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將針對生涯發展的定義、理論基礎、以及其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一、生涯發展定義與發展

Career 在 Google 英文辭典中定義為個人參與的工作事項 (Work) 而當成的工 作 (Job) ,隨著時間有更多的責任原義為「道路」,引伸為個人一生的道路、及進 展、途徑等,隨著時代的推進,有不同的意思如事業、職業、工作、生計、生涯等。

若將 Career 當成生涯,則生涯的定義為生活裡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與歷程,統 整個人一生中各種職業和生活的角色,表現出個人獨特自我發展雛形 (Super, 1976) 。 個人經過各階段的發展,每個階段由與生涯相關之特殊議題、主題或任務所組成,

是個不間斷的過程(陳怡靜,2000)。生涯不代表是個單純的工作歷程記錄,而是代 表一個歷程對個人造成的多種影響(辛秋菊,1993)。個體自出生至死亡的生命過程 中,連續不斷發展的歷程,具有階段性,涵蓋在家庭、生活及職業上各種角色(溫 崑明,2005)。生涯是包含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歷程,是一生中職業與生活角 色的集合(林一真,1992)。生涯發展涵蓋個人一生中的工作、社會及家庭生活等範 疇,是一種終生連續不斷的過程,與一生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需作好全方位 的經營,才能改善個人的生活歷程(柯澍馨、林逸貞,2006)。也是種具有整體性及 連續性的連續發展過程,包括所有生活層面的總和,涵蓋個人生命全程的延續與發 展,包含工作、職業與生活層面(謝豐昌,2008)。生涯是種個人一生中以職業為主 的工作與環境互動的歷程,因此有不同的階段的歷程,間接影響其生活型態,是個 體所有生活層面總和(林佑儒,2008)。生涯發展主要分成兩個部分,一為生涯與工 作職位有關之歷程;另一為一生中所有角色歷程(黃相瑋,2003)。

本研究將各學者對於生涯發展定義的特性整理為下表 3-1-1。

表 2-2-1 生涯發展定義之特性整理表 部分是生活歷程、連續不間斷性、代表職業與生活角色,羅文基(1991)、楊珮琳(2006)

生涯的特性包含四大項:

1950 年代,職業發展 (Occupational Development) 重視職業選擇,如何將個人

特質已配合工作條件,50 年代後期開始重視人的一生之事業發展;70 年代以生涯發 展 (Career Development) 取代職業發展(吳復新,2003)。職涯發展是一個動態且 持續發展、個人與社會需求配合、增加選擇機會、完成自我觀念、以職業為人生的 重心的過程(楊朝祥,1990),職涯發展由工作環境中之經驗,進而形成對自己能力、

態度與價值觀,包含職業選擇及職涯適應 (Schein, 1978) 。將職涯發展之重點放在 工作,代表職涯發展與個人職業選擇有關,職涯選擇之影響因素,包含內在個人、

外在社會,透過工作環境的經驗,發展成自我觀念的過程(李櫻珊,2010)。

生涯發展包含一連串的角色與工作轉換的經驗所構成的生命過程,包含職業選 擇、生涯發展、生涯轉換、生涯決定、工作與工作外的角色、生涯認同、生涯承諾、

生涯定位、生涯發展需求、生涯阻隔等(李慧鶯、李選,2003),生涯發展代表個人 心中所存的長期目標,形成其職業選擇、工作選擇與支持教育與訓練,是有計畫的 工作順序(黃相瑋,2004)。生涯發展在人的一生中關連教育、職業及其他角色選擇、

進入的進展,最終目標在實現個人自我(楊珮琳、林靜萍,2009)。

生涯決定 (Career Decision-Making) 是一種動態、連續、多面向的歷程,並非 單一獨立事件,一個決定會影響接下來的事件如何影響其生涯,而對於個體而言會 有多次不斷的進行生涯決定(簡君倫、連廷嘉,2009),為個人在許多人生的選擇中 衡量輕重,做出對個人發展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職業領域或生涯方向的決定,生 涯決定的過程中存在不可知、不可預測、不能控制的因素。而生涯探索定義為一種 問題解決的行為,透過對自己的評估及外在搜尋活動,幫助選擇、準備、進入、適 應或職業上的改進(楊智馨、林世華,1998)。

職業選擇並非單純性、短期性、部分資料訊息就能下結論的,影響職業選擇的 外在因素包含國家經濟建設政策、經濟結構或景氣、社會發展、就業機會等;內在 因素包含性別、興趣、能力與專長、人格特性、工作技能、社會經濟地位、道德價 值觀等(張添洲,1993)。

生涯定位的概念指個人人生需要安定,一種自我察覺的概念,來自個人的工作 經驗及職場組織互動,來驗證自己才能、動機、價值,進而發展成自我概念,影響 生涯發展,有主導、限制、穩定及統整個人生涯發展方向的功能(李慧鶯、李選,

2003)。有如定義成個人在組織中有關工作上之權利與責任的描述;及個人為了實現 的需求、動機及價值,不指代表個人的動機、價值與態度,也包含生涯中所要追求

的,會引導極限至個人生涯發展;生涯定位的向度包含安全/穩定

(Security/stability) 、技術/操作能力 (Technical/functional competence) 、管理能力 (General management competence) 、企業創造 (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自主/

獨立 (Autonomy/independence) 、服務奉獻 (Sevice/dedication to a cause) 、挑戰 (Pure Change) 、生活型態 (Life Style) (蘇美雪,1999)。

二、生涯發展階段

(一)美國心理學家 Super (1957) 提出生涯發展階段分別為人的一生分為成長 (Growth) 、探索 (Exploration) 、建立 (Establishment) 、維持 (Maintenace) 、 衰退 (Decline) 等五大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發展的任務與特色。以社 會角色 (Social Role) 來發展生涯發展理論,提出個人生活空間 (Life Space) 與生活廣度 (Life-span) 的生涯發展觀點,並描繪「生涯彩虹圖」 (Life Career Raibow) ,他認為人類一生中需扮演 9 種角色,包括兒童、學生、休閒者、

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長、父母、及退休者等。人生舞台分別為家庭、社 區、學校及工作場所。此理論分別融合了「時間」、「空間」的發展歷程與社 會角色兩大方向。

圖 2-2-1 生涯彩虹圖

資料來源:”生涯彩虹圖”,溫崑明,2004,,臺北市高職生自我概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二)Levinson (1978) 將生涯發展分成六個時期,

1. 二十歲轉型期 (18-22 歲) :離開家庭,減少對父母的依賴

2. 初期結構建立期 (22-28 歲) :成人的角色、責任和關係的探索,以及暫時 性的承諾,開始建立起生活結構,並對未來人生理想有更清晰的認識。

3. 三十歲轉型期 (28-32 歲) :對初期的生活結構進行反省與檢討,試圖建立 新的結構。

4. 結構逐漸穩定期 (33-40 歲) :將初期生活結構修正完成,開始追求更高的 成就,以達成自己的理想。

5. 四十歲轉型期 (38-42 歲) :理想與實際成就間的差距,使人重新思索人生 的目標。

6. 中年期 (45-歲) :逐漸不在乎外在的是非得失,追求內在自我實現。

(三)Tiedeman (1963) 職業決定歷程

1. 預期階段:(1)探索:思考短暫、心不在焉、對可能的方向再三考慮、藉著 想像的情境中進行探索,藉著投入於暫時的目標進行探索,探索其他未來 可能的行動方案、反映個人抱負、能力、興趣及生涯選擇有關的社會意涵,

(2)具體:持續評估未來生涯選項、考慮之生涯選項逐漸變少、形成可進一 步嘗試的生涯選項、符合個人價值的生涯選項、形成明確且穩定的目標,

(3)選擇:選擇確定的生涯目標、投入並且為達成該目標之行動,(4)澄清:

在確定的職位上作自我澄清、考量可預期的職位、對生涯決定發展較強的 投入、結束此一階段。

2. 實踐階段:(1)歸納:開始參加生涯團體、在生涯團體會有自我認定及自我 防衛的問題、在團體經驗中被接納形成自我認定、社會性目標之生涯團體 及個人目標發展,(2)革新:生涯團體接納個人為團體之一份子、個人受新 環境影響採取果決之行動、果決行動以說服他人接受自己觀點、修正後目 標,(3)統整:當個人與生涯團體產生互動,對目標設定達成妥協、達成生 涯團體及個人目標、被認為群體的一部份、對行動結果獲得滿足(溫崑明,

2005)。

(四)Hall 與 Mansfield (1975) 經職涯分成三個時期:

1. 早期職涯階段:剛投入職場後,處於適應與嘗試的階段,一旦發現不適合時,

便會換工作。此階段具有低年資、低工作收入、低內在動機、低安全需求、

高自我實現需求之特性。

2. 中期職涯階段:在以選擇的工作職場中,追求安定與成就。此階段具有較多 工作投入及內在動機、高自我實現,且會有許多挑戰性的工作。

3. 後期職涯階段:在工作職場追求高度的安全穩定及工作的維持。具有低自我 實現及自主性。

(五)Greenhaus, J. F., Callanan, G. A., 與 Godshalk V. M. (2000) 職涯發展五階段:

1. 職業選擇階段(準備工作):發展個人對職業的想法,評估不同的職業,發 展最初的職業選擇並且追求所需的教育歷程。

2. 進入組織階段:進入期望的職場工作,依據資訊選擇適合的工作。

3. 早期生涯階段(建立與成就):學習工作及組織的規範,使自己適應其職業 與組織、增加自我能力及追求自我夢想。

4. 中期生涯階段:重新評估職涯、再次確定並且修改自己的理想做出更正確、

更適合的抉擇。

5. 晚期生涯階段:在工作上保持生產力、維持自尊、準備有效的退休。

(六)凌欣慧(1996)發現職涯階段有四個衡量的標準:年齡 (Age) 、組織年資 (Organization Tenure) 、職位年資 (Position Tenure) 及專業年資 (Professional Tenure),其中專業年資不受個人年資、組織年資、職位年資所影響,被認為 是最適當的衡量方式。以專業年資劃分職涯發展階段,可分成四個階段(張 添洲,1993):

1. 學徒或菜鳥階段 (Apprentice/Novice Stage) 2. 晉升或專家階段 (Advancement/Expert Stage) 3. 指導者或監督者階段 (Mentor/Supervisor Stage) 4. 支助者或管理者階段 (Sponsor/Manager Stage)

(七)Ginzberg 職業選擇發展階段

Ginzberg (1951) 認為生涯發展有包含四個要素:職業選擇是一種發展過程,約 每十年為一個階段期,發展過程不可避免,職業選擇的過程為個人興趣、能力、價 值與社會各方面之調和,分期如下:

1. 幻想期 (Fantasy Period)

2. 試驗期 (Tentative Period) 3. 實現期 (Realistic Period)

三、生涯發展之影響因素

(一)生涯選擇過程是錯綜複雜且獨一無二,必須仰賴個人之認知能力及環境的社 會架構,個人的內在價值、興趣、成就經驗及外在的工作環境,影響職涯發 展過程,有四個重要的因素 (Zunker, 1994)

1. 天賦與特殊才能:個人生涯機會的遺傳特質。

2. 環境條件及事件:指個人無法控制的影響因素,例如旱災、颱風、地震等不

2. 環境條件及事件:指個人無法控制的影響因素,例如旱災、颱風、地震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