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理論與個案分析

第一節 相關理論

壹、生態城市相關理論 一、生態城市都市設計

「生態城市」名詞最早則是在 1971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 畫(Man and the Biosphere Species Databases)會議中被提出,並指出建立城市生 態規劃應包含生態保護策略、生態基礎設施、居民的生活標準、文化歷史之 保存及將自然融入城市等五個原則。前蘇聯生態學家 Yanitsky(1984)提出生 態城(Ecopolis)一詞,強調生態結合科技發展模式的觀念,以得到身心與環境 的最大保護。美國生態學家 Register(1987)認為科技對於永續環境經營不見得 是絕對有益的,應逐步回歸自然的法則,提出生態城市具體的建議及對生態 城市建構的想法,從此成為後續生態城市研究與規劃的重要依據。

提出符合生態觀點的都市規劃理論發展,最早可追溯到英國的“田園城 市"運動的先驅者 Ebenezer Howard,其於《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一書中,具體提出住宅分區、綠地、林蔭大道及公共設施配置的配 置原則,對於後續研究「生態城市」觀念者有重要啟蒙作用。McHarg(1969) 則提出都市空間結構(form)應遵循自然法則(natural processes)的論點,並強調 自然生態與土地開發的平衡,成為 20 世紀後環境規劃者重要理念。馬世駿、

王如松(1984)以複合觀點出發研究〝都市化〞後交錯的環境問題,提出〝社 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的概念。黃光宇、陳勇(2002)在『生態城市 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一書中認為:生態城市即為社會-經濟-自然複合共生 系統的全面永續發展。陳瑞鈴、王小璘(2008)提出:生態城市是遵循生態 學原理建立起來的一種社會-經濟-自然複合共生系統、全面持續發展,並以 建立符合本土化、資源高效率運用、師法自然的原則,建立舒適、永續、健 康的理想城市。本研究將以此定義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依據。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研究指出(李玉生、何友鋒,2008),生態城市的規劃乃基於生態價值觀 的生態整體規劃設計方法(Methodology of Ecologically Integrated Planning and Design),城市生態設計即是將建設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衝擊降至最低,利用 擬自然設計的手法與過程,將人工產物有效的與自然結合。完善的都市生態 系統,將有助於重新審視都市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並能強調技術、生態 與美學的內涵,以落實生態設計的基礎理念。然而傳統設計與生態設計間仍 存在部分差異,故本研究參考 Van der Ryn and Cowan(1996)提出有關傳統城 市設計與生態城市設計之差異(表 2-1),以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第二章 理論與個案分析

(資料來源: Van Der Ryn & Cowan,1996;李玉生、何友鋒,

2008。)

要依循。Register (2002)認為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是關乎生活空間,都市設計是 實踐生態城市的具體方法;並指出要改善環境必當抑止〝掠奪式工業生產方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景觀生態學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自 Haeckel(1866)把研究生物和環境關係 的科學稱之為生態學,其後個體生態學逐漸發展到群落生態學,英國生態學 家 Tansley(1935)年提出了生態系統的專業用語,而德國著名的地植物學家 Troll(1939)在利用航照圖中研究東非土地利用問題時提出了「景觀生態學」

一詞(Forman,1986),使這門結合生態學、生物學及地理學的綜合學科,逐 漸受到學者的關注與討論。美國的生態學家 Navch 和 Lieberman(1984)合作出 版《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應用》,可說是第一本景觀生態學專著;Forman 和 Godron(1986)出版《景觀生態學》一書,將景觀生態學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 階段;鄔建國(2004)強調景觀生態學觀點下景觀格局、過程、尺度和等級等

第二章 理論與個案分析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功能(function)及景觀變化(時間序列) (change)。景觀結構主要探討不同景觀要 素之間的空間關係。關注景觀組成單元的類型、多樣性與其空間格局關係,

第二章 理論與個案分析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污染物。是故,經由景觀生態學的觀點與手法,提高物種的多樣性與景觀要 素的豐富度,才能保證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建立多種生態系統共存環 境,並與異質的立地條件相適應,將使景觀的總體生產力達到一定水準,並 確保景觀功能的正常發揮,使景觀的穩定性達到一定水準。

Forman & Godron(1986)所提之景觀生態學一般原理(general principle)

能清楚地結合空間中的土地利用型態與生態學原理,並探討其變化原理與機 制,再運用於土地利用之規劃管理,此觀點較能結合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時空 間規劃所關心的面向。因此將 Forman 與 Godron(1986)基於景觀結構、景觀 功能,以及景觀改變的觀點下提出的七個景觀生態學原理分述於下:

一、景觀結構和功能原理(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rinciple):

在景觀尺度上,每一獨立的生態系統(或景觀生態元素)可看作是一寬 廣的嵌塊體、狹窄的廊道或基質。生態學對象在景觀生態元素間是異質分佈 的。景觀生態元素的大小、形狀、數目、類型和結構是反覆變化的,其空間 分佈由景觀結構所決定。

二、生物多樣性原理(biodiversity principle):

景觀異質性程度高,造成嵌塊體及其內部環境的物種減少,同時也增加 了邊緣物種的豐富度。

三、物種流動原理(species flow principle):

景觀結構和物種流動是反饋環中的鏈環。在自然或人類干擾形成的景觀 生態元素中,當干擾區有利於外來種傳播時,會造成敏感物種分佈的減少。

四、養分再分配原理(nutrient redistribution principle):

礦質養分可以經由風、水及動物在景觀中流入和流出。養分、能量能從 景觀的一個生態系統到另一個生態系統重新分配。

五、能量流動原理(energy flow principle):

第二章 理論與個案分析

空間異質性增加,會使各種景觀生態元素的邊界有更多能量的流動。

六、景觀變化原理(landscape change principle):

適度的干擾往往可建立更多的景觀嵌塊體或廊道,增加景觀的異質性;

當無干擾時,景觀內部則趨於均質性;強烈干擾下,可增加亦可減少異質性。

七、景觀穩定性原理(landscape stability principle):

景觀穩定性起因於景觀干擾的抗性和干擾後復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