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及生活適應 之研究-以台中縣某國小為例

A Study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Life adjustment of the Foreign-born Taiwanese

---

Using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ounty as an Example

系 所 別: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M09603041 廖 張 鷬 指導教授:林 錦 煌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2)

謝 謝

謝 辭 辭 辭

感謝天恩師德,能順利取得碩士學位,順利完成論文書寫,非常感謝指導 教授林錦煌博士,不辭辛勞的指導,每次討論當中,總是引導我去思考及學習 組織架構,讓我獲益良多,老師治學嚴謹的態度、熱衷研究的精神,一直是我 佩服及效法的榜樣,更感謝老師在我遇到難關瓶頸時的鼓勵、包容及體諒。也 非常感謝口試委員詹秋貴教授與林淑萍教授,在論文口試過程中不吝給予指正 與建議,使本論文不足之處更加完善,在此致上深深的謝意。

感謝所有曾經鼓勵我的親朋好友,感謝同事們的協助,感謝伙食團學姊妹 的鼓勵,感謝杏芬姐秀珍姐的加油、學妹少琪、學弟俊鴻、秀娟老師、潤家老 師、振宇老師、天鐘老師、和利老師對我的幫助,感謝琇婷老師總是分擔分享 我的喜怒哀樂。最重要的最要感謝我的母親,一路走來沒有她就沒有今日的我,

人生中若有些許成就,一切都要歸功於我的母親。感謝妹妹們的體諒與支持,

感謝老公的包容,感謝一對寶貝兒女的乖巧懂事。最後願將這份完成學業的喜 悅與「生命的可貴」一文和大家分享。

生命的可貴

演好生命的角色使之偉大 珍惜生命的存在使之勃發 點燃生命的火炬使之輝耀 散發生命的光熱使之昇華 開拓生命的領域使之無垠 叩向生命的深處使之永恆 領悟生命的真諦使之達觀 創造生命的內涵使之珍惜 付出生命的精誠使之豐足 面對生命的坎坷使之茁壯 履行生命的職責使之完遂 感謝生命的賜與使之奉獻 迎抗生命的苦難使之發揮 突破生命的藩籬使之衝刺 耕耘生命的靈田使之豐盈 昂揚生命的關愛使之赤誠 蛻化生命的平凡使之高崇 滋長生命的智慧使之寧靜 揮灑生命的甘露使之清純 信守生命的純質使之清涼

後學廖張鷬謹誌於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3)

摘 摘

摘 要

台灣近年跨國婚姻盛行,所生的子女已進入就學高峰,本研究主要在調查 外籍配偶子女就學後的學業表現及在學校的生活適應情況,並探討外籍配偶家 庭、外籍媽媽背景,對子女在校的學業表現及生活適應是否有影響,更進一步 探討學業表現及生活適應之間的關係。本文以問卷調查方式,請班級老師填答,

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 結果發現:外籍母親、外籍配偶家庭背景、外籍配偶家庭中的父親,對其子女 學業表現的影響方面,顯現出外籍媽媽的國籍和在原生國的教育程度,對其子 女的學業表現呈現顯著差異,對其子女在學校生活適應的情況也呈現顯著差 異,而在生活適應五大構面「生活習慣」、「人際關係」、「學習行為」、「不良習 慣」、「焦慮行為」中,特別顯現「學習行為」對外籍配偶子女整體學習及各領 域學業表現,都達顯著相關而且呈現正向相關,即外籍配偶子女在學校的學習 行為知覺程度愈高,整體學習及各領域的學業表現就會愈好。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外籍新娘、學業表現、生活適應、外籍配偶子女

(4)

ABSTRACT

Taiwan has been in vogue of cross-national marriage recently. And now the children born in these marriages have reached the high peak of school enrolling.

This research does a survey on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ife adjustment at school, and studies how the backgrounds of the mothers of foreign nationality influence their children’s performance and life adjustment at school.

Moreover, it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ife adjustment at school.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urveys, which were filled out by the homeroom teachers. The data i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ingle-factor vari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about the situations of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ife adjustment show that the nationality of the immigrant mothers and their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in their native country have much influence on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ife adjustment.And the life adjustments include

‘daily living habit’, ‘interpersonal relation’, ‘learning behavior’, ‘bad habit’ and

‘anxiety behavior’. And the result indicates ‘learning behavior’ has much influence on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every aspect and different areas. In other words, the harder their children study, the better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will be.

Keywords::::Foreign bride, Academic performance, Life adjustment, Foreign-born Taiwanese

(5)

目 目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 次………...………...iii

表 次………...………...v

圖 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流程……….………….……….……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解釋名詞……….….……….…………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外籍配偶 ………..……….……..6

第二節 學業表現 ……….……….…….25

第三節 生活適應………...……….….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分析方法……….… …...41

第五節 問卷設計及衡量方式……… …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 ………...…..46

第一節 效度與信度分析 ……… …… …… ……….….…..46

第二節 各變項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 …..… ………...….…51

第三節 各變項與學業表現的分析……….… ……...……….……...62

(6)

第四節 各變項與生活適應的分析…..………...…....73

第五節 生活適應對學業表現的多元迴歸分析………...………..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91

第二節 管理上的意涵………...………95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97

參考文獻………...….….99

附錄 A………...…..…..109

(7)

表 表

表 次

表 1 各年段外籍新娘子女人數……….…………...………..38

表 2 問卷量表的 Cronbach’s α 值……….…………....….…..47

表 3 學業表現的 Pearson 相關係數檢定表……….………...…..48

表 4 生活習慣的 Pearson 相關係數檢定表………….….……….…...48

表 5 人際關係的 Pearson 相關係數檢定表……….…….……..49

表 6 學習行為的 Pearson 相關係數檢定表………….……….……..49

表 7 不良習慣的 Pearson 相關係數檢定表………….………….………….…….50

表 8 焦慮行為的 Pearson 相關係數檢定表……….….……….…...50

表 9 因素分析表……….…….50

表 10 外籍配偶子女性別分布表………....…..51

表 11 外籍配偶子女父母婚姻狀況分布表………....…..52

表 12 外籍配偶家庭氣氛分布表……….…...…..52

表 13 外籍配偶家庭父親的管教方式分布表………....…..53

表 14 外籍配偶家庭母親的管教方式分布表………...……..53

表 15 外籍配偶家庭經濟狀況分布表………...…….…..53

表 16 外籍配偶子女生活起居的最主要照顧者分布表………....…..54

表 17 外籍配偶子女家庭聯絡簿主要簽名者分布表……….…….…54

表 18 外籍媽媽的國籍分布表……….….……55

表 19 外籍媽媽的年齡分布表……….….55

表 20 外籍媽媽的在原生國的教育程度分布表………...…..56

表 21 外籍媽媽來台後有無接受華文教育分布表………..…56

表 22 外籍媽媽目前有無就業分布表……….………...…..57

表 23 學童父親年齡分布表……….………...…..57

表 24 學童父親教育程度分布表………..….……...58

表 25 外籍新娘子女性別與學業表現的平均數檢定表………...62

表 26 外籍新娘子女就讀年段與學業表現的平均數檢定表………...…...63

表 27 外籍配偶家庭氣氛與學業表現的平均數檢定表………..….…...66

表 28 外籍新娘子女父親管教方式與學業表現的平均數檢定表………..……....67

(8)

表29 外籍新娘子女母親管教方式與學業表現的平均數檢定表……..…………68

表30 外籍配偶家庭經濟與學業表現的平均數檢定表………...….69

表31 外籍新娘子女父母婚姻狀況、生活起居的最主要照顧者、家庭聯絡簿 主要簽名者與學業表現的P-Value表……….……....70

表32 外籍母親國籍與學業表現的平均數檢定表…………..………...….71

表33 外籍母親年紀、在原生國教育程度、在台教育、有無就業 與學業表現的P-Value表……….………..……..72

表34 學童父親年紀、父親教育程度與學業表現的P-Value表……….….73

表35 外籍新娘子女就讀年段與生活適應的平均數檢定表……….……..….…...74

表36 外籍新娘子女性別與生活適應的平均數檢定表………...……...74

表37 外籍配偶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的平均數檢定表………..………….75

表38 外籍新娘子女父親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的平均數檢定表………...76

表39 外籍新娘子女母親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的平均數檢定表…….…….…...77

表40 外籍配偶家庭經濟與生活適應的平均數檢定表………...78

表41 外籍新娘子女生活起居最主要照顧者與生活適應的平均數檢定表...79

表42 外籍新娘子女父母婚姻狀況、家庭聯絡簿主要簽名者 與生活適應的 P-Value 表………..…….…..…...80

表43 外籍母親國籍與生活適應的平均數檢定………...80

表44 外籍母親有無就業與其子女生活適應的平均數檢定表………....………...81

表45 母親年紀、原生國教育程度、在台教育與子女生活適應的P-Value表…...82

表46 父親年紀、教育程度與其子女生活適應的P-Value表……….…………...82

表47 生活適應對於語文領域之多元迴歸分析表……….…..…83

表48 生活適應對於數學領域之多元迴歸分析表……….…..84

表49 生活適應對於自然生活領域之多元迴歸分析表………....…...85

表50 生活適應對於健康與體育領域之多元迴歸分析表………....…...86

表51 生活適應對於綜合活動領域之多元迴歸分析表………...….87

表52 生活適應對於社會領域之多元迴歸分析表………...88

表53 生活適應對於藝術與人文領域之多元迴歸分析表………..…..……...89

表54 生活適應對於整體學習領域之多元迴歸分析表………...…90

(9)

圖 圖

圖 次

圖 1 研究流程圖……….………...4

圖 2 研究架構圖………..37

圖 3 各領域學習表現比較圖……….……….58

圖 4 生活習慣比較圖……….………...…..59

圖 5 人際關係比較圖……….……….59

圖 6 學習行為比較圖……….………...…..60

圖 7 不良習慣比較圖………..61

圖 8 焦慮行為比較圖………..61

(10)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章主旨在敘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流程,最後提出 本研究的研究範圍與限制。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 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流程;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Tu and Li(1999)指出近 10 年來,外籍新娘在台人數日漸增多。台灣政府 允許台商移至中國投資設廠,致使到中國經商的商人與當地的女子多了認識交 往的機會,引起一陣迎娶中國新娘的浪潮 。除了來自中國,東南亞國家是我國 外籍新娘的另一個來源,根據內政部網站(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統計 2002 年嫁入台灣的外籍新娘約有 4.5 萬人,在結婚的新人中,外籍新娘的 比率佔全結婚數約 26%,總計台灣有 24 萬人以上的外籍新娘。2004 年,外籍 新娘人數高達 33.8 萬人,到了 2007 年,外籍新娘人數已經高達 43 萬人,其中 東南亞地區的外籍新娘,以越南籍最多,其次為印尼與泰國。

隨著外籍新娘的快速增加,加上有 95%以上於婚後一、二年內就生育下一 代(夏曉鵑,2000),所以外籍新娘子女也增加非常多,但是國內人口少子化 現象非常嚴重,1981 年出生人口還有 41 萬多人,2006 年出生人口只有 20 萬多 人,相差 21 萬人,25 年間人口減少一半(余豐賜,2008),相對增加了外籍新 娘子女的人口比率。根據內政部統計,1998 年時外籍新娘的子女只佔 5.12%,

到了 2002 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嬰幼兒中,外籍新娘的子女所佔的比率高達 12.46%,到了 2004 年,外籍新娘子女佔 13.2%,相當於台灣地區每 100 個初生 嬰兒,就有超過 13 個是外籍新娘所生的子女,即每 7.5 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 是外籍新娘子女,這比例還不斷攀升中。外籍配偶子女的暴增,從社會、經濟、

文化面所衍生的外籍婚姻問題,已衝擊到教育界,外籍媽媽尚未熟悉我國文化、

語言與生活機制時,孩子已出生,在母親生活適應困難、語文能力不足、文化 刺激不夠的情況下,教養下一代形成新的教育問題。教育部預估幾年後,全國 國小一年級學生將會有三成是外籍配偶的子女,這些孩子的教育良窳,與台灣 未來的競爭力息息相關,其所引發的教育問題及重要性不得不重視。

莊淇銘(2007)指出在農業社會,土地上的資源是最重要的資產。進入工

(11)

業社會,土地下的礦產及石油,成為最重要的資產。到了資訊社會及知識社會 中,頭腦裡的資產,成為最重要的資產。協助外籍配偶家庭教育成長到開發人 力資源,可從縮短家庭知識差距、縮短學校知識差距、強化家庭教育功能三方 面著手。國民義務教育就是國民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內涵,就是一個國民基本上 應具備基本教育所傳授的知識或技能,才能適應社會並具備與人競爭的基本能 力,成為現代化國民。台灣已經進入知識社會,社會變遷的多樣性及快速,前 所未有,下一代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極其重要,佔台灣新生兒比率很高的外 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尤需重視。而針對外籍新娘的研究,大多談論其婚姻之路、

來台適應歷程、及教養子女經驗等方面的研究,針對外籍配偶子女的研究大多 論其家庭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及學校生活適應,甚少探討子女的各領域學習 表現,故本研究企圖對外籍新娘子女,在校的生活適應情況及各領域學習表現 做初探性的研究。

近來,內政部決定針對全國的外籍配偶進行全面的生活狀況調查,也將針 對日漸增加的外籍新娘所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多加研究。隨著外籍新娘人數增加 的快速,下一代子女成長與教育問題成為當務之急的事,以本研究對象的學校 周邊地區的民眾,到大陸和東南亞投資設廠不少,外籍新娘的子女就學人數逐 漸增多,為了要了解此一族群,學童在校學業表現及生活適應的普遍情況,作 為學校教育的參考,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大陸籍、越南籍、印尼籍之外籍媽媽影 響子女學業表現及生活適應的因素,進而提出建議讓教師、學校教育當局做參 考。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外籍配偶子女佔學校學童比例逐年升高,目前有關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情 形,了解並不多,為了解新台灣之子是否出現教育適應問題,相關的調查、研 究與探討實刻不容緩(蔡榮貴、黃月純,2004)。本研究主要為了解外籍配偶 子女,因為不同文化的家庭組合及教養,在小學階段的生活適應及各領域學業 表現的情形,並探討其相關性。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外籍媽媽對其子女學業表現及在校生活適應的影響。

二、了解外籍配偶子女家庭背景、學業表現及在校生活適應的情形 。

(12)

三、探討外籍配偶子女家庭背景與學業表現及在校生活適應的關係。

四、了解外籍配偶家庭中,父親對子女學業表現及在校生活適應的影響。

五、探討外籍配偶子女在校生活適應與學業表現的關係。

六、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外籍配偶家庭、學校教育單位、社 會輔導機構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共分為七個階段,依序是確定研究主題、發展研究動機與目的、

相關文獻回顧與建立研究架構、問卷設計調查、資料收集整理、研究結果分析 及研究結論,參見下圖 1。第一章已說明主題、動機與目的,其餘研究步驟的內 容與重點,分述如下:

一 一 一

一、 、 、相關文獻回顧與建立研究架構 、 相關文獻回顧與建立研究架構 相關文獻回顧與建立研究架構 相關文獻回顧與建立研究架構

收集並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文獻回顧的內容以外籍配偶及其子女、

家庭環境背景、學業表現、生活適應等相關文獻為主,以建立本研究的研究架 構。

二 二 二

二、 、 、問卷設計調查 、 問卷設計調查 問卷設計調查 問卷設計調查

根據相關文獻的回顧與分析,選擇適合的研究工具,擬定問卷內容,進行 問卷調查,將問卷親自交給各班導師,請班級導師填答。

三 三 三

三、 、 、資料收集整理 、 資料收集整理 資料收集整理 資料收集整理

問卷回收後,研究者將問卷所得到之量化資料輸入電腦建檔,再以電腦套 裝軟體 SPSS 進行資料的分析處理。

四 四

四 四、 、 、研究結果分析 、 研究結果分析 研究結果分析 研究結果分析

將 SPSS 軟體分析處理後的結果,加以表格化整理歸納,分析其相關性。

五 五 五

五、 、 、研究結論 、 研究結論 研究結論 研究結論

最後依據統計分析的結果,加以解釋,撰寫論文並提出研究結論。

(13)

1 研究流程圖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探討外籍配偶子女進入小學後,在學校的學業表現及生活適應 的情況,以了解在異文化跨國婚姻的家庭組合中,影響子女學業表現及在學校 生活適應的因素。採問卷調查方式,對台中縣某國小,外籍媽媽為大陸籍、越 南籍、印尼籍,子女全數 73 位,進行調查,以家庭狀況及家長背景因素對其子 女的學業表現及生活適應狀況,分析跨國婚姻是否影響子女的學習。

就學業表現方面,由於根據九年一貫課程,低年段分為五大領域,到了中、

確定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分析

提出研究結論 資料收集整理 問卷設計調查

相關文獻回顧與建立研究架構 發展研究動機與目的

(14)

高年段將低年段的生活領域細分為自然科技領域、社會領域及藝術與人文領 域,共為七大領域。為了方便比較低、中、高各年段各領域的學業表現狀況,

請低年段導師按照學童平時生活領域中的藝術與人文、自然科技、社會方面的 表現來填答問卷。

因為時間與經費有限,無法做全縣性的普查,故本研究選定台中縣某國小 為研究範圍,該學區為早期農業區發展成的農工商業混合區,以此為調查樣本,

雖不能代表全縣,但是因為地區的多元性,希望研究的結果,能夠對此一族群 有初步的了解。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解釋名詞 解釋名詞 解釋名詞 解釋名詞

吳清山與林天佑(2005)對外籍配偶子女(foreign born Taiwanese)做教育 名詞解釋,指出外籍配偶子女是指父親或母親是外籍人士的國民,但是實際上 居住在本國之國民,由於此類國民人口數量明顯增加,在台灣地區新出生人口 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俗稱為「新台灣之子」。外籍配偶一方面是全球化趨勢下 的產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國內的特殊社會結構之需求。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下,

跨國的文化與經濟活動,增進不同國籍人士之間的接觸,也提高了國人與外籍 人士結婚的接受度;另外,社會弱勢族群尋找結婚對象不易,加上台灣地區女 性意識抬頭,提高了擇偶的條件,促使部份男士轉而尋找外籍配偶,「外籍新娘」

一詞已經成為民間茶餘飯後的話題。外籍配偶雖然包括外籍新娘以及外籍新 郎,但是主要成員為來台與本國籍男士結婚東南亞國家之女性配偶,以及大陸 籍女性配偶。

本研究所指的外籍配偶子女,是母親為大陸地區及東南亞越南和印尼國家 的女子,經由跨國婚姻移民來台灣地區後所生的子女。

(15)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擬從三部份來進行有關論文議題的文獻分析,首先探討外籍配偶及其 子女的相關研究;其次探討學業表現的意義及其相關研究;最後探討生活適應 的涵義及其相關研究。希望藉由文獻的探討,來深入瞭解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 現及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情形,以作為本研究之參考。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外籍配偶 外籍配偶 外籍配偶 外籍配偶

本節就外籍母親的特性、家庭背景的現況與家庭環境的相關理論和研究、

外籍配偶子女教養現況與學習困境、以及外籍配偶家庭所面臨的問題,加以探 討。以下分別敘述:

一 一

一 一、 、 、外籍配偶的特性 、 外籍配偶的特性 外籍配偶的特性 外籍配偶的特性

外籍配偶是指透過婚姻管道由大陸及東南亞各國,嫁入台灣地區並定居在 台灣的女性。張芳全(2005)提出幾項外籍配偶的特性,分述如下:

( (

( (一 一 一 一) ) ) )教育程度低 教育程度低 教育程度低 教育程度低

外籍配偶的教育程度大多偏低,監察院(2004)調查來自東南亞的外籍新 娘有百分之九十五,其教育程度是在國民中學以下。車達(2005)也提出,越 南外籍新娘教育程度在國中以下者占96%,印尼、菲律賓亦相差不遠。因為本 身的教育程度低,來台灣生活後,如果沒有接受必要的國語或其他的教育訓練,

她們將無法教育子女,以致形成更多的教育問題。吳淑裕(2004)研究雲林地 區外籍配偶受暴力的情形,指出她們的教育程度以國中畢(肄)業者最多,學 歷偏低;加害人的年齡以31-40歲者最多,多數為勞工階級,所以很難有社會階 層流動機會。

( (

( (二 二 二 二) ) ) )經濟情況差 經濟情況差 經濟情況差 經濟情況差

外籍配偶來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為了改善原生家庭的經濟環境,或者說 是為了改善本身的經濟狀況,所以遠渡來台灣,因為她們在當地的經濟生活較 差,希望藉由婚姻來臺灣可以有良好的生活及經濟收入。

(三 三 三 三) ) ) )來台的人際關係不睦 來台的人際關係不睦 來台的人際關係不睦 來台的人際關係不睦

外籍新娘來臺後,由於對環境陌生、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無法溝通、教

(16)

育程度低、認識的人不多,所以在初期人際網路不佳,影響生活及心情。吳美 菁(2003)研究發現,外籍配偶來臺初期,不習慣台灣的語言、飲食及氣候、

穿著等等,但是隨著時間的經過,可以循序漸進的調適到適應程度,尤其在人 際關係方面,可能從一開始的水火不容,慢慢的可以變得「你容我容」。但是 外籍配偶畢竟來自不同國家,即使是來自中國大陸也有氣候的差異,所以他們 在生活上,由於沒有社會網路、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適當的心靈安慰,

無法讓她們的精神及情緒獲得舒緩,以至於影響她們生活適應的能力。

( (

( (四 四 四 四) ) ) )對台灣的語言不一定了解 對台灣的語言不一定了解 對台灣的語言不一定了解 對台灣的語言不一定了解

語言不通無法在日常生活中適應,是眾所皆知的,外籍新娘更是如此。蔡 奇璋(2004)研究指出,外籍新娘來臺近十年,中文識字能力仍是外籍配偶最 大的參與障礙,因為中文能力差,所以生活適應及工作機會也較少。蔡秀珠

(2004)研究發現: 外籍配偶識字學習障礙,以個人因素最高,其中聽不懂中 文和懷孕生產過後,必須留在家中照顧幼兒為最大之學習障礙。

(五 五 五 五) ) ) )文化適應不良 文化適應不良 文化適應不良 文化適應不良

文化適應不良也是外籍配偶的另一項特性。葉孟宗(2004)指出影響外籍 配偶國家認同的因素中以老公的疼愛、家人的照顧、台灣人會瞧不起及媒體的 負面報導影響最明顯,研究也發現外籍配偶在嫁來台灣的前一至二年是適應 期,只要老公和家人待其不錯,她們都很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且喜愛台灣。

易言之,外籍配偶來臺後的前幾年可能在國家認同、文化適應、媒體的認知以 及對於民間的生活習俗都在適應之中,如果沒有良好的調適,例如家人支持或 經濟支持,外籍配偶將會面臨文化適應困難。

高淑清(2005)提出外籍配偶在台的文化適應問題可從時空之情境脈絡下,

以三階段來分析。

1.異鄉生存的安全感異鄉生存的安全感異鄉生存的安全感異鄉生存的安全感

指的是外籍配偶來臺初期,透過婚姻關係而找到安身及飲食之處,並且需 要找到一份賴以生存的安全感,以確保在異鄉文化下的容身與歸處。居住在異 國他鄉首先要調適悲傷、失落與困頓,在追尋存在與歸屬感之外,還有那身為 人的感覺(高淑清,2001)。

2.語言及文化的適應語言及文化的適應語言及文化的適應語言及文化的適應

(17)

外籍配偶從最初對新環境的陌生中逐漸復原,產生長久、艱鉅及有目的性 的任務,就是希望使自己稱為新社會系統及次系統中的一份子。此時首要克服 語言上的障礙,此外還要適應當地飲食及社會生活,如娛樂、氣候以及人際網 絡等社會文化衝擊,這些都是外籍配偶來臺接著需面臨的文化適應問題。

3.生活台灣化生活台灣化生活台灣化生活台灣化

第三階段是調適的最後歷程,意味著外籍配偶在兩種不同文化的衝擊下,

如何接受所在地區許多新的行為和家庭價值觀,又如何調整自己棲身在台的母 職價值(高淑清、陳美惠,2004)。外籍配偶盡量使自己台灣化的同時,也無 可避免的帶著母國文化進入今日台灣社會中,而其對於子女的教育期望與養育 態度,亦形成一種新的景象。

(六 六 六 六) ) ) )來台生活適應情況 來台生活適應情況 來台生活適應情況 來台生活適應情況

外籍新娘因結婚遷移來台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

蕭昭娟(2000)在研究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國際遷移之調適結果發現:

外籍新娘在夫家人際:從外籍新娘與夫家成員相處發現,原鄉文化會深刻影響 到其適應台灣環境的速度,當不同的文化傳統接觸就會產生衝突並進而調適,

如外籍新娘對婚姻的期許及其婚姻觀,原鄉夫妻相處模式皆會影響到他們與丈 夫的關係;此外其調適程度與其結婚年齡、教育程度及娘家家境有密切關係,

結婚年齡較高者通常教育程度高家境也較優渥,在處理與夫家成員關係上亦呈 現較佳的情況。在社區中的人際:在社區人際交往中會受到其與夫家成員關係 的影響,尤其是婆媳關係,婆媳相處的模式也會影響到親友和鄰里對外籍新娘 的觀感,進而表現在他們與外籍新娘的人際交往上,在同屬國籍的外籍新娘間 會聚成為友誼性團體彼此提供情感支持。

劉貴珍(2001)在研究外籍新娘跨文化適應與對現行管理制度態度之探討 結果發現:外籍新娘擁有愈多的個人資源、配偶及家庭資源、經濟資源、社會 資源,則愈有助於其在台的生活適應,反之則適應不佳,易發生生活適應困擾,

造成家庭及社會問題發生。此時就須仰賴政府有關部門以公權力來輔導外籍新 娘,為外籍新娘擬定管理制度,為其創造資源、建立人際支持網絡,以彌補資 源不足,使其能及早適應融入我們的生活與文化。

呂美紅(2001)研究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結果發

(18)

現有關「生活適應」方面:外籍新娘以「對台灣生活充滿想像與憧憬」、「娘 家生活困苦」為主要結婚動機。外籍新娘「生活適應」情形介於普通至良好之 間(M = 3.52,五點式量表)。外籍新娘「婚姻滿意」情形介於普通至滿意之間

(M = 3.66,五點式量表)。外籍新娘「生活適應」會因:「年齡」、「有無就 業」、「聽說語言能力」、「跨文化訓練時間」、「丈夫結婚次數」、「丈夫 婚前有無子女」、「結婚年數」、「婚前認識時間」、「有無子女」、「家庭 收入」、不同而有顯著性差異。外籍新娘「生活適應」之共同預測變項為「個 人特質」、「丈夫結婚次數」、「有無子女」,其三者共可解釋總變異量的38

%。外籍新娘「個人特質」與「生活適應」、「婚姻滿意」關係皆達顯著中等 正相關。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達顯著極高正相關。

陳呂愛月(2002)研究高雄市外籍新娘婚姻與家庭生活,結果發現:外籍 新娘「婚姻生活」介於普通至滿意之間(M = 3.86,五點式量表)。外籍新娘「家 庭生活」情形介於普通至滿意之間(M = 3.66,五點式量表)。外籍新娘「婚姻 生活」會因「原屬國」、「有無宗教信仰」、「如何嫁到台灣」、「家庭收入」、

「丈夫的健康」、「外籍新娘每月收入」之不同而有顯著性差異。外籍新娘「家 庭生活」會因「如何嫁到台灣」、「家庭收入」、「丈夫的健康」之不同而有 顯著性差異。外籍新娘「婚姻生活」與「家庭生活」達顯著極高正相關。

顏錦珠(2002)研究「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所得結 果分別為:我在他鄉、歷困擾挫折:生活在害怕與憤怒中,面臨轉換的失落與 無奈,卻因孤寂的人際關係,濃厚的鄉愁油然而生,我是「異鄉人」深感惶恐。

新手上路、茫然與忙亂:新烘爐新茶古,從陌生開始,初期較難產生互動,逐 漸熟悉日久生情,而婆家不是我家有待適應,初為人母雖較慌亂但充滿喜悅。

意會言傳、跨語言鴻溝:聽不懂瞠目結舌,說不出難以表意,不識字生活不便。

文化交會、衝突與調和:初為台灣新鮮人如同進入大觀園,初嚐冬冷夏熱四季 分明的滋味,面臨與原生地兩種不同文化的激盪與考驗。亂中找序、沉澱與努 力:聽朋友金玉良言,新誕生的小天使有家的感覺,退一步海闊天空聽天由命 新考量。打開心窗、邁向新人生:入境問俗適應新文化,落地生根的新台灣人,

及迎向未來的全新生活。

張鈺珮(2003)研究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結果發現:越南新

(19)

娘對於異國婚姻充滿憧憬與期待,在原鄉生活的現實壓力下,希望能藉由婚姻 改善家中生活,但是婚姻幸福者只是少數,多數因為婚姻類似買賣性質,容易 因丈夫和家人的歧視遭遇婚姻暴力,使得憧憬破滅。有的將其視為性需求工具,

有的行動自由被限制,生活極為封閉缺乏人際關係,有的因丈夫工作不穩定甚 至負擔家庭重計,有的遭受虐待與暴力最後選擇離婚。在社會生活適應方面:

除少數有本地朋友外,大多是越南同鄉,藉由同鄉增加信任與安全感,少有朋 友者遇到困難孤立無援鮮為人知;語言和識字程度不錯者在工作方面較為順 利;在宗教活動方面同屬信仰佛道教居多,娛樂方面有其侷限性,喜歡聚會聊 天、打牌或逛街、唱歌及郊遊。有關社會化的機制—識字課程大多持肯定態度,

既可學習又可拓展人際關係,可惜因經濟與工作因素參與者有限。

莊玉秀(2003)研究發現,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文化適應情形為:

面臨之困境:對生活環境感到無助時,沒有提供協助與輔導的對應窗口,可參 與學習的管道未健全,混合班與專班的學習內容多半是循環式的課程,為避免 學習資源的浪費,學習者恐遭受被學校拒絕的命運。在台的社會網絡關係其來 台之初所形成的社會網絡,且多半是因為地緣的關係造成,亦即時空的接近性,

社交圈相當有限,不外乎是教會學校與社區等範圍。在台所採用的生活適應策 略,有個人導向與團體導向二種,且經常會交換使用。學習需求可歸納為四種 類型:促進溝通能力、親職教育、未來工作準備、個人興趣。學習收穫:個人 自信心的建立、語言能力的提升、提高閱讀外界資訊的能力、社會支持網絡的 拓展以及紓解情緒與增進文化的認知。

李玫臻(2003)在其研究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將外籍新娘的 生活適應分為三部分:生活習慣適應、心理適應、及家庭/社會地位來看,結果 發現:生活習慣的適應部份:受訪者皆表示對於台灣的食物不適應,但多半是 遷就夫家的生活;在天氣適應上覺得「夏天好熱、冬天很冷」不適應;與人溝 通方面,常常是比手畫腳以肢體語言溝通,適應期大約需一年左右,但多數為 外籍新娘單向適應,例如學習說國台語、吃台菜及夫家的生活作息,但家中其 他成員卻沒有想要適應外籍新娘的生活作息。整體而言,在適應的過程中家人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他們的老公。心理適應:正向的心理感受,如生活 滿意感、幸福感、成就感、歸屬感.等等少能以語彙清楚表達,僅以生活還算滿

(20)

意回答;至於負向感受,如歧視感、孤獨感、地位失落感.等等,除了地位失落 感外,大致皆能明白表達。家庭/社會地位:經濟自主權主要來自老公的賦予,

其次是公婆;因缺乏交通工具又不懂中文,起初行動自主性很低,大多仰賴老 公,隨者時間增長逐漸增加,但大多在其住家附近;家庭事務之參與權很低,

大多是聽從丈夫、公婆或其他家中長輩;很少參與社區活動,如村里民大會、

廟會慶典等等,甚至多數不清楚社區活動,因此也沒參加過。

二 二 二

二、 、 、外籍配偶家庭 、 外籍配偶家庭 外籍配偶家庭 外籍配偶家庭

外籍女性與台灣男性結婚,在台灣共同組成家庭,即稱為外籍配偶家庭。

這種跨國婚姻組成的家庭,其家庭環境的現況及理論相關研究,如下所述:

(一 一 一 一) ) ) )外籍配偶家庭之現況 外籍配偶家庭之現況 外籍配偶家庭之現況 外籍配偶家庭之現況

陳文詠(2005)在「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中,描繪外籍配 偶家庭之現況為:

1.夫妻年齡差異大夫妻年齡差異大夫妻年齡差異大夫妻年齡差異大

根據內政部統計通報(2004)顯示,東南亞籍外籍配偶平均年齡為23.6歲,

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在25歲以下的,而台籍男士的平均年齡是33.8歲。由此可知 外籍配偶大都在二十幾歲,相當年輕的年紀就與台籍男士結婚且移民來臺,而 且夫妻雙方的年齡差距大多是十到十五歲之間為最多,遠較一般台灣夫妻雙方 年齡差距為大。

2.夫妻教育程度低夫妻教育程度低夫妻教育程度低夫妻教育程度低

內政部統計通報(2004),發現外籍女性配偶背景多數教育程度偏低,教 育程度以國中以下佔74%,普遍低於臺灣。根據外交部的資料指出,越南新娘 嫁來臺灣,教育程度在國中以下者佔96%,而與其先生比較,則有20%的越南新 娘教育程度高於台灣新郎。謝愛玲(2004)指出,外籍配偶之另一半教育程度 大多是國、高中、高職的教育水準。由上可知跨國婚姻雙方的學歷普遍都偏低。

3.家庭經濟能力低落家庭經濟能力低落家庭經濟能力低落家庭經濟能力低落

跨國婚姻家庭經濟來源,大多是由臺籍先生維持,而先生大多從事勞動或 農業等社經地位偏低的工作,由於近年國內基礎產業大量外移,臺籍先生常有 失業之虞,因此家庭經濟來源不穩定。根據外交部的統計,越南籍女性跨國婚 姻移民台灣,目前未就業而家管之人數高達88%。謝愛玲(2004)指出,與外

(21)

籍配偶結婚之國人大多為社經弱勢者。加上外籍配偶又因學歷、國籍身分、居 留問題、工作機會少、且不識字、又無一技之長,就算工廠願意僱用,亦都是 從事一些低工資、且辛苦、危險性高或欠缺保障之工作。因此外籍配偶家庭多 為經濟能力低落。

4.外籍配偶家庭健康相關問題外籍配偶家庭健康相關問題外籍配偶家庭健康相關問題外籍配偶家庭健康相關問題

外籍新娘離開原居地的生活環境及家人來到臺灣,要面對新的生活環境,

其身心狀況可能難以及時適應。楊詠梅(2002)研究指出跨國婚姻中,女性健 康問題很多,主要由於生活與她們原本預期的差距太大,產生生活適應困難,

引起生活適應問題,因為適應不良而產生了焦慮、擔心、孤單,甚至於憂鬱,

有的因為適應不良而自殺者不在少數。高雄長庚醫院跨科系,歷經長達一年半 的研究,發現外籍新娘超過三成有憂鬱傾向,一成有自殺念頭。同時,高雄縣 衛生局也針對縣內外籍新娘的保健教育認知進行調查,發現超過五成缺乏孕期 及嬰兒健康照顧相關知識。因此外籍配偶家庭的組成分子,在健康狀態上令人 擔心,並且對於保健認知亦不足。

(二 二 二 二) ) ) )外籍配偶家庭環境相關理論及研究 外籍配偶家庭環境相關理論及研究 外籍配偶家庭環境相關理論及研究 外籍配偶家庭環境相關理論及研究

家庭是學齡兒童在入學前所接觸的主要環境,家庭是一個人出生後,最早 接觸的生活環境,也是個人社會化的第一個地方,接受父母的養育及教導,並 與周圍的人、事、物發生互動(陳江水,2003)。家庭是兒童學習母語的地方,

也是擴大自己字彙及豐富語言的主要場所;許多學習以語言為基礎,經由傾聽、

閱讀、討論以及書寫產生學習,甚至可說語言掌握了學習之鑰。家庭中的語言 學習包含了關心並幫助兒童正確、有效的使用語言以及利用家庭成員共同聚會 時提供增進字彙與句型的機會(盧秀芳,2004)。家庭也是兒童開始學習語文 時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家庭中的成員亦成為兒童主要學習或模仿的來源,語 文的早期發展過程中,母親佔有很重要的角色,雖然母親不是唯一的照顧者或 語言的教導者,但在學齡前階段,母親的影響力很大,所以國外對學齡前兒童 語言的研究,大多偏向於母親與幼兒的語言互動,觀察母親如何與孩子進行溝 通,因母親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時,母親居主導地位的成份較大(蘇筱楓,

2005)。

家庭因素與兒童發展的關係,一直是社會科學家們關切的重點所在。一個

(22)

人自出生以後,舉凡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莫不受家庭中父母或其它成員的影響。

不論社會變遷的速率與型態如何,每個家庭的結構、過程及其蘊生的獨特文化 內容,始終是兒童社會化的根本動力來源,也深深的影響到兒童的人格特徵、

語言能力、價值觀念及行為模式的形成。家庭因素這個概念牽涉的範圍十分龐 雜,根據楊瑩(1994)的分類,可分為主觀和客觀的因素。主觀因素包括個人 本身的教育抱負、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和管教態度;客觀因素包括家庭的收 入、家長的教育程度(文化資本)、家長職業或社會階級、家庭大小、家庭型 態、家庭居住狀況等。

根據林清江(1991)對這方面的研究作一歸類,有以下幾種影響領域:家 庭(社經地位)影響學生的教育及職業意願,如貧民區的小孩子升學意願較低。

家庭(父母職業、教育程度及鼓勵)影響學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如父母親從事專業 或半專業工作者,其子女的教育年期比其他人為長。家庭(背景)影響兒童的學業 成就,如兒童的自我觀念,家庭背景差者對本身能力估計也較低,而直接影響 其學習成效。家庭(社會階層)影響學生在教室之中的行為,如來自低社會階層家 庭的兒童容易產生行為失調,常是讓教師困擾的學生。

周新富(1999)將家庭環境定義成家庭背景與家庭文化資源兩個層面上,

其中家庭背景包括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地位、社會階級、家庭每月收入、

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文化資源包括家庭文化資本、家庭教育資源、家長參與學 習與家庭教育氣氛。蔡順良(1985)認為,家庭環境可分為父母管教態度和家 庭氣氛。賴保禎(1994)指出家庭環境可包含家庭的一般狀況、子女的教育設 施、家庭的文化狀況、家庭的一般氣氛、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關心。陳翠華(1996)

將家庭環境定應為家庭社經地位和父母教育期望兩方面。盧秀芳(2004)提出 一般學術研究中所探討的家庭環境,大致包含了家庭結構、父母職業地位、家 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態度、父母教育程度、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關心、親子關 係、家庭氣氛、子女的教育設施、家庭語言環境、居家環境的安排等。

Bossard(1960)分析家庭中的語言情境,指出家庭不僅使兒童獲得某種用 字的意義,還會使兒童對於某種用字引發情緒上的反應,並且指出兒童的語言 發展有所缺陷,和家庭中的其他成員經常性的替代兒童發言有很大的關係,同 時也指出了母親是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性人物。楊國樞(1986)等人研究

(23)

發現,家中子女數與語言變項有相當關係,亦即家中子女數越多者,在家中的 語言互動較多,故其語言發展較好。Bernstein(1977)的主要論據是,不同的 家庭語言交流型態,尤其是親子關係,會影響子女的語言發展,例如中上階層 的母親對於兒童的問題能給予較詳盡的回答或加以討論,使得兒童對於外在環 境也會有較系統的認識。

Teachman(1987)認為家庭教育資源在決定學校教育層級上扮演重要角色,

父母使用物質和非物質資源製造家庭氣氛進而形成子女的學業技巧,故能影響 子女的學校教育成就。他對教育資源(educational resources)的概念做了解釋:

「父母所提供能幫助子女發展學術技能和取向的人文和物質資源」,而父母的 教育及收入愈高,則愈有能力和動機提供教育資源。他測量教育資源的指標是:

家裡是否有固定的讀書地方,是否有參考書、日報及字典或百科全書(陳順利,

1999)。教育資源的提供牽涉到一個家庭能否負荷,所以高階層所支付的教育 資源相對會比低階層來的高,故教育成就會較高(Meighan,1993)。

黃毅志(1996)研究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的關係,以「接受補習教育份量」、

「是否唸書時要為家裡賺錢或做工」、「家庭讀書環境」三變項為教育資源內 涵,結果發現背景越佳者,能從家裡得到越多的人文及物質資源,能接受越多 補習教育,越能免除為家裡賺錢或工作的機會,有越良好的家庭讀書環境,而 得到越高的教育成就,其中家庭讀書環境扮演著父母對子女教育激勵的功能(廖 仁芸,2001)

Meighan於1993年解釋社會階級影響教育成敗,提出社會階級和父母對於教 育的態度、小孩的智商有相關存在。通常中產階級的子女遺傳較優,因此可能 會有比較好的學業表現;在教育態度方面,中產階級的父母會比低社經地位的 父母更積極,也會有較高的動機尋求學校成功的機會。不同階級有不同的文化,

導致語言、經驗、態度、行為、理念、價值、技能等方面有所差異,而這些因 素和學校生活息息相關。通常中產階級的文化較有利學校的學習活動,其子女 也較易獲得成功的學校經驗。學生學習社會階級的認同會影響學業成就,學校 通常存在理想學生(ideal pupil)的概念,其形象為整齊、健康、穿著合宜、有 禮貌、有耐性、對學業感興趣、認真學習學校課業,中、高階層的學生較容易 認同這些角色,低階層的學生則較容易行為偏離,不認同這些角色行為。(陳

(24)

怡華,2001)。

謝孟穎(2002)同樣指出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給予子女的教育期望較高,

學生較會建立高成就動機與高抱負水準。相反的,父母教育程度較低者,對其 子女的教育期望不高,學生較不會建立高成就動機與高抱負水準。曹琇玲(2001)

的質性研究的結果指出,父母親的教育程度會影響到叮嚀教導子女課業的能 力,低學業表現之學童父母都表示因為自己的教育程度太低,無法教導子女的 課業,對於學童的課業心有餘而力不足,導致子女的學業表現有較差的現象,

故在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的教育程度對子女的學業表現呈現正相關。巫有鎰

(1999)提出的研究結果表示,在台北市與台東縣的學生學業表現研究中比較 發現,住於鄉村的家庭社經背景的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平均較低,因此對子女的 教育期望也就不高。而較高教育程度的父母對於子女的管教方式,也愈積極參 與學校活動,父母對子女的學業表現期望水準相對就會愈高,因此提高學生高 學業表現的機會。林清標(1998)研究調查顯示,原住民學童的父母親教育程 度較低,造成家長不懂教材,無法指導子女做作業,因此父母親的教育程度亦 是造成學童在課業表現之影響因素之一。蘇筱楓(2005)指出父母職業類別與 父母教育程度同樣與管教態度互動而影響到子女的學業表現。陳小娥與蘇建文

(1977)指出,父母教育程度較高者,其管教態度較民主、較無權威式的態度,

也較無放任式的態度;反之教育程度較低者,其較偏向權威式的管教態度,常 使用較多處罰方式,也較會忽視子女的反應與感受,甚或放任不管。

陳奎熹(1991)提出社會階層化理論,說明了在家庭社經地位與教育成就 之間,存在一些中介因素發揮了影響的作用,如物質條件、教育條件、教養方 式、價值觀念、語言型態、智力因素、成就動機、抱負水準和學習環境等,其 研究發現,在階級之內學業成就的差異可能是這些中介因素所造成的。

陳奎熹(1991)在分析「物質條件與教育成就的關係」時,說明了家庭物 質環境和學校適應的關係,指出家庭物質條件可能透過其他因素影響教育成 就,如貧窮家庭影響兒童健康與學習環境,間接影響兒童的學業成就;生活的 困苦迫使低收入家庭的兒童與青少年提早離校,影響其教育機會;「貧窮文化」

(the culture of poverty)影響學生的社經地位及背景、下一代的態度、價值觀念、

成就動機等,這些因素轉而影響學校教育的成敗。社經地位通常指的就是所謂

(25)

的「家境」,家境的好壞是學生本身無法控制的,卻對於學校教育有非常大的 影響,來自社經地位較低的子弟,常受許多不利因素所影響,以致在教育上的 成就較差。

謝孟穎(2002)提出家庭社經背景包括家長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而源自 不同社經背景家長之價值觀與教育期望才是導致學業表現差異的關鍵原因。劉 清芬(2000)指出在社經地位高的家庭成長的子女,家庭文化水準較高、家庭 學習環境較好,其學業表現也就會較高。蘇筱楓(2005)提出以家庭社經地位,

職業水準與教育程度為家庭環境指數,也發現與學生在校學業表現有相當的關 聯性。根據歷年來研究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與學童的學業表現具有密切關係,

家庭社經地位高的子女,父母在教育設備、師資等教育資源的支出會較高,會 造就較高的教育成就。家庭社經地位高低決定了教育資源的多寡,進而影響學 生學業表現高低。

三 三

三 三、 、 、外籍配偶家庭與子女的相關研究 、 外籍配偶家庭與子女的相關研究 外籍配偶家庭與子女的相關研究 外籍配偶家庭與子女的相關研究

吳清山與林天佑(2005)對外籍配偶子女(foreign born Taiwanese)做教育 名詞解釋,指出外籍配偶子女是指父親或母親是外籍人士的國民,但是實際上 居住在本國之國民,由於此類國民人口數量明顯增加,在台灣地區新出生人口 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俗稱為「新台灣之子」。外籍配偶一方面是全球化趨勢下 的產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國內的特殊社會結構之需求。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下,

跨國的文化與經濟活動,增進不同國籍人士之間的接觸,也提高了國人與外籍 人士結婚的接受度;另外,社會弱勢族群尋找結婚對象不易,加上台灣地區女 性意識抬頭,提高了擇偶的條件,促使部份男士轉而尋找外籍配偶,「外籍新娘」

一詞已經成為民間茶餘飯後的話題。外籍配偶雖然包括外籍新娘以及外籍新 郎,但是主要成員為來台與本國籍男士結婚東南亞國家之女性配偶,以及大陸 籍女性配偶。

本研究所指的外籍配偶子女,是母親為大陸地區及東南亞國家的女子,經 由跨國婚姻移民來台灣地區後所生的子女。

( (

( (一 一 一 一) ) ) )子女教養現況 子女教養現況 子女教養現況 子女教養現況

邱騰緯(2000)指出在父母教養子女的適當態度及方法中,父母應該視子 女為獨立的個體而加以尊重,瞭解關愛子女卻不是過份的嚴苛或溺愛,敞開心

(26)

胸鼓勵子女多表達自己的意見並表示興趣的主動傾聽,與子女溝通時如何表達 父母的意見而不被排斥,父母的權威應如何合理的使用,避免讓子女反抗或怨 恨,都是父母應具備的知識和態度。一般而言,以父母親的行為特質來看,父 母親在家庭中有三個基本的角色,即照顧(Caregiving)、管教(Managing)及 養育(Nurturing),這些角色經常重疊及互相連接。而父母的特質中有許多與 子女成長的正向結果密切相關。以下將簡要介紹父母親的三個基本角色及其行 為特質:

1.照顧角色照顧角色照顧角色照顧角色

父母必須提供子女適當的生理資源及社會資源,以滿足子女生理及情緒的 短期需要。照顧目標放在營造一個能使嬰兒及兒童滿足基本生理需要及感到安 全、不受傷害的環境。在營造這種環境時,最重要的是父母要顯示出立即的回 應、敏感、一致及溫暖。

2.管教角色管教角色管教角色管教角色

父母要做的不只是教訓懲戒子女而已,還要顧及子女的發展情況,特別是 子女的行為,父母在執行管教角色時,有五種特質要顯現,包括:彈性、一致 性、愛心、堅定及一些特別的管教方法的使用,例如:以道理來感化。

3.養育角色養育角色養育角色養育角色

父母不僅要提供照顧及管教,也必須促進子女的發展,如此,他們才能成 為有用、能幹的成年人。Fogel, Melson, and Mistry(1986)曾對養育角色(The nurturing role)下定義:提供領導、保護及照顧,目的是為了助長發展上的改變,

使能與預期相符合。」在這個角色中,父母的重要特質是要以支持、鼓勵和包 容的態度對待子女;尊重子女及允許他們有某些自由;對子女有高度而合宜的 期望及規範子女的行為,以幫助子女的發展(施欣欣等,1998)。

高淑清(2005)指出二十年前進入台灣的外籍配偶,已同化於台灣文化而 隱沒於社會各個不知名的角落;但近年來因為外籍配偶人數激增,且有持續增 加的趨勢,而國人的觀念也漸漸開化,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的問題亦漸漸浮上檯 面。外籍配偶在教養孩子時,母國語言的教導已逐漸被鼓勵,而其家庭內擺設 也有與台灣文化融合唯一的傾向。然而另一方面,外籍配偶來到台灣,也會感 覺到自己的外表、語言或文化等方面與遷入地是不同的,美濃的百位外籍配偶

(27)

於2003年12月7日組成「南洋台灣姐妹會」,建立支持網絡,爭取平等權益,誠 心希望有一天能被真心接納,融入台灣社會中(林倖妃,2003)。

高淑清(2005)指出Garza和Lipton認為兩種文化結合的家庭社會化的結果,

比起單一文化結合的家庭之社會化,更有助於兒童接觸更寬廣的價值、規範、

道德與行為。因此,多元文化的認同並不因種族而有差異,一個由不同文化族 群的父母所組合成之家庭,其文化張力也提供一個既新又好的機會給予個人表 現。就生物學遺傳基因的角度而言,跨文化聯姻是改變人類品種的好時機。要 言之,跨國婚姻家庭提供了兒童多元文化的刺激,有些學者認為,孩子在這樣 的環境中成長,有助於察覺文化的多元性,認識不同文化間的價值、角色、行 為等差異,使孩子對人際關係、態度、語言能力及少數民族文化認知有正面影 響,利於其個人的社會化;然而,由於多數跨國婚姻家庭為社會文化弱勢家庭 之ㄧ,其子女業因社會標籤化而可能受到其他社會成員的排斥,在人際適應、

社會認同與語言學習方面遭遇的困難,是為值得重視的社會現象之ㄧ。

國內一般跨國婚姻家庭中,東南亞外籍配偶教養子女的權限較低,由於外 籍配偶來自於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雖然在教養孩子方面都一致希望教養孩子 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但是由於個人成長、接受原生家庭教養方式與文化背景 的差異,在教養子女時遭遇到不同程度的衝突。

( (

( (二 二 二 二) ) ) )外籍媽媽與子女的相關研究 外籍媽媽與子女的相關研究 外籍媽媽與子女的相關研究 外籍媽媽與子女的相關研究

在家庭中母親藉由養育子女的成就來界定自己的地位與價值,大部分的人 對於父母的學習是來自經驗與不斷的修正,更受到文化環境的影響,文化環境 的差異會造成價值觀的不同,透過價值觀的展現影響教養行為,對於子女的教 養也就不一樣(黃迺毓,1988)。

女性在成為母親後,在家庭即佔有一定地位。在臺灣社會約定俗成的形象 下,母親被期待能付出自己全部的心力,去照顧好孩子、先生,甚至整個家庭,

以及扮演好家庭情感支持者的角色。而母職的意涵及任務則深受文化社會的影 響,不同文化對母職所應扮演的角色及任務的看法不同。所以跨國婚姻中,外 籍母親必須調整自己以符合臺灣社會的期許與要求(徐瑞霙,2006)。

劉美芳(2001)研究指出,在臺灣一般跨國婚姻家庭中,外籍母親教養子 女的權限較低。由於成長環境不同與文化差異的背景,使外籍母親在子女教養

(28)

上面臨不同程度的衝突。陳美惠(2002)的研究亦指出外籍配偶在教育孩子的 職責上仍扮演著大部分的角色,儘管有白天上班者,回家後的家事及子女教養 問題必須自己承擔。外籍母親常成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想扮演好母親的角色,

但卻受限於自身的能力,不僅無法從孩子身上得到肯定,甚至必須面對孩子的 質疑,外籍母親需要更多的協助(徐瑞霙,2006)。

蕭昭娟(2000)的研究中,外籍母親對於子女在校情形傾向於相當關心或 完全放任的兩種極端態度,進而影響到學校教師與她們及其子女的互動關係。

陳美惠(2002)對外籍配偶而言,對子女的愛是內斂而含蓄的,並不是隨時顯 現於外,特別重視學校功課的完成與否、自我照料與家事分工。

外籍配偶家庭與子女在學習上所面臨的問題,綜合黃馨慧(2005)、車達

(2005)和陳文詠(2005)所提出的,歸類如下:

1.家庭經濟困窘家庭經濟困窘家庭經濟困窘家庭經濟困窘

外籍配偶家庭經濟能力低落,導致新台灣之子在求學環境上,相較於一般 學童弱勢,無法得到妥善適切的照顧,而成為弱勢中的弱勢。

2.語言隔閡語言隔閡語言隔閡語言隔閡,,,,學習受阻學習受阻學習受阻學習受阻

語文能力是學習一切的基礎能力,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研究指出,三歲以前 是兒童口語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兒童學說話的關鍵時期。而母親正是此一時期 兒童最常接觸的對象,當兒童所學習的母語,並非入學後所需使用的語言時,

勢必造成孩子的學習障礙。另外語言的隔閡導致子女無法了解外籍媽媽的語 意,養成不服管教的習性,對學習上也會產生障礙。

張慧敏(1993)研究發現,語言能力較差、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弱者,其 數學科成就亦較低,這是由於語彙的獲得與運用不僅依賴背誦與記憶,更涉及 深層的邏輯、思考、辨識、取捨等一連串複雜的心智歷程,進而對整體學習有 重要的影響。

3.父母的管教方式偏差父母的管教方式偏差父母的管教方式偏差父母的管教方式偏差

跨國婚姻家庭由於文化上和年齡上的差異,妻子在管教子女的態度常會與 夫家不同,因此在管教子女的方式上,外籍新娘常會和丈夫、公婆產生不同調 的現象。如此的差異不只造成婚姻生活的摩擦,在受管教的子女心靈上,也會 產生不良影響及感到無所適從。外籍新娘在語言上的弱勢,對其在管教子女方

(29)

面產生不小的阻力,由於語言不通,當孩子產生偏差行為時,無法用語言溝通,

只好漠視忽略,也有採用肢體暴力體罰者,孩子雖受責罰,卻不知錯在哪裡,

自然無從改起。

4.心智發展遲緩心智發展遲緩心智發展遲緩心智發展遲緩

台南成大醫院在周產期醫學會發表一項針對染色體異常兒研究,發現有將 近5%的母親為外籍新娘(楊惠君,2000)。高雄長庚醫院也陸續發現十三名外 籍新娘的子女出現語言障礙,評估後,超過六成有發展遲緩現象(吳清山,2004)

5.社會歧視社會歧視社會歧視社會歧視

謝愛玲(2004)指出與外籍配偶結婚的國人,原住民占0.8%、榮民占2.1%、

身心障礙者為9.1%、低收入戶為1.5%;與大陸配偶結婚的國人原住民占1.1%、

榮民占16.1%、身心障礙者為9%、低收入戶為3.6%,而上述身分著多為社經弱 勢者。再加上外籍新娘來自經濟、文化較台灣落後之國家,常具有些負面意義,

因此新台灣之子常揹負著社會歧視的包袱,進而會受到其他社會成員排斥,在 適應、自我認同與自我概念之發展,會有較大的阻力。

6.父母的教育偏低父母的教育偏低父母的教育偏低父母的教育偏低

在早期前往東南亞尋找外籍女性結婚的,大多是居住於鄉村地區從事農、

工之社經地位較低的台灣男性,這些人的學歷通常偏低,而東南亞外籍新娘,

在當地所受的教育也大多是國中、小程度。根據統計,越南外籍新娘教育程度 在國中以下者占96%,印尼也相差不遠。在父母教育程度都偏低的家庭環境下 長大的孩子,從學校下課回家後,課業很難得到家長進一步的指導,家長也因 為自身的程度,就算想盡到督導子女做好回家功課的責任,也會有「心有餘而 力不足」的感覺。

7.家庭生活氛圍影響子女的成長家庭生活氛圍影響子女的成長家庭生活氛圍影響子女的成長家庭生活氛圍影響子女的成長

夏曉鵑(2000)指出,台灣在國際分工下,國家長期以都市及工業作為核 心發展策略,造成農村空洞化、低技術勞動力人口不易生存的處境,被邊緣化 的台灣低技術男性除經濟上處於弱勢外,在婚姻市場上也是處於不利地位,台 灣男性因而向東南亞經濟相對落後地區則偶,相反的東南亞地區的婦女則為改 善娘家經濟或是嚮往經濟較富裕的台灣,常常是透過婚姻仲介而遠嫁至此,女 方懷抱喜悅的期待與希望到台灣,但迎接她們的往往是完成傳宗接待的任務與

(30)

家庭勞動力來源的期待。這些外籍配偶通常很年輕,平均大約22~25歲上下,來 台約半年至一年的時間便懷孕,對婚姻生活的身心調適尚未進入情況,便懷孕 或生育,所以孩子出生後,這些外籍配偶必須在短期內就要學會必要的語言溝 通能力與教育孩子的能力,這些均非易事(楊詠梅,2002)。而對「母親角色」

的生疏,對兒童的發育和成長都有不良的影響(莫藜藜、賴佩玲,2004)。

每一種文化都有它自己對婚姻的定義及婚姻關係模式,不同的文化,對其 婚姻本質、性關係、兒女教養態度、以及勞務與責任分工也各有相同或相異之 處,跨國文化婚姻關係,常產生價值觀的衝突,尤其是夫妻年齡差距大,思想 觀念不同,東南亞外籍女性嫁到台灣時,常因為年輕,思想未臻成熟,對婚姻 有浪漫的理想,結果又因期待落空,而令她們產生不滿的情緒。當她們期待能 透過婚姻,資助、改善原生家庭的經濟狀況,認為夫家應給予原生家庭更多回 饋時,自己的日子卻過的捉襟見肘;在先生這一方則常因年齡較大,娶妻以傳 宗、持家的目的居多時,這樣雙方的婚姻期待與目標出現落差,婚姻及出現許 多調適不良的相關問題。

8.父親常在子女教養上缺席父親常在子女教養上缺席父親常在子女教養上缺席父親常在子女教養上缺席,,,,母親對子女教養能力不足母親對子女教養能力不足母親對子女教養能力不足母親對子女教養能力不足

許多研究都發現,父母共同教養子女是非常重要的,王雅萍(2004)指出 外籍與本地配偶子女,父母依附關係會影響同儕依附關係,與父母依附關係越 好的外籍與本地配偶子女,其與同儕的依附關係越佳。外籍移民家庭父親角色 相對重要,陳湘淇(2004)發現主要課業輔導者為父親之學童,其表現高於主 要課業輔導者為母親之學童。

然而,新移民家庭因家庭經濟的壓力,父親需要外出賺錢養家,常在教養 子女的工作上缺席,所以,教養子女的重任就落在外籍母親身上,但是外籍母 親對於台灣夫家的隔閡,常使其生活陷於孤立,也連帶著造成資訊取得不易,

再加上對台灣教育制度的不了解,對子女在學校的教材陌生與不解,無法掌握 子女在學校的功課,也無法協助子女解決課業的難題,又因語言溝通問題,沒 有信心到學校與老師溝通子女的問題,以致無法深切了解小孩內心的問題(張 芳全,2005;莫藜藜、賴佩玲,2004)。另外,跨國文化下的第二代,本應是 有著文化上的雙重優勢,但是卻因為國人的自覺優勢感,讓這些子女在夫家的 保護之下,形成不認同母親的國家,甚至進而不認同母親的情形(楊艾俐,

(31)

2003)。這種子女與母親的互動,常使得外籍新移民家庭及其子女承受著相當 的壓力,這些新台灣之子面臨緊張的親子關係,在家中無法解決課業問題,在 學校裡也常因其口音不同於一般小孩而顯特殊,面對陌生的學習環境、複雜的 同儕團體,往往成為學校適應、人際互動上的弱勢。

傳統的父職通常被界定為養家活口及支持家庭經濟的角色(王舒芸,1996;

鄭石岩,1993)。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現代父職角色的內涵也產生了變化,

不再只限於經濟供給者,而是必須扮演更多元、更多樣的角色。陳政見(2000)

亦認為父親是示範者、照顧者、資訊者、傾聽者、引導者、捍衛者與決策者等 不同功能的角色。

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ㄧ個稱職的父親必須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出生到五 歲之間,父親扮演養護者的角色,充分接受子女的感情,讓他們覺得安全,覺 得自己有價值,並同時以身作則,教導子女吸收他人觀點的能力;在六到十二 歲的小學階段,父親扮演規範者的角色,以身教代替言教,協助子女自行判斷 是非對錯;面對十三歲到十八歲的青少年,父親是戰士和保護者,與孩子並肩 面對變化與挑戰,鼓勵子女積極進取,引導孩子走向獨立、自我負責;對即將 成人的孩子,父親扮演精神導師的角色,協助子女規劃未來,給予祝福,鼓勵 他們追求理想。

父職角色是指父親在親職教育所表現出的特有行為態度(梁志彬,2003)。 父職角色會因社會、文化,甚至個人特質之差異呈現不同的表達方式,因而建 構出獨有的父職文化。儘管父職角色有其獨特性,但是多元的角色扮演內涵乃 是現今父職角色的共同趨勢(賴麗珍,2006)。

9.教養子女缺乏支持系統教養子女缺乏支持系統教養子女缺乏支持系統教養子女缺乏支持系統

謝慶皇(2004)的研究發現,外籍配偶受限語言文字使用的限制,不易參 與子女課業學習活動,其中語文程度,也影響其在教養子女課業方面的信心。

外籍母親對學齡的子女,無法提供子女適當的學業輔導,導致常常發生教養子 女的困境,但因支持網絡薄弱,甚至缺乏支持系統,無論是人際支持系統或是 資訊資源系統,皆相對嚴重缺乏,以致新移民家庭與其子女常面臨窘境而缺乏 援手。

10.學校尚未投入更多的資源與輔導學校尚未投入更多的資源與輔導學校尚未投入更多的資源與輔導學校尚未投入更多的資源與輔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kira Hirakawa,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Śākyamuni to Early Mahāyāna, translated by Paul Grone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Dhivan Jones, “The Five

Attributable to the upward adjustment of school tuition fees in the new academic year; higher housing rent and expenses of house maintenance; and rising prices in fish and

Radiograph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s 廖振焜 林大弘 吳長晉 戴 瀚成 傅楸善 楊榮森 侯勝茂 2005 骨科醫學會 聯合學術研討會. • Automatic Digital PE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

This research sets different backgrounds as variables of consumers of Miaoli County residents and whether their different life styles and corporate socia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