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闡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並提出研究問題與假設,最後定 義本研究相關之重要名詞。全章共分三節說明,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 二節為研究問題與假設,第三節為名詞解釋。茲分節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親職化指的是親子關係角色倒轉,在孩童的情緒與功能尚未發展成熟,而 過度承擔家中的責任與需求的處境,常出現於單親、酗酒、婚姻失和等不利的 家庭中子女(Minuchin, Montalvo, Guerney, Rosman, & Schumer, 1967)。在家庭 脈絡中,父母關係失和或家庭界線扭曲功能不彰,由子女來替代的現象。

一、在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中生涯與家庭之探討

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下,我國國民義務教育由初等延長至十二年的教育,

提倡五大理念,分別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優質銜接 (行政院,2015)因此,國中生畢業時紛紛開始選擇進行分流教育是要讀高中、

高職或五專,在提倡適性入學的內涵,學生更會選擇自己想讀的科系進入技職 體系,或是一般高中。這代表有更多學生會繼續升學,並且鼓勵分流教育,及 早適性入學,政府的政策提供多元的管道、多元的升學方向與教育優質化,讓 每個學生都能適性入學。在國中階段的學生,其生涯發展能力Ginzberg(1951) 認為尚在興趣、能力試探期。還在試探自己生涯的時候,家庭的期待扮演什麼 樣的角色,在跨文化的比較中亞洲人確實經歷較多生涯決定困難(Mau, 2004) 在個人主義的國家中,個人的需求優先於家族的需求;但在集體主義的國家 中,個人的需求是隸屬於家人的需求(Moodley, Rai, & Alladin, 2010)。在我們 的文化中,既要適性發展,傾聽自己的聲音,又要聽從家長的意見,在國中階 段對該現象的了解,似乎至關重要。

2

二、親職化的孩子在孝順脈絡中的生涯經驗

研究者身邊的朋友的經驗中在生涯選擇上,有些不是按照自己生命的目標 走,而是伴隨著家人期待中的科系或要求,甚至,離家太遠還會有顧慮。受到 家人影響,例如:如果沒有達到最好的目標一直走,媽媽會一直唸;抑或是家裡 單親不得不去工作,這些提早還在尚未有生涯探索時就不得不做一個選擇,而 一直做下去。這是我在這些人身上看見的生命,有些人事後會說:「後來還是發 現自己喜歡的仍然一樣。」他們在選擇的歷程中,似乎缺乏了生命中的指引,

或是因為個性中少了自主性,只能順應父母的期待走,再再都影響著生涯,讓 研究者開始好奇,親職化與生涯抉擇歷程之間是否有關聯,亦看見有個案在家 庭的經驗中非要個案幫忙照顧家庭的經濟狀況,運用權力壓迫子女擔待工作的 責任,親職化歷程中父母的狀態和子女互動的關係,以及在這過程中孝道的文 化脈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也是研究者好奇之處。

在國中輔導單位輔導的過程中,常看到家庭失功能的孩子需要去打工,扮 演家庭中支持單親父母的角色,似乎父母婚姻狀態所影響的家庭結構與親職化 有所關聯。另外,也看過子女要顧慮父母的情緒,甚至承擔他們的憤怒才是孝 順,過程中看到他們不斷的壓抑自己的痛苦,但這不正是情感性親職化的定 義。

研究者亦在學校輔導工作的實務經驗中,遇到承擔父母與家庭工作責任的 孩童,而不斷的被父母責備、情感上的不被支持,在情緒上有憂鬱、焦慮,對 父母依附不確定的的狀態與感受。也有親職化現象的個案在家庭中過度承擔家 庭辛勞、責任,忽略個人需求而有憂鬱的情緒困擾,研究者在實務中常看到諸 如此類的現象,似乎在家庭中確實隱含一種矛盾,把子女對承擔父母辛勞視為 孝順,卻未必適配該子女的發展階段,對孝道文化中的青少年而言,這樣的現 象是益處或是害處,有在研究中更了解其現象的必要,與在華人文化中的特殊 性。

3

文化現象中,似乎體恤父母的辛勞,在乎父母的期待要求與理想,按著長 輩要的走,似乎是我們文化中視之為孝道的表現,但如何讓父母放手、促使子 女走向自己生命中屬於他的道路,卻是在家庭教養中的生涯層面相當缺乏的,

學校輔導如何介入家庭層面,探討親子之間關係上的糾纏不清之處,澄清學生 的方向,也讓父母放心讓子女負責自己的未來,是一個刻不容緩,但卻常常被 忽略的問題。

三、親職化的特性與生涯決定困難

在混淆型家庭(enmesh fmaily)中的青少年要精熟生涯發展任務是有困難 的,在於他們無法從父母的目標與期待中區分出來,他們無法承認他們獨特的 特性,因為他們的家人會要求他們的思考和行動要像家庭的常模。 (as cited in Penick & Jepsen, 1992;Minuchin, Montalvo, Guerney, Rosman, & Schumer, 1967) 而單親家庭子女在作生涯決擇考量因素中,家庭因素方面包含為了家庭經濟因 素考量、家人的經驗與期待、母親的支持與期望及照顧家人與家庭(王覺興,

2002)。

高中生共依附特質中以他人為焦點、從關係中獲得意義感,以及,認同照 顧者特質越明顯時,其生涯決定的缺乏自我了解、信心和選擇的焦慮、生涯資 料、外在障礙的程度越高(黎美玉,2011)。賴秀美(2007)智能障礙手足共依附 特質越高,其依賴型生涯抉擇程度越高。研究顯示,國中生依賴型生涯決策傾 向越高,其猶豫不決、文化及環境因素的生涯決定困難程度越高(賴奕銘,

2013)。由於,共依附特質是親職化的成癮模式。由上述可推論親職化可能和生 涯決定困難有關聯。本研究欲透過了解在不同父母婚姻狀況中,親職化程度較 高的孩子,其生涯決定困難有哪些,以提供實務上的參考,了解是否需要進一 步自我澄清個人的生涯,而有別於關係脈絡中的自己。由於國中生需要在十二 年國教下做初步的生涯決定,有必要在國中階段探討親職化與生涯決定困難的 必要性。

4

諮商師知道越是全人觀點作生涯諮商,越能滿足及有效的幫助個案,而有 一些個案看似只想要聚焦在自我探索當它和生涯有相關時 (Fouad et al., 2007 )

有必要了解生涯與不同層面間的關聯性。而謝孟芳(2002)研究表示父母常是子

女在職業發展中生涯選擇的決定者。人們因早期生長在家庭中的經驗,還有在 家中有形或無形受到的影響,會反應在他的工作及職業表現中。青少年的讀 書,追求生涯有個困惑是到底是為了父母的期望或是自己? 這是不是反映出為 父母而活這種難以分化的現象在一般的家庭中?或只是單純的受父母影響?而石 芳萌(2007)的研究中表示親職化與自我分化又有.6 的高相關,那麼親職化與生 涯決定困難會不會有所關聯?

四、本研究之必要性

(一) 文化中的親職化研究之必要性

傳統農業社會教養子女不注重子女的個別差異發展,反而是父母要子女成為 什麼樣子,就成為什麼樣子,子女時常形塑成小大人,以適應集體主義、家族 階層式的社會。到了工業時期教養方式著重個別差異,尊重子女的需求,以孩 子為主,希望給孩子好的童年,不輕易懲罰,反而用獎賞替代(楊國樞,

1985)。而當今社會,特別是少子化之後,是否還有童年子女照顧父母的現象 呢?

研究顯示,親職化在缺乏文化因素的考量可能會限制我們對於臨床結果的了 解,以及親職化在文化上的複雜性有必要進一步的研究(Hooper, Wallace,

Doehler, & Dantzler, 2012)。從文化觀點能對孩子的親職化角色有貢獻

(Jurkovic,1997)。就從研究者的經驗而言,會觀察到親職化在孝道文化脈絡下 不見得是不好的現象,而是被鼓勵的。Jurkovic(1997)認為從脈絡中區辨破壞性 親職化是重要的,如此可以在臨床或心理計量中辨識破壞性親職化的青少年。

Hooper 與 Wallace(2009)認為有需要從不同的文化考量親職化,在某些文化下 家庭中的適應性行為,可能在其他文化的家庭中為非適應性。如孩童時期的親

5

職化現象黑人的參與者相較於白人的參與者在成人時的精神病理的負向關聯更 高(Hooper, DeCoster, White and Voltz, 2011),顯示不同種族的親職化現象與病 理的關聯可能是不相同的。代表親職化與孝道間的關係有待釐清。張沛綺 (2013)研究表示親職化中的情感性親職化與不公平性和相互型孝道及權威型孝 道在大學生似乎有關聯,而功能性親職化是獨立出來的,代表這兩個概念確實 有不一樣之處,那其關聯性在國中階段如何?這是研究者欲加以了解的。

石芳萌(2007)指出孝道文化和西方的親職化的概念或許有重疊之處,並且,

與個人與家人間的自我分化的關聯,有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者推論華人的孝 道價值觀念與親職化可能有所關聯,華人自古對後生晚輩的訓勉,如:二十四 孝、子欲養而親不待,順從體貼父母的美德,原本是親子關係間一般的互動,

但若因孝順的文化概念,讓子女反過來過度的照顧父母親,而子女身心尚未成 熟到能負擔該功能性或情緒性的需求,恐對子女的生涯有不利的影響,研究者 想了解若西方的親職化放到華人孝道文化脈絡中其間的相關性在哪? 一份質性 研究中,發現子女主動想要為父母承擔事情是從國中開始(陳劭旻,2014),不 確定當時的親職化狀況如何? 和孝道文化間的關聯性又是什麼?

(二) 國中生青少年階段的重要性

研究顯示大學生親職化的不公平性與孝道信念有是有關連的,而在功能性 親職化與相互性孝道信念是分別獨立的(張沛綺,2013),但在不同年齡層為父

研究顯示大學生親職化的不公平性與孝道信念有是有關連的,而在功能性 親職化與相互性孝道信念是分別獨立的(張沛綺,2013),但在不同年齡層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