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眷村文化保存之探討

一、眷村文化保存的意義

「眷村」是臺灣自 1945 年以來因政治性移民所產生的獨特居住型態,承載著眷村人 特有的居住記憶、人文網絡和生命經驗。眷村因時代變遷而造成的地景轉化過程,是研究 臺灣社群結構、生命史、歷史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重要文化資產。除此之外,眷村也是多元 文化的大熔爐,是日式建築、台灣地方傳統文化地景、中國各省特色文化、飲食文化、語 言、文學、習俗和生命史的大匯合,不僅是臺灣重要的文化泉源,亦是臺灣珍貴的文化遺 產。根據以上所述,眷村文化保存的意義包括(吳鴻儒,2010):

(一)眷村的改建逐步消除族群的空間隔離,但也造成了軍眷社區的人際網絡、生活方 式及集體記憶的逐漸消逝甚至於全面瓦解,因此對於保存其社區文化有其必要 性。

(二)眷村是戰後臺灣移民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社區組織之一,是構成台灣社會發展 及其文化景觀的歷史資源,更是眷村人珍貴的歷史記憶及文化認同的基礎。

(三)眷村的始建與更迭是影響城市發展的重要史蹟與社會變遷的文化記憶。

(四)眷村文化的保存是特定社會歷史情境的產物,也是台灣外省移民社會化的重要歷 史資產。

(五)眷村的空間形式與文化樣式是台灣近代史的重要文化地景。

(六)從階段性族群聚集的住宅計劃到市場化、私有化、資本化的公共住宅計劃,眷村 的發展歷程及空間涵構提供了極珍貴的政策論述與研究材抖。

二、眷村文化保存的內容與形式

從以上眷村文化保存的意義的探討中,我們可以歸納出眷村文化保存的主要內容應包 括(徐金滿,2009):

(一)空間的保存:包括不同時期眷舍的建築、空間利用、眷村外部的空間形式。

(二)人的保存:包括眷村人物誌、個人生命史、自傳等的研究整理,包含文字、影像、

聲音等記錄資料。

15

(三)物的保存:包括眷村的生活物件及其轉化用途的研究。

(四)史的保存;包括眷村前傳、眷村史、眷村重要事件、文件、物件等資料。

(五)文化的保存:包括文學、詩詞、字畫等作品及語言、美食等習俗。

(六)人際網絡的保存:包括社群組織文化及鄰里人際網絡的文化保存。

在「舊制」與「新制」眷改政策的推動下,多數的眷村快速拆除改建成為公寓大廈,

老舊眷村已難復見。根據2007 年度國防部統計原列管之 886 處眷村,歷經 11 年「新制」

的改建工程後,目前僅剩約一百餘處。再者,各地方政府對眷村文化保存也因其重視程度、

財政、時間的差異,保存的方式和成果也不盡相同。因此眷村空間的保存在現實的考驗下,

不易達到良好的保存成效。根據徐金滿(2009)的研究,眷村文化的保存方式可歸納為以下 三種:

(一)全面性保存

是以脈絡式聚落保存的方式保存眷村文化,透過實質空間的保存與再利用,在保存 眷舍的建築、眷村外部空間形式的前提下,進行眷村人際網絡、生活物品與文化的保存。

是一種活的文化保存策略,不僅保存了眷村實質空間環境,亦保存了創造眷村文化最重 要的核心「人」。但是此種保存方式因都市開發與土地資源的經濟價值考量,以及眷村 居民對於現代化居住環境的需求,使得全面性眷村文化保存方式的執行難度較高(徐金 滿,2009)。

(二)局部性保存

是指將生活在眷村中的居民全數遷離後,僅保存眷村的眷舍建築或局部空間,依據 其保存的範圍以及再利用的方式,還可再細分為以下兩種保存形式:

1. 眷村文化聚落再利用形式的文化保存

這種保存方式與目前台灣各地正在進行的「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策略相當類似,就 是將居民已遷離的眷村以眷村文化為主題,做空間的再利用與經營。也就是眷村中將具 有經濟性的產業文化(如眷村美食)、空間資源(如眷村會館、俱樂部、休閒產業、藝文空

16

間)、文物、文史資源(如圖書、字畫)等加以活化,讓眷村成為一種同時具備展示、交誼、

消費功能的活化空間。雖然目前台灣閒置的眷村案例並不多,但可行性較高,不過此種 保存方式因軟硬體的改造與經營皆需投入龐大的資金,以永續經營考量,其專業難度也 不低(徐金滿,2009)。

2. 部分眷舍、史蹟及外部空間的重建及再利用

此種保存方式是將眷村改建後的部分基地做為開放空間,進行局部眷村空間紋理的 保存,也就是將眷改後開放空間中原有眷舍做有效的保存和再利用。例如透過容積的計 算方式或公園用地建蔽率的容許界限制,將部分空地規劃為「眷村文化公園」,園內可 設置保存部分具有文化性記憶或美學品質的空間,作為社區集會場所及眷村文物館;園 內亦可以眷村文化為主題加以規劃,例如眷村詩文、字畫、歷史文件、生活物件等,透 過創意性的再利用方式重現眷村文化樣貌。此種保存方式不僅較易執行,所需的改造經 費可由眷村改建的經費(開放空間的建造費用)播用,不必另設預算,執行門檻較低(徐金 滿,2009)。

(三)虛擬性保存

是透過建置「眷村數位文化園區及資訊網絡」以保存眷村文化。這種保存方式是將 眷村的文化研究、田野調查、文物展示、空間影像、歷史影像、口述歷史、聲景……等 資料透過網站的設置,創造一種更易流通、互動、分享與對話的眷村文化展示,也就是 數位化的「眷村文化聚落園區」。它是將網站設計成模擬真實眷村文化園區,呈現眷村 文化的多元樣式和內容,參訪者透過虛擬的空間和情境,彷彿置身在一個真實的眷村文 化會館或眷村聚落空間。這種保存方式雖然是虛擬的,缺乏真實空間與物件的身體感官 體驗,但此種保存方式擁有無限的保存空間,可以不斷累積保存內容,以及具有開放性 的優點。這種建置網站以保存眷村文化的方式,其所需經營成本較前兩者的保存方式花 費較低,是最易執行的保存方式,且其使用及學習的成效很高,如果能在保存方式上再 加上活潑的創意,更能成為一種具有經濟效益的產業(徐金滿,2009)。

三、眷村文化保存的困境

17

在眷改制度的實施下,眷村文化的消逝勢所難免,從眷村發展的現況和保存的內容來 看,眷村文化保存工作所面臨的困境包括(徐金滿,2009):

(一)眷村文化是台灣特定社會歷史時空下的產物,並不是具有高度美學價值的場所文 化,較不易引發社會的關注。

(二)舊眷村是一種短期性、非正式性情境下的空間產物,其物理條件維護及保存較為 不易,眷村文化是一種普羅文化的生態,不容易獲得社區及一般社會成員的保存 共識。

(三)眷村文化的日漸消逝是一個階段性族群聚集的住宅計畫的結果,在社會同化過程 中無法避免空間轉化及文化脫落的問題,保存行動自然較為困難。

(四)在公共住宅計劃的資源利益分配中眷村文化保存的行動較易被忽略。

(五)眷村的發展策略是由國家分配集體消費資源,進行計劃性的聚集及社會控制當社 會的變遷造成原有的支配關係消失時,新的社會階層結構極可能取代舊有穩定的 社群結構。因此,試圖透過經濟性、產業性的凝聚方式來維繫眷村文化的保存、

再生及活化策略並非易事。

(六)眷村的發展政策逐步走向市場化、私有化、資本化的公共住宅計劃,過程中土地 利益及資源分配必是優先考慮的事項,因此,眷村文化保存工作必須透過公部門 的資源挹注及介入才能成事。

而從執行現況來看,國防部明確表示全國眷村文化保存最大的執行障礙實為專業人力不足、

補助開辦經費有限及公務預算排擠效應,而文化部亦表示目前眷村文化保存面臨困境為地方 政府辦理文化保存業務人力有限、專業人才缺乏,以至於空間地景及建築修復之規劃緩不濟 急,另施工執行人力缺乏、發包不易,也是未能及時維護眷村文化資產的因素之一,可見除 了土地取得的問題之外,保存、維護管理經費有限及專業經營管理者之缺乏,皆是目前眷村 文化保存所遇之難題。

四、眷村文化保存的策略

綜合前述眷村文化保存之意義、內容、形式與難題的探討與目前眷村文化保存推動現 況,眷村文化保存策略可包括(陳朝興、張雲翔、黃洛斐,2009):

18

(一)舉辦眷村文化保存相關活動,例如眷村文藝季(包括影像、聲景記錄、文物展、文 學、藝術、美食文化、眷村史、眷村研究的展示及交流)、眷村耆老座談會、推動 每個眷村進行「眷村史」的編寫運動等,讓眷村文化保存成為眷村成員自發性、

具榮譽感和持續參與的行動。這樣的活動不但提供了累積眷村文化保存的有效機 制,更鼓勵了眷村成員參與眷村文化保存工作,從活動中讓眷村的成員更深刻的 體會自我成長的經歷、家庭及社區成員的生命歷程,以及眷村空間的生活經驗。

(二)鼓勵眷村民間機制參與眷村文化保存的推動,比如中華民國國軍眷村協進總會、

新竹市擎天自強協會及其他的服務性社團等,其中在眷村文化會館和眷村文化園 區的推動與經營部分,可由公私部門合作的方式進行。

(三)架設數位眷村文化園區及其資訊網絡,以現有的眷村田野調查的初步成果為基礎 內容,架設動態式的數位眷村文化園區,透過一個虛擬的眷村空間模擬,進行眷 村空間、人、物、史料、文化的保存工作,網站內容包括展示性、互動式的對話

(三)架設數位眷村文化園區及其資訊網絡,以現有的眷村田野調查的初步成果為基礎 內容,架設動態式的數位眷村文化園區,透過一個虛擬的眷村空間模擬,進行眷 村空間、人、物、史料、文化的保存工作,網站內容包括展示性、互動式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