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活適應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6-4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生活適應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生活適應 生活適應 生活適應 生活適應

一 一 一

一、 、 、適應的 、 適應的 適應的意義 適應的 意義 意義 意義

「適應(Adaptation)」的解釋可以從很多不同角度來說明。最早有關適應 的解釋,是由生物學家達爾文(C.R.Darwin)於1859年在進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中提出的,強調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法則,指生物

必須因應環境,適度改變自己,以求生存。達爾文認為:「物種在演化的過程 中,為適應環境的變化,而逐漸改變其原有的生物機制,以應付物競天擇的過 程,這種長時間、本質上的改變過程,即稱為適應」。

後來「適應」的概念,也被心理學家引用,以說明個體與其所處的外在社 會環境維持和諧的過程。心理學家Piaget(1980)定義適應為:「生物體的保存 與維持;即有機體與環境間之協調平衡。」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論以同化

(Assimilation)和調適(Accommodation)來解釋人類心理適應的過程,同化 是個體把新經驗納於舊經驗的結構中,並整合新的結構,調適是指個體改變自 身原有的結構,以順應環境的需求,適應辨識個體改變基本行為模式,以配合 環境要求的因應歷程,當同化及調適達平衡狀態(Equilibration)時即是適應(簡 茂發,1986)。

「適應」是指一個人與他人所處的環境之間一種互動的狀態,此種狀態是 建立個人滿足自身需求,而運用各種技巧以和環境發生調和作用,並增進個體 內在與外在環境維持和諧關係的歷程。這種互動不單是指人對其所處的物理環 境而言,還包括對自己、對他人、對團體的關係,以及心理的與情緒的行為,

都能處在一種良好的狀態(王瑞壎,2004;朱敬先,1992;吳新華,1991;顏 錦珠,2002)

二 二

二 二、 、 、生活適應 、 生活適應 生活適應 生活適應

1.意義意義意義意義

生活適應(Life Adaptation)係指個體為了與其生活保持和諧狀態所表現的 各種反應(張春興,1992)。周柏程(2007)認為生活適應是個人對自己、對 他人、對環境事物的反應,一方面能改變自己內部心理的狀態,另一方面能改 變外在環境以維持和諧平衡的交互作用。呂美紅(2001)綜合各方研究結果,

歸納新移民女性之生活適應:「即其個體隨著環境變遷或內在需求改變時,對 個人、社會、家庭的人格適應,以求內、外在需求達到平衡與和諧的一種長期 互動關係與靜態結果」。

吳清山、劉春榮與陳明終(1995)指出生活適應是個體對環境交互作用所 表現出來的一種情況,即個體對自我的認識和接納、和諧的人際關係、適切的 生活目標與社會技能。生活適應是個體以本身條件去順應和創造,以和環境取

得均衡的歷程,而在歷程中,個體能力與經驗是基礎,同化與調適是策略。

劉焜輝(1985)指出生活適應包括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與社會 生活的適應。個人適應包括個人能了解自己的能力條件,並了解自己的情緒與 動機,不僅能欣賞自己、接納自己並能體認自己的價值;家庭生活適應則是和 家人相處及處理家庭問題時成功、快樂的程度;社會生活適應則是個人生活在 現實社會中,能妥善的待人處事,以達成環境對自己的要求。楊茹憶(1996)

歸納生活適應的面向,包含了家庭、學校、職業、婚姻、人際、社群與個人生 活方面等。

生活適應一般分為「個人適應」與「社會適應」。個人適應強調個人需求 的滿足,最重要的關鍵在自我觀念的建立,最終目的在達成自我統整;再者強 調個人與環境的滿意關係。社會適應則指人際關係的和諧,免除人我間的矛盾,

並表現出社會化的品格和行為(林清江,1981;詹馨,1984)。

Arkoff(1968)認為生活適應是「個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因為任何個體總 會為滿足自己的需求或目標而努力,同時他的一切行為也會受環境壓力影響。

所以,「適應」是個體對其個人及環境雙方面的要求,取得了協調一致的狀態,

並且是雙向、動態的。Lazarus(1976)由壓力因應歷程的觀點指出,「生活適應」

乃是一種成功或適當的因應行為,能夠幫助個體達成環境的要求壓力,或克 服來自個人內部壓力緊繃的感覺,而使個體的內在與外在間維持和諧平衡的關 係。Lindgren and Fish(1976)認為心理及情緒的健康就是適應,包括對他人、對 社會及對自己內在的心理壓力都有很好的適應,同時也有滿意的人際關係。

吳新華(1993)則認為適應具有多重涵意,但簡單的說只有兩種,消極的適應 是指個體被動的順應環境,而積極的適應則指個體一邊企圖改變環境的條件,

一邊調整自我的需求,使個體和環境間處在最和諧的狀態下。簡茂發(1978)則從 動態與靜態兩層面來描述生活適應,他認為在動的層面上,生活適應指的是個 體為了滿足其生理的、社會的與心理的各種需求,而在現實的環境中採取積極 的作為,適當的解決困難,朝向自我實現的歷程,力求個體與環境的和諧;從 靜態層面來說,生活適應指的是個體的需求在其所在的環境中得到滿足,並覺 得生活幸福,並成為心理健康的人。

周柏程(2007)認為生活適應的內涵會因對象的不同,其內涵也不盡相同,

將生活適應分為個人適應、家庭適應及社會適應。個人適應又分成生理適應與 心理適應兩方面,生理適應須面對隨著年齡增長而生理逐漸老化、感官功能衰 退及外表的改變,更可能面臨到更年期的到來,生理反應變慢,健康上也出現 問題;心理適應則包括個人的自我觀念、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以確定自我目 的與價值,進而達到自我統整(余啟名,1994)。對於家庭適應,吳新華(1996)

研究指出,家庭適應良好的人,對家庭懷有濃厚的歸屬感,並能與其他成員凝 聚成一個生命共同體,也能與家人建立互信、互助、互惠、和諧溫馨的關係,

更能圓滿解決家庭衝突,使家庭功能充分發揮,且能在家中自在適切地生活與 發展,進而能提高自我的成就感與價值感。社會工作辭典指出,所謂社會適應 指一個人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和諧狀態,包括內在自我和外在環境之間的關係 表現上。因此,人在適應環境的適應過程,若能表現出一種動態的、交互的和 有彈性的行為,以保持和諧關係,便是良好的適應。

2.本質本質本質本質

吳新華(1996)指出生活適應的本質是:

(1))))三我間的和諧圓融三我間的和諧圓融三我間的和諧圓融三我間的和諧圓融

吳新華(1996)指出Freud 認為一個人能由愛與工作中獲得滿足與快樂,

即是適應良好的指標。Freud 指出個體經過性心理的幾個不同發展階段所得到 的經驗,將決定個體在成年時所具有的適應型態和人格特質。因此每一個階段 的滿足將使人格的成長順利,也使個體能在日後的環境中勇於面對挫折,而使 生理、心理達到平衡與適應。但若性心理的發展在某個階段的需求未能得到滿 足或過分沉溺時,就會產生固著的現象,妨礙日後人格成長與生活的適應力。

Freud 認為適應是呈現於人格內部三個理論次系統的交互作用上,及本我、自 我、超我。在某一個意義上,適應被視為個體對其真實需欲或本我衝動的察覺,

而這些需欲或衝動最初是被自我所控制的機制埋藏於潛意識中,當三我間和諧 並存,個體即處於一種最佳的適應狀態。

(2))))充分社會化且勇於追求卓越充分社會化且勇於追求卓越充分社會化且勇於追求卓越充分社會化且勇於追求卓越

Adler(1930)認為,一個充分社會化且富創造力的個體,就是適應的表徵。

由於無人無法避免會產生自卑感的經驗,因此每個人都試圖尋求補償並力爭優 越感;但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個人在追求優越感的奮鬥過程中,必然會遭遇

到一些阻礙。個人對這些阻礙或挫折的反應方式,正可看出個體適應的良好與 否。一個適應良好的人是以勇氣來面對問題的,而當面對與己身有關的事實真 相時,其不會害怕失敗,反而會不斷地克服困難並追求卓越。因此,Adler 所 稱的適應,乃意味著以真實的角度來關注生活,而適應的終極表現是表達社會 興趣,亦即貢獻於他人的幸福,個人可以終止本身追求卓越感的目標。

(3))))充分發揮功能的個體充分發揮功能的個體充分發揮功能的個體充分發揮功能的個體

吳新華(1996)指出Rogers認為人的潛能無窮,並最強調的就是「自我」,

他認為每個個體藉由與外界接觸的經驗,逐漸產生自我的知覺。而當自我與經 驗之間有衝突而無法作調適時,則會產生適應上的問題,輕者只是導致精神官 能症;重者則可能造成精神病。Rogers 亦強調人性的正常心理成長與發展的能 力,相信個體擁有一種強烈的趨力,已朝向個人的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傾向。適 應包括發現個體真實的價值和感覺,努力去達成個體充分的潛能及調和個人價 值。良好適應者不僅能接受和表達感覺,同時也能努力以追求心理的成長。

Rogers 認為一個人倘若做到:自我悅納、向經驗開放,並將生活視為一種歷程 或連續蛻變的狀態,不僅去經驗它,且隨經驗而轉移,那麼個人將獲得充分的 發展,個人功能也必能充分發揮,如此就是最佳的適應狀態。

(4))))自我實現的人自我實現的人自我實現的人自我實現的人

Maslow(1954)重視人類各種需欲的不同地位,他人為動力性的需要 (dynamic needs)與我們的身體維護、社會關係、渴望成功以及個人的才華與報復 等有關;至於審美的需求,則和美、規律,以及感官經驗的欣賞有關。Maslow 相 信,對待自己的任何一種需要,最好的辦法就是滿足它,除非該種需要是一種 後天學到而且對自己有害的需求。且Maslow 也更進一步指出一個自我實現的 人,對於實現和環境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並能與之和諧相處。又具有透視他人 虛假不真的能力,能快速又準確地判斷一個人。總之,自我實現的人也許可達 到較高層次的適應水準,但並不表示完美無缺,只不過他們能接受己身的一些 缺點如同自己其他的部分一樣,所以能逐漸免於受焦慮等情緒的威脅,讓行事 能與自我價值觀和自我概念趨於一致。

((

(5))))成熟的人格與不斷成長的個體成熟的人格與不斷成長的個體成熟的人格與不斷成長的個體成熟的人格與不斷成長的個體

吳新華(1996)指出Allport 認為一個具有良知與意向系統的、完美的、自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