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Copied!
3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目次. 目次 目次………………………………………………………… I 表次………………………………………………………… V 圖次…………………………………………………………Ⅶ 照片目次……………………………………………………XI 摘要……………………………………………………… X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內容………………………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3 第二章. 理論與個案分析………………………………… 5 第一節 相關理論……………………………… 5 第二節 個案分析………………………………13. 第三章. 上位計畫、相關計畫分析及未來發展定位……23 第一節 上位計畫分析…………………………23 第二節 相關計畫分析…………………………26 第三節 未來發展定位…………………………31. 第四章. 中興新村現況調查與分析………………………37 第一節 自然環境………………………………39 第二節 社經環境………………………………43 第三節 土地使用強度…………………………50 第四節 景觀與生態……………………………65 第五節 環境特質………………………………90 第六節 發展限制與潛力 ……………………105 第七節 課題與對策 …………………………107 I.

(2)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第五章 中興新村生態城市都市設計願景、目標、準則 及策略…………………………………………109 第一節 願景、目標、原則及概念初擬……109 第二節 意見調查分析………………………112 第三節. 中興新村生態城市都市設計願景、 目標、準則及策略確定……………117. 第六章. 中興新村生態城市規範性都市設計準則……119 第一節 景觀生態設計準則…………………119 第二節 節能減碳設計準則…………………122 第三節 綠色交通設計準則…………………123 第四節 地區文化設計準則…………………130 第五節 環境保存設計準則…………………132. 第七章. 中興新村生態城市示範社區都市設計………135 第一節 示範社區基地調查與分析…………135 第二節 示範社區都市設計目標與策略……144 第三節 示範社區都市設計準則……………146 第四節. 示範社區都市設計構想……………160. 第五節 示範社區都市設計管理維護計畫…175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177 第一節 結論…………………………………177 第二節 建議…………………………………178. 附錄一、中興新村相關變更計畫表…………………181 附錄二、建築量體與形式現狀調查表………………183 附錄三、建築物形式對照表…………………………207 附錄四、公園綠地現況調查表………………………213. II.

(3) 目次. 附錄五、公有宿舍綠地現況調查表…………………223 附錄六、機關設施綠地現況調查表…………………225 附錄七、道路綠地現況調查表………………………231 附錄八、行道樹樹種調查紀錄表……………………245 附錄九、中興新村綠地固碳量表……………………247 附錄十、特殊物種及保育資源調查表………………261 附錄十一、特色景觀與高敏感性景觀調查表………267 附錄十二、環境特質與意象調查表…………………273 附錄十三、問卷調查表………………………………281 附錄十四、專家座談會會議紀錄與回應……………285 附錄十五、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期中 審查意見回應……………………………287 附錄十六、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期末 審查意見回應……………………………289 參考書目…………………………………………………291. III.

(4)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IV.

(5) 表次. 表次 表 2-1 生態城市設計與傳統城市設計對照表…………… 6 表 2-2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發展項目表…………………… 9 表 2-3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原則歸納表 ………………… 10 表 2-4 大德研究開發特區建設內容整理表 …………… 13 表 2-5 北卡三角研究園區建設內容整理表 …………… 16 表 2-6 Berkeley Eco-city規劃特色表………………… 18 表 2-7 Otay Ranch 規劃特色表………………………… 19 表 2-8 Halifax Eco-city規劃特色表 ………………… 20 表 2-9 地方型生態城市之比較表 ……………………… 22 表 3-1 上位計畫重要內容整理對照表 ………………… 25 表 3-2 相關計畫重要內容整理對照表 ………………… 30 表 3-3 中興新村整體發展之相關研究表 ……………… 32 表 4-1 日月潭氣象站氣候資料統計表 ………………… 40 表 4-2 中興新村 2008 年三月各村里人口數統計表…… 45 表 4-3 建築物數量表 …………………………………… 63 表 4-4 公共設施數量表 ………………………………… 63 表 4-5 開放空間之綠化空間調查明細表 ……………… 67 表 4-6 中興新村現有機關設施主要樹種調查表 ……… 72 表 4-7 道路綠地主要樹種調查表 ……………………… 73 表 4-8 公園綠地及宿舍、機關綠量分析表 …………… 77 表 4-9 道路綠地空間綠量分析表 ……………………… 79 表 4-10 中興新村鳥類彙整表 …………………………… 83 表 5-1 中興新村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目標、準則與策略一. V.

(6)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覽表 ………………………………………………118 表7-1. 基地內原生植栽種類……………………………140. 表7-2. 示範社區鄰里單元一……………………………162. 表7-3. 示範社區鄰里單元二……………………………163. VI.

(7) 圖次. 圖次 圖 1-1 研究範圍位置圖………………………………… 2 圖 1-2 中興新村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研究流程圖……… 4 圖 2-1 大德研究開發特區範圍圖……………………… 14 圖 2-2 大德研究開發特區街景相片…………………… 15 圖 2-3 北卡三角研究園區全區配置示意圖…………… 17 圖 2-4 Berkeley 鳥瞰示意照片 ……………………… 19 圖 2-5 Berkeley 街道示意照片 ……………………… 19 圖 2-6 圖 2-7 圖 2-8 圖 4-1 圖 4-2 圖 4-3 圖 4-4 圖 4-5 圖 4-6 圖 4-7 圖 4-8 圖 4-9 圖 4-10 圖 4-11 圖 4-12 圖 4-13 圖 4-14 圖 4-15. Otay Ranch 範圍及街道示意圖………………… 21 Halifax 鳥瞰示意照片………………………… 21 Halifax 鳥瞰示意圖…………………………… 21 基地調查分區索引圖…………………………… 38 中興新村衛星地形圖…………………………… 39 中興新村地質分佈圖…………………………… 41 中興新村水文系統示意圖……………………… 42 中興新村行政區界圖…………………………… 44 中興新村整體居民之產業活動比例圖………… 46 中興新村公私有土地分佈示意圖……………… 46 中興新村聯外道路系統示意圖………………… 48 區內交通動線分佈示意圖……………………… 49 中興新村都市計畫示意圖……………………… 51 中興新村土地使用現況示意圖………………… 52 中興新村容積率與建蔽率分佈示意圖………… 55 全區建物量體分佈圖…………………………… 59 公共設施分佈圖………………………………… 64 綠地空間分佈圖………………………………… 68 VII.

(8)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圖 4-16 圖 4-17 圖 4-18 圖 4-19 圖 6-1 圖 6-2 圖 6-3 圖 6-4 圖 6-5 圖 6-6 圖 6-7 圖 7-1 圖 7-2 圖 7-3 圖 7-4 圖 7-5 圖 7-6 圖 7-7 圖 7-8 圖 7-9 圖 7-10 圖 7-11 圖 7-12 圖 7-13. VIII. 道路綠地植栽種類調查示意圖………………… 74 中興新村固碳量分佈示意圖…………………… 81 中興新村斷層帶禁限建範圍圖………………… 89 中興新村環境意象圖…………………………… 94 自行車專用道規劃路線圖………………………125 面臨 15m 以上道路之自行車專用道剖面示意圖 ……………………………………………………126 面臨 15m 以下道路之自行車專用道剖面示意圖 ……………………………………………………126 臨路退縮管制情形示意圖………………………128 住宅區面臨 10m 以下道路退縮帶剖面圖………129 住宅區面臨 20m 以下 10m 以上道路退縮帶剖面圖 ……………………………………………………129 住宅區面臨 20m 以上道路退縮帶剖面圖………130 基地區位與範圍…………………………………135 農業灌溉溝渠現況圖……………………………136 交通動線圖………………………………………137 建物形式分佈圖…………………………………138 區內公共設施分佈圖……………………………139 區外公共設施分佈圖……………………………139 綠地分佈圖………………………………………140 道路特色景觀分佈圖……………………………141 自然資源現況分佈圖……………………………142 人文資源現況分佈圖……………………………142 活動型態分佈圖…………………………………143 活動節點現況分佈圖……………………………143 聯外主要道路退縮帶……………………………158.

(9) 圖次. 圖 7-14 圖 7-15 圖 7-16 圖 7-17 圖 7-18 圖 7-19 圖 7-20 圖 7-21 圖 7-22 圖 7-23 圖 7-24 圖 7-25 圖 7-26 圖 7-27. 次要道路退縮帶…………………………………158 街面之連續感……………………………………159 街廓配置管制圖…………………………………161 活動構想圖………………………………………164 軸線構想圖………………………………………165 動線構想圖………………………………………166 整體構想概念圖…………………………………169 設計構想圖………………………………………170 剖面圖……………………………………………171 透視示意圖-1……………………………………172 透視示意圖-2……………………………………173 透視示意圖-3……………………………………174 中興新村固碳量分佈示意圖(現況)……………175 中興新村固碳量分佈示意圖(規劃後)…………175. IX.

(10)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X.

(11) 照片目次. 照片目次 照片 4-1 照片 4-2 照片 4-3 照片 4-4 照片 4-5 照片 4-6 照片 4-7 照片 4-8 照片 4-9 照片 4-10 照片 4-11 照片 4-12 照片 4-13. 土地使用分區現況調查照片………………… 98 辦公建築現況調查照片……………………… 99 商業建築現況調查照片……………………… 99 住宅建築現況調查照片……………………… 99 建築風格現況調查照片………………………100 公共設施使用現況調查照片…………………100 公園綠地現況調查照片………………………100 公有宿舍現況調查照片………………………101 道路綠地植栽現況調查照片…………………101 保護區及水系現況調查照片…………………102 特色景觀地區現況調查照片…………………102 環境敏感地區現況調查照片…………………103 意象調查現況調查照片………………………104. XI.

(12)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XII.

(13) 摘要. 摘 要 關鍵詞:生態城市、綠建築、實例分析、中興新村、參考圖說. 一、研究緣起 都市的發展朝向全球化、地方化並行發展,世界當前的主流已將都市環 境開發與經濟平衡發展列為重要的都市治理議程之中,將「生態城市」(Eco-city) 的建設視為永續發展觀念的具體落實。台灣近年來有關改造城鄉風貌運動與 綠建築的推行不遺於力,然而對於有關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有關的探討與方法 仍顯不足。建研所有鑑於此,已就「都市設計審議結合生態城市概念」提出 結合生態城市概念的都市設計審議項目與規範;依照生態城市的精神,各地 區依發展目標與特色的不同,而制定該地區都市設計審議內容與準則,因此 本計畫延續 97 年度內政部建研所研究成果「都市設計審議結合生態城市概念 之研究」 ,將之應用於實證地區中興新村之都市設計,由生態城市的角度探討 中興新村都市設計審議準則,達成建設其為生態社區之目標。中興新村是我 國第一個依英國新市鎮規劃原理開發的新市鎮,50 多年來,該地區原有辦公 廳舍及員工宿舍多已老舊,公共設施及設備多已破舊損壞,亟待更新,是適 合的應用實證研究計畫基地。因此,本研究以中興新村為案例,透過生態城 市都市設計理論,研擬景觀生態、節能減碳、綠色交通、地區文化、環境保 存等都市生態設計審議項目與規範,建立適用於該地區的生態城市都市設計 準則,提供政府擬定該地區為生態城市都市發展政策的參考。.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中興新村是我國在 50 年代依英國「田園城市」規劃設計原理興建最早的 新市鎮,至今已有 50 多年,仍保有早期規劃的空間紋理;依本研究對生態城 市分類標準,中興新村規模屬地方型都市,但是公共設施與生活機能配置完 整,綠地面積廣大,以具有發展為生態城市的潛力。本研究擬以建構中興新 村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為目的,因而由都市生態學及都市設計的理論出. XIII.

(14)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發,研究中興新村的特色、結構、功能、強調中興新村中自然環境與人造環 境、生物群落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之間的平衡。為能能充分掌 握中興新村整體發展趨勢、發展空間格局與特徵,需進行資料及實地調查, 採用之研究方法有: (一)文獻歸納法 本階段主要蒐集中興新村都市發展及國內外地方型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 則的文獻。瞭解中興新村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發展,以及國際間成功的生態 城市都市設計案例,截取其長處。 (二)田野調查法 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收集中興新村基本資料包括:都市計畫及再發展計 畫的空間架構中的地位、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歷史脈絡與人文資源;交通 運輸與生活路徑;都市功能與活動;開放空間與活動體系;都市景觀與特色 等供準則擬定參考。 (三)個案研究法 蒐集與中興新村相似的生態城市案例,進行有關背景、目標、技術與管 理等項目的研究與分析,從中獲取所需的資訊,以萃取能應用於中興新村生 態社區都市設計。 (四)深度訪談法 本研究需理論與實務兼顧,分別對產、官、學者及中興新村居民及遊客 進行進行訪談與問卷調查,獲取更客觀而且廣泛的意見。學者方面以對生態 城市、都市設計及中興新村有研究、參與、文獻發表等之專家學者,官員方 面以與都市設計、都市計畫交通、環保等相關之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門之官員, 以座談方式進行意見交流。在地及遊客以隨機抽樣方式取樣。. 三、重要發現 目前中興新村正面臨地區機能轉型、人口老化及外移的諸多問題,本研 究透過彙整相關文獻及田野調查分析,將該地區分為發展限制及發展潛力兩. XIV.

(15) 摘要 部分的重要發現,如下: (一)發展限制 1.公有土地面積有限。 2.舊有建築窳陋。 3.原有設施機能框架定型。 (二)發展潛力 1.明確土地使用分區 2.區內生活機能完整 3.低密度開發綠地面積大 4.運輸便利性 5.都市紋理有序地方風貌清晰. 四、主要建議意見 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針對中興新村推動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提出下列 幾點建議。 (一)設立中興新村都市設計審議單位 (二)執行規劃及管理過程應納入民眾參與的理念 (三)鼓勵成立社區營造單位,以達管理維護的永續性 (四)增加機能多元性 (五)提高生態穩定性 (六)降低生活能源損耗 (七)科技形象與地方文化風格並重. XV.

(16)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XVI.

(17) 摘要. ABSTRACT Keywords: Eco-city, Green Architecture, Case Study, Jhongsing Village, Reference. I. Introduction Urban development is heading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concurrent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nd recent global mainstream thought has liste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gendas in city governance. The creation of an Eco-city is deemed a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cently, Taiwan has strived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urban/rural renewal movement and green architecture; however there still seem to be a lack of discussion and method concerning an Eco-city design. To this end, based on “Urban Design Considerations Combining the Concept of an Eco-city”, the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has proposed criteria and considerations that incorporate the concept of an Eco-city into urban design. Abiding by the spirit of an Eco-city, standard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urban design of each region are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bjectiv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pective region. Therefore, the project extends on the results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Ministry of Interior -“Research on the Urban Design Considerations Combining the Concept of an Eco-city” in 2008, and applies them to substantiate the urban design of Jhongsing Village. The standard of Jhongsing Village’s urban design is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Eco-city, in order to attain the goal of building it into an Eco-community. Jhongsing Village is the first new town project in Taiwan to borrow concepts from the UK. Established for more than 50 years, the office buildings and employee dormitories are deteriorated, while most of the 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facilities are already damaged and in urgent need of repairs. This is an ideal research site for empirical analysis, hence the study is based on Jhongsing Village, through the theory of an Eco-city urban design; the objective is to formulate review methods and criteria for urban eco-design landscape ecology, such as landscape ecology,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green transportation,. XVII.

(18)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local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etc. In turn, suitable Eco-city urban design criteria will be established for the local region, the criteria is provided to the government as reference when formulating local Eco-city development policies. II. II.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ss Jhongsing Village is the earliest example of new town project in Taiwan; it. was built in the 50s and adopted design principles from the Garden City in the UK. Although it has more than 50 years of history, it still retains the early spatial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Eco-cities in the study, Jhongsing Village belongs to the scale of a local city; however, it features a comprehensive 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lifestyle functionalities, as well as large green land, hence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developed into an Eco-city. The study intends to focus on the design criteria of Jhongsing Village, which is currently under construction, and examine Jhongsing Village’s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ecology and urban design theories. Furthermore, the objective is to emphasize Jhongsing Village’s natural environment, artificial environment, organism cluster, as well as the balance between socie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In order to fully appreciate Jhongsing Village’s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development scale and characteristics, data mining and onsite investigation is necessary;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include: (i).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phase, literatures on Jhongsing Village’s urban development, domestic.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Eco-city urban design criteria are gathered. The intention is to understand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Jhongsing Village, as well as successful examples of international Eco-city designs, so as to benefit from their advantages. (ii) Field Study Through field study, basic information of Jhongsing Village collected includes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newal proj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history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ransportation and lifestyle routes, urban function and activity, open space and active system, urban landscape and characteristics etc. The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XVIII.

(19) 摘要 of criteria. (iii) Case Study Eco-city cases similar to Jhongsing Village is collected, research and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relevant background, objectives,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n order to obtain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The goal is to extract urban designs that can be applied to the Jhongsing Village eco-community. (iv) In-Depth Interview The study should consider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hence, interviews and survey questionnaires are conducted on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industry, government, academic fields, as well as tourists and residents of Jhongsing Village, in order to obtain a more objective and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In terms of interviewees, scholars with expertise on Eco-city, urban design and Jhongsing Village such as studies, project participation or literature publications are selected;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 officials who focus on urban design,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interviewed through informal discussions. Local residents and tourists are chosen via random sampling. III III. Important Discovery: Currently, Jhongsing Village is faced with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functionality, problems of aging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 migration. By integrating relevant literatures and field study analysis, the study categorizes important discoveries into two categories; development restriction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s. (i). Development Restrictions 1. Limited public land surface area. 2. Dilapidated old buildings. 3. Restricted functionalities of the original facility.. (ii) Development Potentials 1. Clear land usage zoning. 2. Comprehensive lifestyle functionalities. 3. Low density development, large area of green land available. 4. Convenient transport.. XIX.

(20)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5. Orderly urban appearance and distinct local landscape. IV IV. Major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concerning the Jhongsing Village’s Eco-city design project: (i). Setup Jhongsing Village urban design review panel.. (ii) Incorporate the concerns of residents during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process. (iii) Encourag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ty building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iv) 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functionality. (v) Enhance ecological stability. (vi) Reduce consumption of lifestyle energy. (vii) Co-emphasis on technology image and local culture.. XX.

(21)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緒論. 研究緣起與目的. 壹、研究緣起 都市的發展已朝向全球化、地方化並行,世界當前的主流已將都市環境 開發與經濟平衡發展列為重要的都市治理議程之中,將「生態城市」(Eco-city) 的建設視為永續發展觀念的具體落實。台灣近年來有關改造城鄉風貌運動與 綠建築的推行不遺餘力,然而對於有關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有關的探討與方法 仍顯不足。 1992 年聯合國地球高峰會簽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將永續發展 的概念納入環境生態的議題;2000 年通過「21 世紀議程(Agenda 21)」及聯 合國「千禧宣言」等國際重大會議。1996 年,聯合國第二次人居大會與 2001 年的人居特別聯合會(UNGASS-Habitat II+5),尋求人類住居環境的改善與和 諧進展,成為世界各國普遍的共識。為配合國家永續發展政策,我國開始積 極推動綠建築政策,以建築單元推廣節能環保技術,自民國九十年至九十六 年間的「綠建築推動方案」 ,執行至今已有十年卓越成效。為進一步落實營建 白皮書政策目標,有關部會以綠建築推動的經驗為基礎,推動第二階段「生 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 ,將生態城市的概念由建築的尺度,逐漸推展落實到 生態社區的建設,以社區區塊整合都市生態有機體構成,建設生態城市為理 想環境目標。都市設計是從都市計畫及建築和景觀設計的角度出發,協調人 -建築-環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使之協調作用,從而產生滿足特定目的 空間之技術學門。 中興新村是我國第一個依照英人 E. Howard 所提出的花園新城規劃原理 開發的新市鎮,50 多年來其原有辦公廳舍及員工宿舍多已老舊,公共設施及 設備也已破舊損壞而亟待更新。本研究乃以中興新村為案例,透過生態城市 都市設計理論,研擬景觀生態、節能減碳、綠色交通、地區文化、環境保存 等課題之都市生態設計審議項目與規範,建立適用於該地區的生態城市都市 設計準則,提供政府擬定該地區為生態城市都市發展政策的參考。. 1.

(22)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根據「都市設計審議結合生態城市」 (李玉生、何友鋒,2008)所 研訂之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指標,研擬中興新村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並依 此研擬中興新村各項指標達到設計質量標準,建立一個節能、舒適及安全的 生態城區。本研究之目的有: 一、探討中興新村都市發展。 二、研擬中興新村生態城市都市設計規範性準則。 三、完成中興新村生態城市示範社區都市設計。.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內容.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以中興新村(含內轆地區)都市計畫區為範圍,東以虎山山 脊至觀音山腳為界,西以營盤口與台 3 號道路為界,南以軍功寮溪為界,北 鄰草屯鎮都市計畫為界,面積共約 707 公頃(圖 1-1)。. 圖 1-1 研究範圍位置圖. 2.

(23) 第一章. 緒論. 貳、研究內容 本研究擬根據建研所 2008 年度「都市設計審議結合生態城市概念之研究」 所建立之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指標,研擬中興新村都市設計規範性準則及示範 區都市設計,並將「基地保水」、「生物多樣化」、「綠化」列入考量,供相關 單位參考。.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擬採用的研究方法有: 一、文獻歸納法 本研究蒐集中興新村都市發展及國內外地方型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的 文獻,從而瞭解中興新村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發展。 二、田野調查法 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蒐集中興新村基本資料,包括:都市計畫及再發展 計畫中的定位、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歷史脈絡與人文資源、交通運輸與生 活路徑、都市功能與活動、開放空間與活動體系、都市景觀與特色等資料。 三、個案研究法 蒐集與中興新村相似的生態城市及研究園區之案例,進行有關背景、目 標、技術與管理等項目的調查與分析,從中萃取所需的資訊,以應用於中興 新村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的研擬。 四、深度訪談法 本研究以理論與實務兼顧,針對產、官、學者、中興新村居民及遊客進 行深度訪談或問卷調查,獲取更客觀而廣泛的意見,作為中興新村生態城市 都市設計準則研訂的參考。學者方面以對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及中興新村有 研究、參與、論著發表等之專家學者。官員方面以都市設計、都市計畫交通、 環保等相關之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門之成員;居民意見收集的部分乃以地方里 長為在地居民代表,遊客則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訪談。. 3.

(24)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貳、研究流程. 研究範圍. 研究緣起與目的. 理個 論案 探分 討析. 研究內容與方法確定. 相關理論與上位計畫探討. 個案分析. 基本資料調查分析 現中 況興 調新 查村. ◇. 期中簡報. 深度訪談 都市設計願景與目標 都中 市興 設新 計村. 規範性準則研擬. 示範區都市設計 研究完成. ◇. 期末簡報. 結論與建議. 圖 1-2 中興新村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研究流程圖. 4.

(25) 第二章. 第二章. 理論與個案分析. 理論與個案分析. 第一節. 相關理論. 壹、生態城市相關理論 一、生態城市都市設計 「生態城市」名詞最早則是在 1971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 畫(Man and the Biosphere Species Databases)會議中被提出,並指出建立城市生 態規劃應包含生態保護策略、生態基礎設施、居民的生活標準、文化歷史之 保存及將自然融入城市等五個原則。前蘇聯生態學家 Yanitsky(1984)提出生 態城(Ecopolis)一詞,強調生態結合科技發展模式的觀念,以得到身心與環境 的最大保護。美國生態學家 Register(1987)認為科技對於永續環境經營不見得 是絕對有益的,應逐步回歸自然的法則,提出生態城市具體的建議及對生態 城市建構的想法,從此成為後續生態城市研究與規劃的重要依據。 提出符合生態觀點的都市規劃理論發展,最早可追溯到英國的“田園城 市"運動的先驅者 Ebenezer Howard,其於《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一書中,具體提出住宅分區、綠地、林蔭大道及公共設施配置的配 置原則,對於後續研究「生態城市」觀念者有重要啟蒙作用。McHarg(1969) 則提出都市空間結構(form)應遵循自然法則(natural processes)的論點,並強調 自然生態與土地開發的平衡,成為 20 世紀後環境規劃者重要理念。馬世駿、 王如松(1984)以複合觀點出發研究〝都市化〞後交錯的環境問題,提出〝社 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的概念。黃光宇、陳勇(2002)在『生態城市 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一書中認為:生態城市即為社會-經濟-自然複合共生 系統的全面永續發展。陳瑞鈴、王小璘(2008)提出:生態城市是遵循生態 學原理建立起來的一種社會-經濟-自然複合共生系統、全面持續發展,並以 建立符合本土化、資源高效率運用、師法自然的原則,建立舒適、永續、健 康的理想城市。本研究將以此定義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依據。. 5.

(26)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研究指出(李玉生、何友鋒,2008),生態城市的規劃乃基於生態價值觀 的生態整體規劃設計方法(Methodology of Ecologically Integrated Planning and Design) ,城市生態設計即是將建設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衝擊降至最低,利用 擬自然設計的手法與過程,將人工產物有效的與自然結合。完善的都市生態 系統,將有助於重新審視都市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並能強調技術、生態 與美學的內涵,以落實生態設計的基礎理念。然而傳統設計與生態設計間仍 存在部分差異,故本研究參考 Van der Ryn and Cowan(1996)提出有關傳統城 市設計與生態城市設計之差異(表 2-1),以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表 2-1 生態城市設計與傳統城市設計對照表 問題 能源 材料利用. 汙染 有毒物 生態測算 生態學和 經濟學關 係 設計指標 對生態環 境的敏感 性 對文化環 境的敏感 性. 6. 生態設計 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 或生物能。 循環利用可再生物質,廢物再 利用,易於回收、維修、靈活 可變、持久。 減少到最低限度,廢棄物量、 成份與生態系統的吸收能力相 適應。 非常謹慎使用。 貫穿於專案整個過程的生態影 響測算,從材料提取,到成分 的回收和再利用。 視兩者為統一,長遠眼光。. 傳統設計 消耗自然資本,基本上依賴石油 和核能等不可再生的能源。 過量使用高質量材料,使低質材 料變為有毒、有害物質,遺存在 土壤中或釋放入空氣。 大量、氾濫. 人類和生態系統的健康,生態 經濟學的。 應生物區域不同而有變化,設 計遵從當地的土壤、植物、材 料、文化、氣候、地形,解決 之道來自基地。 尊重與培植地方的傳統識能和 材料,豐富人類的共同財富。. 習慣、舒適,經濟學的。. 普遍使用,從除蟲劑到塗料。 只出於規定要求而做,如環境影 響評價。 視兩者為對立,短期眼光。. 規範化的模式在全球重複使 用,很少考慮地方文化和場所特 徵,摩天大樓從紐約到上海,如 出一轍。 全球文化趨同,損害人類的共同 財富。.

(27) 第二章. 理論與個案分析. 表 2-1 生態城市設計與傳統城市設計對照表(續) 問題 生態設計 傳統設計 生物、文化和 維護生物多樣性與當地相適應 使用標準化的設計,高能耗和 經 濟 的 多 樣 的文化以及經濟支撐。 材料浪費,從而導致生物文化 性 及經濟多樣性的損失。 綜合多個設計學科以及廣泛的 狹窄的專業指向,單一的。 知識基礎 科學,是綜合性的。 綜合多個尺度設計,在大尺度 往往侷限於單一尺度。 空間尺度 上反映了小尺度的影響,或在 小尺度上反映大尺度的影響。 以整體系統為物件,設計旨在 畫地為牢,以人定邊界為限, 整體系統 實現系統內部的完整性和統一 不考慮自然過程的連續性。 性。 與自然合作,儘量利用自然的 設計強加在自然之上,以實現 自然的作用 能動性和自我組織能力。 對自然的控制和狹隘地滿足 人的需要。 潛在的寓義 細胞、機體、生態系統。 機器、產品、零件。 致力於廣泛而開放的討論,人 依賴於專業術語和專家、排斥 可參與性 人都是設計的參與者 公眾的參與。 自然過程和技術是顯露的,設 自然和技術是掩藏的,設計無 學習的類型 計帶我們維持我們的系統。 益於教育。 視 文 化 與 生 態 為 潛 在 的 共 生 視文化與自然為對立物,試圖 對 可 持 續 危 物,不拘泥於表面的措施,而 通過微弱的保護措施來減緩 機的反應 是探索積極地再創人類及生態 事態的惡化,而不追究更深 系統健康的實踐。 的、根本的原因。. (資料來源: Van Der Ryn & Cowan,1996;李玉生、何友鋒, 2008。) (一)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原則 Hough(1984)提出生態城市設計原則,包括過程、經濟的方式、多樣性、 以 家 為 環 境 教 育 的 起 點 、 有 益 環 境 健 全 之 人 類 發 展 。 Van Der Ryn & Cowan(1996,2006)歸納出本土化、參照生態量化資訊、依循自然法則、獎勵 民眾參與及順應自然等五種生態設計原則,作為後續從事於都市設計時之主 要依循。Register (2002)認為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是關乎生活空間,都市設計是 實踐生態城市的具體方法;並指出要改善環境必當抑止〝掠奪式工業生產方. 7.

(28)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式〞的生活價值觀;透過還原自然地、廣設市中心步行區、大眾轉運交通系 統及屋頂花園和水體設置,減緩汽車引起環境惡化的嚴重性,以建立與自然 平衡發展的環境。鞠美廷等(2007)指出在城市整體面應充分尊重自然生態 的前提下,合理的生態城市建設應與自然融合,建立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 融合,以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李玉生、何友鋒(2008)指出生態城市建設 的深層含義是要尊重和維護大自然的多樣性,為生物的多樣性創造良好的繁 衍生息的環境,而城市應充分利用各地的生態條件及差異性來創造有特色的 生態環境。其經彙整相關生態城市設計原則及案例內容後,將生態城市都市 設計發展項目分下列八種項目類型(表 2-2) ,以聚焦都市設計發展的項目, 並予以歸納作為台灣地區發展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原則之參考(表 2-3)。 依表 2-3 所述,生態城市建設時應積極進行空氣、水、土地及交通等多 項改善。林欽榮(1995)指出一個理想的都市實質環境應具備清晰易辨的都 市空間結構、便利交通系統、完整而高效率的公共服務設施,並能反映出城 市的歷史文化與公共價值(林欽榮,1995)。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應以生態學的觀 點為基礎,除基本空間美學外,應以師法自然的觀點,考量資源高效循環使 用、城市設計本土化及綠色交通等多向度思維,以維持人與自然間的均衡發 展及相依共存的關係。 貳、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自 Haeckel(1866)把研究生物和環境關係 的科學稱之為生態學,其後個體生態學逐漸發展到群落生態學,英國生態學 家 Tansley(1935)年提出了生態系統的專業用語,而德國著名的地植物學家 Troll(1939)在利用航照圖中研究東非土地利用問題時提出了「景觀生態學」 一詞(Forman,1986),使這門結合生態學、生物學及地理學的綜合學科,逐 漸受到學者的關注與討論。美國的生態學家 Navch 和 Lieberman(1984)合作出 版《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應用》,可說是第一本景觀生態學專著;Forman 和 Godron(1986)出版《景觀生態學》一書,將景觀生態學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 階段;鄔建國(2004)強調景觀生態學觀點下景觀格局、過程、尺度和等級等. 8.

(29) 第二章. 理論與個案分析. 表 2-2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發展項目表 類型. 內容概述 .朝向最低能源使用策略、提高供給的能源效用並使用替代能源。. 能 源 與 .幫助現有社區避免付出昂貴的購買能源費用,符合能源供應的設 二氧化. 施在建築物未完成前配置於內,提供基地「零排放量」發展更易. 碳. 達成。 .「零排放量」必然是能源政策的一部分。 .生態城市的目標為確認現在與未來水資源的損耗低於氣候給予的 天然補給量。. 水. .確認每個建築單元水資源的永續使用,內容包含住宅、商業用途 和澆灌水及雨水再利用等。 .於建築物和社區鄰里單元中建立高標準的用水效率政策。 .增加地表透水率、降低地表面逕流對土壤損害。. 物 質 材 .確定使用當地資源與能再生利用的材料,並以永續性的觀點考量 料 廢棄物. 當地資源材料使用的承載量。 .廢棄物政策應該被地方特別重視,不論住宅區或商業區都應確實 執行廢棄物的暫置、收集、分類與循環再利用。 .社區間設立高品質及高可及性的交通轉運設施(公車站或其他公 共運輸) 。. 交 通 與 .鼓勵步行與自行車的使用,並以大眾運輸成為主要機動性運輸工 可及性. 具。 .社區的密度、規模和配置與其他設計元素搭配,提高服務的有效 性。 .生態城市應同時提供人與其他生物生存的優質生存環境。. 生 態 與 .單株樹木綠覆範圍或城市綠帶、住宅庭園或大型公園將有助於生 綠帶結 構. 存環境的健康、舒適與生物多樣化。 .應積極推動小型開放空間、私人庭園或屋頂花園大量綠化,將有 助於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及洪水損壞。. 食物. .使用當地生產的食物建立地方特色,減短食物運輸的里程降低機 具能源使用,能降低二氧化碳的產生及降低生態足跡。. 都 市 形 .適當的土地使用混合發展、交通可及性提高、資源回收再生的效 式與土. 率、注重基地生態的自然循環、利用微氣候特徵進行建築配置與. 地使用. 建築設計,以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資料來源:李玉生、何友鋒,2008;本研究整理。). 9.

(30)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表 2-3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原則歸納表 原理. 內容 保留傳統文化與地方特色。. 本土化的設計,突 以地方場所為設計依據,利用設計手法將場所特徵、元素 顯地方特色 與自然環境融合。 建材或植物等在地材料的大量使用。 保護不可再生資源,以避免浪費。 能源高效使用,保 降低資源使用,以提高資源的再利用率。 護自然資源 再生能源的循環利用,以減少能源消耗。 採用及推廣可持續性資源的使用。 讓自然作功,顯露 生態系統的自我循環與自我設計能力。 自然 尊重並保護生態系統的自我演替過程與階段。. (資料來源:李玉生、何友鋒,2008。). 相互關係,建立新的生態範式。今日景觀生態學更結合 GIS、地理遙測技術 及衛星照片等技術,將景觀生態學的應用帶入更廣泛的階段。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探討人類社會和生物科學交互作用的學科 (Hersperger,1994),也可說在一定範圍內之戶外空間及其所包含之有機無 機、有形無形因子及其之間的互動關係所產生之自然效應組合(王小璘, 2001)。景觀生態學主要研究內容可由三方面論述:景觀結構(structure)、景觀 功能(function)及景觀變化(時間序列) (change)。景觀結構主要探討不同景觀要 素之間的空間關係。關注景觀組成單元的類型、多樣性與其空間格局關係, 針對生態體系中的面積、形狀和豐富度,以及能量、物質和生物體的空間分 佈等問題的研究。景觀功能主要探討各種景觀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瞭解 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能量流、物質流和物種流的交換與變動方式。景觀變化 乃指景觀的結構和功能上隨時間變化的過程和原因,景觀生態學的研究重 點,在於尋找人類活動與景觀結構、功能的相互關係的規則,以及分析景觀 特徵並透過景觀異質性(或多樣性)的維持和景觀管理,提出景觀利用管理最 優化方案,以達成環境資源永續理念。. 10.

(31) 第二章. 理論與個案分析. 景觀格局構成要素為嵌塊體(patch)、廊道(corridor)與基質(matrix),因景 觀要素組成的單元類型、數目、分佈與配置方式不同,顯現出景觀格局的差 異。嵌塊體是一個在外觀上與周圍環境明顯不同的非線性地表區域,每一個 嵌塊體的起源都歸因於環境資源在空間上的異質性或鑲嵌分佈的不同。基質 的面積超過現存的任何其他要素的總面積,其他條件如:相對面積、連接度、 動態控制,也是判定基質的重要標準。在山野或鄉村中綠地為景觀的基質, 但在都市中建築及鋪面成為環境中佔最大面積的要素,都市綠地成為破碎且 多孔隙的嵌塊體。在都市未開發時綠地原為景觀的基質,但在開發過程中常 因環境干擾造成基質破碎成為嵌塊體,最後演變成殘存嵌塊體及人為管理的 引入嵌塊體,喪失原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 有別於基質的均質特徵,廊道可視為一個線狀或帶狀的區塊。可依比例 與景觀格局構成差異分為線狀廊道、帶狀廊道與河流廊道。邊緣種和內部種 的多樣性格局是隨廊道寬度不同而變化,寬度 12m 為明顯的閥值,寬度增加 時環境異質性增加,進而造成物種多樣性增加。同時廊道的的邊界具過濾器 的作用,所以邊緣形狀對基質和嵌塊體的相互作用至關重要。都市近郊城鎮 的景觀格局中人造物及天然資源佔地往往面積近似,因而其特徵為:線狀廊 道和網絡不斷增加,而河流廊道卻逐漸減少,基質面積和連接度極小。在近 郊城鎮景觀中自然地貌和開發地貌同時並存,鑲嵌度幾乎達到最大值,景觀 要素類型的豐富度很大,幾乎所有的嵌塊體不是引進嵌塊體就是殘存嵌塊 體;城郊物種的物種性較高,一般而言或許其物種性比自然景觀還大。 有別於郊區的景觀構成,都市景觀的結構和功能如同異養生物一般,不 能利用太陽獲取能量,但需從周圍環境獲得能量。很少動、植物能在都市生 態系統中繁衍,多依賴人類供應食物來源或豢養。寬闊的街區網絡串聯整個 都市景觀,形成許多等大的引進嵌塊體,所有其他的異質嵌塊體及廊道則相 當小。整個都市生態系統基本上都依賴大量輸入動、植物食品,所以都市的 平均淨生產量呈負值。輸入物質包括太陽能、水、燃料、食物、商品和含有 大量污染物的大氣沉降物。輸出物質包括污水、固體廢棄物、水、熱和各種. 11.

(32)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污染物。是故,經由景觀生態學的觀點與手法,提高物種的多樣性與景觀要 素的豐富度,才能保證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建立多種生態系統共存環 境,並與異質的立地條件相適應,將使景觀的總體生產力達到一定水準,並 確保景觀功能的正常發揮,使景觀的穩定性達到一定水準。 Forman & Godron(1986)所提之景觀生態學一般原理(general principle) 能清楚地結合空間中的土地利用型態與生態學原理,並探討其變化原理與機 制,再運用於土地利用之規劃管理,此觀點較能結合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時空 間規劃所關心的面向。因此將 Forman 與 Godron(1986)基於景觀結構、景觀 功能,以及景觀改變的觀點下提出的七個景觀生態學原理分述於下: 一、景觀結構和功能原理(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rinciple): 在景觀尺度上,每一獨立的生態系統(或景觀生態元素)可看作是一寬 廣的嵌塊體、狹窄的廊道或基質。生態學對象在景觀生態元素間是異質分佈 的。景觀生態元素的大小、形狀、數目、類型和結構是反覆變化的,其空間 分佈由景觀結構所決定。 二、生物多樣性原理(biodiversity principle): 景觀異質性程度高,造成嵌塊體及其內部環境的物種減少,同時也增加 了邊緣物種的豐富度。 三、物種流動原理(species flow principle): 景觀結構和物種流動是反饋環中的鏈環。在自然或人類干擾形成的景觀 生態元素中,當干擾區有利於外來種傳播時,會造成敏感物種分佈的減少。 四、養分再分配原理(nutrient redistribution principle): 礦質養分可以經由風、水及動物在景觀中流入和流出。養分、能量能從 景觀的一個生態系統到另一個生態系統重新分配。 五、能量流動原理(energy flow principle):. 12.

(33) 第二章. 理論與個案分析. 空間異質性增加,會使各種景觀生態元素的邊界有更多能量的流動。 六、景觀變化原理(landscape change principle): 適度的干擾往往可建立更多的景觀嵌塊體或廊道,增加景觀的異質性; 當無干擾時,景觀內部則趨於均質性;強烈干擾下,可增加亦可減少異質性。 七、景觀穩定性原理(landscape stability principle): 景觀穩定性起因於景觀干擾的抗性和干擾後復原的能力。. 第二節. 個案分析. 壹、研究園區案例 一、大德研究開發特區 (Daedeok Innopolis) 1973 年韓國政府斥資 30 億韓元成立大德科學城,位於南韓 Daejeon 市 Daedeok 區域,2005 年成立大德研究開發特區,佔地由初期 27.8 平方公里擴 張到 70.4 平方公里,目前有 977 個研究和教育機構,其中 73 個政府研究機構 及六所大學,4 萬位雇員中有 6800 位擁有博士學位,大德因而擁有“博士城 市" 的美譽。該特區發展電氣、電子、信息技術、精密儀器、生物工程、光 學和醫療器械、知識管理和服務以及其他相關行業研發,目前為韓國科學與 技術、經濟和工業發展的象徵。廣納韓國及國際研發機構,提供稅率優惠, 積極建設休閒及文化公共設施,強調環境保育與都市美學建設,以「商業活 動和環境協調並能自給自足的高技術產業核心的複合式城鎮」自許,期望成 為“亞洲矽谷“。茲彙整園區建設內容表如下頁表(表 2-4)。. 表2-4 大德研究開發特區建設內容整理表 土地面積 發展目的. 大德研究開發特區(Daedeok Innopolis) 70.4平方公里 人口數 約 4萬 人 .發展環境、產業、經濟、物流、休閒及居住和諧的自給自足城 市。. 13.

(34)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發展概述. 空間型態. 建設歷程. 相關設施. .積極發展成為東北亞的研發中心(the R & D center)。 .該園區於1973年由韓國政府興建,並於2000年被選為韓國最具 研究成果的區域。 .截至目前園區內共有977個研發單位;2007年員工達為40,338 人。 .集中教學及研究機構於研發區域,並以運輸系統鄰接產業區塊。 .1993年興建城市地標-The Hanbit Tower及Expo Bridge。 .發展世博會(Expo Science park)。 .興建博物館及文化與藝術中心,提供大量綠地等公共休閒設 施,提供藝文活動及體育競賽場地。 園區目前已進行三階段建設: . 1973年韓國政府開始興建大德科學城,其面積 27.8平方公 里、耗資 30萬億韓元。 .延續大德科學城 (Daedeok Science Town)計畫,建設大德區 域為“大德科技谷"(Daedeok Techno Valley)。 .大德科技谷的發展乃成為綜合產業帶,包括大田,天安的 Chngnam島,於青島和五松工業園區忠北道,全州和全羅北道 益山島. .目前擴展大德區域強化研發與產業串聯,成立大德研究開發特 區. .鄰近韓國高等科學技術院(KAIST)、信息與通信大學和忠南 國立大學等學校。 .提外國居民提供國際級的設施,如大田國際學校及已運作了50 年的外國人指定醫院。 .具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且生活機能完備。. (資料來源:http://www.ddinnopolis.or.kr/english/index.php). 圖 2-1 大德研究開發特區範圍圖 (資料來源:http://www.daejeon.go.kr/language/english/ivestdejeon/ optimumplace/innopolis/index.html) 14.

(35) 第二章. 理論與個案分析. 圖 2-2 大德研究開發特區街景相片 (資料來源:http://www.daejeon.go.kr/language/english/ivestdejeon/ optimumplace/innopolis/index.html) 二、北卡三角研究園(Research Triangle Park,簡稱RTP). 該園區位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內由羅利(Raleigh)、達勒姆(Durham) 和教堂山(Chapel Hill)等三座城市所構成之三角區域中,園區土地多都在 Durham的行政區域內。於1959年由北卡州和地方政府、附近的三所著名學府 (杜蘭市的杜克大學、洛麗市的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及教堂山市的北卡羅萊 納大學)和地方的商業機構所建立,為目前國際間最大的研究園區,面積約 2835公頃。主要企業有IBM、美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院(NIEHS)、美國環 境保護署(EPA)及Eisai製藥等超過170家公司及3萬9千名以上的研究僱員。 該園區因界於Raleigh、Durham 及Chapel Hill所構成之三角區域,此三城市分 別各具都市特色,故園區人員於居住上擁有三種不同生活環境的選擇。其中, Raleigh更於2008年被MSNBC等雜誌評選為全美最好的城市、最好的經商城 市、表現最好的城市及經濟看好的城市之一。茲彙整園區建設內容表如下頁 表(表2-5)。. 貳、生態城市案例. 15.

(36)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表2-5 北卡三角研究園區建設內容整理表 北卡三角研究園區(Research Triagle Park,RTP) 土地面積 發展目的. 發展概述. 建設歷程. 相關設施. 社區發展. 2835公頃. 人口數. 約 39,000 人. .資訊科技、生物科技、材料工學、環境衛生、醫藥、化學及通 信業等。 .目前以生物科技及資訊科技產業的研發及生產著名全球。 .成立於1959年為目前國際間最大的研究園區;該園區代表政 府、學術界及商界之間的鐵三角組合。 .成立環境委員會以管理園區內空氣、水、廢棄物及野生動物棲 息地的管理問題。 .成立設計委員會以控制園區內建物外牆、公用設施、標誌、路 面、綠化及其他設施的新建或改建。 .積極建設無障礙居住空間及區內土地充分利用與合理開發。 .管理維護街道設施及提供充足的休憩用地之間的結構。 .提供 2590 公頃的跑步/步行小徑,12 座排球場及 4 座壘球場。 .擁有聯繫鐵路系統,西起杜蘭市,通過卡瑞市,東接洛麗市, 並在研究三角園區內設立兩座車站。 .目前正在園區開發建設占地約10公頃的三角園區捷運中心,內 容包括住宅、商店、辦公樓及會議中心等的複合式區域。 .園區介於 Raleigh、Durham 及 Chapel Hill 三市之三角區域,故 園區人員擁有三種不同生活環境的居住選擇。 .羅利市(Raleigh):位於北卡三角研究園區的東南部,為北卡 第二大城市及最大的學校─北卡州立大學的所在地。人口接近 40 萬。2008 年,Raleigh 被 MSNBC 等雜誌評選為全美最好的 城市、最好的經商城市、表現最好的、經濟看好的城市之一。 .杜爾文市(Durham):位於北卡三角研究園區西北角,為北 卡州最繁榮的城市之一,早期由煙草工業著稱,目前則以杜克 大學而著稱,號稱「醫學之城(City of Medicine)」。 .教堂山市(Chapel Hill) :位於北卡三角研究園區西面,其名字 來源於英國聖公會新希望教堂,這座教堂曾經座落在山頂的十 字路上,並以「南方的天堂」自稱。美國歷史上最早的公立大 學─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簡稱 UNC) ,這裏的居民大多任職 於UNC及其附屬醫院。. (資料來源:http://www.rtp.org/main/index.php?pid=154&sec=1; http://www.nc-asia.com/industry_Big5.html;http://www.rtp.org/main/;本研究整理). 16.

(37) 第二章. 理論與個案分析. 圖 2-3 北卡三角研究園區全區配置示意圖 (資料來源:http://www.rtp.org/main/index.php?pid=179&sec=1;本研究整理). 17.

(38)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本研究係以人口數劃分都市的位階方式,作為國內外案例選擇基準(李玉 生、何友鋒,2008),並參考國外具代表性且為生態城市典範之都市,彙整該 案例的都市設計發展理念、政策與發展建設內容,作為本研究後續之參考基 準。 一、舊金山柏克萊(Berkeley Eco-city) Berkeley是位於美國加州奧克蘭北部舊金山灣的一個城市,於1866年命 名為柏克萊,面積為4590公頃,人口數約10萬人。1975年Register成立「城市 生態學研究會」隨後展開一系列的生態城市建設項目。1980年以整合鄰里項 目為中心,利用太陽能、廢棄物減量等,著手構築「整合的城市建築」,此 為開始建設生態城市之雛形。而後於1987年 Register發表柏克萊為生態城 市,並於1990年於當地召開第一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可見該市在生態城市 的發展歷程中所具有的影響地位。其後非但影響美國對生態農業發展與建構 工業化的生態城市,也影響城市永續發展之理念(陳瑞鈴、王小璘,2008; 李玉生、何友鋒,2008),故被國際認為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典範;茲整理該 市規劃特色於表2-6。. 表2-6 Berkeley Eco-city規劃特色表 Berkeley Eco-city 土地面積. 4590 公頃. 人口數. 約 102,743 人. 都市景觀. 高層建築設計. 交通計畫. .首先規劃交通系統,以步行空間為主要規劃考量,並將建築 物、開放空間與自然環境結合。 .建立自行車與人行步道系統;並設置慢行車道,降低車速。 .利用公共運輸進入街區,以取代汽車通行。 .沿街大量種植果樹。 .建置屋頂咖啡屋或花園以人行天橋作串連,採綠化環境設計. 能源計畫. .採用太陽能設施。. 廢棄物管理 .設置社區堆肥系統。 自然保護. .恢復退化之自然河流. (資料來源:陳瑞鈴、王小璘,2008;李玉生、何友鋒,2008;本研究整理。). 18.

(39) 第二章. 理論與個案分析. 圖 2-4 Berkeley 鳥瞰示意照片 圖 2-5 Berkeley 街道示意照片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資料來源:http://www.ci.berkeley.ca. us/Home.aspx) 二、聖地牙哥 Otay Ranch Otay Ranch是位於美國聖地牙哥南部的新城鎮,面積約9200公頃,人口數 約60,000人,由11個村莊所組成,並圍繞著市鎮中心所建設,將社區導向和 公共交通相結合。茲整理該市規劃特色如下表(表2-7):. 表2-7 Otay Ranch 規劃特色表 Otay Ranch Eco-city 土地面積. 9200 公頃. 人口數. 約 60,000 人. .為減少水資源浪費,大量種植耐旱性植栽,以此建構具特色 都市景觀. 之鄉村景觀。 .推動街道綠化之重點工作,以降低都市環境的溫度。 .發展不同特色的街道設計並串連各街道系統。. 交通計畫. .推動公共交通系統,降低機動車使用率。 .積極推動重點綠化街道,提倡步行及使用自行車運具。. 自然保護. .規劃大面積綠地並保留自然保護區及減少能源消耗。. (資料來源:李玉生、何友鋒,2008;本研究整理。). 19.

(40)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三、澳洲哈利法克斯(Halifax Eco-city) Halifax位於澳洲阿德雷德市內城哈利法克斯街的重工業區,占地2.4公 頃,有300至400戶住家約1000位居民,以住宅為主,商業和社區服務設施次 之的的混合型社區。為澳洲首座生態城市,其規劃設計主要由建設師 Paul F. Downton 及生態活動家 Cherie Hoyle等人主導,生態城市項目不僅涉及社區 和建築的物質環境規劃,而且還涉及社會與經濟架構。分別於1994年獲“國 際生態城市獎",1996年在聯合國人居會議的“城市論壇"中被稱為生態城 市最佳實踐範例。茲整理該市規劃特色於表2-8。. 表2-8 Halifax Eco-city規劃特色表 Halifax Eco-city 土地面積. 2.4 公頃. 人口數. 約 1,000 人. .採方形格網規劃,以不同樣式形塑街廓特色,建置綠色廊道系 統。 .生態環境可承受的條件下,使用適當的材料和空間形式。 都市景觀 .採用綠建材與當地材料設計。 .加強屋頂花園設計,並結合休憩、生產及太陽能集熱功能設計。 .覆土建築設計,社區停車場地下化並結合地面層雨水集水設 備,並以覆土設計規劃地面層花園。 .降低能量消耗,使用可更新能源和發展資源再利用技術。 .中水回收系統與雨水截留設施,大量使用太陽能設施,善用綠 能源計畫 色能源與循環利用。 .規劃腐質物處理系統,供作堆肥材料。 自然保護. .為阻止城市蔓延,劃設永久自然綠帶範圍,限制過度都市開發。. .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建設,提出“社區驅動"的城市特色,建置 民眾參與 社區自助性的開發模式,有效改善早期遭到重工業污染的環 境。. (資料來源:陳瑞鈴、王小璘,2008;李玉生、何友鋒,2008;本研 究整理。) 茲採李玉生、何友鋒(2008)交叉比對台灣現行都市設計審議項目與生 態城市都市設計內容,彙整出生態城市都市設計審議的項目,將其所發展工 作分別為都市景觀、交通計畫、能源計畫、廢棄物管理、自然保育及民眾參. 20.

(41) 第二章. 理論與個案分析. 與制度等六大類型(表 2-9)。依據相關案例資料彙整結果指出,各國生態城 市的建設目標主要朝向人口、土地面積、居民的環保意識、交通規劃、能源 政策、設定環保目標、廢棄物管理及都市計劃與自然資源保育等幾項發展; 本研究依此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圖 2-6 Otay Ranch 範圍及街道示意圖 (資料來源:http://otayranchvillages.org/;本研究整理). 圖 2-7 Halifax 鳥瞰示意照片 (資料來源:http://www.totaltravel. co.uk/travel/north-england/west-york shire/calder-valley/photos). 圖 2-8 Halifax 鳥瞰示意圖 (資料來源:Ruano,2007) 21.

(42)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表 2-9 地方型生態城市之比較表 城市類型 建設項目 類別 人數(萬人) 面積(公頃) 高層建築設計 發展中密度及混合使用 整合城市整體意象 重視建築天際線 建構綠色生態網路,連結藍綠帶 採用當地材料 覆土建築設計 基地周邊綠帶 開放空間綠化 都市景觀 強調人行步道綠化環境 建物垂直綠化 複層植栽 強化公園特色 形塑街廓特色 保留地方特色 樹種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 沿街種植果樹 屋頂咖啡屋或花園 建構公共運輸系統 慢行車道 交通計畫 自行車道 行人空間 停車場地下化 雨水截留設備 太陽能設施 能源計畫 使用可更新能源 發展資源再利用技術 廢棄物管理 社區堆肥系統 劃設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育 劃設永久自然綠帶範圍 恢復退化之自然河流 民眾參與制度. 國外城市 Berkely Otay 10,000 60,000 4600 9200 ˇ ˇ. (資料來源:李玉生、何友鋒,2008。) 22. Halifax 1000 2.4.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43) 第三章. 上位計畫、相關計畫分析及未來發展定位. 第三章 上位計畫、相關計畫分析及未來發展定位 第一節. 上位計畫分析. 本章節藉由探討相關上位計畫,作為研擬中興新村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 則時之依循。其上位計畫包含「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台灣中部區域計 畫」 、 「中華民國 98 年國家建設計畫」及「南投縣綜合發展計畫-南投市發展 綱要計畫」,分述說明如下:. 壹、上位計畫內容說明. 一、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行政院經建會,1978) 本計畫是目標性、指導性的長期計畫。主要藉以土地使用、經濟、社會、 國防與文化等五大建設,以「促進人口與經濟活動的合理分配」、「創造優 質生活、提高生活品質與改善工作環境」及「適度資源保育與開發」為總目 標,分述如下: (一)促進人口與經濟活動的合理分配 加強促進區域間之經濟發展,各區域內部都市體系之建立,發展完整、 便捷的運輸通訊系統,使其有效達到目標,以促使人口分佈的合理化。 (二)創造優質生活、提高生活品質與改善工作環境 使住宅與公共設施的合理化分佈與供應,平衡都市與農村間的發展,以 減少城鄉差距,提高生活與工作環境的品質及數量,達到服務水準的合理性, 並增加公害防治宣導教育、景觀遊憩設施的設置與改進,以增進整體環境品 質。 (三)適度資源保育與開發 重視土地資源、水資源及社會史蹟文物的各項保育,並適度開發與合理. 23.

(44) 生態城市都市設計準則應用之研究 分配,以求整體環境的永續性發展。 二、台灣中部區域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台灣省政府,1996) 該計畫年期係以民國 85 年為計畫目標年,現為考量未來發展及各重大建 設時程,配合國土綜合開發計畫的修訂,遂將中部區域計畫(第一次通盤檢 討)之計畫目標年延長至民國 100 年。 中部區域計畫乃以苗栗縣、南投縣、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 等六個行政轄區所構成,主要以上述六個縣市範圍,依其各中心都市之發展 特色及強度,將其範圍內劃分為 13 個地方生活圈,中興新村計畫區地則屬南 投共同發展圈內。南投縣的產業發展重點依次為水電煤氣業、社會服務業等 基礎產業及礦業、製造業、營造業、商業、運輸業、工商業服務業等非基礎 產業,與中興新村昔日為省府行政中心的發展目標不同。時空變異,中興新 村已逐漸卸下省政府行政樞紐的角色,現今因中興新村環境優美、公園綠地 甚多,假日眾多遊客前往休憩,未來可將中興新村與週邊遊憩據點併入考量, 提供居民及鄰近縣市居民休憩活動的場所。南投共同發展圈的計畫中,未來 除強化內部各項都市機能的多元化外,更以能自給自足為首要原則,發展以 建立共同發展圈為主的聯外道路系統,並積極開發觀光遊憩等各項資源,與 中興新村早期花園城市規劃的構想不謀而合。 三、南投縣綜合發展計畫-南投市發展綱要計畫(內政部營建署,2002) 本計畫年期配合行政院災後重建計畫綱領及南投縣綜合發展計畫,計畫 推動時間定為民國 90 至 102 年。南投市擁有良好之自然環境資源及豐富的觀 光遊憩資源,配合環境改善計畫,整合南崗工業區之產業與南投縣治所在地 等優勢條件,將南投市未來發展定位為「政治、休閒、學術及科技產業發展 中心」 。計畫中強調:中興新村為南投市之人文性質遊憩資源及省政府行政中 心之所在地,因具田園都市之特色,宜再強化其全市之都市設計,使成為具 特殊風格之都市。 四、中華民國 98 年國家建設計畫(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 24.

數據

圖 2-2 大德研究開發特區街景相片
圖 2-3 北卡三角研究園區全區配置示意圖
表 2-9 地方型生態城市之比較表
圖 4-4 中興新村水文系統示意圖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Zhang, “A flexible new technique for camera calibration,” IEEE Tran- sca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theory, to study what may affect people to join the army force and the intention to enlist oneself in military force.. We

Based on the insertion of redundant wire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lock skew in a clock tree, an efficient OPE-aware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repair the zero-skew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duct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how to use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 to process the response of a 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