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五節 研究信效度

研究者以教學日誌、作業評量、觀察單、訪談記錄等方式,採三角檢測(triangulation)

方式,收集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的體驗並真實呈現,可由下列幾點獲知:

壹、多元資料的檢證

本研究以實際參與課程教學為主,觀察、文件蒐集為輔,藉由這三種不同管道所蒐 集的資料進行交叉比對,確認所得資料的真實性。同時也透過經常閱讀逐字稿,核對訪 談內容及可能的分析與解釋,並與研究參與者作確認、深究,以求得資料的正確性與可 靠性。

貳、與研究參與者的關係

一開始研究者與課程進行協同的教學教師以及承辦活動之行政教師熟識,在研究過 程中彼此互動良好,建立融洽的關係,願意主動告知相關的事件處理方式、提供相關資 料及課程實施想法,對於研究助益頗多。

參、研究參與者的確認

研究者乃抱著求真的虛心態度,對於所有的疑惑及所蒐集的資料,總是盡量與研究 參與對象進行討論及澄清。最後並將研究結果與研究參與者檢核,請其提出錯誤或遺漏 的地方,最後再根據他們的意見及尊重研究參與者有些資料不願呈現的情況,修改為最 後的研究結果。

肆、協同檢核者

在研究追蹤期,研究者邀請一位修過質性研究的教育第一線工作者,協同研究者進 行錄音逐字稿檢核的工作,協助檢核逐字稿文字,並做逐字稿編碼的檢核,以達研究資 料信效度的考驗。

伍、提高本質性研究確信度的具體做法

研究者參考美國學者Lincoln & Guba, (1985 )建議增加研究結果之確信度的作法,

研究者逐一加以敘述:

一、確實性 ( Credibility )

質性研究的確實性指的是質性資料真實的程度,即研究者所觀察到的是否是真實的 情況。本研究以入學準備班規劃的完整歷程為研究內容,兩週活動的時間進行參與觀察 研究,除了教室是主要進行觀察的場域外,研究者每天至少在課程後進行教學研究討 論,謹慎且詳實記錄觀察研究對象及場警的細節,保持研究的中立性,以獲得持續性的 真實資料。

二、可靠性 ( Dependability )

本 研 究 以 參 與 觀 察 及 實 際 教 學 研 究 為 主 , 研 究 者 利 用 三 角 交 叉 檢 測 法

(triangulation),蒐集不同來源的資料,包括訪談家長、教師等不同人員,採用不同資 料的蒐集方法,如省思日記、作業評量、家長回饋等,以獲得持續性且真實的資料,所 得的資料相互交叉檢核加以印證,以增加研究的可靠性,提升本研究結果之價值。

三、可轉換性 ( Transferability )

量化研究重視研究成果的推論性,然而質性研究強調資料的可轉換性。研究者以豐 富的文字敘述將研究方法、流程、場域、資料蒐集及觀察或訪問到的原始資料轉換成文 字資料,並對情境脈絡作完整的說明和豐富的描述(thick description),以增加研究內 容的可轉換性。

四、一致性(Consistency)

研究者要反覆檢核研究內容,發現資料中是否與研究有相當關聯性。研究過程對研 究資料的分析或詮釋時,必需秉持客觀的立場,真實呈現研究對象的看法與研究結果。

為了提高本質性研究的確信性,研究者依據上述所提出之實際做法,於研究對象學 習之場域謹慎地蒐集資料,並盡量依據原始資料轉換、分析、檢視資料,以增加本研究 結果之確信度。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實際參與課程進行、訪談以及資料分析等方式,檢視臺中市身心 國民小學於暑期辦理之「幼小轉銜入學準備班」活動內容,並了解對身心障礙兒童日後 進入國小階段的適應影響。本研究依據所蒐集的資料加以分析、詮釋,分為以下三個小 節闡述研究結果與討論。第一節從國小一年級老師、行政老師、活動教學老師三方面的 看法探討幼小轉銜入學準備班活動規劃的模式;第二節以實際參與幼小轉銜入學準備班 活動的角度,所觀察到的內容心得及衍生的省思;第三節探討身心障礙兒童參與幼小轉 銜入學準備班之學習成效。

第一節 幼小轉銜入學準備班活動規劃

本節收集老師對幼小轉銜入學準備班的看法,深入探討身心障礙兒童幼小轉銜入學 準備班活動規劃的模式。研究者經由國小一年級老師、行政老師、準備班教學老師的訪 談,了解身心障礙兒童參與入學準備班的想法,歸納出適合身心障礙兒童幼小轉銜入學 準備班活動模式。

壹、身心障礙兒童幼小轉銜入學準備班活動規劃

由幼兒園和國民小學的教育目標來看,小學的教育目標比幼稚教育目標範圍更大,

兒童必須了解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情形,也必須了解自我,學習基本知能,發展生涯 規劃。這都可以看出兒童進入國民小學後,面對截然不同的校園生活,將是一大挑戰,

更遑論身心障礙兒童,藉此可以推論身心障礙兒童在此過渡期更需要協助。因此在暑假 期規劃銜接體驗課程,應該能減少幼稚園與國民小學兩種階段中,在學習型態、生活環 境等方面的適應差異。許雯鈞(2010)提到幼小轉銜服務的提供能幫助將就讀普通班的 身心障礙兒童的課業、社會互動、生活適應,家長和教師皆期望幼小轉銜服務能增加幼 小銜接課程的規劃與人際互動能力的培養。

依據 2011 年 6 月臺中市政府教育局公文,幼小轉銜入學準備班相關活動---新生 育樂營活動計畫,活動設定的目的(詳見附錄二)為:

一、透過國小一年級新生育樂營的方式,提供即將入小學的特殊需求新生參與小學教育 型態的體驗,加強其適應國小學習生活能力。

二、透過設計的課程與教學方式,讓自閉症等不易適應新學習環境的特殊教育學生,在 開學前了解小學上課情況,使其能於開學後儘速進入小學學習生活。

三、落實幼小銜接轉銜服務的特殊教育輔導理念。

準備班活動預期效益則為:

一、由模仿學校正式課程中,拓展學童學習經驗,引領兒童透過活動中的實踐,獲得直 接體驗,以多種感官體驗世界,豐富個人學習歷程。

二、營造融合的學習環境,讓參與育樂營的一般學童能夠對身心障礙兒童有基本的認 識,並學習如何與特殊孩子相處、互動,而不會排斥、排擠他們,達到宣導與融合 的目的。

以新生育樂營的活動方式辦理身心障礙兒童幼小轉銜入學準備班活動,藉由營造與 國民小學相同的學習模式,由模仿學校正式課程中,拓展學童學習經驗,引領兒童透過 活動中的實踐,獲得直接體驗,以多種感官體驗世界,豐富個人學習歷程。身心障礙兒 童學習全程參與活動,並學習與新老師和新同學正向積極的互動。

貳、身心障礙兒童幼小轉銜入學準備班活動規劃的模式

身心障礙兒童入學準備班活動規劃模式依據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身 心障礙者保護法、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施行細則、身心障礙教育專業團隊設置辦法、身心 障礙學生轉銜服務實施要點、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整合實施方案等法源,並依據臺 中市政府教育局行文之活動計劃,進行整個活動的規劃及施行。2011 年 7 月 5 日籌 備會議中,與會行政人員及準備班四位教師對於教室環境、座位安排及活動功課表有以 下的規劃說明:

一、教室環境及座位安排

活動地點大部分在普通教室進行,教室前方有整片式黑板,下方配置教師置物櫃,

教室左側有木質地板學習角,暑假期間因放置班級教師個人物品,故未能開放使用。教 室後方則有揭示板及學生置物櫃,揭示版上佈置教學單元內容以及展示學生作品,學生 置物櫃提供學生放置個人學用品。教室後陽台配置洗手檯、掃具放置區、垃圾桶及資源 回收區。教室內部有一部壁掛式 42 吋液晶電視、一組個人電腦設備和一套教師用辦公 桌椅,以及二十五套學生用課桌椅,教室配置如圖 4-1-1、4-1-2、4-1-3。10 名身心障 礙兒童座位採分散的方式安插在各小組裡,每一小組有兩名身心障礙兒童,身心障礙兒 童前後左右皆安排普通生,可以同儕力量隨時給與身心障礙學生協助。

圖 4-1-1 揭示版內容(學生作品展示) 圖 4-1-2 圖書區照片

圖 4-1-3 教室配置圖

二、活動功課表

活動功課表經參考目前○○國民小學一年級功課表的版本,並考量入學準備班學生 學習情形,討論後編排活動時間如表 4-1-1:

依市府來文之活動計劃,提到關於幼小轉銜入學準備班活動功課表規劃原則,及在 幼小轉銜入學準備班第一次籌備會議中,準備班教師提出規劃活動功課表的想法:認為 星期一第一節課應考量活動整體參與的學生初入學體驗的狀態,避免一開始就有適應上 的困難,課表安排應以可彈性調整之課程為佳,同時符合廖月君(2008)研究,學生因 學習動機低而影響適應問題。

PT:我建議第一節課程安排彈性課程或是綜合活動,因為小朋友剛來,而且 假日調整過,所以第一節是彈性課程可以做所謂的收心或是假期分享。

PT:是啊!第一節課程安排彈性課程或是綜合活動,可以彈性調整活動上課 內容,減少小朋友的分離焦慮,應該可以讓學生慢慢適應,從喜歡上學 開始,再逐步增加學生活校生活適應能力。(會1000705)

活動功課表以目前國小一年級課程規劃為參考依據,活動內容以五大領域為主軸,

一週規劃 22 節課程,包括語文 6 節(本國語文 5 節、鄉土語文 1 節)、數學 3 節、

生活 7 節、綜合活動 2 節、健康與體育 2 節以及彈性課程 2 節。星期二為整天課程,

須在學校使用午餐、潔牙及進行午休;每天早修 07:50~08:35 晨光時間大多安排靜 態活動,進行班級輔導或閱讀活動,同時利用週三晨光時間邀請社區資源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