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挪威的驕傲:國民樂派作家葛利格

第一節 生平紀事

十九世紀晚期是挪威浪漫民族主義復興的巔峰時刻,促進了各種藝術的蓬勃發 展,而其中的靈魂人物葛利格葛利格,透過音樂帶領人民邁向國際,是挪威站上世界 舞台最重要的領導者。

葛利格出生於挪威卑爾根(Bergen)富裕家庭,葛利格的父親亞力山大(Alexander Grieg, 1806-1875)不僅是成功的生意人,亦是廣受尊敬的駐英國領事;母親潔西娜 (Gesine Judith Hagerup, 1814-1875)出身卑爾根望族,是當地知名的鋼琴家。六歲開始,

葛利格接受母親的鋼琴訓練,學習莫札特、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蕭 邦(Fredric Chopin, 1810-1849)等作品,並時常在家庭音樂會表演。1858 年,提琴名家 布爾獲邀拜訪葛利格家族,當他聽完小葛利格的演出後,認為他極具潛力,推薦其前 往著名的萊比錫音樂院(Leipzig Academy of Music)就讀。從 1858 年到 1862 年畢業,葛 利格在萊比錫接受專業的音樂教育,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就學期間,葛利格的鋼 琴老師為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的朋友溫則爾(E. F. Wenzel, 1808-1880) ,他 的指導,使葛利格學習到舒曼音樂的精粹,並深受影響。創作方面,葛利格跟隨萊內 克(Carl Reinecke, 1824-1910)學習作曲,造就日後他對傳統創作手法的應用自如。

於萊比錫求學時,葛利格接觸到廣泛的當代音樂,包涵克拉拉(Clara Schumann, 1819-1896)演奏舒曼的鋼琴協奏曲、華格納歌劇《唐懷瑟》(Tannhäuser)等音樂,他認 為聆聽當代一流音樂家的作品,彌補了學校授課的不足,浸淫在眾多名家的創新裡,

葛利格也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創作風格,預備將來大顯身手。1863 年,葛利格搬到北歐 音樂文化重心哥本哈根,在那裡,他開始以音樂創作積極響應挪威民族復興運動。

1864 年夏天,葛利格與布爾再次相遇,接觸到大量挪威傳統文化,尤其是以傳統 樂器哈丹格提琴演奏的各類鄉村舞曲,成為往後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這對一生的摯 友,透過音樂表達對家園堅信的意念。1864 到 1865 年間,葛利格在哥本哈根認識了愛 國鬥士諾德拉克(Rikard Nordraak, 1842-1866)。身為挪威國歌的創作者,諾德拉克受到 各界愛國主義者的支持,更有許多人期待他能成為挪威音樂學派的代表,而諾德拉克 與葛利格集結志同道合的音樂家,一同創辦了「尤特比音樂協會」(Euterpe Music Society),其目的為推廣民族音樂並促進北歐音樂發展,另外也提供表演機會給作曲家

(Sørgemarsj over Rikard Nordraak),在寫給諾德拉克父親的信中,葛利格提到諾德拉克 對整個挪威文化的影響,以及自己決定繼承朋友遺志的決心:他的理想與目標就是我                                                                                                                

13 Edvard Grieg, Diaries, Articles, Speeches, ed. and trans. Finn Benestad and William H.

Halvorson (Columbus, OH: Peer Gynt Press, 2001), 246.

的理想與目標,請不要以為他所追求的目標會被遺忘,將他少數卻偉大的作品帶給人 們,是我的重大使命,這些將獲得挪威人民的認同,並從中繼續發揚光大。14諾德拉 克的死使葛利格更確信自己當走的路,他在推廣音樂的努力使挪威人民看到更多的希 望,他的成功也使更多後輩音樂家進入國民樂派,跟隨他的腳步為祖國發聲。

在哥本哈根的三年中,葛利格除了認識音樂上志同道合的夥伴外,也遇見了自己 的堂妹-著名聲樂家妮娜・海格娃(Nina Hagerup, 1845-1935),很快便墜入情網,並創 作許多優美的歌曲獻給她,包涵《六首歌曲》(Seks Digte, op.4)、《心的旋律》(Hjertets

melodier, op.5)、《浪漫曲與敘事曲》(Romancer og ballader, op.9)等作品。1866年,葛

利格與妮娜定居挪威首都,兩人於隔年結婚,成立了挪威音樂學院並擔任樂團指揮,

展開繁忙的生活。葛利格這時期的作曲風格,已找到自己的方向,脫離德國式作曲 法,他將挪威傳統音樂與結構,融入自己的音樂裡,並以此信念完成《第二號鋼琴與 小提琴奏鳴曲》(Sonata for Piano and violin No.2 in G Major, op.13)。1868年葛利格完成 了《A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16),受到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贊賞並鼓勵他持續創作,直到今日,這首作品不僅是葛利格創作中最著名的

14 John Horton, Grieg (London: Dent, 1979), 23-4.

葛利格接受易卜生的邀請,為戲劇《皮爾金》(Peer Gynt)配樂,1876年的首演受到熱烈 迴響,至此以後,葛利格成功擄獲挪威人民的心,奠定崇高的地位。同年,葛利格應 邀德國參觀新建成的拜魯特節慶劇院(Bayreuth Festspielhaus),欣賞完華格納歌劇《尼 貝龍根的指環》(Ring des Nibelungen)後大受啓發、推崇備至,並決定將華格納歌劇中 的想法理念,融入自己的創作中。1877年開始,葛利格每年都在哈丹格峽灣(Hadanger Fjord)的羅夫特斯(Lofthus)度過夏天,當地的風俗民情、民謠舞蹈皆是他創作靈感的泉 源,在此完成大提琴奏鳴曲(Cello Sonata in A minor, op.36)。

1880年春天,葛利格接下最後一件國家委任的工作,成為卑爾根管絃樂團(Bergen Harmonic Society, 1880-1882)的指揮,至此之後,葛利格將工作中心放在音樂創作上。

1885年,葛利格在挪威的特洛豪根(Troldhaugen)築起美麗的家園,過著平靜安穩的生 活,當地風光也帶給他許多音樂靈感。他仍然接受國外邀請到歐洲各地巡迴演奏,使 他的名聲遍及歐洲與挪威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1886年他獲邀至德國旅行演出,並與小提琴家布洛茲基(Adolf Brodsky, 1851-1929)、作曲家戴里厄斯(Frederick Delius, 1862-1934)結為知己,並於1888年與柴可夫斯 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在德國見面。這段時間內,葛利格獲得眾多殊 榮,包括自1874年起,挪威政府每年提供藝術家獎金資助創作;1894年英國劍橋大學 頒贈音樂博士學位;1906年牛津大學授與榮譽博士學位。另外,法國、瑞典等國的藝 術學院也頒發榮譽獎章,而其中的最高榮譽應是將葛利格的肖像,放置於萊比錫布商 大夏音樂廳中,以紀念他一生為音樂藝術的努力。1900年起,葛利格健康已逐漸惡 化,1906年抱病巡迴演出體力耗盡,1907年九月病逝貝爾根醫院,享年六十四歲。挪 威政府為葛利格舉行國葬,對一生愛國全心奉獻的他,表示最大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