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態村之意涵與組構要件

第三章、 相關計劃與案例分析

第三節 生態村之意涵與組構要件

生態村(Eco-Village)這名詞的使用則於 1990 年為德國(Margrit Kennedy) 與丹麥(S. Tennessee)對應舊有聚落與建築之生態化生活所發展出的系統,永 續社區(Sustainable Community)部分,則與永續都市(Sustainable Urbanism) 之課題共同討論,綜合國際上彙整所謂生態村之定義如下: Farm、Center of Regeneration等,透過農業 與農莊生活形態,達成生態村意涵。

稱謂:都市生態學(Urban Ecology)、生態村 (Eco-Village)

稱謂:(Eco-Village / Sustainable Community) 在德國與丹麥,有兩種截然不同之模式對

Eco-Village之實行項目:

1. Social部分:眾人決策模式、健康 之心靈生活、整合照顧系統 2. Ecological:綠色生活循環模式、

再生能源、生態建築、有機生態 循環

3. Cultural-Spiritual:人文、歷史與 宗教、自然作息、社群鼓勵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3-3.2 各國對生態社區之定義與實行項目(續)

國家 定 義 實行項目

加拿大 稱謂:生態社區(Eco-Community)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al Infrastructure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Economic Infrastructure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日本

3-3-2 生態社區之必要組構要件(Eco-Community Scopes)

若以「生態村整體」面向來分析其定義,即建立安全、健康、有地方 特色的生態村落;透過民眾參與,落實社區自治;社區資源(包括實質環 境資源、文化資產及經濟資源)永續利用;社區多樣性(包括生物多樣性、

文化多樣性)永續發展;「減量、再使用、回收」(Reduce, Reuse, Recycle)

3R 政策落實;與綠色消費之概念等可稱之為生態村。

產業與居民參與等項目。

4.健康 (Health)

永續的重要目標之一,為整體生態與居住環境之健康,因此健 康環境應包含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全兩部分,因此村落人文環境與信 仰、分享等制度之建立,為除基本之物理舒適、化學物質與微生物 外,另一需考量之要因。另外針對SARS、禽流感等猛烈病毒之侵襲,

生態社區之環境亦應具備有相對應之拮抗機制,以確保社區公眾之 健康安全 。連帶影響科目為社區系統、公共空間部分、公共產業等,

以及整體介面處理與緊急對應系統。

5.循環 (Circulation)

能源循環、資源循環(氣、水、物)與生態循環(綠、生物)

部分為整體區域循環系統必需考量之要因,循環體系之架構應以內 部循環之完成率為主要評斷,而對應之Input 與 Output 部分,則以 低地球環境影響程度為依歸,甚至以不影響環境為主要目標。整體 循環體系連帶影響科目為社區系統、再生能源與資源內循環、公共 空間部分、公共產業等

6.效率 (Efficiency)

在此所定義之「效率」,消極方面指能源與資源之節約、高效率 運轉等項目,但更應轉向積極評斷,亦即從整體區域內之自給自足 率為效率之出發點,包括消耗之能源、交通、資源(水、食、物件 等),對應從外而內以及從內而外之循環效率。並應評量人體健康之 潛在影響。

7.學習 (Learning)

整體區域作為永續示範之教育意涵,即為「學習」的積極目標,

並透過學習的潛移默化,將整體之居住文明,轉型成永續文明,進 而推廣。

8.網路社區(Tele-Community)

網際網路與電訊科技為明日社區必需之要項,特此提出單項作 為考量,透過數位化的傳遞與快速展現,積極降低能源消耗與資源 浪費,連帶影響生活形態,逐步朝向「綠色矽島」的願景。

City of human scale and urbanity City of

qualified density

City of minimised

land consumption

City with public space for

everyday life

City of short distances

City of bioclimatic

comfort

City for pedestrians, cyclists and public transport

City of concentrating development at

suitable sites

City of reduction, re-use

and recycling of waste

City as network of urban

quarters

City in balance with

nature

City built and managed with the inhabitants City for

strong local economy City with integrated green areas

City integrated in glob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ity with

new balance of concentration and

decentralisation City of balanced mixed use

City of accessibility for everyone

City contributing to

closed water cycle

City of sustainable

lifestyle City as

powerstation of renewable

energies

City integrated into the surrounding

region

City of minimised

energy consumption

City of a cultural identity and social diversity City of

health, safety and well-being

圖 3-3.1 Terms of Ecocity City

(資料來源:Joachim Eble, Germany, 2006)

生態村或生態社區的發展與規劃要項上,在德國Ecocity 執行策 略聯盟的規劃上,如上圖3-3.1 所示,主要從「短距離的城市」(City of Short Distance)的重要觀念出發,串連可及性、健康、效率、生態、

水系統、資源循環、物流、人群移動、都市機能、生命週期、文化 歷史。

以下將針對相關案例發展部分進行收集說明與分析。

第四節 相關國際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