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許多實徵性研究證明生涯自我效能對於個體行為具有影響力(Bandura, Barbaranelli, Caprara, & Pastorelli, 2001; Betz & Hackett, 1981),生涯自我 效能亦成為研究生涯議題的重要變項,本節將探討生涯自我效能的意涵、

國內外使用之評量工具以及相關研究的發現。

壹、生涯自我效能之意涵

Bandura(1977)認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我能力的看法,此一看法包 括有關能力的效能期待以及有關表現結果的結果期待。如果人們相信自己 必須完成任務並且預期結果會是好的,就會比較願意展開行動,致力於完 成目標。反之,低自我效能可能阻礙個人的行動,因為可能出現輕易的放 棄或是設定較低的目標。根據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可歸納得知個體之自 我效能與行為有密切關聯。

Betz與Hackett(1981)首先將自我效能理論運用在生涯領域,提出生 涯自我效能,並指出個人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選擇具有高度相關。生涯 自我效能乃是個人在選擇與追求生涯發展的過程中,對自己能成功地完成 一項任務的看法、信念及期望(Betz & Hackett, 1981),可說是一個人對 自 己 能 成 功 表 現 或 完 成 在 生 涯 決 定 過程 所 需 行 為 與 作 業 的 信 心 程 度

(Taylor & Betz, 1983),亦可為個人對自己生涯能力的自我評價(Lent &

Hackett, 1987)。Hall(2003)則區辨兩者間的差異,認為自我效能著重在 相信自己達到目標的信心,而生涯自我效能偏向職業興趣、生涯選擇的過 程以及成就發展的結果。兩者在生涯選擇行為上,可相輔相成,有互補效 果。

根據Bandura(1977, 1997)的自我效能理論,可歸納出影響自我效能 發展的四個因素,使個體在三方面有不同的結果,如圖2-2-1所示:

圖2-2-1 Bandura的自我效能覺知模式圖

資料來源:Contribu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career counseling: A person perspective, by Betzs, p341, 2004,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Betz將Bandura透過自我效能覺察模式來說明自我效能的形成以及其 與個人、環境和行為之間的關係的觀點,融入生涯領域中,以探究生涯自 我效能的形成與個人生涯行為之間的關係。茲說明如下(Betz, 2004):

一、成就表現

指個體在生涯領域中的親身經驗,包括其在生涯各階段的發展狀況、

生涯成就等。若個體在某一生涯階段的發展狀況良好,將可提高個體對於 本身生涯自我效能的預期。因此,若要提昇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便要使 其獲致成功的生涯成就表現。

二、替代學習

生涯自我效能的形成並非完全是依賴自己的生涯成就表現,有時也會 源自於替代性經驗的學習。個體會透過對他人生涯發展狀況的觀察,或是 根據他人面臨生涯阻礙時的解決方式,作為自己的生涯參考,進而形成其 生涯自我效能的來源。

成就表現 替代學習 情緒激發 口語說服

自我效能 覺知

抉擇

表現

持續

三、情緒激發

個體有時會因為激動的情緒或焦慮而降低生涯表現的水準,影響生涯 自我效能預期。Bandura(1977)將焦慮視為自我效能預期的連帶反應,亦 即當焦慮感提高,自我效能便會降低。在生涯發展過程中,若個體對於自 己未來的生涯充滿了焦慮感,將影響其生涯自我效能的程度。

四、口語說服

說服性的暗示,可以使個體相信他們可以成功的克服生涯阻礙,不過 這種方式所引發的生涯自我效能預期往往相當微弱而短暫,因為它無法提 供可靠的經驗基礎。因此口語說服對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較小。

透過上述四種不同訊息對個體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使個體在生涯抉 擇、生涯表現以及生涯持續三方面有不同結果(Betz, 2004):

一、生涯抉擇

生涯自我效能會導致個體只選擇或避免選擇某一行為,亦即選擇行為 係指人們會嘗試去做,而避免選擇行為則是逃避不去嘗試。例如,某人自 認為有電腦恐懼症,便會避開與電腦有關的領域選擇其他職業,意即對於 電腦方面的生涯自我效能預期較低,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生涯發展的方 向。

二、生涯表現

個體若對於某一方面的職業領域具有較高的生涯自我效能感,則他在 面對該領域時,比較不會產生焦慮反應或負向的自我內言,同時表現也會 較在此方面有低生涯自我效能的人更好。

三、生涯持續

高生涯自我效能者,即使在生涯發展過程中遇到了阻礙問題、失敗或

綜上所述,生涯自我效能可以了解並預測個體的生涯行為,它會受到 個體生涯成就表現、替代學習經驗、情緒激發反應以及他人口語說服的影 響,因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生涯自我效能感,更進一步造成個體在生涯抉 擇、生涯表現及生涯持續上的差異結果。因此,本研究欲以團體諮商的方 式,嘗試了解並且提升大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使其有更適配之生涯選擇 與表現,並且願意持續努力以達成目標。

貳、生涯自我效能的測量工具

Betz和Hackett(1981)最先將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理論應用在 生涯領域上,但由Taylor和Betz(1983)首先發展出有關自我效能的標準 化工具,用以評估個人對於投入生涯決定的信心。Taylor和Betz(1983)

採用Crites(1965)生涯成熟模式編製「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量表」(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 efficacy scale, CDMSE)。Bandura(1977)認為應藉由 具體行為來評量自我效能,因此Taylor和Betz在編製量表時亦融入Crites提 出之與生涯決定歷程有關的五項生涯選擇能力,包括正確的自我評價、蒐 集職業相關資訊、目標選擇、規劃未來以及問題解決等,並將此五項能力 構成五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包含十題,皆以具體行為描述,以評量個體 是否具有該項能力與完成生涯任務的信心程度。量表採用十點量表,所得 分數越高表示個體在面對生涯決策任務時的信心程度越高。

國內有許多評量生涯自我效能之工具修訂自Taylor和Betz(1983)所發 展的CDMSE,用以測量我國大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例如陳金定(1987)

以高中生做為研究對象所修訂的「生計決策自我效能預期量表」,保留原 量表中的四十五題題目,經因素分析後得到六項因素,分別為生計計畫、

目標選擇、生計資料的蒐集、職業的自我評量、問題解決以及能力與人格

的自我評量,並且改以九點量表、劃分五個等級計分,分數越高表示信心 程度越高。任蕙玲(2004)以研究所學生為研究對象修訂的「生涯決策自 我效能量表」,保留原量表中的三十八題題目,經因素分析後得到五項因 素,分別為目標決定、蒐集職業訊息、自我評估、目標選擇與自我瞭解,

改以四點量表並輔以百分比程度顯示差異,分數越高表示生涯決策自我效 能亦越高。謝宏惠(1990)以大專學生為研究對象修訂的「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量表」,保留原量表的所有題目,經因素分析後得到與原量表相似之 結果,但是亦改以九點量表、劃分五個等級計分,分數越高表示信心程度 越高。

由上述探究可知評量生涯自我效能之工具,以Taylor和Betz(1983)

編製的CDMSE最普遍被使用,顯示此一量表具有相當程度之信度與效度,

亦適宜運用在各類型的對象上。雖然Gore(1995)以Holland理論為架構編 製適用於大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引自陳淑琦,1999),但卻鮮少為 國內研究者使用。基於所適用之對象,並且考量量表題目的完整性,採用 謝宏惠(1990)修訂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檢核成員於實驗處理前 後生涯自我效能的變化。

參、生涯自我效能的實徵研究

國內關於生涯自我效能之實徵性研究可歸納為三方向:

一、課程類型

陳金定(1987)以高一男生為研究對象,根據Krumboltz的社會學習理 論設計生計決策訓練課程,以一般上課的方式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對於 提高高一男生之生涯決定自我效能有顯著的效果。

二、工作坊類型

吳怡君(2000)以高中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生涯困擾量表以 篩選參與團體的成員,邀請生涯困擾偏高的學生參與工作坊,採等組前後 測與追蹤測驗設計。實驗組與控制組成員均接受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困擾 量表之施測,實驗組並參與兩天生涯團體輔導工作坊的實驗處理。研究結 果顯示,生涯團體輔導工作坊對於高一新生生涯自我效能之提升有顯著效 果。在減低生涯困擾方面,僅於自我了解不足以及資訊不足兩方面有立即 與追蹤輔導效果,在猶豫、決策焦慮的特質方面則有立即輔導效果。

三、團體類型

王玉珍(1998)以高二女生為研究對象,採等組前後測準實驗研究將 成員分配至實驗組與控制組,並且施以陳金定所修訂之生涯決定自我效能 量表的測量。此團體方案是以認知訊息處理模式之生涯決定層面的金三角 為設計基礎,目的在改善職業建構系統中分化性、統整性以及衝突性,並 且提升生涯自我效能。研究結果證實,認知訊息處理模式之生涯探索團體 方案,對於高二女生的生涯自我效能以及職業建構系統之衝突性有顯著提 升,職業建構系之統分化性與統整性則無顯著改變。

黃炤容(2001)以高職二年級女生為研究對象,採不等組前後測與追 蹤測量之準實驗研究,將成員分配至實驗組與控制組,並且進行生涯發展 量表與高職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量表之測量。其中,生涯發展量表為林 幸台(1995)所編製,高職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量表則為林香君(1992)

參考Taylor和Betz(1983)的原量表以及陳金定(1987)之修訂表,再次 修訂而來。研究結果發現,認知訊息處理模式之生涯探索團體方案,對於

參考Taylor和Betz(1983)的原量表以及陳金定(1987)之修訂表,再次 修訂而來。研究結果發現,認知訊息處理模式之生涯探索團體方案,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