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字的選用是文學界的重要議題,以丹麥語為基礎的「國家文字」(Riksmål/ Language of the kingdom)與富含挪威傳統方言的「國族文字」(Landsmål/ Language of the land)各自 擁有一片天;1同時,眾多熱血沸騰的音樂家號召志同道合的友人,透過採集民謠、研 究傳統舞曲,將這些傳統素材融入自己的創作中,以音樂發揚挪威傳統文化。當文學 與音樂結合,最直接的產物便是歌曲,加上民謠的復興,歌曲創作成為推廣民俗風情 最直接的方法。

受到提琴家布爾(Ole Bull, 1810-1880)與諾德拉克(Rikard Nordraak, 1842-1866)的鼓 勵,2 葛利格決定以音樂宣揚國情,經過漫長持續的努力,終於帶領挪威站上世界的舞 台,於其有生之年看到音樂結出的甜美果實,是這位「挪威民族樂派之父」最感欣慰 的事情。葛利格創作的樂曲種類甚廣,雖然管弦樂作品《皮爾金組曲》(Peer Gynt)與

《A 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16)是多數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

他的鋼琴小品與歌曲乃是挪威音樂最珍貴的瑰寶。在作品中,葛利格廣泛使用傳統音 樂元素,無論是民謠或鄉村舞曲皆成為作品中的精神,大量的創作與歲月的歷練造就

                                                                                                               

1 挪威書寫文字的發展請參考第 9 頁。

2布爾與諾德拉克皆為挪威民族樂派先驅,從第12 頁開始有兩位音樂家相關介紹。  

他獨具特色的創作語法,精緻流暢的旋律以豐富的和聲變化支持著樂句脈動,乍聽之 下感受到優美旋律的強力吸引,細聽則陶醉於豐富的音樂色彩之中。

挪威語本身富含歌唱性,是葛利格旋律創作的靈感來源,並以節奏安排展現詩詞 輕重音,貼近語言本身的律動。挪威詩詞的韻律感明確,民謠風格的作品押韻格外工 整,當葛利格運用這些詩詞時,多以詩節式(Strophic Form)譜曲,雖然主要旋律重復多 次,但透過模進(Sequence)展現不同的音程變化使旋律曲調稍有不同,提供多層次的聲 響,使旋律能符合詩詞韻律也不顯得單調,是他最常用的創作手法。葛利格對作品的 呈現要求甚高,手稿上大量的修改記號,最終呈現的樂譜,總是更貼近語韻和故事情 節,這樣幾近苛求的唯美要求,是作曲家費盡心思,以生命燃燒出來的成果。當時,

葛利格經常帶著聲樂家妻子妮娜(Nina Hagerup, 1845-1935),到處發表自創歌曲,琴聲 與歌聲相映,挪威民族的精神隨著音樂,一步步走向國際。

本篇論文的主題《山中少女》(Haugtussa, op.67)是葛利格自認為最好的聲樂作 品,不但是他唯一的聯篇歌曲,亦是挪威藝術歌曲的最佳代表作,雖然目前礙於語言 隔閡而無法廣為流傳,期待有一天挪威藝術歌曲得以和德、法藝術歌曲一樣,廣受世 人喜愛。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示,僅有本身為挪威血統的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生克麗絲汀森(Cheryl Ann Christensen, 1963-)所撰寫的論文研究提供全面性的介紹,這唯一的英文全本介紹,成 為本論文原始故事的主要參考來全。

相較而言,音樂作品的資料倒是非常豐富,雖然大部份多為挪威文,但英文的相 關研究也不少,只要介紹到葛利格作品的相關書籍多少都有提及《山中少女》。樂譜 的購買也非常方便、選擇性很多,而音樂影音資料也相當豐富,透過網路搜尋,筆者

找到五個以上的演唱版本,多為挪威歌者或擁有北歐背景的演唱家,對筆者咬字發音 與演唱詮釋有很多的幫助。至於挪威語發音方法,筆者在美國時找了挪威語機構,學 習發音規則和詩詞朗誦。挪威語言發音規則與德文相似,僅有幾個特殊發音需多加練 習,目前市面上有販售逐字翻譯與國際拼音(IPA)書籍,可透過網路購買並查詢發音規 則,幫助歌者練習。3

閱讀《山中少女》相關書籍後,筆者希望能透過本篇論文的介紹,將這部作品分 享給更多人,如能學習歌曲演唱,更能體會葛利格的用心,感受到葛利格創作時的各 種想法,極盡心思將詩詞內容以最完善的面容呈現在世人眼前,也能一窺北歐神話傳 說風情,一舉數得。有機會將音樂與詩詞融合如此巧妙的作品設為研究曲目,是筆者 的一大福氣。

                                                                                                               

3 國際拼音請參見書目中 Bradley Ellingboe 的創作,發音學習網站可參考

http://norsk.rkevin.com/learn-the-norwegian-alphabets-and-pronunciation/

第二節 論文架構與研究範圍

本篇論文架構分為六個章節,從緖論開始,簡介筆者對本篇論文的想法與實作方 式。第二個章由時代背景開頭,介紹民族意識促進藝術的復興,以民歌發展為主軸,

探討文學與音樂的相互關係,沿著挪威音樂發展脈絡依序介紹重要音樂貢獻者,這群 音樂家是革命的熱血先驅,他們對祖國深切的關愛撥動了葛利格的心絃,成為他的榜 樣。接下來的章節將重點放在葛利格,描述葛利格從學習階段發展為民族音樂之父的 漫長道路,且進一步介紹音樂創作手法與歌曲特色,為之後的歌曲分析預備。

第四章介紹甘伯格與他的代表作品《山中少女》,此作品涵蓋了他的人生哲學,

透過故事情節與角色人物,撻伐當時社會弊病並抒發心中想法,其中神祕的民間傳 說,加上生動的風景描繪與奇幻內容,成為許多音樂家的靈感來源,也是挪威人民睡 前的枕邊故事。本章第二節以克麗絲汀森的英文論文,為提供故事情節的主要資源,

雖盡量搜集補充資料,輾轉翻譯必然與甘伯格原始內容有所出入,然筆者用意僅為提 供整體性故事大綱,使讀者能掌握情節脈絡,欣賞聯篇歌曲時能更快領會音樂的意涵 與截取的歌詞內容。章節的最後,說明葛利格與《山中少女》相遇的經過與創作歷 程,作曲家對此部詩集一見鍾情,熱情的推薦給親朋好友也決定親自譜曲,經過長年 的思考與修改,最後呈現的八首曲子為藝術歌曲界增添一道美麗的彩虹。

此部作品的歌詞中譯,由本校翻譯所博士生王年愷協助,參考德、英各版本翻譯 後,盡量接近原文含義呈現。本作品的標題“Haugtussa”原為形容陰陽眼女孩,帶有貶 意,最常見的英譯為“Mountain Maiden”,大陸翻譯為「山神少女」,而台灣影音資料 則使用「牧羊女」為名,雖然符合女主角維絲拉默依的工作性質,卻喪失了原始意

涵。筆者與王年愷討論後,最後決定先以「山中少女」為翻譯名稱,未來如果有更適 合的名稱再做修改。

由於國內並沒有《山中少女》的歌詞中譯,筆者協同王年愷研究各版本歌詞翻 譯,發覺無論是英譯還是德譯版本,每位譯者強調的重點與呈現法相去甚遠,因此決 定先以逐字翻譯為基礎,再修飾呈現,應該是全台第一次呈現《山中少女》中譯本。

八首作品中最困難的考驗是第六首《羔羊之舞》(Killingdans),此詩為文字遊戲組合,

透過不帶有特別意義的複合文字模擬小羔羊玩樂的神情,所有翻譯的資料中,幾乎每 個版本都以不同角度看待此詩,王年愷最後以疊字刻畫小羔羊的嬉戲模樣,運用狀聲 詞呈現韻律精華,可見其用心。

第五章就整部《山中少女》做歌曲分析和演唱詮釋,主要透過歌詞賞析、動機變 化、和聲進行、鋼琴伴奏等方向,探究葛利格使用的創作手法,利用這些分析結果統 合出演唱詮釋的注意事項,提供演唱者琢磨研究的參考。這些分析整理的結果成為第 六章的結論基礎,作品中統整出來的各種音樂手法,代表著葛利格慣用的創作習慣,

其細膩的呈現是他對歌曲獻上的最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