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之研究工具有生涯信念檢核表、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與 團體回饋表,輔以團體開始前的晤談大綱與團體結束後之追蹤訪談大綱,

分別蒐集量化與質性的資料,以增加資料的豐富性。另針對研究者與團體 領導者之角色,亦將說明於後。

壹、生涯信念檢核表

一、量表內容

本研究係採用紀憲燕(2003)編製之生涯信念檢核表做為研究工具。

此量表以國內本土研究為基礎,參考Murry(1989)的生涯信念問卷、

Krumboltz(1991)的生涯信念量表、Stead(1991)的生涯迷思量表以及 吳芝儀(1991)生涯決定信念量表,全量表共計七十二題,包括二十個分 量表,茲分述如下:

(一)自我價值:包含五題,係指相信個人價值建立在工作上卓越的 表現,認為職業是個人身分的代表。

(二)彈性與變化:包含九題,係指相信生涯目標與就業態度會隨時 間而改變,也相信靠努力可以獲得成功。

(三)面子主義:包含十題,係指相信每個人都會獲得完美工作,不 容許自己出錯也害怕失敗。

(四)工作決定審慎:包含六題,係指相信職業選擇是一生一次的重 大決定,所選的工作必須滿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

(五)生涯自我效能:包含五題,係指懷疑自己做生涯決定的能力,

同時也擔心自己無法勝任工作的要求。

(六)工作嘗試:包含七題,係指相信所學可保證未來的成功,不願

意嘗試冒險的新工作。

(七)外在取向:包含四題,係指做生涯決定時傾向接受家人期望與 社會價值觀。

(八)逃避傾向:包含五題,係指為避免失敗而設定較低的目標。

(九)測驗/專家取向:包含三題,係為相信測驗結果或專家指導可 以為人選擇職業。

(十)工作本身之價值:包含兩題,係指相信工作本身即具備價值。

(十一)生涯重心:包含兩題,係相信職業不是生活的全部。

(十二)自我主張:包含一題,係指相信只有自己了解什麼工作最適 合。

(十三)規劃萬能/專業至上:包含三題,係指視規劃與專業技能為 得到成就的萬靈丹。

(十四)自由傾向:包含一題,係指喜歡自由的工作環境。

(十五)遷居/開放意願:包含三題,乃為不願意為工作遷居,也不 想將做生涯決定的理由告訴他人。

(十六)順從意願:包含一題,指願意完全依照老闆的指示行事。

(十七)工作萬能:包含兩題,係為相信找到工作後一切問題將獲得 解決。

(十八)角色刻板印象:包含一題,係指相信從事不同職業之人,智 力和個性可能有很大差異。

(十九)性別刻板印象:包含一題,係認同社會對兩性在工作上的表 現有不一樣的期待。

(二十)控制企圖:包含一題,係指相信人的一聲不是成功就是失敗,

因而應完全掌握未來的生涯發展。

二、作答與計分說明

本量表以四點量尺作為填答方式。在正向陳述題中,答1 計一分、答 2 計二分、答 3 計三分、答 4 計四分;反向陳述則反向計分,其中包括第 21 與 65 題。當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涯決定越容易受該信念影響,也較缺乏 彈性。

三、信度與考驗

在信度分析中,以Cronbach 公式求出全量表的α係數則為.8405,折 半信度為.7339。

四、效度考驗

量表依據Krumboltz(1991)等人的理論,廣泛蒐羅國內大學生的生 涯信念編擬題目,並且以主軸因素分析法抽取因素,再以最大變異法進行 轉軸,確定各因素負荷量,結果得到六個因素,作為本研究探討生涯信念 之主軸。其中因素一的變異百分比為13.9%、因素二的變異百分比為 6.20%、因素三的變異百分比為 5.75%、因素四的變異百分比為 5.50%、因 素五的變異百分比為5.00%以及因素六的變異百分比為 3.20%,各因素之 說明如下:

(一)完美主義:測驗所得之分數越高表示個人越意欲控制自己的將 來,期盼有好的表現,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等。過分持有完美 主義的觀念,將可能導致害怕失敗、畫地自限、猶豫不決、缺 乏應變能力或安全感,以致影響錯誤的生涯選擇方向。

(二)外在取向:得分越高,個人越易感受外在的壓力與期待,而放 棄自己所想要的。可能暗示個人對未來感到不安、惶恐,擔心 新工作的要求、人際關係的變化以及家人、朋友的期待。

(三)逃避順從:一般來說,分數得分越高,個人越有逃避挑戰與責 任及設定低目標的傾向。也就是說個人可能缺乏自信、隱藏自 己的想法與感受。

(四)自我價值:測驗分數越高,意謂個人越相信工作上超越他人是 建立自我價值的唯一方式。事實上,條條道路通羅馬,若個人 能力不足勝任,過度堅持必須超越同事,將可能為自己帶來極 大的壓力,而造成負面的影響。

(五)工作抱負: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個人越相信主修科目與未來的 工作息息相關,對於工作持有高度的期待。不過,此種想法可 能過於單純,且對工作的期望太高,工作世界不全然是學校教 育的延伸,應澄清個人不敢冒險的真正原因。

(六)刻板印象:得分越高,顯示個人越相信且依賴測驗結果與專家 建言,並對於角色和性別持有刻板印象。如此,可能窄化及限 制個人生涯發展的選項,個人應致力於能力的表現與興趣的追 求;另方面,測驗結果與專家知識雖然可供參考,但仍應考慮 其他變數,重要的是做決定是當事人本身。

貳、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

一、量表內容

本研究係採用謝宏惠(1990)根據 Taylor 和 Betz(1983)編製的生涯 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修訂而成的量表作為測量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的工 具,以公私立之大學生作為量表的施測對象,共得156 份可用問卷,進行 項目分析所得CR 值均在 3.0 以上,各題之得分與總分的相關亦達.01 的顯 著水準。因此保留原量表之50 題題目,共可分為五個分量表,各包含十

目標選擇、(四)未來計畫之擬定、(五)問題解決能力。

二、作答與計分說明

本量表採用Likert 五點量尺方式作答,答完全有信心計五分、有些信 心計四分、差不多計三分、有些沒信心計二分、完全沒信心計一分。得分 越高表示其生涯自我效能越高,反之,則表示生涯自我效能越低。

三、信度考驗

信度分析結果,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α 係數則為.97,顯示量表題目具 有一致性,即說明量表有良好之信度。

四、效度考驗

量表採用建構效度,將所得資料以主成份分析與極變法分析,得出一 個主要因素與兩個次要因素,其中主要因素的因素負荷量佔總變異量的 43.6%,因素二與因素三則各佔總變異量 3.8%以及 3.5%,與原量表大部分 題數集中在因素一「缺乏結構與信心」的情形相同,顯示量表具有良好之 效度。

參、團體回饋表

團體回饋表是針對團體目標以及團體歷程等向度編製而成,分為個人 參與團體的經驗以及對團體的感受兩大項,並以開放式問句詢問成員對團 體的建議。回饋表在每一次團體結束後,由成員當場填寫完畢並且繳回,

主要目的在於使團體領導者能進一步了解成員對該次團體的理解程度、滿 意狀況及收穫情形,並且對成員在團體中的狀態有所掌握,以做為下一次 帶領團體的參考。對團體領導人來說,立即性的回饋較團體整個結束後來

得有效,對感到不滿意的成員可以早一些注意到他們的需求(謝麗紅,

1995)。

肆、團體前晤談大綱與追蹤訪談大綱

Walter 與 Peller(1992)提出焦點解決諮商之假設,認為人的思考方 向會影響思考內容,正向積極的思考,自然能將人的力量與潛力發揮出 來。團體前的晤談設計,除了幫助研究者了解成員對於參與團體的期待,

同時亦將此一正向精神藉由訪談過程帶給成員,期待成員從好的、正面的 思考開始,逐漸準備進入團體。而團體後的追蹤訪談設計,則是為了了解 成員參與團體後之經驗與感受,也將Webb(1999)所發展的方案中之追 蹤聚會概念融入訪談,以確認成員的進展,並且鞏固改變。

伍、研究者與團體領導者角色

一、研究者

研究者為方案設計者以及團體前後訪談大綱擬定與訪談者。研究者根 據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之精神,參酌LaFountain 與 Garner(1996a)、

Webb(1999)以及其他相關研究之方案,並與團體領導者多次討論修改之 後,設計出一針對大學生的焦點解決取向生涯團體方案,以探究對於生涯 信念與生涯自我效能之輔導效果。研究者曾經修習團體諮商研究、生涯諮 商研究、短期諮商研究以及其他心理學相關課程,同時參與三十小時以上 的焦點解決諮商實務技巧訓練工作坊,力求研究設計能夠貼近焦點解決取 向之精神,並且期待在參與團體的歷程裡,能夠敏察團體是否仍處於焦點 取向之中,對於成員在過程中的變化也能夠加以發現與記錄。

二、團體領導者

團體領導者為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研究生,曾經修習 團體諮商研究與實務、生涯輔導與諮商研究、短期諮商研究以及其他心理 學相關課程,並且參與團體諮商相關訓練課程達九十三小時、焦點解決督 導模式工作坊十五小時,同時具備帶領生涯團體之實務經驗。在研究團體 正式開始之前,領導者與研究者即已多次針對團體方案進行討論與修改。

團體開始後,亦會根據每一次團體進行前與結束後的討論與檢討,於下一 次修正或調整方案,以期團體歷程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