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生親職化與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關聯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生親職化與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關聯研究"

Copied!
1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田秀蘭. 博士. 國中生親職化與孝道信念與 生涯決定困難關聯研究. 研究生:邱苡涵.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一月.

(2) ii.

(3) 誌謝詞 最要感謝的是田秀蘭老師願意收我當研究生,協助我在論文、研究所課程 與實習的規畫,這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經驗,謝謝老師精闢的指導,鞭辟入裡的 協助我了解如何作好一份研究,在論文的指導過程中是相當有效率而順利如期 完成的! 讓我不會認為自己不可能,而是不斷有往前進的感覺,持續的知道自 己哪裡做了,哪裡尚未完成,也很感謝老師願意協助我前三章的審閱,讓我很 安心知道自己是在進行的,在研究所要念完的整個時間的安排與規畫,很謝謝 老師的提點,也謝謝老師在我很緊張自己身體狀況的時候,能夠耐心的幫助我 和我訂定時間 meeting,也願意幫忙我找到樊老師協助我實習的進行,總之,謝 謝老師這段時間的陪伴、參與及協助我論文的進行,也幫忙我在實習修課上的 安排與次序的規畫能夠更妥當,耐心的協助我修改論文直到完工,真的非常感 謝這段過程有田老師的指導。也很謝謝師大心輔碩班的協助,我才能如此順利 的完成。 謝謝這幾年來幫助過我的臧鴻儒醫師的調藥讓我這段寫論文與修課的狀況 都能很穩定,謝謝吳麗娟老師的指導、陳慧娟老師、林家興老師修課與論文上 的鼓勵和幫助、張凱理老師讓我實習的的一年有很好的基礎,謝謝陳學志主任 對我論文生涯上的關心,並且在擔任我的口委時與王玉珍老師提供我豐富的提 點,謝謝你們的幫助我才能夠一直順利的讀書,在自己可以的方式下逐步的進 行,也謝謝你們耐心的教導,讓我真的在一個良善的環境下還能夠有這樣的成 長和進步。非常謝謝你們的協助。 謝謝伴我成長的好朋友們品蕙、采屏、柏軒、信義國中的淑芳老師、維峰 老師、成功國中的同仁宛柔、育瑩謝謝你們協助我施測、東漢謝謝你教我 spss,宜靜、安妮、苑如,謝謝在碩班曾經有你們的足跡,還有謝謝慕涵姐姐 協助修改我的英文摘要,沒有你們的支持和幫助,這本論文不可能完工。非常 感謝你們的熱心協助與對我的幫助。 i.

(4) 感謝我的家人我媽媽無私的奉獻、耐心的等待,平常對我電話的關心與支 持,謝謝我姐姐協助我打理很多事情,還有願意幫助我的家族親戚們,願意讓 我繼續用心的把書讀完。這對我來說是很難得的生命經驗。很感謝跟我通信、 通話的每個老師,生命中的每段機緣,這幾年的時間真的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 事情,但是也都走過了! 不管怎麼樣,我還是抱持著很多的期許的心態繼續往 前走,謝謝這一切的到來,也終將會成為過程的一部分。謝謝你們!沒有世上的 很多人,沒有今天的我!. ii.

(5)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親職化與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 間的關聯性。採用立意抽樣,從國內北中南區國中抽取 448 位國中學生為研究 對象,並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包括,「親職化量 表」、「孝道信念量表」、「生涯決定困難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典型相關及多元回歸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 出生序為老大及中間子女,其親職化分數顯著高於老么及獨生子女 二、 國中生親職化於父母婚姻狀況達顯著,特別是不公平性。 三、 學生的父母的婚姻狀況是同住他們的相互性孝道信念顯著高於分居 四、 國中生父親教育程度為博碩士畢業或肄業,他們的相互性孝道信念分數顯 著低於其父親教育程度為大學(專科)以下 五、 國中生母親教育程度為博碩士畢業或肄業,其相互性孝道信念之分數顯著 低於其母親的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下 六、 男生於缺乏動機量表的平均分數顯著高於女生 七、 國中生生涯決定困難在父母婚姻狀況達顯著差異,特別是缺乏動機量表 八、 國中生生涯決定困難在母親教育程度整體而言有顯著差異。 九、 國中生親職化與孝道信念有一組典型相關,達統計上之顯著意義。 十、 國中生親職化與生涯決定困難有兩組典型相關,達統計上之顯著意義。 十一、. 國中生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有一組典型相關,達統計上顯著意. 義。 十二、. 親職化、孝道信念對整體生涯決定困難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不公平. 性對整體生涯決定困難有顯著之預測力。 關鍵字:生涯決定困難、孝道、親職化 iii.

(6) iv.

(7)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ification, Filial piety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Yi-Han Chi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among parentification, filial piety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various family backgrounds. The predictablitity of parenfication and filial piety on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also evaluated.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448 students (196 males and 204 females) from fiv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with purposive sampling. The study gathered informat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The instruments utilized were Parentification Scale, Filial Piety Scale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Scale.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M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parentification scor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of the oldest and middle children than those of the youngest children and single child. 2. The parentifi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varies significantly from parential marital status, especially the scale of unfairness. 3. Th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parential marital status is living together, their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scor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are separated. 4. The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score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for the junior school students whose father’s educational level is doctoral, master degree or v.

(8) incompletion than those students whose father’s educational level is equal to or lower than bachelor degree. 5. The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score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se mother’s educational level is doctoral, master degree or incompletion than those students whose mother’s educational level is equal to or lower than bachelor degree. 6. The lake of motivation scales of boy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irls. 7.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y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vari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parential marital status, especially the scale of the lack of motivation 8.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y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varied significantly from mother’s educational level. 9. There was one significant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fication and filial piety. 10. There were two significant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fication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11. There was one significant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12. The predicatablities of parentification and filial piety on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were significant. The unfairness is the predictable variable. Suggestions were discussed and proposed for career and family guidance and future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sults.. Key word: 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ities, filial piety, parentification. vi.

(9) 目次 誌謝詞..............................................................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v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親職化的相關理論及研究 ................................. 11. 第二節. 華人孝道文化的回顧與研究 ............................... 23. 第三節. 生涯決定困難相關理論及研究 .............................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3. 第四節. 研究過程............................................... 6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71. 第四章 結果....................................................... 73 第一節. 國中生親職化、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現況分析 ......... 7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在親職化、孝道文化與生涯決定困難之差異 分析...................................................77 vii.

(10) 第三節. 親職化與孝道信念之典型相關分析 ......................... 91. 第四節. 親職化與生涯決定困難之典型相關分析... ... ... ... ... ... 93. 第五節. 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典型相關分析................... 97. 第六節. 親職化與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迴歸分析............... 99.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討論 .................................................. 101. 第二節. 建議 .................................................. 111. 參考文獻.......................................................... 115 中文部分 ...................................................... 115 英文部分...................................................... 127 附錄.............................................................. 130 附錄一 ........................................................ 130 附錄二... ..................................................... 131 附錄三... ..................................................... 132 附錄四 國中生施測問卷 ......................................... 133. viii.

(11) 表次 表 2-1-1. 國外親職化相關測量工具整理表 .......................... 21. 表 2-1-2. Bronffenbutner 生態系統觀中的親職化 ...................... 22. 表 2-2-1. 國內孝道相關測量工具整理表 ............................ 35. 表 3-2-1. 有效樣本統計表 ......................................... 61. 表 3-2-2. 受試者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表 .............................. 62. 表 4-1-1. 有效樣本各重要變項間之相關矩陣、平均數及標準差 ........ 74. 表 4-1-2. 國中生親職化量表各項度單題得分 ........................ 75. 表 4-1-3. 國中生孝道信念各項度單題得分 .......................... 76. 表 4-1-4. 國中生生涯決定困難量表各項度單題得分 .................. 77. 表 4-2-1.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親職化上的分析結果 .................. 78. 表 4-2-2. 不同出生序之國中生在親職化上的分析結果 ................ 79. 表 4-2-3. 父母不同婚姻狀況在親職化上的分析結果 .................. 79. 表 4-2-4. 父親不同教育程度之國中生在親職化上的分析結果 .......... 80. 表 4-2-5. 母親不同教育程度之國中生在親職化上的分析結果 .......... 81. 表 4-2-6.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孝道信念上的分析結果 ................ 81. 表 4-2-7. 不同出生序之國中生在孝道信念上的分析結果 .............. 82. 表 4-2-8. 父母不同婚姻狀況之國中生在孝道信念上的分析結果 ........ 83. 表 4-2-9. 父親不同教育程度之國中生在孝道信念的分析結果 .......... 83. 表 4-2-10 母親不同教育程度之國中生在孝道信念的分析結果 .......... 84 表 4-2-11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生涯決定困難上的分析結果 ............ 85 表 4-2-12 不同出生序之國中生在生涯決定困難上的分析結果 .......... 86 表 4-2-13 父母不同婚姻狀況在生涯決定困難上的分析結果 ............ 87 表 4-2-14 父親不同教育程度之國中生在生涯決定困難上的分析結果 .... 88 ix.

(12) 表 4-2-15 母親不同教育程度之國中生在生涯決定困難上的分析結果 .... 89 表 4-2-16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親職化、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差 異分析摘要表........................................... 90 表 4-3-1 國中生親職化與孝道信念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 91 表 4-4-1 國中生親職化與生涯決定困難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 93 表 4-5-1 國中生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 97 表 4-6-1. 國中生親職化、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9. 表 4-6-2. 國中生親職化與孝道信念對生涯決定困難多元逐步迴歸係數表100. x.

(13) 圖次 圖 2-2-1 孝道的態度層次與行為層次 ................................ 3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59 圖 4-3-1 國中生親職化與孝道信念之典型相關因素結構圖 .............. 92 圖 4-4-1 國中生親職化與生涯決定困難之典型相關因素結構圖 .......... 96 圖 4-5-1 國中生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典型相關因素結構圖 ........ 98 圖 4-6-1 國中生親職化、孝道信念對生涯決定困難迴歸分析圖 ......... 100. xi.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闡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並提出研究問題與假設,最後定 義本研究相關之重要名詞。全章共分三節說明,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 二節為研究問題與假設,第三節為名詞解釋。茲分節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親職化指的是親子關係角色倒轉,在孩童的情緒與功能尚未發展成熟,而 過度承擔家中的責任與需求的處境,常出現於單親、酗酒、婚姻失和等不利的 家庭中子女(Minuchin, Montalvo, Guerney, Rosman, & Schumer, 1967)。在家庭 脈絡中,父母關係失和或家庭界線扭曲功能不彰,由子女來替代的現象。 一、在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中生涯與家庭之探討 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下,我國國民義務教育由初等延長至十二年的教育, 提倡五大理念,分別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優質銜接 (行政院,2015)因此,國中生畢業時紛紛開始選擇進行分流教育是要讀高中、 高職或五專,在提倡適性入學的內涵,學生更會選擇自己想讀的科系進入技職 體系,或是一般高中。這代表有更多學生會繼續升學,並且鼓勵分流教育,及 早適性入學,政府的政策提供多元的管道、多元的升學方向與教育優質化,讓 每個學生都能適性入學。在國中階段的學生,其生涯發展能力 Ginzberg(1951) 認為尚在興趣、能力試探期。還在試探自己生涯的時候,家庭的期待扮演什麼 樣的角色,在跨文化的比較中亞洲人確實經歷較多生涯決定困難(Mau, 2004) 在個人主義的國家中,個人的需求優先於家族的需求;但在集體主義的國家 中,個人的需求是隸屬於家人的需求(Moodley, Rai, & Alladin, 2010)。在我們 的文化中,既要適性發展,傾聽自己的聲音,又要聽從家長的意見,在國中階 段對該現象的了解,似乎至關重要。 1.

(15) 二、親職化的孩子在孝順脈絡中的生涯經驗 研究者身邊的朋友的經驗中在生涯選擇上,有些不是按照自己生命的目標 走,而是伴隨著家人期待中的科系或要求,甚至,離家太遠還會有顧慮。受到 家人影響,例如:如果沒有達到最好的目標一直走,媽媽會一直唸;抑或是家裡 單親不得不去工作,這些提早還在尚未有生涯探索時就不得不做一個選擇,而 一直做下去。這是我在這些人身上看見的生命,有些人事後會說:「後來還是發 現自己喜歡的仍然一樣。」他們在選擇的歷程中,似乎缺乏了生命中的指引, 或是因為個性中少了自主性,只能順應父母的期待走,再再都影響著生涯,讓 研究者開始好奇,親職化與生涯抉擇歷程之間是否有關聯,亦看見有個案在家 庭的經驗中非要個案幫忙照顧家庭的經濟狀況,運用權力壓迫子女擔待工作的 責任,親職化歷程中父母的狀態和子女互動的關係,以及在這過程中孝道的文 化脈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也是研究者好奇之處。 在國中輔導單位輔導的過程中,常看到家庭失功能的孩子需要去打工,扮 演家庭中支持單親父母的角色,似乎父母婚姻狀態所影響的家庭結構與親職化 有所關聯。另外,也看過子女要顧慮父母的情緒,甚至承擔他們的憤怒才是孝 順,過程中看到他們不斷的壓抑自己的痛苦,但這不正是情感性親職化的定 義。 研究者亦在學校輔導工作的實務經驗中,遇到承擔父母與家庭工作責任的 孩童,而不斷的被父母責備、情感上的不被支持,在情緒上有憂鬱、焦慮,對 父母依附不確定的的狀態與感受。也有親職化現象的個案在家庭中過度承擔家 庭辛勞、責任,忽略個人需求而有憂鬱的情緒困擾,研究者在實務中常看到諸 如此類的現象,似乎在家庭中確實隱含一種矛盾,把子女對承擔父母辛勞視為 孝順,卻未必適配該子女的發展階段,對孝道文化中的青少年而言,這樣的現 象是益處或是害處,有在研究中更了解其現象的必要,與在華人文化中的特殊 性。 2.

(16) 文化現象中,似乎體恤父母的辛勞,在乎父母的期待要求與理想,按著長 輩要的走,似乎是我們文化中視之為孝道的表現,但如何讓父母放手、促使子 女走向自己生命中屬於他的道路,卻是在家庭教養中的生涯層面相當缺乏的, 學校輔導如何介入家庭層面,探討親子之間關係上的糾纏不清之處,澄清學生 的方向,也讓父母放心讓子女負責自己的未來,是一個刻不容緩,但卻常常被 忽略的問題。 三、親職化的特性與生涯決定困難 在混淆型家庭(enmesh fmaily)中的青少年要精熟生涯發展任務是有困難 的,在於他們無法從父母的目標與期待中區分出來,他們無法承認他們獨特的 特性,因為他們的家人會要求他們的思考和行動要像家庭的常模。 (as cited in Penick & Jepsen, 1992;Minuchin, Montalvo, Guerney, Rosman, & Schumer, 1967) 而單親家庭子女在作生涯決擇考量因素中,家庭因素方面包含為了家庭經濟因 素考量、家人的經驗與期待、母親的支持與期望及照顧家人與家庭(王覺興, 2002)。 高中生共依附特質中以他人為焦點、從關係中獲得意義感,以及,認同照 顧者特質越明顯時,其生涯決定的缺乏自我了解、信心和選擇的焦慮、生涯資 料、外在障礙的程度越高(黎美玉,2011)。賴秀美(2007)智能障礙手足共依附 特質越高,其依賴型生涯抉擇程度越高。研究顯示,國中生依賴型生涯決策傾 向越高,其猶豫不決、文化及環境因素的生涯決定困難程度越高(賴奕銘, 2013)。由於,共依附特質是親職化的成癮模式。由上述可推論親職化可能和生 涯決定困難有關聯。本研究欲透過了解在不同父母婚姻狀況中,親職化程度較 高的孩子,其生涯決定困難有哪些,以提供實務上的參考,了解是否需要進一 步自我澄清個人的生涯,而有別於關係脈絡中的自己。由於國中生需要在十二 年國教下做初步的生涯決定,有必要在國中階段探討親職化與生涯決定困難的 必要性。 3.

(17) 諮商師知道越是全人觀點作生涯諮商,越能滿足及有效的幫助個案,而有 一些個案看似只想要聚焦在自我探索當它和生涯有相關時 (Fouad et al., 2007 ) 有必要了解生涯與不同層面間的關聯性。而謝孟芳(2002)研究表示父母常是子 女在職業發展中生涯選擇的決定者。人們因早期生長在家庭中的經驗,還有在 家中有形或無形受到的影響,會反應在他的工作及職業表現中。青少年的讀 書,追求生涯有個困惑是到底是為了父母的期望或是自己? 這是不是反映出為 父母而活這種難以分化的現象在一般的家庭中?或只是單純的受父母影響?而石 芳萌(2007)的研究中表示親職化與自我分化又有.6 的高相關,那麼親職化與生 涯決定困難會不會有所關聯? 四、本研究之必要性 (一) 文化中的親職化研究之必要性 傳統農業社會教養子女不注重子女的個別差異發展,反而是父母要子女成為 什麼樣子,就成為什麼樣子,子女時常形塑成小大人,以適應集體主義、家族 階層式的社會。到了工業時期教養方式著重個別差異,尊重子女的需求,以孩 子為主,希望給孩子好的童年,不輕易懲罰,反而用獎賞替代(楊國樞, 1985)。而當今社會,特別是少子化之後,是否還有童年子女照顧父母的現象 呢? 研究顯示,親職化在缺乏文化因素的考量可能會限制我們對於臨床結果的了 解,以及親職化在文化上的複雜性有必要進一步的研究(Hooper, Wallace, Doehler, & Dantzler, 2012)。從文化觀點能對孩子的親職化角色有貢獻 (Jurkovic,1997)。就從研究者的經驗而言,會觀察到親職化在孝道文化脈絡下 不見得是不好的現象,而是被鼓勵的。Jurkovic(1997)認為從脈絡中區辨破壞性 親職化是重要的,如此可以在臨床或心理計量中辨識破壞性親職化的青少年。 Hooper 與 Wallace(2009)認為有需要從不同的文化考量親職化,在某些文化下 家庭中的適應性行為,可能在其他文化的家庭中為非適應性。如孩童時期的親 4.

(18) 職化現象黑人的參與者相較於白人的參與者在成人時的精神病理的負向關聯更 高(Hooper, DeCoster, White and Voltz, 2011),顯示不同種族的親職化現象與病 理的關聯可能是不相同的。代表親職化與孝道間的關係有待釐清。張沛綺 (2013)研究表示親職化中的情感性親職化與不公平性和相互型孝道及權威型孝 道在大學生似乎有關聯,而功能性親職化是獨立出來的,代表這兩個概念確實 有不一樣之處,那其關聯性在國中階段如何?這是研究者欲加以了解的。 石芳萌(2007)指出孝道文化和西方的親職化的概念或許有重疊之處,並且, 與個人與家人間的自我分化的關聯,有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者推論華人的孝 道價值觀念與親職化可能有所關聯,華人自古對後生晚輩的訓勉,如:二十四 孝、子欲養而親不待,順從體貼父母的美德,原本是親子關係間一般的互動, 但若因孝順的文化概念,讓子女反過來過度的照顧父母親,而子女身心尚未成 熟到能負擔該功能性或情緒性的需求,恐對子女的生涯有不利的影響,研究者 想了解若西方的親職化放到華人孝道文化脈絡中其間的相關性在哪? 一份質性 研究中,發現子女主動想要為父母承擔事情是從國中開始(陳劭旻,2014),不 確定當時的親職化狀況如何? 和孝道文化間的關聯性又是什麼? (二) 國中生青少年階段的重要性 研究顯示大學生親職化的不公平性與孝道信念有是有關連的,而在功能性 親職化與相互性孝道信念是分別獨立的(張沛綺,2013),但在不同年齡層為父 母擔待責任的程度可能是不同的,目前尚未有研究在國中學生探討親職化與孝 道文化的關連,其結果無法推論到青少年階段,故有必要針對青少年做探討。 本研究,有意針對青少年時期的親職化與孝道間的關聯有進一步了解。 國中生的青少年正達到 Piaget 所述的形式運思期階段,剛從具體運思期進 入形式運思期能夠做抽象的思考(張春興,2013)。而 Erickson 認為此階段的青 少年,正處於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的發展關鍵期,對於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 的價值觀是什麼?都在做澄清,更能思考孝道的信念對自身的影響,並且澄清自 5.

(19) 我在家中的角色定位。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為自己的生涯做決定,其實是不太 容易的,需要學校輔導老師與家長的協助,才能初步確立孩子未來的發展,如 此,親職化的孩童在作生涯選擇時會不會比一般學生更困難?是可以探究的。而 國中的青少年對於孝道信念仍然處在他律期(葉光輝、楊國樞,2008),可能要 實踐孝道仍是外在因素,能夠做進一步的探討。另外,國中學生在情緒的感受 性才開始有更多層面的情緒,而在身體上也更有能力為家庭擔負勞動性的責 任,或賺錢的可能,因此,探討此階段青少年的親職化現象有探索的必要性。 在文化的認同中其結果可能不同於其他種族的研究結果,所以,在本研究欲探 討親職化與孝道及生涯決定困難間在國中生的關聯性。 五、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的研究動機,歸納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背景變項對國中學生在親職化、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差異情形 (二)探討國中學生在親職化與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的關聯情形 (三)探討國中學生在親職化與孝道信念對生涯決定困難之預測情形 (四)依據研究結果提出諮商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相關建議. 6.

(20)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研究問題與假設如下: 一、本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將探討的研究議題具體化為下列四個問題,作 為蒐集資料及分析討論之依據: 1..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親職化、孝道信念與生涯決定困難上是否有 顯著差異?. 2.. 國中生之親職化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相關是否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3.. 國中生之親職化與孝道信念之相關是否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4.. 國中生之生涯決定困難與孝道信念之間的相關是否有達到統計上的顯 著差異?. 5.. 國中生之親職化與孝道信念是否能有效預測生涯決定困難?. 二、本研究假設 假設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的親職化現象表現有顯著差異 1-1 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其在親職化上有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1-2 不同出生序國中學生,其在親職化上有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1-3 不同父母婚姻狀況國中學生,其在親職化上有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1-4 父親不同教育程度國中生,其在親職化上有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1-5 母親不同教育程度國中生,其在親職化上有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假設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的孝道信念表現有顯著差異 2-1 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其在孝道信念上有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2-2 不同出生序國中學生,其在孝道信念上有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2-3 不同父母婚姻狀況國中生,其在孝道信念上有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2-4 父親不同教育程度國中生,其在孝道信念上有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2-5 母親不同教育程度國中生,其在親職化上有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7.

(21) 假設三: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的生涯決定困難現象表現有顯著差異 3-1 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其在生涯決定困難上有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3-2 不同出生序國中學生,其在生涯決定困難上有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3-3 不同父母婚姻狀況國中生,其在生涯決定困難上達統計之顯著差異 3-4 父親不同教育程度國中生,其在生涯決定困難上達統計之顯著差異 3-5 母親不同教育程度國中生,其在親職化上有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假設四: 國中學生在親職化的各分量表與生涯決定困難的各分量表分數有 顯著關聯。 假設五: 國中學生在孝道信念的各分量表與親職化現象的各分量表分數 有顯著關聯。 假設六: 國中學生在孝道信念的各分量表與生涯決定困難各分量表分數有 顯著的相關。 假設七: 國中學生在親職化各分量表與孝道信念的各分量表能預測生涯決 定困難各分量表。. 8.

(2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親職化(parentification): 親職化一詞由 Minuchin 提出,又稱父母化、小 父母,替代配偶等,是指孩子在發展或情緒上,還未能負荷而不適當的或過早 的擔負起家庭中成人的角色,滿足了父母的需求和幻想,抑或是發生在伴侶身 上彷彿他是配偶的父母般,是在家庭的次系統中或之間扭曲、干擾或缺乏界限 的現象,以個人的發展和自我實現為代價(Boszormenyi-Nagy, & Spark, 1973; Jurkovic et al., 1997) 。Boszormenyi-Nagy 認為親職化的子女是直接或間接的被 家人徵招以滿足家人的需要(as cited in, Jurkovic et al., 1999)。分類上主要有兩 種親職化的形式:1.功能性親職化,物質上的生活費及家庭的生計,行為包含打 掃、煮飯、購買雜貨,每日照顧家庭和手足的責任;2.情感性親職化,照料家 人的社會與情感的需求,並視家人為全部(如: 視家人為知己,提供父母或手足 所需的支持與滋養、調解父母衝突中)。親職化的特徵包括,公然的扮演照顧者 的角色、其角色任務的形態符合上述、有延伸的家庭中的責任、有需要照顧的 對象、年齡的恰當性判斷是否符合發展、內化信念與角色、家庭的界線混淆、 社會的合法性、符合倫理與否 (Jurkovic et al., 1999, p. 94),因而犧牲了自我 被注意、指引、照顧的需要,有時會有不公平、不對等,不被支援的感受。 本研究的親職化現象定義為,研究參與者透過石芳萌(2007) 修訂的「親職 化量表」,將親職化的現象分為「功能性照顧」、「情感性照顧」與「不公平性」 所得的各分量表分數。 二、孝道信念(filial piety):在傳統文化中傳承理想親子關係的想法,而延伸至 家族以外成為華人適應生活的方式認知。本研究使用 Yeh 與 Bedford(2003)「雙 元孝道信念量表」,代表個人對孝道的認知,對孝道的重視程度,包括「相互性 孝道信念」(reciprocal filial piety)與「權威性孝道信念」(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為分量表分數測量。 9.

(23) 1.相互性孝道指回報父母的給予生命,以及養育之情,而侍奉與照顧父母,並 於對父母死後的追思與弔念的體現。是對於父母親密的情感,體現於對父母需 求的了解與情感的投入。 2.權威性孝道內涵為壓抑與犧牲自我來順從父母親、家族的期望,並盡力的榮 耀家庭,延續家庭命脈。本研究以 Yeh 與 Bedford(2003)所編製的「雙元孝道信 念量表」分別測量相互性孝道信念與權威型孝道信念,其得分越高,分別代表 越認同相互型孝道信念及權威型孝道信念。 三、生涯決定困難(career decision making difficulities): 本研究之生涯決定困 難指,個體在作生涯決定時面對無法決定的情形(Gati, Krausz & Ospiow, 1996)。 本研究以田秀蘭(2001)修訂 Gati 等人(1996)之「生涯決定困難量表」(Career Decision-making Strategies)為參考架構,作為本研究中測量國中生生涯決定困難 之工具。用以評估個人在進行生涯決定時的困難程度,計分方式採李克特氏六 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涯決定時的困難程度越高。內容包括四大類別 及十一種不同類型的困難:(一) 尚未準備就緒: 1.缺乏動機、2.猶豫不決、3. 錯誤觀念。(二)各方面訊息不足:1.不清楚決定的步驟、2.對自己認識不足、3. 職業資料不足、4.不知如何取得資料、5.資料來源不可靠。(三) 訊息不一致: 1.內在衝突、2.外在衝突。(四) 文化及環境因素. 10.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目的為,探討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基礎和相關研究。本章分四節: 第 一節為親職化來源與界定,第二節是孝道的理論與研究,而第三節是生涯決定 困難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一節 親職化的相關理論及研究 為了對親職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首先談到親職化的來源與界定,接著會 描述親職化的相關理論如何理解親職化,最後探討親職化的相關文獻與量表。 一、親職化來源與介定 父母化孩童(parental child)一詞由 Minuchin(1967)所創,指父母基於貧窮而 長時間在外工作,需要由孩童來擔負起家中的責任的處境。 親職化隱含著關係中的扭曲,可能是對伴侶甚至孩子就彷彿他們是自己的父 母,這樣的扭曲可能是一種期待的幻想,甚至嚴重是一種依賴的行為。如: 贊 助自己的子女努力要成為天才,或者子女會困惑於在某些重要的決擇中做出負 責任的行動(Boszormenyi-Nagy, & Spark, 1973)。親職化的孩童會被明顯的或 暗示性的回應家人的要求,這是困惑、不被認可、不被督導、有負擔及會著迷 的(Jurkovic,1997)。 一個家庭中的親職化未必代表失功能,而是有賴於在親職化其伴侶或孩童, 整個家庭動力的互相遷就的過程,可以從一種期待式幻想到一種行動,讓一個 家庭成員被誘導使承擔罪惡感,以滿足未滿足的需要 (Boszormenyi-Nagy, & Spark, 1973)。 親職化主要是被使用於病理性家庭中一個面向的技術的概念,只是它不僅只 用於病理及失功能的情況,而是廣泛的發生於關係當中。它是一種為使關係更 平衡並且讓它足以互惠,而以退化為核心的成份(Boszormenyi-Nagy, & Spark, 1973)。 11.

(25) 這是發生在一個,家庭的動力可能會使一個孩子過度負擔於父母、手足、家 庭的保護與維繫的責任為他的全部。孩子在家庭的婚姻關係中可能會成為各種 不同的角色,如: 做擔保的人、知己、緩衝的人,以強化薄弱的家庭聯繫 (Jurkovic et al., 1997)。 這些孩子有時會過度涉入弟妹的系統,不只是受到兄弟姐妹因被父母忽視而 成為的憤怒的目標,他們亦會受到父母的期待所左右,當沒有達到的時候就會 被挑剔或是苛責(Minuchin, 1967) 這樣的孩子常被老師或父母忽略,但其實是 非常無助(Jurkovic et al., 1999)。以下是幾種重要的向度: 1.. 工具性親職化: 提供父母家庭中的生計,或行為上的協助包含打掃、煮 飯、購買雜貨,每日照顧家庭和手足的責任(Jurkovic et al., 1999, p. 94) 被指派為工具性親職化的小孩,會為具體的工作任務假設為責任,身體 力行支持家人如:孩子的托育、超市買東西、當生病的父母的護士、煮 飯(Jurkovic, 1997)。. 2.. 情感性親職化,照料家人的社會與情感的需求,並視家人為全部(如: 視家人為知己,提供父母或手足所需的支持與滋養、調解父母的衝突) (Jurkovic et al., 1999, p. 94). 3.. 嬰兒化: 參與在極微小的工具性照顧中,父母太過於滿足他們的需求, 而接受低於發展中的挑戰,他們有低功能角色人生的危機,他們經歷到 界限的違反,並且不公平的被吸引入忠誠客體當中(Jurkovic et al., 1997)。過猶不及皆是親職化的現象。. 4.. 不公平對待: Jurkovic(1997)認為不公平感是區辦家庭中破壞性親職 化,或是健康發展歷程中進展的重要指標。在歐怡秀(2011)的研究中, 將不公平性改成「公平知覺」的正向敘述,指的是在孝順責任實行的過 程中,能感受到公平(equilty)而付出與獲得間是對等的(mutality),包 括能獲得家人的支持、肯定與重視其需求,在必要時亦能獲得協助。 12.

(26) Jurkovic, Kuperminc, Perilla, Murphy, Ibanez 與 Casey(2004)所提的孝順責 任,指出子女的孝順責任與心理社會適應的正負向關聯,其中公平知覺扮演調 節的角色,即子女對家庭功能上或情感上的付出,能否從父母身上得到認可、 讚許,並回應其需求,對子女的心理社會適應情況是調節的機轉。亦有研究指 出公平知覺在家庭照顧活動與學業成績扮演調節的角色,照顧與成積是正向, 當家庭被視為是公平的;但照顧與成積是負向的,當家庭脈絡被視為是不公平 的(Jurkovic,Kuperminc, Sarac & Weisshaar, 2005)。歐怡秀(2011)也指出在子女知 覺公平的情況下,感受到被支持、被肯定,付出與得到之間是平等的,與自尊 有正面的關聯性。研究亦指出知覺的不公平性能中介親職化與心理健康症狀有 間接的顯著效果;而親職化與自我分化亦具有間接效果,伴隨知覺不公平性為 中介變項,研究推論不公平知覺反映出一份安全依附的未滿足需求,以及與父 母親密和自主的發展適當平衡的需求,並希望未來研究能有個體使用的策略以 緩和所知覺的不公平親職化,包含:原諒與反芻(Jankowski, Hooper, Sandage & Hannah,2013)。Truhan(2015)認為文化是重要考量因素,當涉及什麼樣的角色和 責任被青少年認為是不公平的。研究中,在內部結構上,親職化中的功能性親 職化與不公平對待有正相關(張沛綺,2013)。 家庭的動力可能會使孩童過度負擔要保護及維持家庭成員如父母、手足及整 個家庭的責任(Jurkovic, 1997)。從心理分析的觀點而言,是一種潛意識中人際 關係的剝奪,要求孩子成為父母的形象;這是一種補償家庭成員的空缺從結構 家族治療的觀點,親職化的孩童是由於家庭次系統的界線的違反,被納入父母 次系統的界限中,但又不完全是父母形象所接受,而被排除在手足次系統之外 的角色(Minuchin,1967)。 要從整個家庭生命來看親職化而不僅只是家庭的問題,儘管這是一種親密關 係的樣子,是一種退化。但是,卻是一種在家庭中施與受之間使之能夠平衡的 動力歷程。不論被親職化的人是伴侶或是孩童,這可能是一種被期許的幻想到 13.

(27) 完整的行為,而罪惡感的須擔負起滿足未滿足的需求的角色,當他覺知到他的 父母對於他的行動有悲傷與潛藏的憤怒 (Boszormenyi-Nagy, & Spark, 1973)。 孩童情感上的剝奪是滿足父母親佔有慾需要的親密連結,想像中嬰兒的依賴 能夠滿足成人安全感的需求,進一步的,幻想會從新獲得,父母會獲得古老的 期待的復甦,治癒他嬰兒時對曾經對給予過全能的父母的信賴感的失落的悲 傷。每一次新的分離,早年失落的痛苦就會再次復發。 父母可能將孩子視為是同一個世代,而不是不同的世代。長期被抑制、不穩 定的憤怒,在被這取代的關係中可能就以孩子為出口。一個成人在親職化一個 孩子的過程當中,這樣的扭曲通常是藉由幻想、通常是潛意識的,自體的退化 到孩子般的位置。和這個自體做比較,這個孩子看似就是一個應該要被感激成 為一個提供者、防衛者或護士(Boszormenyi-Nagy, & Spark, 1973)。 在健康的情況下,每個孩子有時候都需要被父母親職化的過程,以做為將來 能知道什麼是負責任,這是一種潛在做為給予者父母的自體意象的內化,對於 面對情感上的成長這是很重要的一步(Boszormenyi-Nagy, & Spark, 1973)。 如果過度承擔在極端的罪惡感的責任當中,這樣的內化是一種綑綁的成份, 孩子會綑綁在延長的順服在單方面的要求當中,只為了這樣的親職化 (Boszormenyi-Nagy, & Spark, 1973)。親職化的孩童有時展現在關係的過於靠近 當中而喪失了獨立性(Minuchin, Nichols & Lee, 2007)。 Jurkovic(1997)從脈絡中區辨破壞性親職化是重要的,如此可以在臨床或心 理計量中辨識破壞性親職化的青少年。破壞性親職化有表達性和/或工具性親職 化的過度,或發展上的不洽當,代表著主要認同的來源,而其來源可能是在於: 他的認同、家庭次系統中的界線的混淆,非屬文化或是建基在公平的指派或維 持中所展現,但是當社會文化因素的支持下,可能會有破壞性親職化的親子關 係,或是被父母所剝削(Jurkovic et al., 1999)。孩子內在客體的角色可能過度 的保護、照顧及負責任,其中有一個忠誠的客體(Jurkovic et al., 1999)。 14.

(28) 適應性的親職化孩童會明顯表現出工具性親職化,但期程是短暫的。不著迷 於角色當中,並且獲得家人的支持與公平的對待(Jurkovic et al.,1997)。 二、親職化的相關理論觀點 Boszormenyi-Nagy 與 Spark(1973) 認為源自依底帕斯情節時,孩子被當作 平輩滿足異性父母親性欲的需求,跨過親子間的界限,而漸漸成為亂倫,當跨 世代的界限被違反,而成人對成人性慾的頻道進入這段關係。某種程度前意識 的親職化,是每個父母的態度,以避免父母情感上的耗損。在這樣的情境下, 父母需要在意識上親職化他的孩子,甚至是過度的強調。 陷網的親子關係中,回溯可能會有無組織或混亂的依附關係,其父母對待 子女可能會一時捲入和子女關係的互動,又突然或通常憤怒的脫離子女的互動 關係,子女在關係中無法從父母身上滿足到自己的需要而壓抑,並且再次負擔 於罪惡感當中覺得是自己的錯,無法臆測的關係中,要滿足父母的期待和需要 的親職化的歷程(Jurkovic et al.,1999)。 互為主體的關係中嬰兒會細微的觀察出自體與客體的需求與要求,有可能 會從中貢獻出親職化的風險,嬰兒在七個月大的時候會開始對主要照顧者的情 感、需求與投射有共鳴(Jurkovic et al., 1999)。如 Winnicott(1965)所述的當父 母需要孩子成為他們心目中所望的樣子的時候,亦及孩子的自發性與自我發展 可能會被其假我所犧牲。 客體關係的發展最早期他當沒有足夠好的母親,當她並未符合與履行嬰兒 的全能感,嬰兒的手勢會一次又一次的被錯失,取而代之母親的手勢伴隨嬰兒 的順服(Winnicott, 1960/1965e, p.145)母親對孩童的舉止要求可能在家庭隱含的 文化中行使對孩童的壓制,孩子順服於環境的期待僵固的重複滿足他人的循環 的歷程,堪稱是好的表現,卻無法表達出自己真正的需要甚至不斷的被忽略, 甚至困惑於自我與母親間的混淆。 孩子基於生理層面的發展有照顧他人的傾向,可能會有利用的親職化 15.

(29) (Jurkovic et al., 1999),近似於 Winnicott(1965)所述嬰兒與父母潛意識的需求 同調。這其中亦暗示嬰兒已具有對自體與他人的感受了。 三、親子代間關係與因素 親子的代間傳遞,其教養會再製下去,內在缺乏穩固的自我,可能會不清 楚個人的思考、感受混淆於家庭中,或是與家庭隔絕(Jurkovic et al., 1999)。 父母的理解與同理有時會受到危急的焦慮及與生存有關的問題所囿,諸如: 有 限的收入、單親、先天性失功能、孩子的間歇性疾病、其他壓力源等影響。 跨世代的發展中,脈絡中的家族治療可以觀察到受到父母所干擾的孩子傾 向被歸因於像父母的特質,而父母為了處理自己配偶失去的失落,潛意識將他 們的配偶由孩子的意象所替代(Boszormenyi-Nagy, & Spark, 1973)。 當親職化被假定為一種病理的成份,父母通常不經意的重複痛苦、虐待的 腳本從他們的童年經驗接續到下一個世代中做相同的行為。而孩子在歷程中他 們的信賴、忠誠與關注被嚴重的剝削。親職化是一種多重的建構,可以是個人 的、相互作用的,抑或是存在倫理的指稱對象(Boszormenyi-Nagy, & Spark, 1973;Minuchin, Montalvo, Guerney, Rosman,& Schumer, 1967)。 婦女在童年經驗過父母為成癮的家庭,較未經驗過的家庭在過去及現在更 有親職化與不公平性的經驗(Aneta & Katarzyna, 2014) 具心理病理的母親與照顧者負擔在孩子身上有正向關聯,特別是焦慮的症 狀,伴隨古怪、焦慮恐懼的人格干擾,與特定照顧者的負擔有正向關聯,然而 憂鬱的症狀與不穩定的創傷人格干擾與特定方面照顧者的負擔有負向關聯。母 親人格上的干擾與孩子負責照顧他的母親是有關聯的(McMahon & Luthar,2007)。 四、親職化的適應性 親職化現象對孩童在成人後可能會有適應性與非適應的影響,適應的情況 可能可以有助於照顧他人;不適應的時候會影響身心狀況(Boszormenyi-Nagy, & 16.

(30) Spark, 1973)。童年經驗親職角色倒轉,在成年生活中通常會經驗密集的罪惡和 焦慮、低自尊、憂鬱、自殺傾向、身體化他們的心理狀態,並受苦於身心症 (Aneta & Katarzyna, 2014)。 親職角色倒轉的歷史,調節母親心理疾病與成年初顯的心理症狀(Abraham & Stein, 2013)。親職化的父母情感性親職化與不公平性,和他們的低自尊及有 吸引力的感覺有關(Black & Sleigh, 2013)。 親職化的孩童通常受困於憂鬱、自殺感、羞愧、過度罪惡、擔心、社會孤 立、其他內化性症狀,以及心身症(Jurkovic, 1997) 親職化與青少年報告的內 化性、外化性行為問題及較弱的親近的友誼能力有關聯(Peris, Goeke-Morey, Cummings,& Emery, 2008)。 親職化的角色扮演,能夠讓他們學習負責及給予的能力,這能帶給他們健 康的認同形成及自尊,他們也能有值得信賴的感覺以及從照顧與表達情感的過 程中獲得需求的滿足。而內化的自體印象做為潛在的給予的父母對情感的成長 很重要。親子外出時所習慣的位置,有時角色的互換能夠讓青少年能精熟社交 能力的學習,以及未來活動所需的練習(Boszormenyi-Nagy, & Spark, 1973)。 母子間中等程度的情感照顧關係,與心理上的沮喪、較少的行為困難、較少從 學校中疏離,與較好的親子關係有曲線的關聯。而照顧母親的責任與在同儕間 妥協、受限於社交及休閒活動沒有關聯(McMahon & Luthar, 2007)。 五、親職化的相關文獻 (一) 親職化與年齡相關文獻 親職化的現象可能發生在很早,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程度。Jurkovic, Morrell 與 Thirkield(1999)表示,在年齡上當越早親職化,越有可能孩童的資源 會過度給予,而他們通過未來的發展任務越會受影響,如: 環境的探索與自我 分化。臨床觀察與調查中,1~2 歲的孩童可能被捲入親職化的歷程,而試圖要 滿足家人的需索無度犧牲個人的發展。親職化之對偶研究中,三個家庭訪談經 17.

(31) 驗中子女主動涉入功能性親職化或情感性皆是到國中之後(陳劭旻,2014)。隨 著青少年親職化現象有下降的趨勢,而從 16~18 歲親職化現象又有回升(郭孟 瑜,2003)。親職化的現象可能發生在很早年,能夠在國中發展階段去探討親職 化的現象。 (二) 親職化與性別間的關聯 國中生弱勢家庭中,女生在整體的親職化、守護手足、承擔父母的情緒與 照顧父母的表現上多於男生(侯季吟,2013)。石芳萌(2007)研究顯示男女生在 高中職階段的親職化並沒有顯著差異。男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較女大學生的親 職化現象更易感受到不公平性,即無法被了解、缺少支持、付出和得到彷彿不 對等(陳慧珊,2008;張沛綺,2013)。該研究顯示女生參與比較多照顧母親的 責任,但是參與比較少的家務事(McMahon & Luthar,2007)。 (三) 親職化與出生序之關聯 研究一致認為老大最有可能參與親職化。較年長及不成熟的孩子可能會有 意圖想照顧貧窮的家庭用控制及侵入的樣子,在家庭中補充其功能位置,較年 輕的手足也會假定為更有功能(Jurkovic, 1997)。國中生弱勢家庭中,老大的親 職化表現與守護手足高於手足,但在照顧父母與承擔父母責任上不同出生序並 沒有顯著差異(侯季吟,2013)。高中職學生中老大及中間子女在家務分擔上面 明顯高於老么及獨生子女,即功能性照顧上達顯著(石芳萌,2007)。大學生功 能性照顧上老大和中間子女顯著高於老么,代表家事、賺錢很容易都是較長的 子女在做(張沛綺,2013)。年紀最長的孩子最有可能參與家務事,以及照顧手 足,然而獨生手足最有可能參與母親之情緒照顧 (McMahon & Luthar,2007)。 (四) 親職化與父母婚姻狀況之關聯 國中生單親家庭學生其親職化與憂鬱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王家琦, 2009)。單親家庭結構的有心理社會壓力母親,有限的正規教育於需要在外工 作,缺乏社會支持,可能有工具性支持的需要(McMahon, & Luthar,2007)。不 18.

(32) 同父母婚姻狀況對高中職學生在親職化表現的不公平感受上達顯著差異(石芳 萌,2007)。家庭結構的失功能可能是親職化的孩子被捲入父母次系統當中的原 因,因此能探討的層面可能包括: 婚姻衝突、酗酒、父母一方生病、失業等現 象(Minuchin,1967;陳劭旻,2014)。親職化與父母婚姻衝突、青少年介入父母 婚姻衝突傾向及青少年知覺到威脅有關係(Peris, Goeke-Morey, Cummings,& Emery, 2008)。 (五) 經濟背景 經濟壓力可能是子女要擔負起家中功能性照顧的可能條件之一,甚至在經 濟壓力的背景下母親可能會指派孩子將來要念的科系,成為孩子將來謀生的方 向(陳劭旻,2014)。 (六) 親職化與文化 從文化觀點會對孩子的親職化角色有貢獻(Jurkovic, 1997)。近來的研究擴 展對親職化的理解,基於文化及社會決定包含親職化所發生的文化脈絡,也延 伸相關討論到對文化,適當的介入(Hooper, Moore, & Smith, 2014)。心理諮商工 作有必要針對受文化所影響或支配的角色,做進一步了解,如: 傳統中國的長 子、拉丁族裔的長女,被賦予承擔家庭中的長輩或其他成員更長遠而持久的責 任(Teyber & Mcclure, 2011)。親職化不能沒有條件式的被解釋到病理的領域或 與失功能的關聯,在性別、出生序、文化與親職化之間或許有些關聯。 親職化的文化因素在歐裔美國人與非裔美國人間有調節的作用,在相對高 風險低收入母子雙元關係中,親職化對青少年具有長期的影響,歐裔美國的青 少年外化行為增多、親子關係品質下降;非裔美國人在情感性親職化對青少年 的親子關係品質有正面的關聯性,代表親職化須鑲嵌在文化脈絡中才能理解 (Khafi, Yates & Luthar, 2014)。 親職化與脈絡的相關研究,可能牽涉到大社會的文化脈絡,或是,家庭氣 氛的脈絡,一項從蘇聯移民至以色列家庭的青少年親職化程度與家庭氣氛關聯 19.

(33) 研究,發現當家庭氣氛是最適合、具凝聚力而獨立的家庭,較非結構的衝突或 控制傾向的家庭氣氛較有正向的親職化關聯;而移民家庭相較於非移民家庭的 青少年有與父母扮演配偶角色的現象,且有較好的壓力處理策略。研究仍然不 清楚移民家庭的子女,在華沙猶太人文化中,子女承擔責任是受到父母的困境 所激起,抑或是文化因素支持,或是兩者(Walsh, Shulman, Bar-on, & Tsur, 2006)。 黑人與白人大學生在親職化顯示沒有差異,但藉由 PI 量表做 DIF 在黑人與 白人大學生分析中,發現 77%的項目是有差異的,項目中黑裔美國人傾向聚焦 於情感性親職,白裔美國人傾向聚焦於工具性親職化;黑裔美國人傾向為父母 而實行,白裔美國人傾向於為了手足而實行。此外,黑裔美國大學生的種族認 同與知覺親職化的益處能解釋飲食疾患 8%變異量,然而白人沒有這樣的預測性 (Hooper, Wallace, Doehler, & Dantzler,. 2012)。親職化中的情感性親職化與不公. 平性與相互性孝道及權威性孝道較有關聯,而功能性親職化似乎是獨立的概 念,與孝道較無關聯。因此,諸多研究所探討孝道與親職化之關聯,可能是在 於情感性親職化與不公平性的層面(張沛綺,2013)。 (七) 國中生親職化 國中生單親家庭在親職化與憂鬱間有顯著正相關,且功能性親職化與情感 性親職化在整體憂鬱上有顯著預測力(王家琦,2009)。從共依附來看,女生在 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以及認同照顧者的層面高於男生。而國中生寂寞感與共 依附有顯著的正相關,其中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是預測寂寞的最高指標,接著 是無法公開表達情感,以他人為焦點,最後才是認同照顧者的角色(蔡碧姬, 2012)。在一項 7-17 歲身為部屬的父母相較於非部屬的父母於軍事家庭中的孩 童與青少年,親職化比率較高(Truhan, 2015)。14-18 歲成長於父母成癮並物質 濫用家庭的物質濫用青少女,一旦他們在家中年紀大到可以成為物質濫用的家 庭成員,大部分會被視為大人而有親職化的可能,接管照顧父母的責任 20.

(34) (Hedges, 2012)。平均年齡 15.7 歲的移民德國的青少年相較非移民青少年有高 程度的情感性與工具性親職化,而父母合作關係的不滿意能預測德國本土的青 少年(平均年齡 14.7 歲)的情感性與工具性親職化,在移民的青少年中,語言的 中間人與情感性及工具性親職化有關,而越大的母子間文化適應代溝則有越高 程度的情感性親職化,正向的心理社會結果與自我效能能受到兩組青少年工具 性親職化的預測,而在移民的青少年中耗竭的負向結果與高程度的工具性及低 程度的情感性親職化有關(Peter, 2012)。 表 2-1-1 國外親職化相關測量工具整理表 年份 1986. 研究者. 量表名稱. 對象. 量表內涵. Session &. Parentification. Jurkovic. Questionnaire-. 的經驗,包含工具. Adult(PQ-A). 性與情感性親職. 大學生. 回顧兒青時親職化. 量表信度 α=.83. 化,以及,關係倫 理。 1987. Mika,. 親職化量表. 向度有: 擔任成人. Bergner,&. (Parentification. 角色、父母的父. Baum. Scale,PS ). 母、手足的父母、 父母的伴侶四種. 1995. Godsall&. Parentification. 10-17 歲 功能性照顧、情感. Jurkovic. Questionnaire-. 青少年. Youth(PQ-Y). 性照顧與不公平性 三種向度. 21. α=.75-.83.

(35) 表 2-1-1 1998. (續). Jurkovic &. Parentification. 工具性親職化、情. Thirkield. Questionnaire(PQ). 感性親職化、親職. α=.82-.92. 化歷程中知覺到的 公平性 2009. Hooper. 大學生. Parentification. 關注父母的親職. α=.79-.84. 化、關注手足的親. Inventory(PI). 職化、從親職化得 到的益處. 由於本研究的研究向度較適合使用石芳萌(2007)所改編的測驗,雖其用於 高中職學生,但是,本研究將修訂該測驗的語句,以適合國中生使用。 表 2-1-2 Bronffenbutner 生態系統觀中的親職化 個人發展 個體. 近側的環境 微系統. 互有關聯的 末端的環境 環境 外系統. 文化的一致性 大系統. 倫理脈絡 同時存在. 社會態度 社會合理性 性別角色. 公平的平衡 應得的權利. 中系統 父母 貧困 依附 自我分化 認知基模 子女 氣質 照顧能力 依附. 家庭 壓力源 角色誘發 界限 同儕 學校. 高中 父母-同儕. 社區 工作 社會服務. (Boszormenyi-Nagy, & Spark, 1973) 上表 2-1-2 源自 Boszormenyi-Nagy 及 Spark(1973),由於父母的未分化讓他 們要求子女來滿足自己的期待。其依附的關係可能是破壞性的。在父母自我分 化的部分,由於早期情感的貧乏,自戀需求親職化的父母由於需要被認可和同 理而感到沮喪,或說是維持在未分化的狀態,他們失敗於獲得堅固的自我(solid 22.

(36) self)允許他們為自己思考、感覺和行動,其未分化的自我和自戀受損的父母有 剝削、忽視子女的傾向。在認知基模的層面,父母特質有自我中心的思考,所 考量的是要孩子來滿足自己的期待,而孩子的偏好和需要是不被考慮的 (Jurkovic,1997)。. 第二節 華人孝道文化的回顧與研究 本節從孝道的源起及相關理念談起,接著談及過去研究學者在孝道與親子 研究的相關變遷,再談到研究的發展方向及相關研究,最後則是孝道量表的介 紹。 一、孝道的源起及相關概念 孝始於五帝,成熟於周朝,強化於漢代,及至宋代理學大興,使孝的理念 更加哲理化,行為更加通俗易行,一直到明清都是如此(廖伯康,2009)。爾雅 中述孝即善待父母。從周代到春秋戰國善侍父母是孝的核心意蘊,祭祀是孝道 教化的展現(肖群忠,2002)。漢代獨尊儒術,儒家主張仁愛,以仁為核心,孝 順是根本。曾子泛孝至忠君言:「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弟,可 謂之終矣」。即現今所稱泛孝化(肖群忠,2002;楊國樞與葉光輝,2008)。到孟 子提倡親親,使孝悌成為五倫的核心。 孝道在論語中包括: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不敬何以別乎?」 「色難。」即發自內心的和顏悅色是很難的。「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 違,勞而不怨。」即以微婉的態度勸諫父母,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接納,仍 然要態度恭敬,不敢違逆,憂愁也沒有怨言。因此孔子是贊成勸諫父母的。一 味的順從,不明是非是愚孝。「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 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何寄澎 釋) 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篇)。「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 23.

(37) 者……。親親,仁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盡心上)可以從中看 出孟子對人性中自然發出的善心孝道是非常信任的,孩童即有之,而能推己及 人至天下之人。 孝經中的孝道上至天子、諸侯、大夫、士,農人、庶人等平民的孝道都寫 在裡面應如何行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開宗明義章) 孝是德性的根本,教化的出發點,三字經中亦描述:「首孝弟,次見聞。」可以 見得孝的根本與重要性。「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而以父權 為重。「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 矣。」亦強調喪葬祭祀盡到終了(孝經,喪親章第十八)。由上述可知,泛孝主 義往兩個範疇,即宗教化與政治化(楊國樞與葉光輝,2008)。所謂,後續會在 分類中談到的顯親揚名,在孝經上有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 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一個人的為人處事之道,能夠站立的 住、有始有終,合乎正道,其身能夠傳揚於後代,而光榮顯要父母之名,這是 孝道。以上多屬文學家、史學家探討的範疇,為孝道的應然問題,而非實然問 題(楊國樞與葉光輝,2009)。 而孝影響了整個政治、家庭、宗教、社會生活等層面,中國不只是以農立 國,更是以孝立國。傳統中國農業社會特重孝道,其中以農業及其文化尤有其 關聯(楊國樞與葉光輝,2008)。農業的經濟型態下需要特定的社會結構,在以 社會化的方式使人民適應該結構與經濟型態的人格與行為特徵(楊國樞, 1985)。而當代的工業化社會也有其結構與適應的方式,價值觀應該有所更迭。 在傳統維持農業經濟型態的功能,能夠穩固權力結構,所以不論家族中有 家族主義,亦推廣孝道君臣等外在環境的泛孝主義,這穩固權力差序的關係(葉 明華,楊國樞,1997;楊國樞與葉光輝,2008)。 從漢代之後隋唐提倡孝經,奉為人倫治國之經典,與儒家思想共融,沿襲 了對孝道的尊崇(葉光輝,2009)。再再說明孝道在整個中國歷史傳承中的重要 24.

(38) 性,其嚴苛直到宋代發展到極致(葉光輝,2007)。而孔子又云: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的等級名份,和孟子將此與臣事君以忠溶入孝道中,讓我們知道,孝道不只 是發生在親子關係的直系中,更擴及君臣間的關係,至孟子推崇以孝治天下, 以君主的人格感化天下人,始於曾子的泛孝趨於政治化(肖群中,2002),還有 當時以農為本的經濟背景,需要家族對長輩的順服的單向式關係,來讓經濟狀 況穩定(楊國樞與葉光輝,2008) 這些都是促進尊尊文化的背景。 二、孝道在親子關係中的相關理路 既然談到孝道,那孝道文化下追求的是光宗耀祖、顯揚親名是天經地義(引 自,楊國樞、葉光輝,2008),但是在西方的潮流下能否追求從西方而來的自我 實現,這中間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中間略有差異,在這差異之中,如果沒有 按照父母期待去行,可能反而更加深子女的適應上的問題。在不一致中衝突自 然產生,有研究針對親子衝突的孝道觀點作探討,在親子衝突中採用的五種模 式,在大學生衝突採用功利主義解決為最多,其次是折衷妥協,極少數的人使 用兼容並蓄或自我犧牲式,而該研究在實務中建議當代親子在面臨衝突困境 時,若能採用兼容並蓄的因應方式,而非孝道中揚述的自我犧牲,可能會更符 合現代社會需求,也更有助於消冗親子互動的困境或衝突(葉光輝,2009)。廖 伯康(2009)提到傳統孝道在君臣父子關係中強調是單向式的關係,而當今提倡 互愛互尊,非往昔不平等的關係,只有互愛互尊才能建立和諧家園與社會。可 見孝道的觀點其實有在改變。但改變中,仍有那不變的之處。 從應然層面,透過公民與道德,中國依然傳承了孝道文化,在於在基本家 庭結構中的養親、敬親、悅親基本內在核心沒變,養老、敬老的基本精神沒 變,追求社會和諧的原則沒變(馮元蔚,2009)。在實然層面中,在台灣「親自 奔喪」、「感念親恩」、「尊敬雙親」、「奉養雙親」,四項至今在台灣仍然相當重 視,這之中可能受到情感與宗教因素的作用在其中,應該是相當核心的成份, 可從中抽取更高層次的,即「尊親懇親」「奉養祭念」所組成,當時稱為核心孝 25.

(39) 道信念。葉光輝(2009)從中萃取兩個層次即由上述兩項組成的「相互性孝道信 念」,及正在變遷式微的「權威性孝道信念」由「抑己順親」與「護親榮親」所 組成,可能是受到交換因素與權威因素的大幅減弱產生(葉光輝,1997;葉光 輝,2009)。有研究顯示,文化反哺的現象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由於社會資訊 流通太過快速,父母已經要向子女學習他們所接收的訊息,加深了父母對成年 子女的依賴,瓦解了傳統父母的權威,使現今社會中親子代間的互動更加頻繁 與平等(廖姿婷,2006),這抑是孝道變遷的可能。 當代孝道的轉變。現代的孝道中具有它的局限性,從泛孝主義演變成親子 的關係,這和集體主義和工業化社會後的個人主義,其社會結構每個人都表現 自己的獨立自主性為重而非擴及君臣等關係。新的孝道由偏重角色性,變成偏 重感情性,並非威權式的在教養子女期許能扮演好社會中的角色,而是脫離了 角色其較為寬鬆,分享時強調感情。在傳統農業社會中是他律性孝道,而現代 工業社會中是自律性孝道。傳統農業社會中輕慈重孝,雖然儒家提過父慈子 孝,但孝經幾乎都不談慈,甚至宋朝將父權絕對化,是到後來才談父慈子孝, 但是輕慈重孝在權威的父權體制是能夠被鞏固的,但在現代工業化談到親子間 的情感交流,父母需要思考如何慈使子女孝,子女也要思考以孝養慈,從單向 性,變成雙向性,並且也強調互惠中的公平性。由上述五點,現代孝道是局限 性、感情性、自律性、互益性與多樣性,孝道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創造歷程,非 常具個別性的,此也源自於個人主義的背景(楊國樞,1985;葉光輝,2009)。 由於現代工商業社會,親子關係在改變,曾經親子關係在孝道文化中,傾 向一種不對等的親子關係,特別到孟子強調親親,尊親、侍親的概念,在後續 執政轉變為絕對的德性。在絕對的德性中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強調子女 對父母的孝道之外,而仍有另一種相對的德性的觀點,強調父母與子女雙方親 情對等的關係,當感情化時不去分析盡孝的理由或道理,絕對化時不去追究子 女盡孝的條件或因素。(葉光輝、楊國樞,2008)。另外,這也會探討到子女的 26.

(40) 孝心是先天或後天的問題,孝道的潛能與稟賦可能是天生的,但是將潛能與稟 賦表現在何人為對象身上並非天生的,而是後天和父母或重要他人在感情基礎 上慢慢習得的,因此孝道態度、孝道行為亦非天生的。孝道是在從小耳濡目染 的社會化過程中慢慢的使之覺得是應然的,固此的內化會加以感情化與絕對 化,這是教育引導的結果(楊國樞與葉光輝,2008;廖伯康,2009)在美國移民 家庭的訪談研究中發現,孝道的文化價值在中國很早就被學習可能很難改變, 並且會在該價值文化的童年中社會化,於家庭、學校、社區及整個社會中持續 的被強化,因此孝道的概念可能很深的被內化了(Tsai, 2010)。 從單向的關係轉變成雙向對等的關係,孝道的轉變研究發現傳統的泛孝主 義及父系優勢已經式微,由局限孝道觀(孝道運行的範圍在親子間)及平權正義 孝道觀(不以性別或父權而以公平原則來處理孝道的問題)所取代。而逐漸變遷 的孝道觀念,已從親權子責孝道觀(親代擁有權力,子代負起責任);固定實踐 模式孝道觀(實踐孝道有其最佳或標準的模式);及角色取向孝道觀(肯定親子角 色名分對個人孝行具有絕對影響力),逐漸向親子權責並存孝道觀、權變模式孝 道觀及情感取向孝道觀轉變(楊國樞,1978)。孝道具有多元的概念與意義,應 該從特徵屬性逐一討論,而非整體來概括。有研究表示孝道不僅是在世代中遞 嬗,在個人生命的發展歷程中也會改變(伊慶春,2009)。研究顯示,家庭倫理 方面,孝道觀念已和過去不相同,而家人關係越來越重視民主溝通(邱奕嫻, 1998)。可見孝道在傳統與現代的意義與實踐是隨著政治、經濟、文化、關係的 發展與提倡而不斷的在改變。 楊國樞(1985)認為當今社會的工業化,會改變親子的關係,傳統農業社會 教養子女不注重子女的個別差異發展,反而是父母要子女成為什麼樣子,時常 形塑成小大人,以適應集體主義、家族階層式的社會。而這階層的社會是源自 於,華人文化的集體主義是源自於長期中國農業耕種,土地耕作的照料與收 穫,並非個人所能做,需以小團體的形式,而最持久而穩固的是以血統為基礎 27.

(41) 的家族,所以家族的穩固與和諧變成最重要的事情,華人偏向以個人為輕重視 集體的主義 (楊國樞,1985;葉明華,楊國樞,1997)。而中國凡事以家族為重 即稱家族主義,其經驗與習慣延伸至家族外的組織予以家族化,就是將家族的 結構型態、關係模式與運作原則推廣概化到家族的團體或組織中(楊國樞與葉光 輝,2008)。孝道乃奠基於華人家庭對宜農生態環境的適應策略的文化原型(葉 光輝,2009)。反而到工業時期教養方式著重個別差異,尊重他們的需求,以孩 子為主,希望給孩子好的童年,不輕易懲罰,反而用獎賞替代(楊國樞, 1985)。可見傳統中仍然以大人為主,而非小孩為主的親子互動型態,似乎也是 適應社會經濟體制的文化促成的結果(楊國樞,1985)。華人有華人孝道的遞 嬗,隨著文化經濟方式的轉型,親子關係權責關係、對等關係與教養模式都漸 漸轉變。當今華人集體主義的文化不同於西方個人主義的文化,在兩種文化 下,當前本土文化受到兩種價值所衝擊,勢必在生活層面會和西方的價值有所 不同,在諸項研究結果也勢必不同。 陸洛與高旭繁與陳芬憶(2008)提及華人文化強調垂直排序(遵從權威、男性 優越),西方文化強調橫向平權(如平權開放、兩性平等),兩套價值觀代表著現 代與傳統,等多種不同的角度。他們研究大專生在親子對偶關係,父母與子女 的孝道觀念上已完全沒有差距,且新舊孝道融為一體。子女的幸福感會受到自 己及父母的孝道觀念的雙重影響,前者是子女若自願孝敬父母會提升其幸福 感,但是父母認為子女應該如何孝敬自己,卻對子女的幸福感帶來負面影響, 當孝道依然是社會重要的價值時,如果願意認同並實行之對於個人適應當然有 正向的效果。而父母的幸福感則只受到子女孝道觀念的影響。也就是父母對子 女期待過高,卻又和子女在孝道的觀念不一樣的時候,不論對子女或父母而言 都會攸關親子自身的幸福感,不可不重視。 孝道的文化淵遠流長,不斷的更迭遞嬗,而且在相互性孝道信念屬不會變 的信念,權威性孝道信念是會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而隨著親子間的權力、 28.

(42) 交換、情感與宗教因素而改變(葉光輝,1997)為了讓孝道在我們的文化中有更 多實務上的應用與理解,更需要雙元孝道信念來協助我們看見在華人社會中親 子間在生涯上的互動關係,在不同的孝道信念下,親子互動關係中價值觀不一 致,和孝道及生涯的關連是什麼,是否受到文化因素而關聯到生涯決定的不同 呢? 在生涯上,1.「隨侍在側」已經變成居中的重視程度,畢竟學生會去外地 念書,在現實層面考量,是很難做到的。2.「護親榮親」也隨著交換原則而變 的居中的重視程度,畢竟現代的父母在經濟上已經沒辦法那麼滿足子代了。3. 抑己順親現在已經式微了(葉光輝,1997),但是難道華人孝道中榮耀雙親與西 方獨立自主追求個人自我發展的個人主義之間,沒有東西方文化交織的地方是 能探討,所以,促使這變遷的結果嗎?比如,在華人的親子關係,仍然是綿密為 子女負責到大,難道子女沒有顯親揚名、繼承志業之責,越親密為對方擔負的 責任就越多,越獨立自主,自由選擇的空間就多,本土文化中的生涯觀,勢必 不同於西方國家。 三、研究發展孝道的社會態度取向 孝道能從社會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的層面交互作用作探討,而個人因素能 從認知中的孝知、孝感、孝行做分析(楊國樞與葉光輝,2008)。 孝道即子女善待父母的態度,善待為其核心的要素,子女如何善待父母, 使父母能在身心兩方面獲益。孝道態度主要表現在孝思、孝念、孝忱,心理內 容可分為孝的認知層次、感情層次與意念層次,彼此互有關聯並非獨立,即孝 知與孝感可能相互影響,兩者影響孝意,孝意又會影響孝行,如圖 1。而其間 的關係,又受到父母的性格與行為、子女的性格與行為、社會化學習歷程三方 面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當代的孝道強調多樣性,傳統的孝道屬規範性,強制 性的劃一人人均要做到相似的孝行,但現代的孝道在於父母教養方式的多樣, 子女個別差異,社會環境的蛻變,每個子女的氣質不同,所形成的孝知、孝 29.

(43) 感、孝意、孝行自然不同,所以,親子間的孝的互動也是多樣的。(楊國樞、葉 光輝與黃囇莉,1989)。. 孝道 孝道態度 孝道行為. 孝知 孝意. 孝行. 孝感. 圖 2-2-1 孝道的態度層次與行為層次(楊國樞、葉光輝與黃囇莉,1989) 由於孝道若是泛指孝道的探討其中會有一些矛盾的面相互相衝突,因此, 最好是就孝道的不同層面作探討,孝道的十五層面探討:敬愛雙親、順從雙親、 諫親以理、事親以理、繼承志業、顯楊親名、思慕親情、娛親以道、使親無 憂、隨侍在側、奉養雙親、愛護自己、為親留後、葬之以禮、祀之以理(引自 葉光輝、楊國樞,2008)。孝感主要為敬與愛的情感外,孝知、孝意與孝行都同 時包含上述十五項內涵。而孝道量表本身亦是盡可能從以上十五項內編製而 成,上述十五個成分,四大因素: 尊親懇親、抑己順親、奉養祭祀、護親榮 親。 在研究孝道中能夠探討到中國化、本土化的現象,以及中國家庭的親子關 係,重新驗證外國的研究發現,也研究國人的重要特有現象,修改或創立理論 及概念,改變舊方法、設計新方法(葉光輝與楊國樞,2008)。這些都是在本土 文化的孝道議題中能夠進行的。 四、雙元孝道模型 Yen(2003)透過實徵研究建立雙元孝道模型,試圖解決孝道實徵研究結果有 正反兩面歧異的問題,而萃取出兩種內涵相互性孝道信念與與權威性孝道信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