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涯決定困難相關理論及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生涯決定困難相關理論及研究

第三節從生涯決定與家庭的相關理論,接續生涯決定困難的相關理論、

概念、與研究結果,接著,生涯決定困難與先前親職化及孝道文化間的關 聯性研究。

一、 家庭關係與生涯決定理論

本研究欲整理與家庭有關的生涯理論、生涯決定的相關理論,以及攸關國 中生的生涯發展理論,如下。

(一)Roe 的生涯選擇人格理論:

羅安(Roe)將父母的教養態度分成溫暖與冷漠兩大類,又將對待子女的行為 分成三種: 關心子女、接納子女與拒絕子女三種。他認為童年經驗會形塑我們 的人格,父母對待孩童不同的情形,孩童需求滿足的情形就會不一樣,而人有 較具人際傾向與較非具人際傾向,較具人際傾向者傾向選擇人際傾向的職業,

較非具人際傾向者傾向選擇較非具人際傾向的行業(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與 張德聰,2010)。

(二)Krumboltz 的社會學習理論與生涯選擇行為:

他認為生涯中做決定的因素有: 遺傳及特殊能力、環境情境及重要事件、

學習經驗,以及任務取向的技能。

1. 遺傳及特殊能力: 包括種族、外貌、性別、智力、肌肉協調及特殊才 能等,這些因素除了有正面影響也有可能會限制一個人的職業選擇的 範圍。如先天缺陷、性別的限制、身高的限制等。

2. 環境情境也包括家庭及社區背景、政府政策、天災,以及社會經濟的 變化等情形等,這些都會對個人的生涯決定造成影響。從這個層面家 庭及社會文化脈絡是會對決定造成影響的。

3. 學習經驗: 包括工具性的學習經驗與聯結性的學習經驗,前者指透過 直接觀察、自己對事件或他人對事件的反應中學習而得;後者指原為

38

中性刺激,後經由其他刺激而賦予中性刺激意義。

4. 任務取向與技能與生涯決定: 任務取向與技能指個人所學的認知及表 現的能力,這些能力與生涯決定歷程會有關聯。包括: 工作習慣、情 緒反應、思考歷程,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等。這些能力能協助個人適應 環境,解釋自我觀察與推論解釋世界觀推論間的關係,並且有效的預 測未來。而任務取向技能是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林幸台,田秀 蘭,張小鳳與張德聰,2010)。

(三)Gelatt 的職業決策模式:

Gelatt(1962)作職業決策必須經過五個步驟 1.必須經驗到做決定的必要 性,也為自己建立起一個目標 2. 收集資料,以了解各個選擇可能的後果 3.分 析所蒐集的資料,並預測各選擇性可能的後果 4.價值系統在決策歷程的重要 性,在此步驟當事人對前述預測結果作一個判斷,看看哪些結果自己比較希望 得到 5.評量並作成決定,此決定可能是最終決定,亦可能是調查性決定,若是 調查性決定,則依循調查方法回到第二步驟,收集資料並接續接下來的工作;

若是最終決定,則過一段時間觀察結果,如果原訂目標已經達成,則可以依據 達成情行訂定下一個目標,如果和目標有一段距離,則回到第二步驟接續下去 其它步驟。

生涯決策歷程是一連串的決定,並非單一決定,且價值系統的澄清在這歷 程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也就是當事人需要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如此在預 測系統與價值系統方能順利進行(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與張德聰,2010)。

(四)Ginzberg,Ginzberg,Axelrad 與 Herma 的生涯發展階段論

Ginzberg 等人(1951)將個人生涯選擇分為幻想、試驗,以及現實期三階段 的選擇。職業發展的歷程,始於十一歲至十七歲或成年早期結束。六至十一歲 是幻想階段,主要是透過幻想及快樂當中決定未來的職業偏好,但不會意識到 需具備什麼能力,或追求時會遇到什麼阻礙,Frank 與 Hetzer 訪談中發現四到

39

六歲的孩子回應主要是基於孩子慾望的功能性享樂。八九歲的孩子強調工作的 原因會產生對他個人或親近他的人的益處,能達到某種使他滿足的結果。較大 年紀的小孩能夠從智性的追求和身體的活動中獲得功能性的享樂,而殘於的幻 想元素會頻繁的帶入青少年前期,也就是十三到十六歲(Ginzberg,et al., 1951)。

第二階段試驗期,十一歲至十七歲,即包含現在的國中階段,該階段又可 分成四個次階段,十一至十二歲是興趣期、十三至十四歲是能力期、十四歲至 十六、七歲是價值能力及興趣的統整期。而現實期是伴隨在青少年之後的成年 早期同時發生。某種程度而言,一個青少年在處理他的職業選擇暗示他有一般 性的成熟,一個人漸漸的成熟,不僅只了解他個人內的力量,也了解到外在環 境(Ginzberg,et al., 1951)。

Lazarfeld 研究發現十三歲的孩子進入到勞工職場半年到一年有限的了解他 們的意見,透過直接的接觸對於那些職業他們能知道或理解的很少,他們不能 處理一個至多兩個變項,他們尚未能掌握多樣的因素所需要智力或情緒上成熟 的程度(Ginzberg,et al., 1951)。儘管如此,他們被迫做決定的主人,這個決定和 最後的決定有關,能決定時間的安排、選擇課程、是否要升學,青少年必須要 頻繁的做這些決定,而每一次他無法確定他是否喜歡這個型態的工作做為他人 生的職業。一開始是興趣期,他會發現自己先前的興趣並不總是現在的興趣,

所以舊的興趣消失,而新的興趣變成焦點。接著是能力期,他必須要對自己的 能力提問以實現特定的選擇,而答案會改變。在考量到價值的時候會有很多的 變遷,在十五六歲時這變成重要的參照,青少年會嘗試提出穩定性到這個變遷 的歷程,藉由調適他未來自我的意象,這幾年他會持續縮小當前角色與未來角 色的落差。事實上,他們允許外在環境推動他們到一個決定中(Ginzberg,et al., 1951)。

結構上而言,第二階段試驗期,十一歲至十七歲,該階段又可分成三個次

40

階段,十一至十二歲是興趣期,做選擇主要是根據她的喜歡及興趣;十三至十 四歲是能力期,個體越來越覺知到引進現實的元素到他的考量中的必要性,他 開始客觀考量他的能力,第一次覺知到外部因素,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報酬、

不同的準備與訓練。第三階段是價值期,十五到十六歲特徵是青少年要為他自 己在社會中發現他的位置,他了解到他要綜合很多元素:他喜歡做什麼、他的能 力能夠做什麼、現實情境允許他做什麼、如果他從事特定的生涯,他能從社會 中獲得什麼報酬,他必須要評估對他職業抉擇重要的所有範圍的因素,並依照 他澄清與規劃的目標與價值來評估。第四階段是轉換期十七歲,決定要去工作 或升大學的年紀(Ginzberg,et al., 1951)。

二、生涯決定困難的相關概念、理論與研究

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未定向密不可分,生涯決定困難是由生涯未定向發展 而來(邱卉綺,2005),要對生涯決定困難有更清楚的了解,需要了解生涯未定 向的相關理論,接著了解生涯決定困難的理論、測量與相關研究。

(一) 生涯未定向

起源於Marcia(1966)提出生涯定向狀態中的生涯未定向,包含:認同混淆、

早畢型、延宕型,特別是延宕型在危機期間其承諾是相對模糊,它要從認同混 淆中區辨主要是他主動努力要做承諾的樣子。Crite(1969)每個青年都必須要面 對「選擇或從事與未來有關的活動,以投入特定的教育或職業領域」但是當

「個人沒有能力選擇、或將自己投入於特定的行動,以準備或進入一項特定的 教育或職業領域」此即生涯未定向的狀態。Wu 指出一個人無法在潛在的生涯 選擇做明確的決定,以投入某個教育或職業的領域中,即被視為有生涯決定的 難題,或稱生涯未定向(career undecidedness)或生涯不確定(career indecision)(引 自,吳芝儀,2000,頁 106)。而青少年及及青年早期最容易面對生涯選擇的難 題,因此青少年學生的生涯未定向一直是生涯輔導界最為關注的問題(吳芝儀,

2000)。

41

Dysinger(1950)最早將生涯未定向區分為兩種類型: 延遲決定與逃避決 定,1.延遲決定,或者同時有多種選項要考慮而尚未做出決定;2. 逃避決定是 不願意面對做決定時的痛苦而沒有做決定。Walsh 與 Osipow(1988)認為生涯未 決定其實是正常發展的一部分,但少部分的生涯未決定生涯猶豫是不好解決的 問題。他們會經驗到一些和所謂正常發展相較不同而更難解決的生涯未決定。

而Tyler 與 Goodstein 都察覺「猶豫」為更一般、棘手即有問題的 Tyler(1961)將 延遲決定稱為「情境性生涯不確定」(circumscribed career indecision),原因是受 到外在阻礙的影響,而逃避決定稱之為「一般性猶豫」(generalized

indecisiveness)根源於個性上,似乎在面對日常生活的一切事務都有類似的困 難,若此困難無法獲得妥善的處理,則個人不滿意的思考習慣將更嚴重。對 Goodstein 而言要鑑別診斷這兩種型態的未決定,要看是否焦慮是未決定的結果 或前提,結果焦慮是當個人處在生涯不確定狀態,是因為受到經驗的限制,無 法做出決定而感到焦慮,焦慮是問題的結果,只要能夠提供他足夠的經驗就能 夠做出決定,進而減輕焦慮;後者,前提焦慮是只要面臨做決定的情境就會喚 起焦慮,就算提供夠充分的經驗,焦慮仍會讓他無法發展適當的決定技巧,或 逃避做決定,甚至喚起更嚴重的焦慮,此為生涯猶豫者(引自,吳芝儀,2000,

頁108; Walsh & Osipow, 1988)。Crite(1969)寫到區辨生涯不確定與猶豫「未確 定是特定的職業選擇,而且通常能藉由改變做決定的情境而被解決,如:關於補 充選擇的訊息、鼓勵選擇,並自由選擇,然而猶豫是更廣意的人格特質並持續 的,就算選擇的情境是正向的。」 [p. 576 (Walsh & Osipow, 1988, p. 39)

頁108; Walsh & Osipow, 1988)。Crite(1969)寫到區辨生涯不確定與猶豫「未確 定是特定的職業選擇,而且通常能藉由改變做決定的情境而被解決,如:關於補 充選擇的訊息、鼓勵選擇,並自由選擇,然而猶豫是更廣意的人格特質並持續 的,就算選擇的情境是正向的。」 [p. 576 (Walsh & Osipow, 1988, p.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