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知識管理相關概念

「知識管理」是二十一世紀管理研究的新焦點,在企業組織如火如荼的帶 動改革之下,其所彰顯的成效與務實作法,逐漸被教育組織所重視引用,尤其是 學校是國家人才培育之處,如何有效管理知識,並創新及運用,皆是不容忽視的 課題。學校是創新知識的主要發源地,也蘊藏著大量的無形資產,若能掌握知識、

創造知識,並妥善應用知識,將其轉化為高效能管理模式,必能使組織具備永續 發展的競爭條件(蔡淑敏、曾燦燈、李元敦,2004)。

李瑪莉(2002)亦指出,學校是知識的傳播點,推動知識的搖籃,其教育 的使命就是根據政府施政、教育專業和學校需求發展而來,以學生學習為主軸,

進行知識中心的經營。因此可知,知識的管理在學校環境中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 缺的。

以下便分別就知識管理的定義、流程和分類、相關的理論模式以及其架構 與階段分別加以探討。

一、知識管理的定義 Gordey-Hayes,M

知識管理提供組織適應生存及競爭 的關鍵議題, Grayson

所謂知識管理就是要持續的將正確的知識給予所

獲取自己及他人知識的活動,透過審慎判斷之過 程,以達成組織任務。

2000 Roberts B 知識管理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得到正確的資訊,並 傳遞給正確員工,提供競爭的優勢。

1999 美商蓮花公司 認為知識管理是企業 Know-How 的管理,而企業 將有形或無形的 Know-How,經由文件資料、電子 資料、教育訓練、經驗傳承、腦力激盪等的管理結 果。

1999 林皇興 提出知識管理就是管理知識的流動,讓組織內需要 知 識 資訊的 人 可以在 正確 的時間獲得 正確 的資 訊,能幫助執行的人可以快速的行動或做決策。

2000 吳清山、黃旭鈞 將組織內的資訊和人員做有效的管理和整合,透過 組織成員知識的共享、轉化、擴散等方式,成為團 體制度化的知識,促進知識的不斷創新,擴增組織 的財富和創造組織的智慧。

2001 周志忠 知識管理就是連接知識交換的管理,以知識管理技 術為目標,創造知識連接與交換的環境,這連接環 境是組織的儲存技術具體化的呈現,必須能夠在組 織內很多的人和資訊系統之間,相互交換、轉換的 管理結果,這轉換結果是需達成知識的獲得、分享 作為企業組織作正確決策的管理方法。

2002 李瑪莉 有知識、有系統、有組織的將組織內的資訊和成員 做有效的運作和整合,使其產生知識的價值性及實 用性,以促進知識資產的分享、轉移及創新,提升 組織成員的能力並創造組織智慧的一種過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周志忠(2001)並將知識管理各階段的內容用圖 2-1 表示:

環的觀點,將知識管理流程分為取得、創造、傳播、檢視與修正等方面;Gilbert and Gordey-Hayes(1996) 則所提出包含知識取得、溝通、應用、接受與同化的 模式。若組識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持續交互作用,則可進一步創造知識,形成一 種螺旋過程,稱為「知識螺旋」。

Leonard –Barton(1995)認為在知識創造的活動方面,組織知識是透過共享 解決問題、實作與整合、實驗與建立原型與從公司外部輸入知識等四項活動而

Leviathan

認為企業對外界新資訊的吸收能力與同化的能力,

有助於企業進行創新,吸取的能力可以分為個人層 級與組織層級,而組織層級是靠個人去達成的。

1998 Davenport and Prusak

認為組織對外界吸收知識的不同方式,與組織取得

1998 Leonard-Barton 提出從外部尋找專門知識的觀念,認為所有的知識 不一定要完全自行研發,如果公司外部已經有發展 完整且為公司所需要的知識,不妨可從外部引入,

所以考量公司內部提供的技術與策略上之需要,然 後思考如何從外部獲得所需要的知識。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知識的創造

時間 提出者 內容說明 1995 Nonaka and

Takeuchi

研究日本公司進行的知識創造,在研究中知識轉換的過 程就是內隱與外顯知識間的互動過程,而這種過程大致 尚可分為四個模式:

共同化:藉由分享經驗而達到創造內隱知識的過程,不 用透過語言進行學習,就能達到。

外化:將內隱知識透過隱喻、類比、觀念或假設,以語 言的方式表現出來,儘管表達本身可能不夠精確,卻能 促進成員間的對話或集體思考,將觀念逐步釐清,並產 生觀念性知識。

結合:個人透過文件、會議、電腦網路進行知識的交換 與結合,同時透過對既有知識的分類,結合有利外顯知 識的傳播,產生新的知識。

內化:當經驗透過共同化、外化、結合後逐漸變成個人 的內隱知識,內化的原動力在於邊做邊學,同時以語 言、故事讀經驗與知識,或將其製作成文件、手冊,均 有助於將外顯知識轉換成內隱知識,並產生系統化知 識。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知識的蓄積

時間 提出者 內容說明 1998 Davenport and

Prusak

提出製作知識分佈圖與模型的概念,以促進知識的整

and Prusak

知識的轉移與擴散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發生,其過程包

Gordey-Hayes

知識的移轉必須經過不斷的動態學習,在知識取得的步 驟中,知識必須經由過去實驗實做,並持續從外界獲取 所需要的知識,同時建立溝通機制使知識有效率的移轉 與應用,以促進組織學習,在應用的階段,除接受知識

外,將學習結果應用到日常的活動中,並引起組織的改 變,達成吸收或同化階段。他所提出的五階段模式分別 為:取得、溝通、應用、接受、同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上述可以發現,知識的造成其實是一系列的持續過程,而且,在這過程 中各個階段是具有相互作用存在的,而不同的組織類別,將對知識的流程有不同 體認。整體而言,在四個步驟中,知識的累積與擴散可以說是資訊科技所帶來的 最大效益。

三、知識管理的架構及其相關理論模式

Holsapple 與 Joshi(1997)曾經提出知識管理架構的主要要素包括:

(一)知識管理資源方面:包含員工、組織文化、基礎建設及策略等。

(二)知識管理活動方面:包含對知識管理過程的瞭解。

(三)知識管理的影響:包含管理層面、資源面及環境面的影響。

卓素珍(2001)則認為以技術類型將知識管理作分類,則可將知識管理區 分為:

(一)以管理技術為主的知識管理:即以內隱知識為主,以資訊科技為輔 的知識管理,著重在激發組織內個人的潛能,包括組織人文的氣氛、員工的信任 等,使員工願意奉獻知識,為組織創造利潤為主的知識管理。

(二)以資訊科技為主的知識管理:以外顯知識為主,以組織文化為輔的 知識管理,著重在資訊科技的基礎建設,包括文件的製作、資料庫的應用、網路 的資源分享、作業流程的效率等。

Sarvary(1999)認為企業推行知識管理活動所需的基礎建設則為:

(一)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如資料庫、電腦網路、軟體等。

(二)組織基礎建設,包括組織文化、績勵措施、知識管理團隊及制度等。

若將知識管理廣泛的建構在資訊科技基礎之中,產生一個普遍可操作的環

境,讓知識能在組織內達到共享的目的,則比較容易成功(吳毓琳,2001;Davenport etal.,1998;潘品昇,1999)。

APQC(1996)提出的知識管理架構亦認為,四項影響知識管理活動的促動 因子(Enabler〉包括:文化、領導、科技與評估。良好的資訊科技有助於業務的 溝通,可以迅速蒐集資訊、活用資訊。

Nonaka & Takeuchi(1995)主張企業應於正式層級結構外,另行發展並行 不悖的非層級、自我組織的超連結組織,藉助相互連結的「層」或環境組成彈性 結構,這種結構影響知識創造程度極大。在當代動態環境下,企業採用「有機式 組織」可獲良好的績效(Burn and Stalker,1980)。

Davenport and Klahr(1998)認為,組織文化對於管理知識資源的效率而言,

若非最重要的部份,反之可能是最顯著的障礙。分享式的組織文化,促使組織的 成員樂於與他人分享知識、藉由知識的分享,使成員間獲得專業成長,進一步提 升組織的績效(辜輝趁,2000;劉淑娟,2000;吳毓琳,2001;AA & APQC,

1996)。所以建立一個讓組織成員對知識有正面想法、不排斥知識的分享、讓知 識管理與組織現存的文化相契合是知識管理專案成功最重要的因素(Davenport etal.,1998)。

而知識管理的架構主要目的在增進組織的效能,目前比較常被討論的知識 管理架構分別敘述如 2-2 圖:

(一)O’Dell and Grayson 的最佳實務轉移模式

價值命題 4 推廣

基本設施 1 計畫 文化

2 設計

測量 科技

3 實施

圖 2- 2 具備能力的環境 資料來源:O’Dell and Grayson,1998 p82

在具備能力的環境中,文化、測量、科技、及基本設施是四項能力因子,

透過計畫、設計、實施及推廣的流程,應用於顧客、產品、程序和成敗的實務上,

可用來管理直覺、判斷及知道如何等隱性知識。

(二)Borghoff 與 Pareshi 的知識管理架構

由資訊科技之基本設施所形塑而成的組織環境,知識管理的核心問題是如 何使資訊科技之基本設施能夠促成知識的流通,對環境做出有效的貢獻。其整體 架構可用圖 2-3 表示:

知識儲存處和圖書 資料來源:Borghoff and R. Pareschi,1998

(三)黃悅民與王坤德(2003)的知識管理架構

知 識 願 景 領 導 者

目 標 方 向

資 訊 科 技 知 識 中 心 知 識 地 圖 知 識 工 作 者 社 群 基 礎 : 知 識 管 理 的 概 念 + 資 訊 能 力

圖 2- 4 黃悅民與王坤德(1993)知識管理行動架構

由上述可知,有效的知識管理必須經由系統化的概念加以呈現,而將知識 以資訊科技的技術加以分類和整合,是現今的趨勢。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面對新世紀的來臨,新科技的發展,教育知識的管理 因為有資訊科技的快速成長及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而提供了一個具有未來性及 便利性的方向,將資訊科技整合至知識管理內,將為教學帶來改善(謝昆霖、王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面對新世紀的來臨,新科技的發展,教育知識的管理 因為有資訊科技的快速成長及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而提供了一個具有未來性及 便利性的方向,將資訊科技整合至知識管理內,將為教學帶來改善(謝昆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