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一、深度訪談

質性研究的資料收集方法可分為:觀察法、訪談法及實務資料等三類(陳向 明,2002),其中,聚焦於個人生活經驗的研究類型通常會採用「深度訪談策略」, 即透過參與者本身的話或(或文字),來捕捉他們本身經驗的深層意義。此外,

Minichiello et al.(1995)提出深度訪談的適用時機有五:(1)研究者無法直接去 接觸或瞭解的社會活動、事件;(2)個人生活史的研究,必須藉由研究者與受訪 對象之合作以探索生活經驗中的特殊事件;(3)研究者透過接觸受訪對象,以獲 得更寬廣的情境、人物、或場所之視野;(4)臨床上的應用;及(5)多位受訪 者同時進行,以捕捉群體互動情形、共鳴處或衝突處(引自李政賢譯,2006)。

至於深度訪談的功能,則可分為六項,包括:(1)瞭解受訪者的所思所想,

包含價值觀念、情感感受及行為規範;(2)瞭解受訪者過去的生活經歷及事件,

並瞭解他們對這些事件的意義解釋;(3)對研究的對象獲得一個比較廣闊、整體 性的視野,可從多重角度對事件的過程進行較深入且細緻的描述;(4)為研究提 供指導,辨識出可追問與敏感性的問題;(5)幫助研究者與受訪者建立關係;(6)

因為受訪者的聲音與故事被聽見,因此有可能影響到自身文化的解釋與建構,而 使得受訪者感到有力量(陳向明,2002)。

本研究旨在瞭解妻子照顧者的主觀感受與詮釋,故採取「深度訪談法」將可 收集到較為豐厚的資料。

此外,訪談可依照結構、訪談次數、訪談人數等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就研 究者對訪談結構的控制程度而言,可分為結構型、半結構型、無結構型等三種。

其中,半結構型的訪談可根據研究者之研究設計提出一個粗略的訪談題綱,但也 鼓勵受訪者積極參與,也可依訪談的具體情況對訪談內容及程序進行靈活的調 整;至於訪談的次數,則可分為一次性或多次性訪談,一次省訪談通常內容較簡 單,以收集事實性資料為主,而多次訪談則通常用於追蹤調查、或深入探究某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問題。而訪談人數可分為個別訪談與集體訪談等兩種情形,其中,個別訪談較可 針對受訪者的內心世界進行深刻的挖掘(陳向明,2002)。

綜上而言,考量到研究問題之概念尚有待建構,又研究者與受訪者尚未建立 足以侃侃而談的信賴關係,且研究問題涉及個人生命經驗、感受、情緒、生命意 義與詮釋等較私密的話題,因此本研究預計以半結構型訪談的方式進行,至於訪 談次數則初步擬進行 1 至 2 次,而訪談的人數為設定為個別深度訪談。

二、資料分析

質性資料之分析係為一種概念化的過程,強調利用歸納法,將經驗事實與抽 象概念相互融合,以逐步發展出普遍性原則,其目的在於分析與解釋,進而呈現 研究發現與成果。在大量的資料中找尋意義,並從眾多的發現中確定意義的模型 建立起發現的架構(簡春安、鄒平儀,2004)。

此外,在質性研究過程中,資料收集與分析應是同時進行,如此有利於補充 先前未收集到的資料,並修正方向、精緻結果,使資料收集和分析過程得以相互 檢證,使收集分析結果與真實更為接近(陳向明,2002;張英陣,1995)。

生命故事(life story)原係老人研究者所發展之特殊研究途徑,老人敘事的 重要性乃奠基於對敘事(narrative)的重視(Wallace, 1994)。

Josseloson 主張「敘事是一個過程的再現:一個自我對自我及世界的對話再 現」,所以敘事不是事實與事情的真實性如何紀錄,而是使一生龐雜的想法與經 驗成為意義系統的紀錄(引自李月霞,2002:13)。又 Jerome Bruner 主張「沒有 故事就沒有自我」,也就是說,說故事就是人們產生意義的方式,在敘說的過程 中與他人互動、體驗性別與文化的脈絡、並且再次經驗到我們是如何成長的

(growing older)(Randall & Kenyon, 2004)。而敘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則 是一種將「生活故事與對話」的表達視為研究問題,並予以剖析的質性研究方法,

研究者不僅將所聽到的故事、說辭、對話視為社會事實(social reality),並也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視為經驗的再現。敘事分析強調的是經驗的呈現與解釋的過程,本質上要從受 訪者的觀點,來呈現及解釋在其生活經驗中的事件和故事(邱天助,2003;陳明 莉,2009)。

綜上,本研究係採用生命史研究取向,經由受訪對象對生命的過去、現在和 未來的回溯與描繪,以理解在不同生命階段、家庭生命週期、婚姻階段、失智病 程上的發展,旨在收集受訪對象的縱貫性、脈絡性的經驗資料,故分析策略方面,

預計採用敘事分析之方式,依循敘事分析之原則,以「敘述經驗」、「詮釋經驗」、

及「解釋經驗」的持續歷程,進行文本之詮釋、比較與歸納。在敘說文本分析過 程,預計採行 Schŭtze(1987)所提出的理論建構分析方案,以敘說情節序列作 為個人傳記重建的基礎下,嘗試從中尋找支配個人生活的特定邏輯,共有五個步 驟,以下分述之(引自倪鳴香,2003;邱天助;2003):

(一)逐字稿之準備:研究者應於每次訪談結束後,即刻進行訪談逐字稿的轉譯。

(二)仔細閱讀逐字稿之內容:從文本中尋找關鍵字、關鍵事件或主題、顯著性 的陳述(significant statement),並加以註記。

(三)將文本中所註記之關鍵字、關鍵事件或主題、顯著性的陳述等,透過不斷 比較,將屬性相近之資料歸納為主軸概念與萃取意義(meaning),並給予 初步命名與登錄。

(四)進行抽象化分析,將主軸概念抽出以推敲出整體生命史的塑形,即個人生 命史流程(從過去生活到現在)之歷程結構。此外,在詮釋過程中反覆檢 視逐字稿,對照受訪對象提供之經驗資料,確定詮釋的內容是否與受訪對 象相符。

(五)將個案的個別分析結果進一步用以與其他個案相互對照比較,以脈絡化的 過程(contextualization)的過程,按照時間序列,進行整合與深描詮釋,

建立故事軸線、澄清意義脈絡,構成集體生命圖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究信效度與研究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