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相關計劃與案例分析

第二節 相關國內法規

本計劃參照國內相關法規有建築法歸與建築技術規則,因基地非都市 計劃區範圍內,故以建築法規第三章區域計畫法及其相關法規為依據參 照,內容包括區域計畫法、區域計畫法施行細則與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 則;建築技術規則乃參照施工編第十七章綠建築專章。

建築法規與建築技術規則施工編第十七章綠建築之規定為小範圍之建 築物設計基準,大範圍規劃例如社區範圍整合規劃,需再思考基地基盤設 計與生態規劃,進行整合性的思考參照,然而,國內目前尚無有關生態村 之法規,因此僅能就集村與綠建築相關規定,作為本案設計規劃之依循。

相關綠建築法規為建築技術規則第十七章綠建築專章,以下為第一節 一般設計通則規定之內容列舉說明:

3-2-1 建築技術規則施工編第十七章 (綠建築)

八、平均立面開窗率:指除屋頂以外所有建築外殼之平均透光開口比 率。

九、雨水貯留利用率:指在建築基地內所設置之雨水貯留設施之雨水 利用量與建築物總用水量之比例。

十、生活雜排水回收再利用率:指在建築基地內所設置之生活雜排水 回收再利用設施之雜排水回收再利用量與建築物總生活雜排水量 之比例。

十一、綠構造係數:指建築構造所使用之建材對於地球環境之衝擊程 度。

十二、綠建材:指經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符合生態性、再生性、環 保性、健康性及高性能之建材。

第300 條 適用本章之建築物其容積樓地板面積、機電設備面積、屋 頂突出物之計算得依左列規定辦理:

一、建築基地因設置雨水貯留利用系統及生活雜排水回收再利用系 統,所增加之設備空間,於樓地板面積容積千分之五以內者,得 不計入容積樓地板面積及不計入機電設備面積。

二、建築物設置雨水貯留利用系統及生活雜排水回收再利用系統者,

其屋頂突出物之高度得不受本編第一條第九款第一目之限制。但 不超過九公尺。

三、建築物設置太陽能光電發電設備高度在一‧五公尺以下者,其面 積得不受本編第一條第九款第一目之限制。

第301 條 為積極維護生態環境,落實建築物節約能源,中央主管建 築機關得以增加容積或其他獎勵方式,鼓勵建築物採用綠建築綜合設 計。

3-2-2 永續理念發展歷程與趨勢

一、全球環境變化與永續發展

工業革命後人口激增與工業 發達,快速成長的結果,帶來了 對於環境資源的過度消耗、污染 及破壞;早期對環境的影響已從 局部地區的小影響而擴大到近幾 十 年 來 全 球 共 同 面 對 的 酸 雨 形 成、臭氧層破壞、二氧化碳濃度 遽增、能源枯竭問題,溫室效應 使地球的氣候產生顯著的異常。

如此對環境產生的巨變,是 高科技所無法挽回的,氣候產生 的變遷,也使整體的生態環境改 變,將影響居處在這個大環境裡 的人類生存。若人類不改變對待 生態環境的方式,物種大量消失

的結果,將使自然藉以生物多樣性來維持生態穩定產生改變,在這種不穩 定環境中隱藏的危機,將是人類嚴苛的挑戰。

圖 3-2.2 全球永續發展演進示意圖

(資料來源:江哲銘,2003)

圖 3-2.1 因應未來能源匱乏的發 展趨勢

(資料來源:江哲銘,2003)

工業革命至今,地球上的生態、資源、氣候、環境不斷惡化與失調,

並持續發出警訊徵兆,人類逐漸發現地球的環境危機,並開始思考解決之 道,全球永續發展的概念與歷程如圖3-2.2 所示。1992 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 熱內盧舉行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與會的104 個國家共同提出「21 世紀議程」(Agenda 21)報告,促請世界各國根據永續發展原則,研擬具體 的政策及計畫,推動適合本土性的經濟、社會、環境協同建設並透過區域 性及國際間合作,以促成「地球村」的觀念進一步落實。

1997 年全球各工業國於日本京都舉行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 次締約國大會,簽訂「京都議定書」,希望透過溫室效應氣體的控制以減緩 氣候變遷,並從政策面、產業面持續推動。

二、環境危機下的永續發展課題

台灣位於亞熱帶區域,沙洲、平原、盆地、丘陵、臺地、山岳…等地 形齊備,孕育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兼以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一千一百公 里,沿岸受沈積及侵蝕綜合作用,蘊藏繁多生態相貌。

就目前永續的全球性議題以及區域性的研究大都在溫帶或寒帶國家,

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文化都大不相同,台灣就如此優良的條件下,有必 要在熱帶與亞熱帶區域扮演起某個程度上的角色,為此區域的人類貢獻,

也為台灣尋找更好的出路。

台灣的永續之路必須走出一條異於溫、寒帶國家的發展模式,除參照 先進國家已發展的經驗模式外,更應省思傳統風土對應智慧與經驗之價 值,回歸本土之實質、人文環境特性,發展一套適合屬於亞熱帶性氣候的 台灣環境永續發展模式。並依基地所在條件差異,發展因地制宜的轉化、

調整適用於當地氣候、環境的永續手法。

環亞熱帶區域具有氣候多變的特性,兼具溫帶氣候與熱帶氣候特徵,

如此多變的環境配合台灣本身多樣的地形變化,孕育多樣生態環境,造就 台灣本土微氣候的多樣變化。針對台灣多樣化的環境,應由從繁化簡歸納 出適合台灣本土的建築類型與建築排列模式,做出最適宜的對應與設計。

熱帶、亞熱帶地區國家多為濕熱氣候,在建築形式的考量上應叫重視 通風與遮陽,也因此濕熱地區之傳統風土建築常採用伸出屋簷遮陽、通風 塔或干欄式高架通風除濕,以及較厚重的外牆隔熱設計。在永續生態村的 技術發展上,必須考量台灣風土特性進行分析及轉化運用。

第三節 生態村之意涵與組構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