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四節 研究信效度與研究倫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究信效度與研究倫理

一、研究信度與效度

質性研究最常被質疑以研究者的個人主觀、樣本不具代表性、資料分析不嚴 謹等理由而備受挑戰(胡幼慧、姚美華,1996)。Lincoln & Guba(1990)對社 會科學研究之「信賴程度」評估標準,提出四項指標,包括:真實性、應用性、

一致性及中立性,並進一步發展出對量化及質化研究的比較基礎。當此四個指標 轉換為量化研究時,係指內在效度、外在效度、信度與客觀性;至於將此四個指 標 應 用 至 質 性 研 究 時 , 則 指 可 信 性 ( credibility )、 遷 移 性 / 可 轉 換 性

(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與確認性(confirmability)。

據此,考量研究者本身時間、經費與人力等限制下,研究者將採取以下策略,

以確保本研究之信效度,分述如下:

(一)可信性(credibility):即內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係指質化研究資料真 實性(true value)的程度,也就是研究者真正觀察到所希望觀察的。研究者 將透過以下方法以期增加資料的真實性:(1)研究情境的控制,儘可能降 低場地、時間、空間的干擾因素;(2)與指導教授及研究同儕針對訪談內 容進行討論;(3)徵得受訪者同意後,運用錄音器材與訪談筆記作為資料 收集的輔助與依據;(4)針對訪談不清之處,與受訪者再釐清或再訪;(5) 受訪者再驗證(member-check),視需要開放受訪者針對己身的逐字稿進行 閱讀校正。

(二)遷移性/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即是指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經 由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能有效的做資料性的描述,與轉換成文字 陳述,增加資料可轉換性技巧為豐厚描述(thick description),意即在資料 上呈現受訪者所陳述的情感與經驗,研究者能謹慎地將資料的脈絡

(context)、意向(intention)、意義(meaning)、行動(action)成為文字資料。

本研究中,研究者將清楚交代研究過程及受訪者背景,讓讀者了解研究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外推性;其次,徵得受訪者同意後,研究者將每次訪談進行錄音並轉譯為 逐字稿,且觀察受訪者的非語言線索,讓讀者得以掌握受訪者的完整表達。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指內在信度(internal reliability),也就是研究者如 何運用有效的策略以收集到可靠的資料。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即為研究者本 身,將事先準備半結構型訪談大綱作為收集資料之輔助工作,其次,說明 研究整體過程與決策,讓讀者能夠自行判斷資料的可靠性。

(四)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是指從自觀到他觀的推論過程,由於質性研 究係為一種詮釋性研究,研究者個人價值觀與所處的位置、視角將影響研 究之思考架構與分析結果。是故,研究者將清楚交代取樣過程的參考理由 與依據,運用非導引(nonleading)的訪談技術以降低對受訪者之影響,

對於逐字稿之引用亦標示清楚且系統化,並透過指導教授與同儕的討論來 檢視研究者自身的反身性、立場、及價值觀。

至於生命史研究在社會科學界也備受爭議,批評者認為生命史的研究,通常 建立在回溯性及內省性的資料上,而此類資料的效度並不確定,根據所觀察到的 事件模式,通常可以得到不同的因果解釋,所以其內在效度低;而且單由一個個 案研究做類化並不安全,故其外在效度也不高(引自邱天助,2007)。

Goodson & Sikes(2001)則認為生命史研究從人們所運用的語言,來表達及 描述他們的生活事實,縱然他們所說的與事實(reality)、實際(actuality)、及真 實(truth)之間的關係未必確實,而是自我的詮釋或故事,事件也隨著時間的變 動而對個體生命產生不同的意義,但所呈現的資料仍具可讀性、可接受性(引自 邱天助,2007),也就是研究者透過歸納以揭露推理的依據與過程,讓讀者判斷 研究結果是否可以外推到其經驗,此種從研究中所得的自然類推(naturalistic generalization),有助於讀者產生新的視野與理解以瞭解人類活動的整體圖像

(Yin,1994;Leean,1981)。

綜前所述,本研究採用生命史作為研究方法,從個人生命經驗之原始資料出 發,透過質性資料分析程序以萃取出抽象性概念架構,並將當代社會時空背景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脈絡嵌合,以發展出具可讀性、可接受性、可類推性之架構與軸線。

二、研究倫理

研究倫理是為了要保護受訪對象,使其不至於因為本研究而受到傷害。根 據潘淑滿(2003)提出質性研究經常會共同面臨的倫理議題,包括:告知後同意、

欺騙與隱瞞、隱私與保密、潛在的傷害與風險及互惠關係。研究者亦遵循這些研 究倫理,審慎避免受訪者因本研究而受到傷害。以下將分述研究者對於研究過程 中可能產生的倫理議題,提出預計採行的策略:

(一)告知後同意

係指研究參與者是否充分被告知參與研究的意義與相關訊息,當研究參與 者充份被告知有關之訊息,並決定參與研究時即簽署書面同意書。雖已簽署同意 書,研究參與者仍可隨時要求終止研究關係。

研究者將於訪談之前,充分告知受訪者有關於本研究目的、研究進行方式、

受訪者需配合事項、資料處理過程等,並提供一份訪談大綱,使受訪者充分瞭解 本研究的意義及相關訊息後,再請其決定是否參與本研究。如獲同意,即與受訪 者簽署研究同意書,以作為雙方合作與遵守的契約,表達研究者對受訪者的尊重 與重視。

(二)欺騙與隱瞞

原則上,研究者不應隱瞞研究的目的與身份,但在某些情況的考量下則並不 盡然做到,如為了帶給研究參與者更多的福祉,或研究須在自然的情境下進行 等。但這樣的兩難議題中,若無特定的對象可公開研究目的或身分時,隱藏是可 被接受的,但既使考量研究參與者的福祉,也不應以研究者的優勢而未尊重其應 有的權利。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必須適度的隱瞞與欺騙時,也應儘可能將傷害降 到最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於研究者過去曾經擔任過提供案家服務的社工員,並於就學前、離職時都 有告知所有案主。因此,研究者選擇公開身份,說明目前為碩士研究生的身分,

而本研究僅為學術目的,亦與機構無關。

(三)隱私與保密

隱私屬於私人領域中不可以被公開的資訊,對研究所收集的資訊保密,是保 障研究參與者隱私最根本的方法。研究者應主動在資料收集前,就可辨識研究參 與者身分的資訊處理方式,做事先的說明與討論,如做到刪除任何有關的可辨識 訊息之匿名原則的要求。

由於本研究採深度訪談方式來收集受訪者的生命史、情感、夫妻關係等豐 富的個人資料、生命經驗、價值觀等陳述,為保障研究參與者隱私,研究者將事 先說明資料處理的保密方式,包括在資料分析與逐字稿中,僅以代號/稱呼之;

在完成逐字稿後,邀請受訪者讀此逐字稿,並進行討論或刪除不妥適的文句;以 及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將各種涉及辨識身分的資料刪除,以匿名方式處理,以保 障受訪者之隱私。

(四)潛在的傷害與風險

係指在資料收集過程中的意外事件,研究者都必須盡量的控制,或在必要時 停止訪談。研究者不可以勉強參與者談論其不想講的內容,並且在資料的呈現 上,避免不當的取捨,造成污名化與被標籤的情形。

由於本次訪談的主軸將放在配偶被遺忘的經驗與感受,難免會挑起感傷的 情緒,因此,訪談大鋼將事先與指導教授、及研究同儕討論,儘可能對於題綱的 論述採較為中性的字彙呈現;其次,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將仔細觀察受訪者反 應,若有悲傷或哭泣的狀況發生,將適時暫停訪談;最後,訪談地點亦由受訪者 決定其較能安心陳述之處。

(五)互惠關係

係指對於研究參與者的協助與奉獻,研究者可給予口頭或物質的回報。透過 提供相關的資訊、幫忙處理事務或扮演好的傾聽者的間接方式回報研究參與者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協助。在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以傾聽為主,並於訪談完成後致謝送小禮物以茲 感謝。

三、研究者的自省

詮釋學訪談將訪談為一交談活動,是受訪者與訪談者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

(Mishler,1986)。受訪者並不是將已經存在腦中的記憶如實的呈現,而是用一種 他認為訪員可以理解的、敘說故事的方式,去重構他的經驗與歷史,是故受訪者 與訪員的先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在敘說與問答的過程中得到溝通與反省,

以共同創見一個彼此都能夠理解的資料(引自畢恆達,2010)。而先前理解便是 所有理解的必要條件,它包括了我們所有意識到的理論架構、文化價值觀、個人 生活經驗、以及我們所視為理所當然的背景知識(畢恆達,1995)。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將同時扮演訪談者、文字轉譯者、及資料分析者等三 種角色,研究者現為政治大學社工所研究生,曾修習過質性研究方法之課程,並 擔任過訪員,亦有逐字稿分析之經驗。在過去老人領域的實務經驗與碩士班實習 經驗中,亦有與失智老人及其妻子照顧者提供個案工作及團體工作之經驗。質性 研究係以研究者作為研究工具,上述這些經驗,將有助於研究者以尊重、同理、

接納等技巧與受訪對象建立良好關係,以開放的態度去聆聽受訪對象的生命故 事,並忠實呈現其詮釋與情緒感受。

以下,我將針對自己如何看待本議題、對照顧失智老人的看法、及我的價 值信念進行內省,並提醒自己在研究過程中應不斷反思自己所處的位置與詮釋。

(一)照顧者的圖像

在我的成長家庭中,我的母親影響我至深,她是一個萬能女強人,平時要 長時間站立作美髮的工作、也要照顧家中三個孩子、亦要處理居住在養護之家的

在我的成長家庭中,我的母親影響我至深,她是一個萬能女強人,平時要 長時間站立作美髮的工作、也要照顧家中三個孩子、亦要處理居住在養護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