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建構之研究 -以台東縣國民中小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建構之研究 -以台東縣國民中小學為例"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教育行政研究碩士班

指導教授:謝昆霖教授

研究題目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建構之研究 -以台東縣國民中小學為例

研究生:楊明政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六月

(2)
(3)
(4)

謝誌

從事教學生涯十餘年的我,有幸至台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重溫坐在講台下 的日子,在學術殿堂汲取新知,對教與學有更深的體認,論文能夠順利完成,歷 經歡愉、掙扎、挫折、歷練與成長,是我一生中難有的際遇,除自己的努力外,

更重要的是一直在身邊幫助我、陪伴我的家人、師長與朋友們。

首先要感謝的是謝昆霖老師給我的指導,從論文主題之訂定與研究範圍的聚 開始,一直協助我、指引我、幫助我解決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症,除了讓我學習到 作研究的態度與精神外,更讓我瞭解到學無止境一詞的真諦,謝老師就像兄長 般,時時給我關心與督促,總是在適當的時機給我最大的鼓勵與自信心,此外邱 宏彬老師是著名電子商務、知識管理與資料探勘等方面的專家,能有機會請邱博 士批評指教我的論文,讓我深感榮幸。楊義清老師是自然科學與統計力學等方面 的專家,對論文提出相當寶貴的建議,讓我獲益良多,這三位老師令我深深感動。

其次,要感謝的是系上的老師們〜蔡東鐘主任、梁忠銘所長、 陳嘉彌老師、

廖本裕老師、何俊青老師、鄭承昌老師、鄭燿男老師,連廷嘉老師以及陳全成老 師你們的認真教學及努力作研究的態度,在在都是值得學習與仿效的。還有同窗 好友琳富、家湖老師給予系統平台設計與版面製作上的協助,使得研究得以順利 完成。同事俊良、淑嬪、政岡、子豐、美珠、仁宗、昇翰、式慧、廷榮與敏慧等 在我疑惑時適時給予諮詢,在此致上最誠摯的謝意。以及新生國中的大家長 陳 勝發校長於求學其間殷勤的關心與叮零,讓我得盡快順利完成學業。

最後特別感謝這兩年來默默在背後支持我的家人,老婆惠雪、一雙兒女子 人、子平,你們的笑容是我最珍貴的寶貝,幸福的家庭是我最大的支柱,而今論 文終於順利付梓,僅在此將這個小小的成果和所有關心我的人共同分享。

楊明政 謹誌於 台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中

(5)

摘要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建構之研究 -以台東縣國民中小學為例

作 者 : 楊 明 政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教 育 行 政 研 究 所

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套數位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系統採模組設計,Fedora 作業系統為核心,自由軟體 PHP 程式語言設計,並搭配 MYSQL 資料庫來建構,

希望藉由此系統平台的建構帶給第一線的中小學教師有用之貢獻。

首先,依據研究問題與相關背景動機,進行本研究文獻探討,並針對知識管 理系統平台使用者需求做問卷調查,將調查結果作為開發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 架構之依據;其次,經系統分析與設計後,建置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最後進 入實際測試階段,並針對使用過平台之教師進行使用後之問卷調查,將所得結果 分析與歸納後提出以下結論。

一、多數教師正在尋求一個更有效率的教學知識管理方式,因此,建置一套系統 化的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是可行且有必要的。

二、「國民中小學教育知識管理系統平台」之內涵應包括整體性知識管理社群與 個人知識管理兩大層面。

三、「國民中小學教育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在設計上應具備高度彈性,符合教師 對資源可變動性與有效性的需求,並應考量到教學資源的快速成長性,系統 硬體方面則應考量未來可擴充性與現階段需求。

四、本研究所建構之「國民中小學教育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符合教師教學需求。

基於前述,本研究最後提出下列建議:

一、「國民中小學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資源的整合應遵循標準化、互通性高、

可重複使用與可移植性的機制,以降低成本並增加使用效益。

二、「國民中小學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在軟體設計方面,建議將系統規劃成

(6)

分散式主機協同運作方式,運用各學校現有設備建構出具備跨機器平台的分 散式教學知識管理系統,節省經費並增加使用效率。

三、「國民中小學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應定期備份系統內教學資源。

四、「國民中小學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模組功能設計應強化 WEB2.0 的精神,

強化團體學習之動力、提高訊息交流與分享的機制。

五、「國民中小學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建議納入學習內容管理系統,(LCMS)

與學習管理系統(LMS)並加以整合。

六、「國民中小學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之「個人知識管理模組」應更貼近教 師教學實務需求。

七、有關「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未來研究方向可從客製化方向發展,確實為 特定需求之社群服務。

關鍵詞:知識管理、網路虛擬社群、系統平台、資源整合

(7)

Abstract

The study of constructing the KMS Platform – take Elementary Schools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tung as an Example

Postgraduate:Yang Ming Cheng

This research aims to build a digital system platform for teach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system is based on module design, Fedora operating system is adopted as the center accompanying with free software PHP programming language design and MYSQL database.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system platform is expected to be helpful for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First of all, literature review is undertaken based on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nd the related background motives. A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requirements of users of the system platform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results are the bases for developing the framework of the system platform for teach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econd, the system platform for teach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built after careful analysis and design. Lastly, the system platform is examined in actual situations. Besides, another questionnaire is completed by teachers who have used this system platform. Several conclusions are proposed as below:

1. Most teachers are searching for a more efficient method of teach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refore, it is practicable and necessary to build an organized system platform for teach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2. Both the whole knowledge and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is system platform.

3. The design should be very flexi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eachers for the vari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s. As for the hardware, it should be extensible as well considering present and future needs.

(8)

4. The system platform proposed by this study meets the teaching needs of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above discussion,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s below:

1.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esources on this system platform should obey the orders in which the process is standardized, and the resources are able to be highly interflowed, reused, and transferred. In this way, the cost can be reduced and the benefit can be increased.

2. As for the software design, the system is suggested to be operated in teams with distributed host computers. Equipment on hand in the school is used to build a distributed system platform of teach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3. It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backup the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is system regularly.

4. The module design should intensify the spirit of WEB 2.0—reinforce the motive power of group learning, and increase the sharing and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5. Learning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LCMS〉 and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LMS〉 should be contained and then integrated in this system platform.

6. The module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hould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eachers.

7. This system platform of teach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can be developed to serve certain community group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online virtual community, system platform, resources integration

(9)

目錄

謝誌 ... 一 摘要 ... 二 Abstract... 四 目錄 ...I 圖目錄 ... II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六節 研究流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知識相關意涵 ... 7

第二節 知識管理相關概念 ... 13

第三節 資訊科技的時代背景 ... 24

第三章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分析與設計 ... 28

第一節 教學需求分析 ... 28

第二節 系統需求分析 ... 34

第三節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設計 ... 39

第四節 資料庫設計 ... 42

第五節 系統平台作業流程 ... 47

第四章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實作 ... 48

第一節 系統開發環境 ... 48

第二節 系統平台整體架構 ... 50

第三節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功能與展示 ... 50

第四節 系統平台使用後問卷分析 ...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6

第一節 結論 ... 106

第二節 建議與未來方向 ... 109

參考文獻 ... 110

(10)

附錄一 ... 115 附錄二 ... 117

(11)

圖目錄

圖 1-1 系統研究流程 ... 6

圖 2-1 知識管理的各階段內容(取自周志忠:知識管理運用於研發機構績效評估之研究-以精密 儀器發展中心為例) ... 16

圖 2-2 具備能力的環境 ... 22

圖 2-3BORGHOFF 與 PARESHI的知識管理架構... 23

圖 2-4 黃悅民與王坤德(1993)知識管理行動架構... 24

圖 3-1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示意圖 ... 36

圖 3-2 系統開發流程... 39

圖 3-3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功能模組架構 ... 40

圖 3-4 教學知識管理平台系統功能流程圖 ... 47

圖 4-1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資料庫架構 ... 43

圖 4-2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整體架構 ... 50

圖 4-3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網站架構圖 ... 51

圖 4-4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網站首頁 ... 51

圖 4-5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語文領域頁面 ... 51

圖 4-6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中心公告網頁 ... 52

圖 4-7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網站導覽網頁 ... 52

圖 4-8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教材資源網頁 ... 53

圖 4-9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素材資源網頁 ... 53

圖 4-10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網路資源網頁 ... 53

圖 4-11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意見交流網頁... 53

圖 4-12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搜尋引擎檢索頁面... 54

圖 4-13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會員註冊申請 ... 55

圖 4-14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會員註冊申請表格欄位... 55

圖 4-15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系統登入 ... 55

圖 4-16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登入成功畫面 ... 55

圖 4-17 基本修改資料 ... 56

圖 4-18 教學資源上傳網頁 ... 56

圖 4-19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系統登入畫面 ... 56

圖 4-20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模組啟用設定 ... 57

圖 4-21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模組網站類別設定 ... 57

圖 4-22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模組檢視個人網站按鈕模式... 57

(12)

圖 4-23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模組檢視個人網站樹狀選單模式... 57

圖 4-24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樹狀選單編輯 ... 59

圖 4-25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樹狀選單連結範例 ... 59

圖 4-26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最新消息模組編輯畫面... 60

圖 4-27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最新消息模組預覽畫面... 60

圖 4-28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最新公告模組編修畫面... 61

圖 4-29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最新公告模組預覽畫面... 61

圖 4-30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行事曆模組編修畫面 ... 62

圖 4-31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行事曆模組預覽畫面 ... 62

圖 4-32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檔案櫃模組編修畫面 ... 63

圖 4-33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檔案櫃模組預覽畫面 ... 63

圖 4-34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相簿館模組編修畫面 ... 64

圖 4-35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相簿館模組瀏覽畫面 ... 64

圖 4-36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好站報報模組編修畫面... 65

圖 4-37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好站報報模組預覽畫面... 65

圖 4-38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留言版模組編修畫面 ... 66

圖 4-39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留言版模組瀏覽畫面 ... 66

圖 4-40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討論區模組編修畫面 ... 67

圖 4-41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討論區模組預覽畫面 ... 67

圖 4-42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投票區模組編修畫面 ... 68

圖 4-43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投票區模組投票畫面 ... 68

圖 4-44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投票區模組重複投票畫面... 69

圖 4-45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投票區模組投票結果統計畫面... 69

圖 4-46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影音櫃模組編修畫面 ... 70

圖 4-47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影音櫃模組預覽畫面 ... 70

圖 4-48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計數器模組設定畫面 ... 71

圖 4-49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計數器模組預覽畫面 ... 71

圖 4-50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儲藏櫃模組新增編修畫面... 71

圖 4-51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儲藏櫃模組編修畫面 ... 71

圖 4-52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套用樣版模組編修畫面... 72

圖 4-53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套用樣版模組預覽畫面... 72

圖 4-54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入口網站 ... 73

圖 4-55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最新登錄頁面... 73

圖 4-56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最佳網站 ... 73

圖 4-57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最熱門網站 ... 73

圖 4-58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網站檢索畫面 ... 74

(13)

圖 4-60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網站分類畫面 ... 75

圖 4-61 個人教學知識管理網站類別檢視畫面 ... 75

圖 4-62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模組畫面 ... 75

圖 4-63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基本資料模組頁面... 75

圖 4-64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教材資源上傳分類畫面... 76

圖 4-65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教材資源上傳成功畫面... 76

圖 4-66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資源審核檢視頁面... 77

圖 4-67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資源審核分類檢視頁面... 77

圖 4-68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資源異動檢視頁面... 77

圖 4-69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資源異動分類檢視頁面... 77

圖 4-70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模組檢視頁面... 78

圖 4-71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模組分類頁面... 78

圖 4-72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領域權限頁面... 79

圖 4-73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領域資源分類頁面... 79

圖 4-74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頁面 ... 79

圖 4-75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版面設定檢視頁面... 79

圖 4-76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之領域最新公告分類檢視頁面... 80

圖 4-77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之領域最新公告頁面... 80

圖 4-78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之領域資源區塊編修頁面... 80

圖 4-79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之領域資源區塊分類檢視頁面... 80

圖 4-80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之領域相簿區塊編修頁面... 81

圖 4-81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之領域相簿區塊頁面檢視... 81

圖 4-82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之領域連結區塊編修頁面... 81

圖 4-83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之領域連結區塊檢視頁... 81

圖 4-84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之領域整體設定分類檢視頁面... 82

圖 4-85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之領域整體設定編輯頁面... 82

圖 4-86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之領域樣版管理編輯頁面... 82

圖 4-87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權限設定之領域樣版管理檢視頁面... 82

圖 4-88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討論版管理模組頁面... 83

圖 4-89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討論版管理檢視頁面... 83

圖 4-90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討論版管理頁面... 83

圖 4-91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討論版管理編修頁面... 83

圖 4-92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電子報管理模組頁面... 84

圖 4-93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電子報管理寄送分類檢視頁面... 84

圖 4-94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電子報管理編修頁面... 85

圖 4-95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系統設定模組頁面... 85

圖 4-96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項目分類管理頁面... 86

(14)

圖 4-97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項目管理之領域分類管理頁面... 86

圖 4-98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身份種類設定管理頁面... 87

圖 4-99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身份種類權限設定管理頁面... 87

圖 4-100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會員帳號分類檢視管理頁面... 87

圖 4-101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會員帳號分類檢視編輯與管理頁面... 87

圖 4-102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會員帳號管理頁面... 88

圖 4-103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會員帳號編修頁面... 88

圖 4-104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計數器模組設定頁面... 88

圖 4-105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計數器使用頁面... 88

圖 4-106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系統組態設定頁面... 89

圖 4-107 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整體頁面組態之頁面... 89

圖 4-108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登入畫面... 90

圖 4-109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模組畫面... 90

圖 4-110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模組編修基本設定頁面 ... 90

圖 4-111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模組基本欄位與檔案上傳頁面 ... 90

圖 4-112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網站分類檢視頁面 ... 91

圖 4-113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網站檢索頁面... 91

圖 4-114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跑馬燈設定頁面... 91

圖 4-115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使用跑馬燈檢視頁面... 91

圖 4-116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整體超連結頁面... 92

圖 4-117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使用整體超連結頁面... 92

圖 4-118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討論區訪客會員檢視頁面 ... 92

圖 4-119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討論區訪客會員編修頁面 ... 92

圖 4-120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影音櫃之樣式圖檔編修頁面 ... 93

圖 4-121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相簿模組之樣式圖檔編修頁面 ... 93

圖 4-122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樣版套圖檔管理頁面... 93

圖 4-123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管理者樣版套圖檔編修頁面... 93

(15)

表目錄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知識定義一覽表 ... 7

表 2-2 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的區別 ... 10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知識管理定義一覽表 ... 14

表 4-1 教學知識管理平台資料庫資料分析表 ... 44

表 4-2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身份種類權限一覽表... 86

(16)

第一章 緒 論

知識是人類科技得以進步的基本要素,從幾千年甚至幾萬年前,知識便不 斷的被創造,並且一直在更新,時至今日,全球化教育正在以「知識管理」為核 心進行創新教育與價值的改革模式。從近日教育部推動一連串教育改革的腳步來 看,大量的教育數位資源如:學習加油站、六大學習網、亞卓市、思摩特等,各 縣市教育局有教育資源網,民間亦有許多的數位學習網站,這些事實都突顯出「數 位化」是現今教育的趨勢之一。

正如 Senge(1990)所言,全球化企業進入學習型組織的時代,教育單位是 否也應運用其科技工具來達成整合各項要素創新教學活動,以尋求最大的教學效 益?而學校是創新知識的主要發源地,也蘊藏著大量的無形資產,若能掌握知 識、創造知識,並妥善應用知識,將其轉化成高效能的管理模式,必能使學校組 織具備永續發展的競爭條件(蔡淑敏、蔡燦燈、李元敦,2004)。同時,學校是 知識的傳播點,推動知識的搖籃,其教育的使命就是根據政府施政、教育專業和 學校需求發展而來,以學生學習為主軸,進行知識中心的經營(李瑪莉,2002)。

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知識只有透過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 的學習,知識才會變成力量。」因此,身為知識傳遞最前線的教師而言,若能將 知識管理的概念落實到自己教學檔案及教學資源的管理上,自然就是最有說服力 的示範。

(17)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個人從事教職以來,參與教育部辦理相關資訊教育推廣活動,期提昇教師 專業發展,營造教育專業社群,激發教師創意,有效提高教學品質,並滿足教育 機關需求,而試圖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期望盡己之力嘗試改變與創新教育環境。

個人認為建立優質的數位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整合教育同仁的教學檔案是 日當務之急,統整這幾年來個人的教學經驗,嘗試歸納與分析試圖建構教師知識 管理系統平台,藉由資訊系統模組化與結構化的特性,減少過去教育重複投資所 浪費的人力與物力此為動機之一。

研究者曾參與相當多的教師專業成長研習活動,經常有求知若渴卻又不克 參加的老師詢問如何取得研習相關講義資料?使得承辦單位與教師疲於奔命,百 般折騰結果亦少有人滿意之時。套句知識管理的三句諺語「聰明可以複製,新手 容易上路,老手輕鬆辦事。」教育是知識服務的產業,是否更應該將知識管理的 理念落實在學校中,使學校成為學習型的組織?是否能有一個網路系統平台,協 助教師進行知識管理,能讓老師快速的找到全縣的教學資源,此為動機之二。

教育工作同仁追求知識、服務、卓越與效率,面對教育改革所帶來的挑戰,

優質的教育環境到底是什麼?身為教育工作的一份子,試著思考自己還可以做些 什麼?現今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如何利用資訊科技為我們解決知識管理的難 題,有了一個方向(朱海成、王昌斌、汪允文,2001)。將知識管理的理念落實 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運用數位化的科技工具建立優質的教育環境,期望透過此 研究有效整合教學資源,此為動機之三。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將本研究目的臚列如下:

一、以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師為主體,建置一套符合國民中小學教師知識管理系 統平台。

二、提供具備多媒體功能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環境,以提高教師教學知識管理能 力。

三、針對上述的歸納分析結果,建構一套符合教師使用之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 台,提出具體建議,供學術研究及教育單位等工作者之參考。

第三節 待答問題

一、國民中小學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使用者需求為何?

二、建置一套符合國民中小學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應具備哪些功能?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目的為建構國民中小學教師知識管理系統平台,茲將本研究之重要 名詞界定如下

一、網路虛擬社群

根據 John 及 Arthur(1997)指出:虛擬社群泛指所有在電子網路上因某種 獨特宗旨而成立持續成長的潛藏社群(Community)。例如專門討論專業性的新

(19)

網路家族等等,因為它不像一般社會上某一團體或單位組織的社群那麼顯而易 見,並且是構築在螢幕下空間也就是網路空間(Cyberspace),是故稱之網路社 群,本研究所探討的虛擬社群,係指本系統平台所形成的網路虛擬社群。

二、知識管理

對知識管理的定義:知識管理是經由一連串創造知識、獲取知識、以及使 用知識的過程以提升組織的績效(Laurie, 1997)。

本研究所探討的知識管理,係指有系統的管理與應用教育環境中知識資 產,包括教師教材、素材與網路資源,教育行政人員的專業經驗與能力等,經由 系統化的流程,此使組織內部與外部知識、隱性與顯性知識產生交流,透過網路 系統最佳的積極管理,以極大化知識價值活動,來達到教育環境不斷創新與永續 經營。

三、知識管理系統平台

本研究所探討的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是運用電腦和網路特性,將多媒體的資 料如文字、圖形、聲音、動畫等,提供超文件/媒體(Hyper-documents/Hyper-media)

供使用者隨手存取使用,除滿足教師自我專業成長學習需求,亦符合投資成本。

使用者透過平台對知識的管理、取得、儲存、分享與創新,以達成組織知 識、經驗的分享、學習、流通、應用和創新教學方案之參考,並可廣泛蒐集、彙 整各種教學資源,以提供教育同仁查詢,進而促進跨校、跨地區教學經驗分享,

營造教育同仁擁有教學教材、教學經驗與資源共享的環境,將資源與知識共享為 主要目標(楊明政、陳俊良、李俊鴻、謝昆霖,2007)。換言之,知識管理平台 的特性是具有分散性、跨平台與互動等功能。另一方面,本知識管理平台的內容 在經營一個以教學專業為主的「實體」知識社群,企圖營造一個開放的教育環境,

提供全縣教師教學上共享知識的「虛擬」社群機制,激勵家長和社區參與知識共 享。

四、建構

本研究所指的「建構」是指教師知識管理平台的建立、設置與維運,包括 網路平台系統網站從無到有的所有過程。

(2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建構國中小教師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有下列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主要以台東縣國中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基於研究時間、人力、經費、

設備等因素,尚無法擴及於全國教師。

二、就研究設備而言

本研究所發展的知識管理系統平台,主要以網際網路(Internet)為主,因此 本研究所發展之系統平台均需支援網路通訊協定 TCP/IP 上。

三、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所發展的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內容不包含學習管理系統(LMS)與 學習內容管理系統(LCMS)的功能。

(21)

第六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 1-1 所示:

確立研究背景與動機

文獻分析

(蒐集相關文獻並分析實際運作流程)

確認研究目的與問題

開發符合教師數位知識管理系統模組平台

(規劃與設計並研發平台相關功能)

使用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建立教學資源

依據試用者回饋改進系統並提出建議與結論

圖 1- 1 系統研究流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知識是一種無限的資源,它所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因此必須用一套有效 的方法加以管理,在此之前,本研究先整理歷來學者探討知識的相關意涵、知識 管理的相關概念,並試著在資訊科技時代的背景之下,建構國民中小學教學知識 管理系統平台,以期能將無限的知識做一有效的管理,更進一步期許,使用者能 享受有效運用知識管理所帶來的喜悅。

第一節 知識相關意涵

一、知識的定義

根據牛津、韋氏大辭典中,對於「知識」(knowledge)的解釋,可以發現 知識是一種能夠從經驗或資訊中獲得瞭解;並經由理解、發現或學習的事實;亦 是一種知道(knowing)或理解的狀態或行動。然而,這樣的定義是籠統的,因 此,歷來有許多的學者都不約而同的針對「知識」提出自己的看法,可列舉如表 2-1:

表 2- 1 國內外學者對知識定義一覽表

時 間 提出者 對 知 識 的 定 義

1988 Shariff 「知識」為一切有系統之組織性資產,其目的在於解 決組織經營上所面臨之各種問題,包括生產、行銷、

以及組織管理等

1992 Turban 知識是經過組織和分析的資訊。

1993 Drucker 知識是將資訊有效地運用於行動中。

(23)

1994 Wilkinson and Willmott

知識的使用除了增加商業價值目標外,尚可促使員工 解放(Employee Emancipation)。

1997 Bellinge 瞭解資訊的規則後便形成知識。

1997 Stewart 知識有別於數據與資訊,是一種經過系統化、結構化 之直覺、經驗與事實。知識是公共財,不會因使用而 滅損。

1997 Edvinsson and Malone

知識有別於數據(Data )與資訊(Information),是 一種經過系統化、結構化之直覺、經驗與事實(1997)

1998 Davenport 知識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包括結構化的經驗、

價值、以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此外,也包括專家獨 特的見解,為新經驗的評估、整合與資訊提供架構。

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存在文件與儲存系統中,也蘊藏 在日常例行工作、過程、執行與規範中。

1995 Nonaka and Takeuchi

知識牽涉到信仰和承諾,也牽涉到行動與意義。

1998 Davenport and Prusak

知識是一種流動性的綜合體,包括結構化的經驗、價 值、以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

1997 張春興 從 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中可知知識乃存在於認知結 構中,知識透過不斷與環境之互動,再經由個體內部 同化,調適、與組織過程,對後達成認知的平衡與對 環境的適應,而人類的知識也在不斷的失衡與平衡中 產生。

1997 林聖岳 從教育及其他管理學者的觀點來看,Dewey 將知識視 為人類生活過程中用來解決疑難問題的工具,學者歸 納 對知識的研究,認為知識有四大特性,活動性、

工具性、實驗性及創造性。

1999 胡瑋珊 知識起源於智者的思想,在組織中,不僅存在於文件 與儲存系統中,也蘊藏在日常例行工作、過程、執行

(24)

與規範當中。

2000 方世杰、方世 榮

知識是一切有系統的組織性資產,其目的在於解決組 織經營上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包括生產、行銷、及組 織管理等。

2000 張淑萍 知識是一種結合資料、資訊、個人的經驗分析與主觀 認定,與真實情境相呼應後,所產生的一種可運用的 結果。

2000 陳輝征 一般組織將知識視為資產予以管理及運用。

2002 劉常勇 知識與人有關,需由客觀分析與主題認知形成,比較 難系統化與明確化的淬取。所以知識可說包括所有組 織的軟體,亦即結構性資料,專利、方案、程序以及 較為無形的知識和人員能力。

2002 李瑪莉 知識包括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有效資源、資訊和經 驗,它是專家和個人經由仔細的觀察、研究和發展或 組織、團體的共同運作,經過結構化的思考與分析,

最後所呈現的結果。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述可知,知識是一種屬於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流動性的綜合體,包括 結構化的經驗、價值、以及經過文字化的各種資訊,它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環 境,與人們產生互動,並進而創造出更為有價值的成果。因此,知識的本質不是 固定的,它會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變遷、甚至是人類對過去歷史的重新定義 而改變,所以,在追求知識的同時,還必須擁有快速更新知識的環境及能力,如 此,知識才能發揮並創造出最大的價值。

二、知識的分類

(25)

(1994)則將外顯知識定義為:可詳加敘述或用文字、電腦程式、專利或圖形加 以表示的知識。外顯知識較容易格式化及表達(Nonaka and Takeuchi,1995)。

因為外顯知識容易將它格式化和文件化,透過資訊技術可將外顯知識擷取及分 享。此外,藉由傳統資訊流通技術可以強化外顯知識的應用。一般來說,系統策 略對外顯知識的分享非常有效。

內隱知識則是存在人們的心智、行為及認知中,Nonaka and Takeuchi(1995〉

便曾經提出,內隱知識很難將它形式化以及有效的溝通。因為,內隱知識是從人 們的互動、需求技能和實作經驗等方式,隨著時間累積而來的,所以,透過個人 化的互動、精神層面的模型、技術性的技巧和經驗去培養及傳承,並且善用人力 資源策略,不僅可培養並累積內隱知識,還能夠增強外顯知識 (Kidd,1981)。

所以,在日本公司裡,會議經常採用人力資源策略,像是面對面會談的方式進行,

這種面談溝通交流的模式是不可或缺的,即使企業願景可以從上往下展開到操作 型定義的營運模式或產品市場目標,並且以外顯知識的結果呈現(Nonaka and Takeuchi,1995)。王美雅(1994)就曾經引用日本一橋大學教授野中郁次郎與 竹內弘高的說法指出,由於組織本身不可能憑空創造出知識,組織知識的創造是 成員間互動的結果,個人知識,尤其是內隱知識,是組織知識創造的基礎。

Jordan and Jones(1997)也曾探索有關組織知識的關鍵構面,並且發展出一 個評估公司知識管理方法的架構。在這個架構中有涉及內隱型及外顯型的方法。

內隱型的方法試圖獲取內在的和隨機式的知識,並非形式化地分享知識;而外顯 型的方法則試圖獲取外部的和集中式的知識,具體形式化地分享知識,他們在這 兩者之間找到了正確的平衡點,以利創新構想的蘊釀並衍生出更好的結果。

基於上述,外顯與內隱知識的分別可用表 2-2 表示:

表 2- 2 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的區別

外顯知識 內隱知識

理性的知識(心智的)

連續的知識(非此時此地)

數位知識(理論)

經驗的知識(實質的)

同步的知識(此時此地)

類比知識(理論)

資料來源:楊子江、王美音譯,創新求勝,台北:遠流。

(26)

除了將知識分為內隱及外顯兩方面之外,鍾欣男(2001)曾將不同學者對 知識的看法和見解,從不同的角度歸納整理出不同於上述的分類方式,可以大致 說明如下:

(一)從知識的專屬性分類:主要採取李仁芳(1990)的分類法,將知識分成有系 統的知識,稱為科技,以及經過系統整理,在多數組織中可用的知識;另一 類則是非系統性知識,稱為專質性知識,僅適用於某些特殊情境和時空背景 有關的知識,這類知識不易移轉,也不易短期速成,因此又稱做「專質性的 人力資本」。

(二)從知識的確定性分類:將知識分成事實、模式、基模、直覺、以及內隱知識。

(三)依知識被覺知的程度分類:覺知的知識指的是個人「知道他知道」的知識,

未察覺的知識指的是個人「並不知道他知道」的知識,因為這類知識隱藏於 個人的工作方法中,他們更強調這兩種知識對於組織來說都是重要的。

(四)依知識的可移動性分類:可移動的知識又包括存在設計中的知識、存在機器 的知識、存在腦海的知識;嵌入組織的知識則是透過組織規範或組織間專業 知識的聯合網路建立,這些知識往往存在於個人,或個人與組織之間,很難 用文字或符號來移轉,必須仰賴組織中各項關係與資源的互動。

(五)依知識的性質分類:包括正式知識、非正式知識、工具知識、隱性知識以及 有條件的知識。

(六)依知識轉移過程階段分類:包括瞭解缺乏的知識、知道別人知識的知識、行 為表現的知識、工作導向的知識。

(七)依專業智慧在組織運作的重要性分類:共分四個層次,分別為實證知識、高 級技能、系統認知、自我創造的激勵。

(八)依智慧資本分類:包含人力資本、結構資本、以及顧客資本。

三、知識的特性

劉淑娟(2000)曾將知識的特性歸納為下列四點:

(一)知識是無形的

(27)

知識對個人而言,是個人的直覺與認知,對組織而言,是一組工作能力知 識的總和,而知識難以具體化,必須透過符號、肢體語言、對話或書面的資料做 為媒介加以傳遞,然而,對接受者而言,有些知識卻在傳遞的過程中消失或無法 記錄成文字,因此,捕捉知識成了一項困難重重的工作。

(二)知識具有可擴充性

知識可以永續的運作與複製,甚至透過互動的過程來擴充,它同時被視為 第三波經濟中最重要的資產,它能融入組織系統及流程中發揮槓桿效應,它還能 夠快速的自行創造知識或淘汰知識,並於互動與競爭過程中,使原有的價值成數 倍擴展。

(三)知識具有流通性

知識在流動的過程中,會藉由儲存、流動、擴充及引導四種方式來協助知 識的累積與創造,只要為知識的流動找出一致的方向與規則,知識便可用多元及 豐富的方式呈現出各式各樣的種類。

(四)知識是可以分享的

組織為了讓知識分享更為暢通,應開放溝通環境,使組織成員能夠透過各 種方式進行良好的溝通,並透過分享的機制形成激勵的組織文化。

此外,Davenport and Prusak 在知識管理(胡瑋珊譯,1999)一書中指出知 識的第五種特性-複雜性,這種特性能幫助人們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採取適當 的行動來處理所遭遇的難題。

除此之外,Stewart(1997)認為知識共有四種特質:

1. 不會消滅:知識具有經濟學中,公共財所具備的一項特質,「共享性」,也就是 一物在消費後,不會完全消耗,並且能夠持續的讓他人享用的特性。例如:

書本裏的知識可以永無止盡的傳授給世界上其他的人。

2. 知識過剩: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創造新知識,人類如今所知,遠甚於以往。而且,

知識創造的速度還會因為知識不斷累積而越來越快,新知識也因此越來越 多,所以,現在人們面臨到的問題不是知識短缺,而是知識過剩。

3. 頭重腳輕:大部分知識密集型的財貨和服務,成本多集中在產品開發過程的前

(28)

端,設計費用遠高於複製費用。

4. 無法預測:Stewart 認為,創造性工作,輸入知識和輸出知識之間,找不到任 何有意義的經濟關係,也就是說,智慧資本的價值,未必和取得智慧資本的 成本有任何關係。

辜輝趁(2000)則歸納 Allee(1997)、饒達欽(1999)等的看法,認為知 識具有十二項特質,分別為:知識是散亂的、知識是自生的、知識會尋找社群、

知識經由語言散播、拴住知識的方法越刻板,知識越會溜走、鬆散知識也許會比 較長命、知識管理沒有唯一解、知識永遠不會成長、無人需為知識負責、知識無 法加諸規則與系統、提升知識沒有捷徑以及你如何定義決定你如何管理。

由上述可見,知識是一種具有可擴充性且不可消滅的無形資產,它難以預 測卻可以流通分享,而且,在流通分享的過程中,更能激發出不同的思考,進而 創造更多的知識。

第二節 知識管理相關概念

「知識管理」是二十一世紀管理研究的新焦點,在企業組織如火如荼的帶 動改革之下,其所彰顯的成效與務實作法,逐漸被教育組織所重視引用,尤其是 學校是國家人才培育之處,如何有效管理知識,並創新及運用,皆是不容忽視的 課題。學校是創新知識的主要發源地,也蘊藏著大量的無形資產,若能掌握知識、

創造知識,並妥善應用知識,將其轉化為高效能管理模式,必能使組織具備永續 發展的競爭條件(蔡淑敏、曾燦燈、李元敦,2004)。

李瑪莉(2002)亦指出,學校是知識的傳播點,推動知識的搖籃,其教育 的使命就是根據政府施政、教育專業和學校需求發展而來,以學生學習為主軸,

進行知識中心的經營。因此可知,知識的管理在學校環境中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 缺的。

以下便分別就知識管理的定義、流程和分類、相關的理論模式以及其架構 與階段分別加以探討。

(29)

一、知識管理的定義

如前所述,知識管理是新世紀中組織重要的發展要件之一,它能使組織在 競爭白熱化的環境中,保有較大的優勢,那麼,到底知識管理指的是什麼呢?茲 將近來對知識管理的定義整理如下:

表 2- 3 國內外學者對知識管理定義一覽表

時 間 提出者 對 知 識 管 理的 定 義

1994 Bohn , R.E 說明知識管理是經由知識的改善及分享,持續改善 組織的效能,也就是確保正確的知識運用於適當的 時間及地點,知識管理是一套改造活動來支持組織 創造、分類、散播及運用知識。

1996 Gilbert, M. and Gordey-Hayes,M

知識管理提供組織適應生存及競爭 的關鍵議題,

不僅把組織的程式具體化,力求利用資訊科技將資 料及資訊予以整合,亦重視人員的創新能力。因 此,知識管理系統除了資料庫、電腦網路、軟體等 資訊系統之外,還包括組織文化、適當的激勵措 施、參與知識管理的人員和團隊等

1998 O’Dell and Grayson

所謂知識管理就是要持續的將正確的知識給予所 需的成員,以幫助成員採取正確行動來增進組織績 效的持續性過程。

1998 Jeff Papows 真正的知識管理,是把存放在每個人腦袋裡的資訊 取出,成為清楚又有用的知識,可以為大家共用,

並可付諸行動。

1999 Gartner Group 知識管理為一種流程,藉由蒐集並分享智慧財產來 獲得生產力和創新上的突破,他涉及創新、萃取及 組合知識,以產出聰明、更富競爭力的組織。

1999 Sarvary, M. 知識管理包括知識鑑別、編碼、交換和產生等四個 彼此相互依賴的活動。知識管理為一連串協助組織

(30)

獲取自己及他人知識的活動,透過審慎判斷之過 程,以達成組織任務。

2000 Roberts B 知識管理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得到正確的資訊,並 傳遞給正確員工,提供競爭的優勢。

1999 美商蓮花公司 認為知識管理是企業 Know-How 的管理,而企業 將有形或無形的 Know-How,經由文件資料、電子 資料、教育訓練、經驗傳承、腦力激盪等的管理結 果。

1999 林皇興 提出知識管理就是管理知識的流動,讓組織內需要 知 識 資訊的 人 可以在 正確 的時間獲得 正確 的資 訊,能幫助執行的人可以快速的行動或做決策。

2000 吳清山、黃旭鈞 將組織內的資訊和人員做有效的管理和整合,透過 組織成員知識的共享、轉化、擴散等方式,成為團 體制度化的知識,促進知識的不斷創新,擴增組織 的財富和創造組織的智慧。

2001 周志忠 知識管理就是連接知識交換的管理,以知識管理技 術為目標,創造知識連接與交換的環境,這連接環 境是組織的儲存技術具體化的呈現,必須能夠在組 織內很多的人和資訊系統之間,相互交換、轉換的 管理結果,這轉換結果是需達成知識的獲得、分享 作為企業組織作正確決策的管理方法。

2002 李瑪莉 有知識、有系統、有組織的將組織內的資訊和成員 做有效的運作和整合,使其產生知識的價值性及實 用性,以促進知識資產的分享、轉移及創新,提升 組織成員的能力並創造組織智慧的一種過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1)

周志忠(2001)並將知識管理各階段的內容用圖 2-1 表示:

各 階 段 的 活 動

資料收集階段 資訊運用階段 形成知識階段 決策階段 整 理 、 規

劃 、 取 得 、 學 習 、 收 集 及 清 點 資 料

評 估 、 分 類 、 解 析 及 統 計 資 訊

定 義 、 創 造 、 傳 承 、 整 合 、 訓 練 、 保 護 建 立 k n o w - h o w 、 儲 存 、 擴 散 、 更 新 、 分 享 及 流 通 知 識

改 善 、 改 造 、 經 驗 累 積 、 創 新 技 術 及 產 品 、 形 成 組 織 文 化 及 做 決 策

有 效 管 理 資 料

→ 解 析 給 予 定 義

→ 運 用 資 訊

→ 資 料 分 析 統 計

→ 儲 存 知 識

→ 儲 存 運 用

組 織 及 個 人 智 慧 的 形 成

圖 2- 1 知識管理的各階段內容(取自周志忠:知識管理運用於研發機構績效評估之研究-以精密 儀器發展中心為例)

由上述看來,我們不難發現,知識管理是透過一種系統化的過程,將知識 有效的加以整合,並且經由分析、再統整的階段,進一步的創造出更具價值的知 識,透過這樣一個不斷循環並且隨時加入新元素的流動過程,隨時掌握當下的脈 動,同時創造出更符合使用者需要的新知識。

二、知識管理的流程

學者們對於知識管理流程及活動的討論頗多,Bhatt(2000)以知識發展循

(32)

環的觀點,將知識管理流程分為取得、創造、傳播、檢視與修正等方面;Gilbert and Gordey-Hayes(1996) 則所提出包含知識取得、溝通、應用、接受與同化的 模式。若組識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持續交互作用,則可進一步創造知識,形成一 種螺旋過程,稱為「知識螺旋」。

Leonard –Barton(1995)認為在知識創造的活動方面,組織知識是透過共享 解決問題、實作與整合、實驗與建立原型與從公司外部輸入知識等四項活動而 來。知識創造活動是經由以上四種活動交互運作而產生,並且累積和創造出組織 的核心能耐。

此外,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學者將知識管理分為四個程序,分別說明如下:

(一)知識的取得

時間 提出者 內容說明 1990 Cohen and

Leviathan

認為企業對外界新資訊的吸收能力與同化的能力,

有助於企業進行創新,吸取的能力可以分為個人層 級與組織層級,而組織層級是靠個人去達成的。

1998 Davenport and Prusak

認為組織對外界吸收知識的不同方式,與組織取得 的知識有無潛在利益,都與增加組織競爭力有關。

知識的吸取除了由公司內部創造之外,還包括以收 購的方式收購具備這些知識的組織,或是雇用擁有 這些知識的人員,或是透過與大學的研究組織合 作、聘僱顧問等租用的方式,指派專責單位「融合」

「適應」及「網路」等途徑取得知識。

1998 Leonard-Barton 提出從外部尋找專門知識的觀念,認為所有的知識 不一定要完全自行研發,如果公司外部已經有發展 完整且為公司所需要的知識,不妨可從外部引入,

所以考量公司內部提供的技術與策略上之需要,然 後思考如何從外部獲得所需要的知識。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3)

(二)知識的創造

時間 提出者 內容說明 1995 Nonaka and

Takeuchi

研究日本公司進行的知識創造,在研究中知識轉換的過 程就是內隱與外顯知識間的互動過程,而這種過程大致 尚可分為四個模式:

共同化:藉由分享經驗而達到創造內隱知識的過程,不 用透過語言進行學習,就能達到。

外化:將內隱知識透過隱喻、類比、觀念或假設,以語 言的方式表現出來,儘管表達本身可能不夠精確,卻能 促進成員間的對話或集體思考,將觀念逐步釐清,並產 生觀念性知識。

結合:個人透過文件、會議、電腦網路進行知識的交換 與結合,同時透過對既有知識的分類,結合有利外顯知 識的傳播,產生新的知識。

內化:當經驗透過共同化、外化、結合後逐漸變成個人 的內隱知識,內化的原動力在於邊做邊學,同時以語 言、故事讀經驗與知識,或將其製作成文件、手冊,均 有助於將外顯知識轉換成內隱知識,並產生系統化知 識。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4)

(三)知識的蓄積

時間 提出者 內容說明 1998 Davenport and

Prusak

提出製作知識分佈圖與模型的概念,以促進知識的整 理與儲存,並提供尋找知識的途徑,雖然組織透過建 立資料庫系統產出知識分佈圖,但是除了科技運用 外,知識分佈圖必須兼顧準確性及便利性才能發揮其 效能。

1998 Anand、 Manz and Glick

由組織記憶的觀點來檢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及知識 如何被組織所運用等議題,提出群體交換記憶的概 念,其中包含個人擁有的資訊與群體擁有的路徑資訊 兩種……此外,組織有三個層次,亦即整個組織、小 團體及個人,這三者不停互動的結果,能使三個層次 中的資訊,溝通及交換,進而達到更高效能。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四)知識的擴散

時 間 提 出 者 內容說明 1 9 9 8 Davenport

and Prusak

知識的轉移與擴散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發生,其過程包 含兩個步驟:傳達與吸收。因為知識的轉移除了看知識 提供者能否有效的表現出所擁有的知識外,也要看知識 的接受者有沒有能力吸收,組織應多方面加強及促進知 識的交流。

1 9 9 6 Gilbert Myrna and

Gordey-Hayes

知識的移轉必須經過不斷的動態學習,在知識取得的步 驟中,知識必須經由過去實驗實做,並持續從外界獲取 所需要的知識,同時建立溝通機制使知識有效率的移轉 與應用,以促進組織學習,在應用的階段,除接受知識

(35)

外,將學習結果應用到日常的活動中,並引起組織的改 變,達成吸收或同化階段。他所提出的五階段模式分別 為:取得、溝通、應用、接受、同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上述可以發現,知識的造成其實是一系列的持續過程,而且,在這過程 中各個階段是具有相互作用存在的,而不同的組織類別,將對知識的流程有不同 體認。整體而言,在四個步驟中,知識的累積與擴散可以說是資訊科技所帶來的 最大效益。

三、知識管理的架構及其相關理論模式

Holsapple 與 Joshi(1997)曾經提出知識管理架構的主要要素包括:

(一)知識管理資源方面:包含員工、組織文化、基礎建設及策略等。

(二)知識管理活動方面:包含對知識管理過程的瞭解。

(三)知識管理的影響:包含管理層面、資源面及環境面的影響。

卓素珍(2001)則認為以技術類型將知識管理作分類,則可將知識管理區 分為:

(一)以管理技術為主的知識管理:即以內隱知識為主,以資訊科技為輔 的知識管理,著重在激發組織內個人的潛能,包括組織人文的氣氛、員工的信任 等,使員工願意奉獻知識,為組織創造利潤為主的知識管理。

(二)以資訊科技為主的知識管理:以外顯知識為主,以組織文化為輔的 知識管理,著重在資訊科技的基礎建設,包括文件的製作、資料庫的應用、網路 的資源分享、作業流程的效率等。

Sarvary(1999)認為企業推行知識管理活動所需的基礎建設則為:

(一)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如資料庫、電腦網路、軟體等。

(二)組織基礎建設,包括組織文化、績勵措施、知識管理團隊及制度等。

若將知識管理廣泛的建構在資訊科技基礎之中,產生一個普遍可操作的環

(36)

境,讓知識能在組織內達到共享的目的,則比較容易成功(吳毓琳,2001;Davenport etal.,1998;潘品昇,1999)。

APQC(1996)提出的知識管理架構亦認為,四項影響知識管理活動的促動 因子(Enabler〉包括:文化、領導、科技與評估。良好的資訊科技有助於業務的 溝通,可以迅速蒐集資訊、活用資訊。

Nonaka & Takeuchi(1995)主張企業應於正式層級結構外,另行發展並行 不悖的非層級、自我組織的超連結組織,藉助相互連結的「層」或環境組成彈性 結構,這種結構影響知識創造程度極大。在當代動態環境下,企業採用「有機式 組織」可獲良好的績效(Burn and Stalker,1980)。

Davenport and Klahr(1998)認為,組織文化對於管理知識資源的效率而言,

若非最重要的部份,反之可能是最顯著的障礙。分享式的組織文化,促使組織的 成員樂於與他人分享知識、藉由知識的分享,使成員間獲得專業成長,進一步提 升組織的績效(辜輝趁,2000;劉淑娟,2000;吳毓琳,2001;AA & APQC,

1996)。所以建立一個讓組織成員對知識有正面想法、不排斥知識的分享、讓知 識管理與組織現存的文化相契合是知識管理專案成功最重要的因素(Davenport etal.,1998)。

而知識管理的架構主要目的在增進組織的效能,目前比較常被討論的知識 管理架構分別敘述如 2-2 圖:

(37)

(一)O’Dell and Grayson 的最佳實務轉移模式

價值命題 4 推廣

基本設施 1 計畫 文化

2 設計

測量 科技

3 實施

圖 2- 2 具備能力的環境 資料來源:O’Dell and Grayson,1998 p82

在具備能力的環境中,文化、測量、科技、及基本設施是四項能力因子,

透過計畫、設計、實施及推廣的流程,應用於顧客、產品、程序和成敗的實務上,

可用來管理直覺、判斷及知道如何等隱性知識。

(二)Borghoff 與 Pareshi 的知識管理架構

由資訊科技之基本設施所形塑而成的組織環境,知識管理的核心問題是如 何使資訊科技之基本設施能夠促成知識的流通,對環境做出有效的貢獻。其整體 架構可用圖 2-3 表示:

(38)

知識儲存處和圖書 館文件搜尋 異質性文件儲存、

進入、統整與管理 指南、連結出版和

製作文件的支援

知識工作者社群人 員獲悉的服務 脈絡取得和進入 分享的工作空間 知識工作流程的支 持和經驗的取得 知識的流通

使用知識、能力與興趣圖 將文件分給人員

知識製圖

知識領航、繪圖和模擬 繪圖實務社群的工具

工作流程模擬 領域特有的概念圖 人員能力與興趣圖指南 設計和決定的基本原理

圖 2- 3 Borghoff 與 Pareshi 的知識管理架構 資料來源:Borghoff and R. Pareschi,1998

(三)黃悅民與王坤德(2003)的知識管理架構

知識既要管理就要有明確的架構,方能循序漸進,達到預期的效果。任何 知識管理方案,首需成員擁有知識管理的概念,與基本的資訊科技能力。在具有 經驗的知識工作者領導之下,確定知識蒐集的目標與方向,進而運用知識中心及 資訊科技取得與儲存知識,利用知識地圖來交換知識,加上知識工作者社群之彙 整、轉化及創新知識,理想的目標將可圓滿實現。其架構如下所示:

(39)

知 識 願 景 領 導 者

目 標 方 向

資 訊 科 技 知 識 中 心 知 識 地 圖 知 識 工 作 者 社 群 基 礎 : 知 識 管 理 的 概 念 + 資 訊 能 力

圖 2- 4 黃悅民與王坤德(1993)知識管理行動架構

由上述可知,有效的知識管理必須經由系統化的概念加以呈現,而將知識 以資訊科技的技術加以分類和整合,是現今的趨勢。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面對新世紀的來臨,新科技的發展,教育知識的管理 因為有資訊科技的快速成長及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而提供了一個具有未來性及 便利性的方向,將資訊科技整合至知識管理內,將為教學帶來改善(謝昆霖、王 聖銘、沈進成、林永發、鄭秀慧,1995)。再者,教師本身所扮演的就是知識的 傳遞、使用和整合的角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有效的知識管理將能協助教師更 有效率的找到所需要的資料,並以最容易瞭解的方式呈現在學習者的面前。

第三節 資訊科技的時代背景

一、網路的發展

網際網路的起源最初是由美國國防部為了能夠將各種不同網路連接起來,

以利其研究發展計劃的進行。從 70 年代初期開始 DARPA 網際網路計劃,到 1983

(40)

年 3 月完成 ARPANET 的建置。鑒於 ARPANET 的成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於 1985、1986 年使用 TCP/IP 通訊協定建立 SFNET。至此網際網路發展進入影響人們生活實用的階段。

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已成為全球皆知的可用資源,它影響我們 的工作與生活,改寫人們的工作模式,相較於過去,教育工作人員在自己的專業 領域上需要大量的進修,經常以網際網路為工具進行蒐集資源,互動與溝通,以 活化教學方法,科技的進步使得人類生活的方式隨著改變,網際網路的快速崛 起,更是對其有著深遠的影響。而網際網路是一種提供人類進入互動式溝通的科 技工具,人類藉此人際互動的模式交換彼此的訊息,產生社會的互動(尹玫君和 劉蓁蓁 1998)。

全球網際網路最初採用的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通訊協定來 傳輸資料,以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ion)來定義資訊所在的位址,並使 用超文件語言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來表示統一資料格式,將多 媒體文件超連結在一起,用戶端透過瀏覽器(Browser)便可透過網路存取網路 資源。近來網際網路趨勢流行進入 WEB 2.0 的時代,讓使用者不單只是一味的 接收資料,而是成為資料內容的提供者,網站的經營與管理者,對教師來說,將 網路資源應用在教學上,不但能協助教師做教學準備,豐富教學內涵,更能多元 的呈現互動性的教學模式,因應學習者個別差異的需求,協助學習者建立獨立自 主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學習成效。

二、網路虛擬社群

從上一段可知,網際網路的溝通方式具有互動性與隱匿性等特點,亦即不 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就可以達到溝通的目的,再加上非同步的數位搜尋方式,因 此在網際網路中,塑造了一種有別於真實環境的人際關係模式,傳統中人與人之 間面對面或透過聲音傳達的互動方式也產生了新的變化,在網路的世界裡,有更 多的人可以以一種虛擬的方式進行社交活動。因此,虛擬社群的名稱便出現了,

以下便探討國內外學者對虛擬社群的定義:

早期研究虛擬社群的學者,同時也是網路社群先驅之一的「The Well」的創

(41)

辦人—Rheingold,對於虛擬社群的定義為:虛擬社群是一種社會的集合體,當 有了足夠數量的群眾,在網路上進行達到一定質與量的討論,並付出相當的情感 而得以發展人際關係之時,虛擬社群便成型了」(Rheingold,1993)。Reid (1995)

則認為虛擬社群就是一個虛擬的空間(Cyber Space),在這個環境當中的人們,

會用彼此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相互交會與互動,而這個互動的過程是具有文化及傳 播意涵的。到了 1996 年,Hagel and Armstrong 將虛擬社群解釋為一個把人們聚 集在一起,透過網路建立起互動的基礎,滿足了人類的基本需求─興趣、幻想、

人際關係以及交易的空間。1998 年,Adler and Christopher 更進一步指出,虛擬 社群透過網路科技讓擁有共同興趣的人們能夠相遇、相互溝通及分享資訊。

Komito(1998)使用更詳細的方式定義虛擬社群,他認為,虛擬社群通常 是經由線上群組成員分享某種行為或某一主題,試圖找到一個群體並使群體內部 的成員能夠共存以及使彼此之間更加親近;群體中的所有成員分享社交互動、社 交聯繫、以及共同的空間。虛擬社群由一群因相同興趣或情感的網際網路使用 者,在討論區參與討論或在聊天室中與他人聊天,透過相互交換資訊而產生的人 際關係。

由於社群本身即為有一群具有共同目的的承諾者所組成,他們彼此相互協 助並分享知識,於是成為具有共同經驗及價值的生命共同體,經由承諾的制約機 制及規範達成共同的目的(Komito,1998;Etzioni,1999)。

國內學者王俊程(1999)也指出,網路的使用者與其他具有共同興趣、或 來自同樣團體的使用者,因為互動的需求所凝聚而成;在網際網路的空間中,成 員彼此之間不會受到地域性的控制,可以自由發展並吸引更多網路使用者加入。

翟本瑞(2002)則認為,虛擬社群為一群主要藉電腦網路彼此溝通的人們,

彼此有某種程度的認識,分享某種程度的知識和資訊,相當程度如同對待友人般 彼此關懷,所形成的團體。

綜合上述學者看法,在此研究中,茲將網路虛擬社群定義為「具有某種共 同需求或興趣的一群人於網際網路使用的過程中產生互動,所發展出來一種存在 於網路中的非正式組織。這個非正式的社群透過網路的連結而互相溝通以達到獲 取資訊,彼此相互協助並分享知識的目的或成果,進而成為具有共同經驗及價值 的生命共同體」。由於教學網路社群的形成,多數教師具有共同的興趣、經驗或

(42)

話題,因此,在此處所傳播的訊息通常能夠更快獲得其他教師的認同,進而增加 其使用者對該社群的認同感及歸屬感,協助教師在專業成長有良好的表現。

(43)

第三章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分析與設 計

依據研究問題與相關背景動機,為達成研究目的,首先整理相關文獻,並 實施問卷調查,針對台東縣多媒體教學知識管理之需求分析與歸納,期建構出符 合教學之知識管理系統平台。

胡昭民與吳燦銘(1999)指出知識管理系統就是保有或記錄組織中,各種 活動的資料,並加以整理、分析、計算產生有意義、有價值的資訊,做為未來制 定決策與行動的參考。其組成要素有:電腦軟體平台系統、硬體、資料、處理程 序、人員、附屬設備等要素,以下將對此平台架構與實作作詳細說明。

第一節 教學需求分析

為使本研究之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更符合第一線教學使用者的需要,因 此,於進行系統規劃前,先針對台東縣教師實施半開放式之問卷調查,以瞭解使 用者的想法,作為系統規劃之參考依據(問卷內容如附錄一)。

此份問卷以隨機抽樣方式,選取台東縣境內國中小教師 129 人,其基本資 料如下:

一、性別 選項

數量 男性 女性 合計

人數 51 人 78 人 129 人

百分比 40% 60% 100%

二、年齡 選項

數量 20-25 歲 26-30 歲 31-35 歲 36-40 歲 41-45 歲 46 歲 以上 人數 27 人 27 人 27 人 18 人 6 人 24 人 百分比 21% 21% 21% 14% 5% 19%

(44)

三、服務年資 選項

數量

0-3 年 4-6 年 7-9 年 10-12 年 13-15 年 16 年以上 人數 36 人 27 人 9 人 21 人 6 人 30 人 百分比 28% 21% 7% 16% 5% 23%

四、在校職務(可複選)

選項 數量

導師 兼行政職 專任老師 導師兼行政 老師

實習老師 人數 54 人 33 人 18 人 15 人 9 人 百分比 42% 26% 14% 12% 7%

從以上資料可知,此份問卷的填答者有 60%是女性教師;20 到 35 歲的佔了 63%;服務年資方面則以 0 到 6 年的居多,佔總人數的 49%;在職務方面,以 導師為最多佔 42%,其次則是兼行政職的老師佔 26%。

在問卷內容方面,以下逐題說明填答情況:

一、您平均約多久上網一次?

選項

數量 每日 每週 每月

人數 114 人 15 人 0 人

百分比 88% 12% 0%

說明:此題反映出填答的老師絕大多數都有天天上網的習慣,因此可知,網路是 這些老師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媒體,使用網路是非常普遍的行為。

二、您是否瀏覽過網路上的教學網站?

選項

數量 是 否

人數 129 人 0 人

百分比 100% 0%

說明:此題反映出所有填答的老師都曾經瀏覽過網路上的教學網站,因此,對於 這些教學網站的優劣應有一定程度的判斷能力。

(45)

三、您目前擁有哪些電腦基本能力?(可複選)

能力 選項

數量

打 字 上

E-mail Word Excel Powerpoint Flash 影

音 剪 輯

影 像 處 理

建 立 網 站

人數 126 人

129 人

126 人

129 人

90 人

111

人 36 人 42 人 57 人 45 人 百分比 98% 100% 98% 100% 70% 86% 28% 33% 44% 35%

說明:此題反映出打字、上網、收發電子郵件、文書處理以及投影片的播放使用 是多數老師都共同具備的能力,另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夠使用製作動畫、影 音剪輯、影像處理的相關軟體,而具備建立網站能力的只佔了 35%,有偏 低的趨勢。

四、您有意願以個人網站的方式來整合自己的教學檔案嗎?

選項

數量 有(請繼續作答) 無(請跳至第八題)

人數 93 人 36 人

百分比 72% 28%

說明:此題反映出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有意願以個人網站的方式來整合自己的教學 檔案。

五、您願意花多少時間建立個人網站?

選項

數量 4 小時 5-8 小時 9-12 小時 13-15 小時 15 小時 以上 人數 51 人 26 人 2 人 0 人 14 人 百分比 55% 28% 2% 0% 15%

說明:此題和上題結合可以發現,有意願以個人網站的方式整理自己教學檔案的 老師願意花 8 小時以內的時間建置個人網站,有 15%的老師願意每星期花 15 小時以上的時間來建立網站式的個人教學檔案。

(46)

六、您願意每星期花多少時間維護與管理個人網站?

選項

數量 1 小時 2 小時 3 小時 4 小時 5 小時 以上 人數 54 人 18 人 11 人 0 人 10 人 百分比 58% 19% 12% 0% 11%

說明:此題反映出多數的老師希望一星期中維護管理個人網站不要超過 2 小時,

教師需要一個有效的教學知識管理系統。

七、您要建立個人網站的動機是?(可複選)

選項

數量 教學需要 家庭展現 個人作品 工作需要 其他 人數 74 人 8 人 36 人 69 人 3 人 百分比 80% 9% 28% 53% 2%

說明:此題可看出超過 50%的老師建立個人網站的動機是為了教學及工作的需 要,因此,若能將個人的教學資料建置在網站上,將能更快速方便的找到 自己辛苦建立的檔案或教學的相關資源。

八、您是否有使用「行事曆」來進行個人的教學管理?

選項 數量

是(請繼續作答) 否(請跳至第十題)

人數 39 90

百分比 30% 70%

說明:此題反映出,填答的老師大多數沒有使用「行事曆」來進行個人的教學管 理的習慣,可能的原因是目前「行事曆」的功能尚無法與教師平日的教學 現場密切結合,因此,推測若能於自己的教學網站中建置專屬的行事曆功 能,應可幫助第一線教師更有效的規劃教學時程。

九、您使用何種工具來進行教學管理?

說明:此題為開放性問題,研究者將填答的結果加以彙整後得到幾個比較常見的 答案,一一條列如下:

(一)紙本

(二)網路

(三)電腦文件檔

數據

圖  3- 4 教學知識管理平台系統功能流程圖
圖  4- 3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網站架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網站開放性功能展示  在本小節我們將詳細說明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開放性功能,針對一般使 用者瀏覽教學知識管理平台網站介面、操作程序與執行畫面做一說明。  (一)系統平台首頁  一般使用者接觸系統平台網站首頁,首頁畫面如圖 4-4 所示,提供親和力的 使用者操作介面,並將知識有系統的分類,建置多條件的查詢系統,讓使用者能 有效能的搜尋相關資訊。 中心公告 網站導覽 教材資源 素材資源 網路資源 意見交流 搜尋
圖  4- 8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教材資源網頁  圖  4- 9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素材資源網頁    (六)素材資源  此為教學資源第二種分類方式,稱為素材資源,又名「素材報你知」 ,提供 教育同仁展現教學智慧及創意,營造效率、創新、感動、分享、熱情與省思的園 地,將教育同仁教學設計之素材透過系統分類儲存至資料庫內,素材資源定義為 經過資源提供者所建立之有意義之文件檔案,分類包含文字、圖片、動畫、聲音、 影片、簡報等等類別,畫面如圖 4-9 所示。  (七)網路資源  此為教學資源第三種分類方式,稱為
圖  4- 13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會員註冊申請  圖  4- 14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會員註冊申請 表格欄位  三、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網站教師功能展示  (一)登入畫面採用統一方式,系統會自動判斷登入者身分,並回饋給使用者相關 之畫面,如圖 4-15、4-16 所示。  圖  4- 15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系統登入  圖  4- 16 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平台登入成功畫面  (二)知識管理系統平台教師基本功能  一般教師身份在登入教學知識管理系統後,系統提供基本資料修改、資源 上傳及教師個人教學知識管理模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enior Secondary Enriching Knowledge for the Geography Curriculum: (5) Dynamic Earth Series – Geology of Hong Kong and Slope Safety System..

 After the graph is constructed, we can realize that for all

By using the case study and cross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find out the Business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project, Our study

In this thesis, we develop a multiple-level fault injection tool and verification flow in SystemC design platform.. The user can set the parameters of the fault injection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is used to analyze the product / system, the potential failure modes, identify potential trouble spots

Community of practice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knowledge workers to share, learn and discuss the knowledge related to a particular topic, thu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munity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ystem is to design a virtual reality learning system for operation practice of total station instrument, and to make learning this skill easier.. Students

By using Balanced Scorecard (BS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school management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or L junior high school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