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旨在於探討產業園區之生態效率,期望產業園區能朝向永續發 展,文獻回顧主要分為下列幾個部分:第一部分將整理生態效率之定義,

了解過去生態效率的應用範疇及其評估方式。第二部分則整理生態產業園 區之發展歷程,並針對國內生態產業園區之發展與實施策略進行回顧。第 三部分則整理產業園區生態效率之相關指標與評估方法,以作為後續變數 之參考。第四部分針對過去應用資料包絡分析法於區域研究相關文獻進行 統整,歸納出相關研究的投入產出項,並回顧國內外目前透過 DEA-Tobit 模型評估生態效率之內容與本研究之相關性。

第一節 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

一、 發展背景

環顧當今全球產業發展趨勢,自 1992 年里約熱內盧全球高峰會,各國 決議以「二十一世界議程(Agenda 21)」作為全球發展的行動綱領以來,各 界皆以「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為主要目標發展,其為一種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需求的發展模式(WCED, 1987),如 圖 3 所示,顯示了永續發展的三大基本層面-經濟、環境與社會(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Social)之間的關聯性,也就是三重盈餘(Triple Bottom Line) 的概念。而將永續發展的概念應用在產業管理中,即形成了講求經濟與環 境雙贏的「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3 永續發展三個面向的關聯性(經濟部工業局,2001:2-4) 生態效率一詞起於 1990 年,由瑞士學者 Stefan Schaltegger 與 Andreas Sturm 所提出的。嗣後,1992 年 WBCSD 的前身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CSD),其創始人 Stephan Schmidheiny 在其著作〈改變的經營之道(Changing Course) 〉中將「產業為 環境破壞的原因」的理念轉變為「產業為永續發展的關鍵」,且本書中形成 一個概念「藉由結合環境績效及經濟績效的改善,來表達企業身處於永續 發展的挑戰之中,仍能掌握商機與優勢,並獲取利潤」,而這個概念成為生 態效率的濫觴(經濟部工業局,2001)。

二、 定義及內涵

「Eco-efficiency」一字,係由 Economical 及 Ecological 兩字之字 首”Eco-”,與”Efficiency”一字組合而成,有兼顧生態與經濟兩方面之意涵。

在中譯的部份,過去的文獻將其譯為生態效率(周加宗,2000)、生態效益(經 濟部工業局,2001;施心皓、胡憲倫、鍾啟賢,2003)、自然環境效率(鄒 克萬、郭幸福、柯佩婷,2010)、經濟/生態效率(李哲宇,2011;劉小蘭,

2012) 等 不 同 漢 譯 。 是 以 ”Eco-” 可 代 表 經 濟 、 生 態 或 環 境 等 面 向 ; 且”Efficiency”為經濟學中效率的意義,已具「經濟」意義,故本研究認為 不需在漢譯的字面上再次強調經濟的意義,只需就「環境」或「生態」中 擇一命名。

另「效率」與「效益」兩者有所差異,Eco-efficiency 所強調的是自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資源的使用效率,而非效果與利益(王秋森,2012),係為有效率的使用自 然資源或生態資源,以滿足人類需求,亦創造更多的福利,但使用較少的 資源(劉小蘭,2012)。因此,本研究認為以「生態效率」作為 Eco-efficiency 之漢譯較為合宜。

在 WBCSD 的積極推動之下,生態效率的發展概念逐漸成形,其為一 種管理哲學,鼓勵企業尋求經濟利潤時與環境改善中的平衡。WBCSD 將 其定義為「生態效率的達成,須在提供價格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和服務,以 滿足人們需求、提高生活品質的同時,在商品和服務的整個生命週期內將 其對環境的衝擊及天然資源的耗用,逐漸減少到地球能負荷的程度。」而 根 據 上 述 定 義 , WBCSD 認 為 生 態 效 率 可 透 過 以 下 七 項 要 素 來 實 現 (WBCSD, 2006;經濟部工業局,2001):

1.減少原料密度(material intensity)。

2.減少能源密集度(energy intensity)。

3.減少有毒物的擴散。

4.提高可回收性。

5.使再生能源達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6.延長產品的耐久性。

7.提高服務密集度(service intensity)。

近年來,國際組織及各大企業公司開始重視生態效率的概念,並依照 其觀點給予生態效率不同的定義,例如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對生態效率的定義為

「生態效益係說明『為了符合人類需求而使用生態資源的效率』,可視為是 產出與投入的比值,產出即是指一個公司、產業或經濟體整體所提供的產 品及服務之價值;而投入即是指一個公司、產業或經濟體的環境壓力之總 和。」(OECD, 1998)而歐洲環境組織(The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EEA)則將其定義為使用更少的資源來創造更多的福利。綜合上述,生態效 率基本概念為「以較少的投入來創造更多的意欲產出,並在其生產過程中,

盡可能地去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及自然資源的消耗。」

為了落實生態效率之理念,並量化目標,WBCSD 在 1998 年進一步發 展出生態效率指標(eco-efficiency indicator),將生態效率從企業角度的經營 理念轉化為可量測的評估方式,用以評估企業的環境績效,可以下列一個 簡單的通式表現生態效率指標架構:

生態效率比值 = 產品或服務之價值 對環境之衝擊

價值可表示成:產能、產量、總營業額、獲利率等。

負荷可表示成:總耗能、總耗原料能、總耗水、溫室效應氣體排放 總量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外,為了提升產業生態效率,參考先進國家之推動策略,係由綠能 科技帶動生態創新(Eco-innovation)技術,將透過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競爭 力(經濟部能源局,2014)。生態創新意即「在原有創新的定義上,再加上 有助永續發展的條件,必須同時創造利潤以及減少環境負荷」(龔東慶,

2014)。故產業可透過創新技術的發展,改進原本之商品、服務、程序或組 織,減少資源消耗,並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環境衝擊,進而提升生態效率。

三、 應用範疇

生態效率的理念發展至今,已被產業界廣泛接受,其理論與實務也在 WBCSD 的推廣趨向成熟。早期,生態效率多應用於單一企業,主要仍是 公司內部管理上的使用,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理念。在 WBCSD 網站中即 有許多跨國企業的生態效率計畫報告,企業針對其生態效率進行評估報告,

並設立計畫目標,不僅能改善資源生產力,更可彰顯企業對永續發展的企 業責任。國內而言,經濟部工業局(2001)在〈生態效益-主導 21 世紀的經營 理念〉報告中提出生態效率的理念後,積極推動各項生態效率相關政策,

如推廣企業進行內部生態效率評估,並撰寫企業社會責任 CSR 報告書。

由於生態效率是屬於一種水平的比較,故其應用範疇相當廣泛,不侷 限於如前述之單一廠房或企業的微觀層面,也逐漸拓展至宏觀層面,如區 域發展、跨產業、住宅發展、運輸、各部門和國家政府等層面 (經濟部工 業局,2001;施心皓,2003;劉小蘭,2012;Kharel et al., 2008)。

在區域發展方面,生態效率的評估對象可應用於區域內資源的分配、

產業產值和環境總體的關係(劉小蘭,2012),如 OECD(2002)將生態效率在 不同規模大小的國家中,衡量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壓力。而 Bing Zhang 等人(2008)因中國近年經濟發展快速,各省經濟、產業、自然環境差異甚 大,故從生態效率中進行比較,研究各省人均 GDP 的高低與生態效率之關 聯,並針對各省提出政策改進方向。

而在產業方面,產業活動所產生的經濟產值,常與環境影響成抵換關 係,在相關的研究當中,從不同期間的評估,顯示出生態效率為一種有效 的管理工具,能確實降低碳排放或其他廢棄物之排放量(Kharel et al., 2008;

Charmondusit et al., 2011)。另外可透過政府管制的方式,例如制定污染稅、

推動自願減碳計畫、消除不正當補貼等政策,使生產量減少的同時也減少 溫室氣體、硫化物等污染物之排放,促進生態效率之推展(WBCSD, 2006;

Van Caneghem, Block, Van Hooste and Vandecasteele, 2010)。國內郭振雄等 人(2014)以臺灣工業部門 14 個產業為研究對象,研究顯示當政府或社會賦 予廠商減少排碳量的責任時,可使廠商在生產時,將排放廢棄物的環境成 本納入考量項目之一,有助於提升生態效率。

結合區域發展及產業,對生態產業園區而言,生態效率更是發展生態 產業園區及綠色消費之關鍵與挑戰(Chiu, Ward and Massard, 2009)。當將生 態效率的概念應用於工業環境管理系統中,微觀及宏觀層面須並行,鼓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企業進行生態效率的評估,並以此生態效率值作為政府管理機構人員管理 之參考(Charmondusit et al., 2011)。

此外,生態效率的評估亦有以時間縱斷面的角度進行比較,透過不同 時間的生態效率,可以檢視這段期間所推動的策略之成效。例如 Kharel 等 人(2008)評估尼泊爾鋼鐵工業在 2001 至 2005 年的生態效率,研究結果顯 示生態效率逐年提升,證明在此期間所推動的餘熱回收機制,有助於鋼鐵 工業減少廢棄物的排放。而用在宏觀層面的區域生態效率研究當中,楊斌 (2009)對中國 2000-2006 年區域生態效率進行評估,研究結果顯示在此期間,

整體生態效率呈現一定的下降趨勢。故可從生態效率在時間上的變化,分 析生態化策略推動之成效。

四、 政府在生態效率中扮演的角色

為達到永續發展,政府推動各項產業生態化政策,不論從產業面或者 區域面施行,皆有助於提升生態效率。Kharel 等人(2008)在評估尼泊爾鋼 鐵工業中,認為政府實施碳稅等節能減碳政策,有助於生態效率之提升。

而郭振雄等人(2014)針對我國工業部門 14 個產業進行研究,發現當政府或 社會賦予廠商 CO2減量的責任時,會使得廠商在追求意欲產出最大的同時,

亦兼顧碳排放(非意欲產出)及生產投入的極小,因而提高生態效率的水準,

但廠商因此而造成意欲產出的減少或其面對的機會成本過高,仍是一個值 得探究的問題。

從過去的文獻可知,兼顧經濟與環保的生態效率理念,已從企業概念 逐漸發展至政策理念的主流意識之一,政府推動產業生態化政策包括補貼 與管制措施的改革、生態稅、教育、監測與評估等政策(經濟部工業局,2001)。

然也並非所有產業透過政府之生態化政策,皆能明顯的提升生態效率,應 視不同產業或區域進行政策檢討(郭振雄等人,20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五、 生態效率的評估方式

為能實現生態效率之具體意義,將生態效率中環境相關資訊轉化為量 化資料進行分析實有必要,後在 WBCSD 的推廣之下,發展出一套從財務

為能實現生態效率之具體意義,將生態效率中環境相關資訊轉化為量 化資料進行分析實有必要,後在 WBCSD 的推廣之下,發展出一套從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