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學生就讀動機、學習經驗及生涯發展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學生就讀動機、學習經驗及生涯發展之研究"

Copied!
1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論文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學生 就讀動機、學習經驗及生涯發展之研究. 研 究 生:張閔涵 指導教授:程瑞福.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口試委員及所長簽字證書. i.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學生 就讀動機、學習經驗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完成年月:2012 年 6 月 研 究 生 :張閔涵 指 導 教 授:程瑞福. 中文摘要 近年來國內運動產業發展更加迅速,促成運動與休閒產業人才需求量增加,運 動休閒管理人才的培育顯得格外重要。有鑑於管理策略的成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於1998年成立了國內第一個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以下簡稱臺師大運休所)學生就讀動機、學習經 驗及其生涯發展,並且瞭解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對於學生 生涯發展之影響。研究調查時間為2011年3-5月,研究方法透過質性研究法,以開放 式問卷調查99學年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班一般生所有在 學生,並以內容分析法分析結果。共回收43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在學生 之就讀動機係以懷抱著對運動與休閒領域十足的熱忱與濃厚興趣及增進個人專業知 能為主,會因為校名特色、為滿足他人期待與建議為重要影響因素;在學生之學習 經驗則是對於課程規劃以及研究生的生活型態有所差異,在人際關係與待人處事的 態度有所收穫,包括專業知識與活動經驗的累積;生涯發展部分則多是以相關運休 產業為就業計畫,以及繼續進修等;而就讀臺師大運休所對於其生涯發展的影響是 增加求職優勢及職業的選擇,並能拓展人脈,使自己能夠從中自我成長。研究建議 研究所可以了解學生需求後,結合實務經驗並與業界共同發展,以作為課程設計的 內容;研究生則需要培養自我的專業能力,並要妥善運用研究所的資源,包含人力 資源等,並多累積相關領域的活動經驗。. 關鍵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就讀動機、學習經驗、生涯發 展. ii.

(4) The Study on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Gratuate Students of Sports and Leisure Managemen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ate: June, 2012 Student: Min-Han Chang Adviser: Jui-Fu Che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eed of people who specialize in sport and leisure management does increase due to the boost of development in domestic sport enterprises. The cultivation of people with this specialty, therefore, is extraordinarily crucial. Due to the success of management strateg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establishes the first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and leisure management in 1998. In this thesis, I aim to comprehend the mo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and Leisure Management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y investigation begins in 2011, and the research period is from March to May.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is questionnaire. The questionnaires are distributed to graduate students in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and Leisure Management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n addition, the target students are enrolled in academic year 99. Forty-three questionnaires are received in total. The outcome reveals that, currently, the students’ motives are multi-dimensional. Their motives are deeply affected by their passion and interest in the domain of sport and leisure management, their aim to improve personal specialty, their concern with the reputation and specialty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ir pressure to fulfill expectation and suggestion.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is multi-dimensional as well.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is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fe style and curriculum plan. Yet, these differences further enhance their ability in dealing with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lleagues. In addition,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n activity are accumulated via these differences. As to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the majority students plan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nd iii.

(5) leisure management enterprise. Some students plan to pursue an advanced degree. Viewing from the outcome of this research, the need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and Leisure Management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s dismantled. On the one hand, the curriculum design may combine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sport and leisure industry. On the other hand, 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cultivate their specialty using the resource i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Last but not least, 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accumulate experience in terms of sport and leisure domain as well.. Key words: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and Leisure Management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o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career development. iv.

(6) 謝. 誌. 終於又結束一件事了,這兩年來的碩士生活,過得既充實也辛苦,其中的點點 滴滴生活是一輩子無法忘懷的,既不想重來也不願失去的歷程,這一切要感謝的人 真的非常的多。. 第一個要感謝的就是我的好朋友,小鬼顏心彥同學,沒有他就沒有這篇論文, 感謝他陪我在麥當勞度過無眠無日的夜晚,看了清晨又黃昏,見了月娘又太陽;感 謝他在我碩班卻每學期修 37 學分的課程時,面對期中與期末的惡魔,更願意伸出援 手拯救我於苦海之中;感謝他在我最痛苦無助,想著要放棄的時候,始終督促我並 拉我一大把,謝謝小鬼顏心彥,你就是我研究所的菩薩。. 也要感謝妙麗薇婷、傑德思玉、雲林媳婦欣芸、天秤美女宜靜,感謝你們總是 會在見到我疲累時,給我餅乾、糖果,幫我加油打氣,給我信心撐下去;宅男承翰、 大樹新傑、幼稚大寶、帥氣寬哥、張淮妹妹、正妹正瑋,感謝你們總是一起分享快 樂,讓我能夠忙裡偷閒的輕鬆一下,還有更多在背後默默幫忙的小魚助教、學姊雅 慧、品齊等等,是你們讓我能在論文這條路上更加成長。. 更要感謝的就是爸爸媽媽的支持、指導教授程瑞福老師、口試委員美燕老師以 及李晶老師,因為你們的肯定,才能有此篇論文的完成。. 最後就是我終於可以小小聲地恭喜自己,論文完成了!. v.

(7) 目. 次. 口試委員及所長簽字證書 ........................................................................................... i 學位論文授權書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謝. 誌 ......................................................................................................................... v. 目. 次 ........................................................................................................................vi. 表. 次 ..................................................................................................................... viii. 圖. 次 ........................................................................................................................ix.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就讀動機與學習經驗 ............................................................................ 6. 第二節. 生涯發展 ............................................................................................. 17. 第三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之發展與現況 .................. 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9.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44.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 .................................................................................. 44. 第二節. 臺師大運休所研究生就讀動機 ........................................................... 48 vi.

(8) 第三節. 臺師大運休所研究生之學習經驗 ....................................................... 63. 第四節. 臺師大運休所研究生之生涯發展 ....................................................... 8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05. 第一節. 結論 .................................................................................................. 105. 第二節. 建議 .................................................................................................. 108. 參考文獻 ................................................................................................ 110 附錄:問卷 ............................................................................................ 117. vii.

(9) 表. 次. 表 2-1-2. 學習經驗之相關研究 ................................................................................ 16. 表 2-2-1. 生涯發展定義之特性整理表 ..................................................................... 18. 表 2-2-2. 體育相關科系學生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 27. 表 2-3-1. 臺師大運休所 94 至 98 學年度教師人數分布情形 ................................... 30. 表 2-3-2. 臺師大運休所專任師資授課領域及研究專長一覽表 ............................... 31. 表 2-3-3. 臺師大運休所學生入學學生數及畢業生人數統計表 ............................... 31. 表 2-3-4. 專業能力指標 ........................................................................................... 33. 表 2-3-5. 專業能力指標與必修課程 ........................................................................ 33. 表 2-3-6. 專業能力指標與核心選修課程 ................................................................. 34. 表 2-3-7. 專業能力指標與核心選修課程 ................................................................. 34. 表 3-3-1. 質性與量化研究之評估指標 ..................................................................... 39. 表 4-1-1. 受試者基本資料 ....................................................................................... 44. 表 4-1-2. 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表 ................................................................................ 46. 表 4-1-3. 正職工作經歷 ........................................................................................... 47. 表 4-2-1. 準備考試時間與方式一覽表 ..................................................................... 55. 表 4-2-2. 報考其他學校與放棄之理由一覽表 ......................................................... 57. 表 4-4-1. 研究生已考取之證照一覽 ........................................................................ 89. 表 4-4-2. 研究生欲考取之證照一覽 ........................................................................ 91. viii.

(10) 圖. 次. 圖 2-1-1. Need hierarchy theory .................................................................................. 8. 圖 2-1-2. 黃富順的成人參與繼續教育活動模式 ...................................................... 11. 圖 2-2-1. 生涯彩虹圖 ............................................................................................... 20. 圖 2-3-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組織架構 .......................................... 29.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36.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 38. ix.

(11)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緒論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闡述研究背景;第二節為說明研究目的;第三 節為提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十世紀末,國際奧會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 前任主席薩 瑪蘭奇 (J.A. Samaranch) 曾指出:「運動是人類在本世紀發展中最重要的社會現象 之一,體育運動不僅存在於地球村的每個角落,且深入人們日常生活中,它的影響 力將延伸至新的紀元。」運動休閒產業在全球的新興產業中,已儼然成為備受矚目 的新興重大區塊之一,於二十世紀末時,運動休閒產業在全球化變遷之下,體育及 運動相關活動開始投入更多的金錢以及時間,使得運動休閒產業發展在二十世紀末 愈加蓬勃,到了二十一世紀,更成為世界主流發展產業之一(林房儹、劉秀瑞,2005)。 而在運動產業中,該如何進行運作,透過更有效率及專業的管理,來發揮更高的價 值,這都要仰賴相關的運動休閒管理專業人才,也使得運動休閒管理的專業更加的 具有其重要性(鄭宜倫,2010)。 近年來國內運動產業發展更加迅速,從高雄舉辦 2009 年世界運動會、臺北舉辦 2009 年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一直到 2010 年我國網球選手盧彥勳寫下溫布頓網球 公開賽八強歷史,我國女子高爾夫選手曾雅妮拿下女子職業高爾夫協會 (Ladies Professional Golf Association, LPGA) 年度最佳球員,政策推動加上種種活動群起之 下,帶動國內運動與休閒產業需求增加,運動與休閒管理人才之重要性更隨之上升。 在運動休閒相關產業的市場需求下,運動休閒管理人才相關的培育顯得格外重 要,國外對於運動休閒管理專業人才的培育甚早,於 1937 年便在明尼蘇達大學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設立休閒專業的第一門課程(李晶,2000);國內部分真 理大學於 1995 年成立國內第一個運動休閒管理學系,爾後國立體育學院、國立臺灣 體育學院陸續設立運動管理學系,相關的運動休閒管理研究所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快 速成立。直至現在,我國的運動與休閒管理人才培育,共有超過 100 所大專校院, 204 個以運動休閒健康為名的相關管理學系,以培養運動休閒指導、運動設施、運 動俱樂部、職業運動、運動觀光、運動賽會籌辦、運動行銷、健康促進等事業組織.

(12) 2. 經營管理人才為主(行政院,2009) 。由近五年新增的學校以及系所之趨勢,運動休 閒管理相關高等教育管道的設立,正隨著國人對運動休閒的重視及市場的預期而有 顯著的成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有鑑於管理策略成功地運用於美國 1984 年洛杉磯奧 運會的經驗,運動管理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且隨著休閒產業的蓬勃發展,於 1998 年,因應國際趨勢,成立了國內第一個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得以發展成為運動 與休閒領域的專業典範。成立至今 2011 年已逾 10 年,畢業的校友也在運動休閒管 理相關產業發展蓬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以下簡稱臺師大運休所)歷屆校友 在運動休閒相關產業的表現皆十分的亮眼,例如運動行銷業,包括剛舉辦完 2011 世界舞王爭霸賽的臺灣體育運動舞蹈協會王學富理事長、主辦國光盃籃球賽的神準 行銷公司黃瑛坡董事長、以及臺灣區美利達自行車的主要負責推行人陳杰成等眾多 名人;運動傳播業,包括緯來電視台企劃部身兼籃球評論家名人之稱的文大培先生、 TVBS 電視台新聞部副主任並且出過多本暢銷書的鍾志鵬主任,除了上述幾位傑出 校友外,還有更多在相關產業都有傑出表現的人物,無法一一列出。在這樣輝煌成 就表現之下,可能成為報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的原因之一, 另外是否有其他的因素影響學生就讀此所的動機,這是本研究欲探討就讀動機內容 之一。 而國內過去對於就學動機的研究,有關於運動休閒管理領域的研究所的主題仍 少見,隨著國內對於運動與休閒產業的逐日重視以及國內外相關系所如雨後春筍般 陸續設立,選擇繼續就讀運動休閒領域或願意轉換到此領域攻讀的學生也有逐漸增 加的趨勢。因此,本研究欲同時比較本科系與非本科系的就讀學生其就學動機、學 習經驗以及生涯發展是否有差異進行調查。 運動休閒產業範圍廣大,包括各行各業皆有運動與休閒產業相關的工作職位, 而大學部的畢業生在相關領域內,多半從事勞動性或事務性的工作,為了避免失業 或是高成低就的困境狀況,繼續就讀研究所會是大學生畢業選擇之一。教育程度越 高,所獲取的薪資也隨之上升、所取得的職業地位取得的機率也跟著變高(馬信行, 1987) ,在此原因及社會觀點的影響之下,許多人在為了追求更高薪資或是更好職涯 發展的前提,而繼續向上求學以取得更高的學歷。然而,選擇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就學期間之學習經驗中的各項因素,包括師資、課程、.

(13) 3. 硬體設備、畢業門檻、資源、同儕團體及學術活動、運動比賽等,又會進一步影響 其生涯規劃,就讀期間之學習經驗驅使其個人的生涯選擇以及未來規劃有所改變, 這是本研究欲探討的內容。因此希望能透過本研究可以更清楚的瞭解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學生就讀該所的動機、當中的學習經驗,並探討影響 學生生涯規劃的重要因素,並將研究結果作為學生本身、教師以及學校單位的參考 依據,以協助其發展。.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 理研究所在學生之就讀動機、學習經驗以及生涯發展規劃情形,瞭解就讀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的過程,是否對學生在學的生涯規劃上有幫助及有 影響,提供臺師大及我國相關研究所課程規劃與修改之建議。茲本研究欲達成之研 究目的歸納整理如下: 一、瞭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學生就讀動機。 二、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學生學習經驗。 三、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學生生涯發展。.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之問題如下: 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學生之就讀動機為何? 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學生之學習經驗如何? 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學生之生涯規劃為何? 四、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對學生涯發展之影響為何?.

(14)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研究對象以 99 學年度在學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一般生 學生為主;研究時間為 2011 年 3 月至 2011 年 5 月間。. 二、研究限制 根據上述研究範圍,本研究之限制如下: (一)本研究僅針對 99 學年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之全體在 學生進行調查,無法推論到過去各屆或未來學生之實際情況,研究結果僅能 提供參考及修訂指標。 (二)研究調查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主,其代表性有限,故本研究所得之結論推 估至其他學校或相關研究所的適用性。 (三)本研究內容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之就讀動機、學習經 驗為主要的調查內容,但因影響生涯發展還另外包含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 考量,此不在本研究探討的範圍內。.

(15)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運動休閒管理相關學系所是指提供學生有關運動休閒管理、事業管理、休閒運 動管理等各式運動管理課程,並能完善培育學生運動管理能力的科系所(林文政, 2003)。本研究所則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 1998 年設立於運動與休閒學院之運動與 休閒管理研究所,提供相關運動與休閒管理能力的高等教育養成場所。. 二、就讀動機 指引發個體想法並使其進行動作並維持的行為活動,個體在受到內在與外在因 素影響,反應在實際行為上的一種心理歷程結果,且此歷程是持續變動的過程(李 宗倫,2003) 。本研究指的是就讀動機,探討各領域學生選擇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的影響因素。. 三、學習經驗 指個人為求自我實現並達成認知、技能以及情意上的改變,進行策略性,有組 織、有目的之活動的歷程或結果。本研究之學習經驗則強調在研究所就讀的學習經 驗過程中,個體的所有感受,包括動機、參與過程、遭遇困難與障礙以及過程中的 改變與成長。包括個體參與的活動經驗,就讀過程中的感官經驗以及透過各種方式 獲得改變的歷程。. 四、生涯發展 指個人工作中所經歷的職業或職位的角色總稱,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角色歷程 (林欽榮,2002) 。一個人在一生中所經歷、從事的工作以及投入工作時所持有的價 值觀、態度、動機等因素。本研究將以就讀臺師大運休所之過程來探討對其生涯發 展的影響。.

(16)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就學動機與學習經驗」 ;第二節著墨於「生涯發展」; 第三節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之發展與現況」。. 第一節. 就讀動機與學習經驗. 本節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針對就讀動機與學習經驗之理論基礎、以及相關研 究進行探討。. 一、就讀動機 (一)動機 動機 (motivation),起源自拉丁文 (movere) ,最初的意義是指「引起動作」 (張 松禮,1958) 。動機乃是指引起個體活動,並且繼續維持該活動,使該活動有所目標, 持續前進的一種內在歷程(張春興,1989)。Herbert (1976) 則認為動機是花費時間 去努力滿足個體需求或完成目的的一個行為歷程。而由動機所引起的動作或是直接 的行為,可稱為動機性行為 (motivated behavior) 。這樣的動機性行為是說明因為人 的個體需求,也許是因為慾望、各種目的的刺激引發個體的需要,例如人若在時間 內沒有攝取食物時便會感到飢餓,因而造成了心中不舒服的感覺,而這種狀態可因 為需求滿足而被停止。因此,動機可視為是一種行為的內在因素,由個體內在的需 求所開始,引發個體行為,以期能表現或動作滿足需求的行為能力,由此可知動機 是一種內在的驅使力,促使個體動作或有所行為。 而個體的需求複雜且繁多,從基本的生理性需求到心理上的需求,當需求逐漸 增強,引發內在的不適感,個體便有動機性的行為出現,轉化為動機,使個體尋求 滿足此需求的事物(曹勝雄,2001) 。而動機一般可被分為兩種,內在動機以及外在 動機,內在動機包括了內在壓力以及決定;外在動機包括了外在誘因以及壓力(黃 富順,2002)。 而葉玉珠在 2003 年對動機的解釋,包含了以下三種特質: 1. 動機在做決定時並非單一影響因素 每個個體在面對做決定的狀況時,所面臨的情況和影響的因素並不是完全 相同的。有些人的決定是偏向於結果論,過程如何並不是他所在乎的影響因素;.

(17) 7. 有些人的決定則是只考慮過程的價值,結果是可以忽略的影響因素。故此,動 機是受到個人的長久經驗以及喜好所影響。因此就讀研究所的動機也許只是為 了取得更高一層的文憑,過程中的學習並不是對於個人很關鍵的因素。 2. 動機是一種可能持續變動的過程 動機是一種內在與外在因素交互作用的歷程,可能是由外在的環境因素所 引發,也可以是內在的想法,但是動機受到外來的環境因素影響非常的重大。 故動機其實是一種可能持續變動的過程,可以被外來因素所影響改變的,也可 能因而增強或減弱。故就讀研究所原先的動機可能單純想取得文憑,但受到其 他因素影響後,反而改變為追求學術上更高價值的外在動機。 3. 動機需要有所支持 如同上述說明,動機是一種持續變動的歷程,故其可能會受到外在因素的 影響而改變。所以必須要有支持的力量來維持動機,故支持的力量便是透過自 我的努力來調整,因此動機才能夠持續下去,成為自身的學習動力。 而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將動機定義為「動機是個體為滿足需求的一種行為歷 程,並且是透過內在的狀態來引發個體的行為活動,其中可能會受到各種內在以及 外在因素的影響來引導以及維持自我的行動。」. (二)學習動機理論 在完成大學階段後,成人繼續就學的動機有許多影響因素,成人學習動機的理 論是用來說明成人參與學習動機的假設或解釋。而在於成人學習動機理論方面,有 學者提出過許多的解釋與模式。 Long (1947) 就針對成人參與學習活動提出解釋,說明成人是利用「滿足需求」 的方法,並且主張個體有四種需求 (want) ,包括獲得 (Gain Something) 、成為 (Be Something) 、做 (Do Something) 、儲存 (Save Something). (Long,1983) 。. 爾後,有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參與模式,試整理如下(黃富順,1984;王素琴, 1995;張春興,1995;施玉娟,2001;盧俊宏,2005): 1. 需求層次論 (Need hierarchy theory) :心理學家馬斯洛 (Maslow, 1970) 提出需 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皆是為了滿足需求而發生的,而學習動機就是指 學習者擁有學習的渴望與熱心,並使自身的學習活動不斷的持續下去,馬斯洛.

(18) 8. 將需求分為七大階層,主要為基本需求與成長需求,各種需求又必須有其高低 及先後之分(圖 2-1-1),第一階層為生理需求包含飢餓、飢渴等;第二階層安 全需求包含感覺安全感、遠離危險;第三階層為歸屬感與被愛需求包含接受、 歸屬、緊密的關係;第四階層為自尊,包含達成、競爭、獲得獎賞等;第五階 層為認知需求包含知道、瞭解、探索等;第六階層為美學需求包含系統性、對 美的追求等;第七層為自我實現需求,包含滿足自我、瞭解自己的潛力等。. 圖 2-1-1. Need hierarchy theory. 資料來源:”Need hierarchy theory.” University of New Hamshire (2011). Need hierarchy theory. Retrived March 22, 2011, from University of New Hamshi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b site: http://pubpages.unh.edu/~jel/images/Maslow_hierarchy_needs.jpg. 2. 歸因論 (attribution theory) :心理學家海德 (Fritz Heider) 在 1958 年提出,在研 究個體的行為以及知覺時,根據理論可以對於個體行為的目的以及原因的做出合 理的解釋。 3. 自我效能論 (self-efficacy theory) :班度拉 (Albert Bandura) 在 1982 年提出了自 我效能理論,以社會學習論為基礎點,說明了在特殊的情境下,個別動機產出的 原因以及相關因素。其自我效能論,是指在個體追求目標的歷程中,遇到特殊情 況時,對於處理該狀況動機的強弱,將會使個人對於自我效能的評估有決定性的 角色。 4. 期待/價值論 (Value/Exoecfancy theory) :Harvey (1978) 對於動機的部分,認為.

(19) 9. 個體參與活動,是取決於內心狀態需求與外部環境知覺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期待 和差距的結果,更將個人的預期報酬、努力-報酬的可能性、個體特質能力 、角 色知覺 (Role Derception) 、表現 (Performance) 以及報酬和他所知覺的公正報酬 水準的差距,綜合為其動機理論。 5. 自我歸因論 (self-attribution theory) :溫納 (Weiner) 認為應該由個體本身來解釋 行為,提出自我歸因論。他對於影響個體行為分為外在與內在兩種因素,行為難 度、運氣以及他人反應為外在因素;個人的能力、努力以及身心為內在因素。 6. 成就動機理論 (achievement motive theory) :個體在做決定並行動時,其動機包 括了追求成功與避免失敗。但此理論在於成就動機部分的解釋,可在分為追求自 我成長的成就或是獲得他人的好評價。. 關於學習參或就讀動機的理論非常多,在於近期則偏向以成就目標取向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 作為研究,討論個體在情境中追求成就動機的心理歷 程變化,以下就本研究之特性,說明成人參與教育活動相關動機理論如下: Tough (1978) 的預期效益說 (anticipated benefits) 有五個階段:進行學習活動、 獲得知識以及技能、應用所學知識、獲得物質性的獎勵、獲得非物質性的獎勵。而 在各階段中,又可轉化為三種個人感覺,即快樂、自我評價高以及 來自他人的評價 (Cross, 1982)。而在後續的實驗中,受試者在預期效益的五個階段內,以十分等級來 評價其快樂、自我評價高及 來自他人的評價等可能的預期效應,後來 結果顯示:在 五個階段中,最可能預期的效益依序為能夠應用所學得的知 識或技能. 、能夠參與活. 動、可獲得知識 、能夠獲得物質獎賞、及獲得學分;而在個人方面,最常出現的預 期效益依序為高興、自尊、及來自他人的反應 (Cross, 1982) 。Tough 的學說對後來 假設學習者瞭解自身參與學習的原因,相信成人的學習是出自於個人意願以及引導, 在成人繼續學習的後續研究上非常的有影響力。 Aslanian 和 Bricknell 的生活轉換論說明有八成以上的成人是 因為生活中的重大 改變而決定參與學習,這是 Aslanian 和 Bricknell 對於美國參與成人教育活動所做的 研究發現,因此生活轉換論 (life transitions theory) 認為,成人學習的目的多是為了 因應生活上的改變,生命中的轉型期與學習發生的時間點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可能 會在於生命轉型的前、中、後期引發學習的時間點,為了適應這樣的改變,個體就.

(20) 10. 會產生學習的需求,當在生活中的轉型次數越多,那麼激發個體發生學習的機率也 就跟著變高,以工作或是職業相關領域發生轉換的機率最高(施玉娟,2001)。 Deci 與 Ryan (2000) 則認為,動機的來源相當的多,但是自我決定是非常重要 的一個來源,但是它與能力需求有相關,其個人行為的動機包含四種類型,包含了 內在動機、認同調節、內射調節和外在調節,並且隨著自我決定而變化,這些變化 就成為了影響個體參與活動的行為。以下為各類型動機: 1. 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 是指個體在無報酬或是限制下,自願從事該 行為,使自己獲得滿足。 2. 認同調節 (identified regulation) 是指個體行為是在個體選擇下並且被個體 評價並感受時所發生的,雖然是被規範的行為,但是是以自我決定的方式來 進行,並非外部的報酬或獎賞所引起的,個體認為從事這項行為是對自我有 所幫助的。 3. 內射調節 (introjected regulation) 指個人開始內化行動發生的原因,但仍受 到相當程度的外在控制。 4. 外在調節 (external regulation) 指行為透過酬賞或規範而發生,不是自我決 定或選擇的。 Cross (1981) 提出的連鎖反應模式 (chain-of-response model) ,從該模式中去解 釋成人參與教育活動中變項的交互作用,其認為連鎖反應模式不是單向的行動模式, 而是一種心理與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複雜連續過程的結果,重點在於個人心理的因 素,在轉化為外界影響因素的過程,連鎖反應模式認為自我評鑑與教育態度對於成 人參與教育活動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國內學者黃富順(1984)認為成人參與教育的動機受到個人內在與外在的因素 交互影響。並建構出成人參與繼續教育活動模式,如圖 2-1-2: 1. 個體因為匱乏動機(A)或生長動機(B)驅使之下產生動力狀態( C),因 而決定要採取某種反應以獲得滿足。 2. 反應的過程中,會經過抉擇(D),並且在此抉擇過程中,會受到外在環境 變項(E)與內在心理變項(F)的影響。 3. 經過抉擇後,選取參加的教育活動,作為目標工具,產生參與的動機(G)。 4. 參與過程中,會遇到障礙(H),包括情境的、訊息的、機構的障礙(I),參.

(21) 11. 與動機強烈並克服障礙後,便進入參與教育活動(J)的行為。 5. 若無法克服障礙,可能就由(H)退回(G) ,或退回(D) ,再重新進行抉擇。 6. 個體完成整個參與活動後,又再度回到起點,重新開始進行另一次的參與行 為,故這樣的現象說明了成人有了參與活動經驗後,就易於有下一次的參與 行為出現。. 圖 2-1-2. 成人參與繼續教育活動模式. 資料來源: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頁 119) ,黃富順,1985, 高雄市:復文書局。. 而綜合上述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動機一直是個人內在的狀態與持續改變的歷程, 但外在的環境因素或是個人以及他人的評價會影響到個人動機,包括運氣以及他人 的評價等,可見動機是具有多元性的面向。. (三)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 在學術領域中研究,有許多就讀動機的相關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盡相同, 皆下來將針對就讀動機、學習動機相關研究之過去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結 果等進行分析,選定的研究為大專校院以上及運動休閒相關科系學生進行討論。 塗孟琦(2008)調查大學校院舞蹈系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以大學校院 舞蹈系四年制學生計 767 名為研究對象,以普查的方式實施問卷調查以參考相關文 獻編制之「大學校院舞蹈系學生就讀動機」暨「學習滿意度」量表為研究工具,回.

(22) 12. 收有效問卷 563 份,結果發現:不同背景變項的舞蹈系學生在就讀動機方面,不同 學校的學生在「外界期望」中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舞蹈知能」中 有顯著差異、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間有相關存在。 趙世瑜(2006)探討德霖技術學院休閒事業管理系學生就讀動機、學習需求與 就業期望等狀況;及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就讀動機與學習需求上之差異。研究對象 為德霖技術學院休閒事業管理系已畢業,且目前正從事與休閒產業相關工作之學生, 與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在學之學生,分別採立意訪談和問卷調查兩種方式進行研 究,結果發現學生就讀動機,除本身興趣外,多認為休閒管理是個新興行業,休閒 事業管理又是熱門科系,學習這個領域的課程有助於未來工作發展;重要他人影響 不大,可見現在學生的自主性愈來愈高。就讀動機方面,不同年齡、不同班別以及 有無從事與休閒產業相關工作經驗的研究對象在「外在動機」部分有顯著差異,不 同班別的研究對象在「內在動機」部分也有顯著差異;學習需求方面不同性別與不 同班別的學生在「專業必修科目」部分有顯著差異。 吳瑞香(2001)探討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非師範體系學生選擇就讀師 範學院之入學動機、需求、期望與其生涯發展,使用自編量表,有效回收問卷 276 份,並且進行訪談 18 位學生,研究結果顯示非師範體系學生之入學動機係以追求自 我實現及懷抱對教育的興趣和熱忱。其對研究所之需求以獲得教育專業知能及研究 知能為主。. 二、學習經驗 (一)學習經驗與成人學習者特性 「學習」的解釋從心理學可以分為三個學派來解釋: 1. 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的連結,透過不斷的刺激,可以使學習更加 的完整或熟練。 2. 認知主義則認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變化,可以透過協助或是個體的成長,改 變自我認知結構。 3. 人本主義則是認為是自我概念的變化,透過自我概念來面對環境與內心狀態 的改變。.

(23) 13. 4. 社會學習主義整合行為與認知取向,將行為取向的結果與認知取向之個人信 念及期望納入考量,屬於內在動機,主張學習動機為個人個人對達成目標之 期望及價值評斷。 由上述可以得知,不論是何種學派皆認為個體持續改變自身行為的目的就是為 了要適應環境,而其中的歷程以及方法就稱做學習。學習經驗是指學習者與周遭環 境外在條件有所反應的交互作用 (Tyler,1949) ;而本研究中的對象則是滿二十歲 之成年人,在成人學習的部分,則是指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層面都已成熟的個體, 經由經驗而使個體行為持續改變的過程。. 黃富順(1984)探討成人參與繼續教育的動機取向及其相關的因素,研究對象 為參與國中補校、空中商專、空中行專、工專進修補校、空中大學學習指導中心、 大學夜間部及研究所進修班等機構進修的成人學生。根據結論提出下列八項建議, 以供改進及發展我國成人教育之依據與參考: 1.. 提高社會環境不利的成人參與繼續教育的比率。. 2.. 研討成人教育計畫,應同時顧及成人學習者長程和短程的學習目標。. 3.. 成人教育課程的開設,應符合成人的需要。. 4.. 以多種途徑滿足成人的求知慾望。. 5.. 激發成人自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6.. 課程的安排與教學實施,應力求變化,以滿足成人多重動機的參與需要。. 7.. 培養自重感,促進參與的意願。. 8.. 促進及維持成人的學習動機。. 成人的學習動機、過程以及行為與常見研究中的青少年以及兒童有有所不同的, 故在學習的特性上也是有不一樣的特性,黃富順在 2002 年提出成人學習的特徵,其 中包括: 1. 成人學習者有多種的壓力來源 2. 成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自尊以及自我形象的期許較其他階段者高 3. 成人學習者的認知發展表現穩定 4. 成人學習者擁有較多的生活經驗可應用.

(24) 14. 故成人選擇就讀研究所,不一定會是因為外在環境因素的強迫,而是自我的內 心需求,並且在於學習的過程中,對於自我的要求會較高,也會透過求助以及努力 來提升學習經驗。另外在於學習上,可能無法像青少年有突然間的智能發展轉換, 但是會透過生活的經驗,來加強個體自我的學習經驗。. (二)學習經驗的意涵 學習經驗則為學生個體本身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透過學生的主動學習行為 而改變的歷程,決定於學生有了哪些作為,而不是透過教師呈現(施 良 方,. 1997)。. 故同樣來自相同領域的研究所學生,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學習經驗;來自不同領域 的學生,也可能會有相同的學習經驗。 施良方在 1996 年指出「提供學習經驗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不應該是向學生展示 各種事物」 。學生是決定學習質量的關鍵,因為受到環境中的因素影響,學生與相關 因素交互作用,所以學習經驗成為學生內心的心理體驗,只有個體本身才能了解這 樣的學習經驗結果。 另外在於 2006 年,陳月素提出,學習經驗是個體在學習的歷程中,所體會到的 一切,包括學習過程中遭遇的困難、為了克服困難所採取的行動,以及經由此段歷 程,對於個人所帶來的一切影響,這也是學習經驗中,學生體驗以及學習到的所有 因素。 研究所的繼續學習可說明為成人透過自身不斷的學習,與周遭環境的經驗累積, 使個體本身在認知或技能上有持續改變的過程,使自身狀態更加成長的結果。這些 結果,都是需要有經驗的累積,因為累積經驗,才使得個體有所學習並成長。而「經 驗」可以解釋為個體在生活中活動的歷程中所體會到的所有事物,也可說明經驗可 以是活動的結果;又可解釋為個體在生活中,環境的改變促使個體必須適應環境所 從事的一切活動,也可說明為經驗是活動的歷程。 綜合上述,本研究所指的「學習經驗」,包括學習動機、學習過程以及學習結 果。三個部分。本研究所指的學習經驗可以說明為是學生個體為了自我實現以及成 長需求,所進行的學習過程或經驗,其中可以包涵學習動機、方法、遭遇的困難、 解決的方法與學習經驗中的感受以及收穫,從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並從 解決困難中建立自己的學習經驗。.

(25) 15. (三) 學習經驗之相關研究. 鄭維宜(2008)以質性方式藉由訪談、文件分析等質性方法探討臺北市某高中 體育班不同專長項目學生在面臨「運動員」與「學生」雙重角色壓力下,對其在學 期間的學業、訓練以及生涯發展規劃之學習經驗。結果發現在學業學習經驗的部份: 學生對於學科教師評價頗高,給予適當的學科學習內容,並以鼓勵、支持的態度教 學,並形塑出了正面積極的學習態度。在生涯發展與規劃方面:多數學生表示就讀體 育班期間並未接收到關於升學的完整訊息,且師生皆認為高三開設體育班專門生涯 輔導課有其必要性;並表示教練為影響體育班學生高中生活最深遠的重要他人,應 加入輔導團隊當中協助學生。 謝鎮丞與張嘉雄(2008)以敘說探究研究法及焦點意識及支援意識來談學習新 的運動技術,結合作者本身運動技術學習的經驗─成長期、破壞期、重造期、突破 期,以焦點意 識及支援意識深入探討在運動技術學習的過程中錯綜複雜的交換關係。 於本文中發現之重要結果為將適當的意 識轉化為有助於新技術動作的觀念,使運動 成績表現能更上一層樓,達成追求更高的運動成就之夢想。冀望藉由本文之探討來 闡述學習新的運動技術該有的觀 念及心態。 許育光(2009)應用「螺旋式領導取向」於碩士層級受訓團體諮商師之訓練課 程與實務督導,並探究其成效與介入能力層面之學習經驗。研究針對 14 位諮商相 關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實際進行為期十六週之「螺旋式領導取向」教學與實務督 導,採用「諮商團體歷程介入能力量表」和「領導者自我效能量表」進行成效上的 評量,並探討分項介入能力在歷程上的變化,學習經驗和內涵部分則採開放性問卷 之內容分析方式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促進「團體人際聯結」、「推進個人開放/朝向 工作」、「整體團體工作」等向度之催化領導能力,隨著團體歷程與訓練督導有顯著 進步在特定變項與歷程技術之學習上,受訓諮商師之深刻學習包括傾聽與同理、基 本技術、調節與平衡溝通、連結、開啟話題與聚焦、阻斷、具體化與目標澄清、示 範、深化與探索,以及運用團體資源等。 邱逸翔、廖莉安與林明佳(2011)以國內外相關運動教育理論與文獻為基礎, 分別探究現今體育課程中,如何有效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經驗、看法以及想法, 進而提供體育教師能做有效的體育教學。其有效方法有三: (一)以半結構式訪談法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來了解學生個人對體育課的學習活動的想法,單一使用.

(26) 16. 此方法,學生的回答太過簡短,且沒有回答更深入的想法; (二)畫、說與寫 (draw, talk and write). 來引出學生對於體育課的想法和意見,在此方法中,學生表達出情. 意與認知方面的結果很少; (三)藉由焦點團體訪談方式 (focus groups) 要求學生分 享自己的學習經驗,以致從中獲得特定的資訊,但學生的回答有可能會因為太多人 在場,而不敢回答他心中真正的答案。但綜合以上三種方式的運用,能有效提供學 生的學習經驗。 將學習經驗之相關研究依照研究主題、方法整理為表 2-1-2。. 表 2-1-2. 學習經驗之相關研究. 學者 鄭維宜. 年份 2008. 謝鎮丞 張嘉雄. 2008. 許育光. 2009. 邱逸翔 廖莉安 林明佳. 2011. 研究主題 臺北市某高中體育班不同專長項目學生在面 臨「運動員」與「學生」雙重角色壓力下, 對其在學期間的學業、訓練以及生涯發展規 劃之學習經驗 結合作者本身運動技術學習的經驗,以焦點 意識及支援意識深入探討在運動技術學習的 過程中錯綜複雜的交換關係 應用「螺旋式領導取向」於碩士層級受訓團 體諮商師之訓練課程與實務督導,並探究其 成效與介入能力層面之學習經驗 探究現今體育課程中,如何有效了解學生在 學習過程的經驗、看法以及想法. 研究方法 訪談、文件分析. 敘說探究研究法. 開放性問卷之內 容分析方式 國內外相關運動 教育理論與文獻 探討. 三、小結 透過以上所述,本研究之就讀動機乃是指各領域學生進入研究所就讀,所發生 對於其行為或是目標的心理歷程,透過自身不斷的學習,與周遭環境的經驗累積, 使個體本身在認知或技能上有持續改變的過程,使自身狀態更加成長的結果,也可 為個體為了自我的成長需求、他人要求等,進行階段性的學習,在每一階段中累積 學習經驗的過程;而本研究所指的學習經驗則是指就讀研究所學生基於自我實現的 成長需求,所經歷的學習過程與經驗,其內含包括動機、學習方法、學習困難、他 人評價以及在學習經驗中的正向適應過程。.

(27) 17. 第二節. 生涯發展. 本節將針對生涯發展的定義、理論基礎、以及其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一、生涯發展定義與發展 Career 在 Google 英文辭典中定義為個人參與的工作事項 (Work) 而當成的工 作 (Job) ,隨著時間有更多的責任原義為「道路」,引伸為個人一生的道路、及進 展、途徑等,隨著時代的推進,有不同的意思如事業、職業、工作、生計、生涯等。 若將 Career 當成生涯,則生涯的定義為生活裡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與歷程,統 整個人一生中各種職業和生活的角色,表現出個人獨特自我發展雛形 (Super, 1976) 。 個人經過各階段的發展,每個階段由與生涯相關之特殊議題、主題或任務所組成, 是個不間斷的過程(陳怡靜,2000) 。生涯不代表是個單純的工作歷程記錄,而是代 表一個歷程對個人造成的多種影響(辛秋菊,1993) 。個體自出生至死亡的生命過程 中,連續不斷發展的歷程,具有階段性,涵蓋在家庭、生活及職業上各種角色(溫 崑明,2005) 。生涯是包含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歷程,是一生中職業與生活角 色的集合(林一真,1992) 。生涯發展涵蓋個人一生中的工作、社會及家庭生活等範 疇,是一種終生連續不斷的過程,與一生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需作好全方位 的經營,才能改善個人的生活歷程(柯澍馨、林逸貞,2006) 。也是種具有整體性及 連續性的連續發展過程,包括所有生活層面的總和,涵蓋個人生命全程的延續與發 展,包含工作、職業與生活層面(謝豐昌,2008) 。生涯是種個人一生中以職業為主 的工作與環境互動的歷程,因此有不同的階段的歷程,間接影響其生活型態,是個 體所有生活層面總和(林佑儒,2008) 。生涯發展主要分成兩個部分,一為生涯與工 作職位有關之歷程;另一為一生中所有角色歷程(黃相瑋,2003)。 本研究將各學者對於生涯發展定義的特性整理為下表 3-1-1。.

(28) 18. 表 2-2-1. 學者. 生涯發展定義之特性整理表. 年份. 生 命 各 階 段. 各 事 件. ●. ●. 特 殊 議 題. 任 務. 生 活 歷 程. 1976. 林一真. 1992. ●. 辛秋菊. 1993. ●. 陳怡靜. 2000. ●. 溫崑明. 2005. ●. ●. 2008. 林佑儒. 2008. 環 境 互 動. 生 活 角 色. ●. ●. ●. ●. ●. ●. ●. ●. ●. 家 庭 角 色. 社 會 角 色. 需 要 經 營. ●. ●. ● ●. 柯澍馨等 2006 謝豐昌. 職 業 角 色. 整 體 性. 個 人 獨 特 ●. Super. ●. 連 續 不 間 斷. ● ●. ●. ●. ●. ● ●. ●. ●. ●. ●. 由上述文獻整理可知,各學者對於生涯發展的定義不盡相同,其中較多相同的 部分是生活歷程、連續不間斷性、代表職業與生活角色,羅文基(1991) 、楊珮琳(2006) 生涯的特性包含四大項: (一) 獨特性:根據個人的人生理想、目標,為實現自我逐漸開展的獨特生命旅程, 在型態上或許有相似處,但實質上卻略有不同。 (二)終生性:個人一生事業發展與整理生活型態之總合,包括個人就業前、中、 退休後的經驗與活動,是終生發展的歷程。 (三)發展性:生涯是個動態發展的歷程,根據個人在不同階段需求而不斷改變與 成長。 (四)綜合性:個人從事工作或職業會決定其生活型態,由於涵蓋人生整體發展各 層面,故具有整合性。 若將 Career 定義為職涯,職涯指個人工作中所經歷的職業或職位的角色總稱, 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角色歷程(林欽榮,2002) 。一個人在一生中所經歷、從事的工 作以及投入工作時所持有的價值觀、態度、動機等因素。 1950 年代,職業發展 (Occupational Development) 重視職業選擇,如何將個人.

(29) 19. 特質已配合工作條件,50 年代後期開始重視人的一生之事業發展;70 年代以生涯發 展 (Career Development) 取代職業發展(吳復新,2003)。職涯發展是一個動態且 持續發展、個人與社會需求配合、增加選擇機會、完成自我觀念、以職業為人生的 重心的過程(楊朝祥,1990) ,職涯發展由工作環境中之經驗,進而形成對自己能力、 態度與價值觀,包含職業選擇及職涯適應 (Schein, 1978) 。將職涯發展之重點放在 工作,代表職涯發展與個人職業選擇有關,職涯選擇之影響因素,包含內在個人、 外在社會,透過工作環境的經驗,發展成自我觀念的過程(李櫻珊,2010)。 生涯發展包含一連串的角色與工作轉換的經驗所構成的生命過程,包含職業選 擇、生涯發展、生涯轉換、生涯決定、工作與工作外的角色、生涯認同、生涯承諾、 生涯定位、生涯發展需求、生涯阻隔等(李慧鶯、李選,2003) ,生涯發展代表個人 心中所存的長期目標,形成其職業選擇、工作選擇與支持教育與訓練,是有計畫的 工作順序(黃相瑋,2004) 。生涯發展在人的一生中關連教育、職業及其他角色選擇、 進入的進展,最終目標在實現個人自我(楊珮琳、林靜萍,2009)。 生涯決定 (Career Decision-Making) 是一種動態、連續、多面向的歷程,並非 單一獨立事件,一個決定會影響接下來的事件如何影響其生涯,而對於個體而言會 有多次不斷的進行生涯決定(簡君倫、連廷嘉,2009) ,為個人在許多人生的選擇中 衡量輕重,做出對個人發展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職業領域或生涯方向的決定,生 涯決定的過程中存在不可知、不可預測、不能控制的因素。而生涯探索定義為一種 問題解決的行為,透過對自己的評估及外在搜尋活動,幫助選擇、準備、進入、適 應或職業上的改進(楊智馨、林世華,1998)。 職業選擇並非單純性、短期性、部分資料訊息就能下結論的,影響職業選擇的 外在因素包含國家經濟建設政策、經濟結構或景氣、社會發展、就業機會等;內在 因素包含性別、興趣、能力與專長、人格特性、工作技能、社會經濟地位、道德價 值觀等(張添洲,1993)。 生涯定位的概念指個人人生需要安定,一種自我察覺的概念,來自個人的工作 經驗及職場組織互動,來驗證自己才能、動機、價值,進而發展成自我概念,影響 生涯發展,有主導、限制、穩定及統整個人生涯發展方向的功能(李慧鶯、李選, 2003) 。有如定義成個人在組織中有關工作上之權利與責任的描述;及個人為了實現 的需求、動機及價值,不指代表個人的動機、價值與態度,也包含生涯中所要追求.

(30) 20. 的,會引導極限至個人生涯發展;生涯定位的向度包含安全/穩定 (Security/stability) 、技術/操作能力 (Technical/functional competence) 、管理能力 (General management competence) 、企業創造 (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自主/ 獨立 (Autonomy/independence) 、服務奉獻 (Sevice/dedication to a cause) 、挑戰 (Pure Change) 、生活型態 (Life Style) (蘇美雪,1999)。. 二、生涯發展階段 (一)美國心理學家 Super (1957) 提出生涯發展階段分別為人的一生分為成長 (Growth) 、探索 (Exploration) 、建立 (Establishment) 、維持 (Maintenace) 、 衰退 (Decline) 等五大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發展的任務與特色。以社 會角色 (Social Role) 來發展生涯發展理論,提出個人生活空間 (Life Space) 與生活廣度 (Life-span) 的生涯發展觀點,並描繪「生涯彩虹圖」 (Life Career Raibow) ,他認為人類一生中需扮演 9 種角色,包括兒童、學生、休閒者、 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長、父母、及退休者等。人生舞台分別為家庭、社 區、學校及工作場所。此理論分別融合了「時間」、「空間」的發展歷程與社 會角色兩大方向。. 圖 2-2-1. 生涯彩虹圖. 資料來源:”生涯彩虹圖”,溫崑明,2004,, 臺北市高職生自我概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31) 21. (二)Levinson (1978) 將生涯發展分成六個時期, 1. 二十歲轉型期 (18-22 歲) :離開家庭,減少對父母的依賴 2. 初期結構建立期 (22-28 歲) :成人的角色、責任和關係的探索,以及暫時 性的承諾,開始建立起生活結構,並對未來人生理想有更清晰的認識。 3. 三十歲轉型期 (28-32 歲) :對初期的生活結構進行反省與檢討,試圖建立 新的結構。 4. 結構逐漸穩定期 (33-40 歲) :將初期生活結構修正完成,開始追求更高的 成就,以達成自己的理想。 5. 四十歲轉型期 (38-42 歲) :理想與實際成就間的差距,使人重新思索人生 的目標。 6. 中年期 (45-歲) :逐漸不在乎外在的是非得失,追求內在自我實現。 (三)Tiedeman (1963) 職業決定歷程 1.. 預期階段:(1)探索:思考短暫、心不在焉、對可能的方向再三考慮、藉著 想像的情境中進行探索,藉著投入於暫時的目標進行探索,探索其他未來 可能的行動方案、反映個人抱負、能力、興趣及生涯選擇有關的社會意涵, (2)具體:持續評估未來生涯選項、考慮之生涯選項逐漸變少、形成可進一 步嘗試的生涯選項、符合個人價值的生涯選項、形成明確且穩定的目標, (3)選擇:選擇確定的生涯目標、投入並且為達成該目標之行動,(4)澄清: 在確定的職位上作自我澄清、考量可預期的職位、對生涯決定發展較強的 投入、結束此一階段。. 2.. 實踐階段:(1)歸納:開始參加生涯團體、在生涯團體會有自我認定及自我 防衛的問題、在團體經驗中被接納形成自我認定、社會性目標之生涯團體 及個人目標發展,(2)革新:生涯團體接納個人為團體之一份子、個人受新 環境影響採取果決之行動、果決行動以說服他人接受自己觀點、修正後目 標,(3)統整:當個人與生涯團體產生互動,對目標設定達成妥協、達成生 涯團體及個人目標、被認為群體的一部份、對行動結果獲得滿足(溫崑明, 2005)。. (四)Hall 與 Mansfield (1975) 經職涯分成三個時期: 1. 早期職涯階段:剛投入職場後,處於適應與嘗試的階段,一旦發現不適合時,.

(32) 22. 便會換工作。此階段具有低年資、低工作收入、低內在動機、低安全需求、 高自我實現需求之特性。 2. 中期職涯階段:在以選擇的工作職場中,追求安定與成就。此階段具有較多 工作投入及內在動機、高自我實現,且會有許多挑戰性的工作。 3. 後期職涯階段:在工作職場追求高度的安全穩定及工作的維持。具有低自我 實現及自主性。 (五)Greenhaus, J. F., Callanan, G. A., 與 Godshalk V. M. (2000) 職涯發展五階段: 1. 職業選擇階段(準備工作):發展個人對職業的想法,評估不同的職業,發 展最初的職業選擇並且追求所需的教育歷程。 2. 進入組織階段:進入期望的職場工作,依據資訊選擇適合的工作。 3. 早期生涯階段(建立與成就):學習工作及組織的規範,使自己適應其職業 與組織、增加自我能力及追求自我夢想。 4. 中期生涯階段:重新評估職涯、再次確定並且修改自己的理想做出更正確、 更適合的抉擇。 5. 晚期生涯階段:在工作上保持生產力、維持自尊、準備有效的退休。 (六)凌欣慧(1996)發現職涯階段有四個衡量的標準:年齡 (Age) 、組織年資 (Organization Tenure) 、職位年資 (Position Tenure) 及專業年資 (Professional Tenure),其中專業年資不受個人年資、組織年資、職位年資所影響,被認為 是最適當的衡量方式。以專業年資劃分職涯發展階段,可分成四個階段(張 添洲,1993): 1. 學徒或菜鳥階段 (Apprentice/Novice Stage) 2. 晉升或專家階段 (Advancement/Expert Stage) 3. 指導者或監督者階段 (Mentor/Supervisor Stage) 4. 支助者或管理者階段 (Sponsor/Manager Stage) (七)Ginzberg 職業選擇發展階段 Ginzberg (1951) 認為生涯發展有包含四個要素:職業選擇是一種發展過程,約 每十年為一個階段期,發展過程不可避免,職業選擇的過程為個人興趣、能力、價 值與社會各方面之調和,分期如下: 1.. 幻想期 (Fantasy Period).

(33) 23. 2.. 試驗期 (Tentative Period). 3.. 實現期 (Realistic Period). 三、生涯發展之影響因素 (一)生涯選擇過程是錯綜複雜且獨一無二,必須仰賴個人之認知能力及環境的社 會架構,個人的內在價值、興趣、成就經驗及外在的工作環境,影響職涯發 展過程,有四個重要的因素 (Zunker, 1994) 1. 天賦與特殊才能:個人生涯機會的遺傳特質。 2. 環境條件及事件:指個人無法控制的影響因素,例如旱災、颱風、地震等不 可抗力因素,但會影響整體經濟狀況。 3. 學習經驗:包含兩部分、工具性及聯結學習學習經驗。工具性學習經驗由個 人對事物的反應,經過動作的直接觀察結果,或由他人反應學習。聯結學習 經驗則包括對於先前中立狀況的正面或負面影響,可能經由觀察、各種媒介 所習得。 4. 任務取向技巧:由個人發展的技巧,如問題解決技巧、工作習慣、心理狀態、 情緒反應及認知反應。 (二)張添洲(1993)認為生涯發展的影響因素: 1. 個人人格特質:包含性別、興趣、能力與專長、智力、性向、生理特質、教 育程度、社會經濟地位等。 2. 社會環境:包含社會政策、社會變遷、價值觀、環境背景、經濟發展與結構、 工作就業機會、國家經濟建設政策、景氣等。 3. 家庭背景:父母教育程度、職業、對子女期望與教養、子女人數、婚姻狀況 等。 4. 學習經驗:教育與訓練的背景。 5. 文化因素:同儕或師長的影響。 6. 不可預期的因素:如天災、意外、生活壓力事件等。 7. 交互作用的結果:上述因素之交互結果。 (三)丁櫻樺(1986)將影響工作生涯發展因素分成三大部分: 1. 工作滿意度:工作本身、薪酬、升遷、上司同事或其他工作的滿足狀態。.

(34) 24. 2. 個性與工作:個人的能力影響的工作成效、興趣與動機會影響工作投入程度, 其他像是智商、判斷力、社交技能、個性特徵、成就動機或成長需求。 3. 工作壓力:工作本質的因素、主要工作角色、生涯發展、人際關係、結構與 氣氛。 (四)陳怡靜(2000)將影響知識工作者之職業選擇的因素,整理如下: 1. 個人因素: (1) 人格特質:熱心助人、刻苦耐勞、有自信心 (2) 個人興趣 (3) 個人工作價值觀 2. 與工作相關之因素:對工作的期望、工作自主性、工作經驗。 3. 家庭因素 4. 他人的影響:包含父母、師長、上司、偉人等 另外,影響生涯發展的因素,包含性別、年級、國籍、家庭因素、不同家庭收 入、父母教育背景、對工作的幫助、時間因素、現實考量因素、個人生命價值觀、 持續學習的特質、人際關係、其他不可預期之外力因素等。 (五)洪煌佳(2010)探討高中體育班學生之生涯發展因素 1. 社會支持會影響生涯發展,包含家庭、教練、同儕、資訊、工具支持等因素。 2. 生涯信念包含自我價值、完美主義和工作抱負均有正向影響。. 四、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在各個產業界,有許多職涯發展的研究,對於職涯有不同的定義,使用的研究 方法也不盡相同,皆下來將針對職涯相關研究之過去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 結果等進行分析,選定的研究對象為大專校院以上之運動相關科系學生進行討論。 李欣靜(2005)探討大學校院甲組桌球選手生涯發展情形及對生涯輔導之需求, 透過問卷調查,以參加 2006 年大專校院運動會桌球甲組之選手為研究對象,有效回 收有效問卷 211 份。並調查結果選取 5 名受訪者,進行訪談。研究結果得知(1)大學 階段之選手處於生涯探索期,故對生涯及環境探索之發展較佳,卻因長久皆接受教 練及父母之安排,於生涯定向及決定之發展較差,而為日後生涯能有最佳之發展, 對各項生涯輔導之需求皆大。(2)受到運動環境發展之限制,且各學校、科系性質與.

(35) 25. 所需知識不同,以及就業市場生態改變,不同性別、就讀學校、科系及教育學程之 選手,其生涯發展與輔導需求有顯著差異。(3)生涯發展中之「環境探索」、「生涯探 索」及「生涯定向」分別為影響「生涯準備」、「自我探索」及「生涯規劃」輔導需 求之主要因素。 楊珮琳(2006)探討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之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情況,以臺灣 地區八所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普測,有效回收問 卷 1250 份。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 6 位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進行質性訪談。研究結果: (1)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在生涯發展分量表中,對「生涯探索」之發展較佳,而於「生 涯定向」及「生涯規劃」之發展較差。(2)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在生涯阻隔分量表中, 在「猶豫行動」構面所知覺到的阻隔較高,而在「學習狀況與困擾」構面所知覺到 的阻隔較低。(3)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會因性別、就讀學校、年級之不同,以及有無 修習教育學程,而在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上有所差異。(4)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生涯 發展與生涯阻隔間呈負相關,且生涯發展之「生涯定向」、「生涯規劃」及「生涯探 索」分別為影響生涯阻隔之「意志薄弱」 、 「猶豫行動」 、 「資訊探索與特質表現」 、 「方 向選擇」及「學習狀況與困擾」的主要因素。 黃相瑋(2004)探討運動休閒相關學系學生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之關聯性研 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國內運動休閒相關學系學生為研究對象,施測結果計得 752 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的運動休閒相關學系學生在其工作價值 觀、生涯探索、生涯阻礙、生涯定向有顯著差異。綜合而言,工作價值觀、生涯探 索與生涯阻礙不論個別或整體對運動休閒相關學系學生生涯定向都具影響力。 劉麗薇(2006)以生涯輔導的理念為基礎,探討大學生的生涯發展之需求,並 分析大學階段之生涯規劃課程,在課程規劃與施行的過程是否達到教學成效,發揮 生涯輔導的功能,協助大學生完成生涯發展的任務。經由探討相關文獻發現,不管 大學生在大學生活經驗中,或大學畢業生在職涯發展的歷程中,皆面臨一些學習問 題和適應困境。從生涯發展的理論,學者提出大學生生涯發展的具體內涵,與大學 教育應提供的生涯輔導的方式與主題等;筆者藉由理論檢視開設的生涯規劃課程, 發現課程不足的地方,如果改進課程規劃,也許更可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與學習, 且有助於大學畢業生的職涯適應。 林佑儒(2009)為了瞭解國立臺灣師範大體育學系(臺師大體育系)學生學習.

(36) 26. 滿意度與生涯規劃之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學習滿意度與生涯規劃之差 異情形,並分析學習滿意度與生涯規劃間之相關情形,且提出對臺師大體育系專業 課程的建議。透過問卷調查,以臺師大體育系 98 級至 101 級在校大學部學生為研究 對象。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 10 名受訪者,進行訪談。研究結果發現(1)大學階段 屬於生涯探索時期,故學生對「自我特質探索」、「生涯環境探索」情形較佳,然因 學生缺乏具體的生涯實踐計畫,因此,在「生涯抉擇與規劃」發展較差。影響生涯 規劃之「自我特質探索」、「生涯環境探索」、「生涯抉擇與規劃」的主要因素。 洪子晴(2010)探討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輔導需求 之相關程度。以 2010 年參加全國大專運動會之學校,並以其跆拳道運動員為研究對 象,透過問卷調查法得有效樣本 301 份,研究結果為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在 生涯自我效能之現況,呈現「普通」到「有些有信心」 ,而生涯輔導需求則趨近於「需 要」 ,顯示運動員面對生涯之信心程度有待加強,且對各項生涯輔導需求皆大。研究 對象之性別、年級、修習教程、段位、打工經驗、賽會層級與學校會影響其生涯自 我效能之信心,而打工經驗與學校亦會影響其生涯輔導之需求程度。臺灣大專甲組 跆拳道運動員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輔導需求存在正向關係。 將過去對大專校院體育相關科系學生之研究依照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結 果整理為下表 2-2-2。.

(37) 27. 表 2-2-2. 體育相關科系學生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學者 黃相瑋. 年份 2003. 李欣靜. 2005. 楊珮琳. 研究對象 國內運動休閒相 關學系學生 2006 年大專校院 運動會桌球甲組 之選手. 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 2006. 臺灣地區八所師 範校院體育系學 生. 問卷調查法 質性訪談法. 劉麗薇. 2006. 課程及過去研究. 文獻探討. 林佑儒. 2008. 問卷調查法 訪談法. 洪子晴. 2010. 臺師大體育系 98 級至 101 級在校 大學部學生 臺灣大專甲組跆 拳道運動員. 問卷調查法 質性訪談法. 問卷調查法. 生涯發展變項 生涯探索、生涯阻礙、生涯定 向 生涯發展:環境探索、生涯探 索、生涯定向 生涯輔導需求:生涯準備、自 我探索、生涯規劃 生涯發展:生涯探索、生涯定 向、生涯規劃 生涯阻隔:意志薄弱、猶豫行 動、資訊探索與特質表現、方 向選擇、學習狀況與困擾 生涯發展之需求 生涯規劃課程 自我特質探索 生涯環境探索 生涯抉擇與規劃 生涯自我效能 生涯輔導需求. 五、小結 綜合上述整理可發現,學習經驗對於職涯發展有決定性的關鍵,其中的認知、 技能以及情意三個面向,對於其未來生涯的規劃會有所影響。生涯選擇過程是一個 複雜且無可取代的過程,必須仰賴個人之認知能力及環境的社會架構,最重要的是 在於個人的內在價值、興趣、成就經驗及外在的工作環境,影響職涯發展過程,有 許多的因素在影響著個體,其中包括個人生涯選擇、天賦與才能、未來工作取向以 及個人個性特質是本研究中很共要的四個影響因素。而運動體育相關的學生在未來 相關領域的生涯發展上,不管是升學或是就業,皆有不同的選擇以及管道,然而在 面對高等教育環境如此快速的變動下,研究生的學習經驗在對於未來的生涯規劃是 值得繼續探討的。 故本研究欲探討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的經驗,是否對 於畢業生之未來職業選擇、職涯調適、職能表現三構面有影響。而運動與休閒相關 產業之職涯發展,在下一節討論。.

(38) 28. 第三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之發展與現 況. 本節針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之起源沿革、師資、學生與 畢業生人數及課程現況、及未來發展,相關之實習課程等進行討論:. 一、 起源與沿革 有鑑於管理策略成功地運用於美國 1984 年洛杉磯奧運會的經驗,運動管理進 入一個新的里程碑,且隨著休閒產業的蓬勃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於 87 學年度 成立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籌備處,希望透過此所的成立,得以發展成為運動與休 閒領域的專業典範。籌備期間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許義雄主任擔任籌備主 任,期間經許主任與 4 位籌備委員王宗吉教授、鄭志富教授、蔡禎雄教授、簡曜輝 教授的努力,於 87 學年度第一學期報教育部核定,於 1999 年 2 月通過,設立國內 第一個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並於 88 學年度起開始招生,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 育系王宗吉教授兼任第一、二任所長,陳錦龍教授擔任第三任所長,張少熙教授擔 任第四任所長,目前由程瑞福教授接任第五任所長。自 1999 年成立日間一般生碩士 班後,再於 2002 年成立夜間在職進修專班以因應各界對多元專業課程的需求(臺師 大運休所,2011)。 由此可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為全臺灣 第一個成立運動休閒管理之研究所,並且在距今 11 年前開始招生,接下來分述之學 院組織架構、臺師大運休所設立宗旨、教育目標、研究發展特色:. (一)運動與休閒學院組織架構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2001 年 8 月正式成立運 動與休閒學院,並將原屬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 、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 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 95 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圖 2-3-1)。 目前由張少熙博士擔任第五任院長。.

(39) 29. 圖 2-3-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組織架構. (二)設立宗旨與教育目標 培養具國際觀之運動與休閒專業管理人才,從事運動與休閒領域之學術研究, 並與實務結合,以期成為國內運動與休閒發展之先驅。其教育目標為提供運動與休 閒產業所需之課程教學,創造學生職場之競爭優勢。建立完整之學術研究訓練,厚 實學生理論基礎與涵養。強化科際整合,培養學生發展多元之專業知識與技能。鼓 勵國際學術交流,提升學生本土關懷與國際視野。未來之研究發展重點包含運動休 閒政策之走向、職業運動發展、休閒活動規劃、運動與休閒社會學、運動與休閒產 業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Units of Work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work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vel I, II and III Reading Skills.. The Units of Work also

This project aims to cover a range of learning targets and objectives in the Knowledge, Interpersonal and Experience Strands/Dimensions, languag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Feng-Jui Hsieh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ak-Ping Tam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 To provide 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to develo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in the context of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貼近學生生活 增加學習興趣 善用應用機會 提升表達能力 借用同儕協作 提升學習動機 豐富學習經歷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