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生態系統架構研擬

第七節 社區營造與教育

永續生態社區的發展,可以視為永續生活的最適規模單元,可大可小、

可密集可離散,而對於其發展定位部分,恰可從三個層級與兩兩介面作為 發展定位探討,亦即從社區為中心點,建築體設計對應社區之介面;以及 對應聚落形成,大且密集的架構即成為都市,若為中小型且為離散型者可 成為聚落或鄉鎮,而社區之連結與組構模式,即為都市發展層級所必需定 位的。試從國際間較早進行永續與生態發展的國家案例中,可看出此種以 社區發展為中心的相同概念,下圖5-7.1 所示意的,即為三層級之相關連性 與彼此依存的說明。下圖5-7.2 則為社區連結網絡對應社區發展或都市擴張 的說明。

圖 5-7.1 建築(家庭單元)、社區與都市三層級之生態架構觀點

圖 5-7.2 社區為連結結點所對應之擴張模態

;左:聚落 / 右:都市

(資料來源:江哲銘、喻肇青,2000,網際網路發展對台北市都市空間影 響之研究)

「社區」,因之為人類社會網絡中與生活連繫最緊密的單位,往往是人 們定義「空間」之依據。由於享有共同的生活空間與環境條件,社區將人 們的互動由點、線發展至面的層級,也因此具備發展某種「生活文化」之 潛力;而因應此景而生的,則是人對空間的認同感,亦即自發性的關懷。

人們會關心自己所處的社區文化與環境,是因為對空間的認同感連帶使其 使對公共空間的認知也產生分屬概念,在完全私領域與公領域交界之際,

社區的形象就如同一緩衝區,同時負起公領域應盡之責任與私領域情感上 的慰藉。

以硬體來看,社區可說是是進行規劃設計最適宜的單位。由於同時包 含公領域與私領域之元素,社區內居民必須共享資源,尤其是各種供給系 統。而在土地使用的層級,這樣的尺度正好能提供人類群體生活所需之基 本資源,包括學校、醫院、公園、店家等等各種社交空間。提升人們生活 品質的公共空間與設施在此扮演重要角色。一個個建築體在此跳脫其個體 性,一方面以其區域性建構出所謂「公共的」空間;一方面為其所包圍,

將本體之意義向外延展。

從規劃者角度出發,這樣的單位結構單純而完整,所架構出的生活空 間維持人們日常所需;也由於生活背景之相似,規劃者較能掌握民眾共通 語言,加強民眾參與之可行性。事實上,不管都市化潮流如何改變,社區 自始至終都是維持社會結構之中堅元素;更確切的說,它代表著一個活化 的空間;都市與建築的銜接點。自建築角度觀之,社區意涵著單獨個體的 群結,將建築物有效地串連,藉由相互作用改變大環境;同時,都市代表 著社區間的串連,自內部做綠化的改革。在都市化之前,自然村便代表著 較生態性的自然群結;如今不論是生態社區的再生或新生規劃,則是從另 一方向走向同一個中心點,將都市、建築與社區以「規劃」的策略置入永 續生態的模式。

在永續的觀念之下,「發展」的價值更勝於「成長」,而其首重和諧,

將人、社會、自然串連,以共生的姿態取代對抗與競爭。有一種簡單的說 法可以解釋永續社區發展的組成,此說法認為永續社區發展緊扣住三E - 經 濟、生態與公平(economic,ecology,equity)之間關係的發展選擇 。有鑑於 此,我們可以說過去數十年對都市成長的強調,使社區發展呈現一種失衡 的狀態,著重經濟成長而忽視生態與公平。直至今日,人類社會的虛空反 映出本質結構的不健康,這才使專業者回頭省視,重新對人們已習慣之價 值觀重新提出評估修正,將永續之可能性立基於生態之上;同時更進一層 地,將生態概念擴及社會、經濟、人文,因此概括經濟與公平之意涵,確 實行進至永續內涵。

以社區為單位的永續生態發展模式如 Ecovillage 已在全球社區發展獲 得重視,而成功之案例也在逐漸累積中。由於社區層級之改造較為容易,

再加上成效可見性高,居民或政府單位對此都樂見其成,反過來成為其助 力,並加強永續之推動。以北歐和日本為主,相關案例已然發展出許多適 用於社區尺度之規劃設計與運作模式。不論是能源、污水處理等系統設計,

或是實質社會關係之建立,社區在永續生態發展的操作相當於前哨站之角 色。它的成功,毫無疑問地代表綠色建築串連的成效與都市層級永續可行 性之提升。

圖 5-7.3 Ecovillage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