊鄰虎山大片的自然林地,周邊農地阡陌交錯、稻浪伏 起,住宅零星錯置,展現出台灣現代農村生活空間形態,是典型的市區外圍 市郊城鎮之文化景觀。

(三)多元混合

中興新村之發展受政策、族群、文化、時空轉變之影響,在各區分別有 著多元之風貌,從嚴肅之機關要地至幽靜之眷舍住宅、從舊時期竹籬笆與低 牆矮巷至今日水泥樓房、從省政府時期之建築群落與最具特色之中興會堂至 今日新建之台灣歷史文化園區、其環境氛圍與歷史意義皆有不同之感受,並 且與之鄰近土地多為私人開發,空間規劃與建物形式各異,形成充滿張力的 多元混合之地區氛圍。

(四)靜謐休閒慢活風格

第四章 中興新村現況調查與分析

因許多機關已裁撤停止運作,時至今日中興新村設置之機關數量已不若 往日,現今多為省府員工、退休人員及其眷屬長住於此度過其退休生活,因 此生活步調悠閒緩慢,並且區內街道綠樹成蔭、綠地廣大、休憩與服務設施 完善,到此遊玩不需憂慮人車動線之衝突及空氣汙濁不適的問題,吸引鄰近 居民來此進行休閒活動,在此盡情享受健康活力且輕鬆愜意的休憩時光。

參、意象調查分析

區內產生強烈意象的地點,依照發生原因的不同區分為自然、生活、景 觀三大類型;運用 Kenvin Lynch 所建立的環境意象元素分為地標、節點、邊 緣、區域、通道五大類。主要地點包括:中興新村省府入口通道、入口圓環、

省政府辦公室舊址、入口公園區、環山路、中正路、光明路、中學西路,另 有營北路、光榮路住宅區等(附錄十二),依五大意象元素為分類將中興新村 的意象調查結果(圖 4-19)分述於下:

一、地標

(一)中興新村入口牌樓(照片 4-13-1)

為進入中興新村前第一眼所見之入口意象,也為中興新村建立時期早已 設置之入口牌樓,其歷史價值與對於地方情感上皆是重要之地標。

(二)入口圓環鐘樓(照片 4-13-2)

圓環鐘樓為中興新村過去強調其政治地位與區域自明性之重要之地標,

與入口通道、牌樓整體構成中興新村之入口意象。

(三)中興會堂

為過去中興新村內重要之會議場所,其建築深具特色,為顯著之地標物 也為重要古蹟,建築設計採巴洛克式風格,整體環境意象華麗隆重,反映當 時省政府與議會之政治階級地位。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圖 4-19 中興新村環境意象圖

二、節點

(一)入口圓環

入口椰林大道之筆直軸線連結端點即為中興新村之入口圓環,為一車流 量大、交通繁忙之環形節點,為連接內外之重要交通樞紐。

第四章 中興新村現況調查與分析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舊的房舍與嚴肅的環境氛圍帶來更多活力。

(四)虎山

虎山為中興新村北側重要之自然綠帶,在生態上扮演著重要的生物棲地 與保護林地的角色,擁有廣大的自然原始森林,而對於中興新村的生活層面 來說,則為區內民眾休憩、登山健行、環境教育之場所。

(五)中學西路住宅區

有別於中興新村舊有的空間規劃與空間使用給人的既有印象,中學西路 為此區域中新興之住商混合區,由民間自行建設,因此較無明顯使用分區,

道路兩側為一般民間住宅、商業使用,無公務機關與宿舍,整體環境意象較 為凌亂,與中興新村公有地之綠意盎然、強烈的眷村人文色彩的景觀意象有 所落差,為呈現典型省道邊市郊城鎮之景觀,缺乏強烈的地域特徵。

(六)營北路住宅區

營北路住宅區與中興新村舊有社區規劃模式相同,在主要道路兩旁住宅 採囊底路的空間配置,但此區域為後期設計,住宅建築形式不若民國 46 初期 由政府統一營造,此區形式較為統一簡單、空間寬闊,混合不同形式與高度 的建物,缺乏統一之整體意象,惟環境氛圍仍讓人強烈感受到中興新村獨特 的閒適生活步調。

(七)光榮路住宅區

光榮路住宅區為中興新村典型的對稱囊底路配置,綠地環繞錯落低樓層 建築,環境優美、生活步調輕鬆愜意,可感受到中興新村獨特的眷村人文氣 息與濃濃的懷舊之感。

(八)光明路住宅區

光明路住宅區為中興新村中期規劃之住宅區,多為形式較為新穎之兩層 樓別墅建築,為單純住宅區使用;光明公園坐落其中,提供完善之休憩機能,

整體環境令人感到整齊清潔,給人悠閒、親切與眷舍的寧靜氣氛。

(九)台灣歷史文化園區(照片 4-13-10)

第四章 中興新村現況調查與分析 台灣歷史文化園區為中興新村內重要之歷史與文化展示場所,本區為新 開發之區域,由數個建築群與廣場組成,軸線明確、建築風格強烈、配置對 稱,整體環境規劃主題性強烈,其巨大、寬闊的廣場所帶給使用者強烈震撼。

(十)內轆溪公園(照片 4-13-11)

內轆溪整治後將周邊腹地納入規劃設立公園,提供區內居民更多休憩空 間,並設置許多藝術雕塑以增進文化氣息,公園整體環境多與入口處之親情 公園相似,主要大面積草地上設置主題雕塑點綴,整體環境簡單舒適。

(十一)長春公園(照片 4-13-12)

中興新村的住民也從過去上班的公務員成為退休人員,人口結構漸鍵高 齡化,因此設置長春公園以提供周邊住宅區老年人口使用,目前社區住戶使 用頻繁,為一良好之休憩、鄰里情感交流之場所。

(十二)兒童公園

(十二)兒童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