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指的是協助研究進行所採用的方法及使用到的工具而言,因此本節將說明 研究中內容分析所使用的工具和資料取得方式等。本研究進行及所採用的研究工具為:

壹、臺中市 100 年度國小一年級新生入學育樂營活動新生基本資料表

由身心障礙兒童的照顧者或家長填寫取得資料,內容有基本資料、身心障礙類別相 關證明文件、學前就學學校、未來國小安置學校、目前健康及服藥狀況、疾病史、生理 機能狀況、動作能力、生活自理、社會情緒、溝通能力、認知學習等項目。(附錄三)

貳、半結構式訪談題綱

「半結構式的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又稱為「半標準化的訪談」

(Semistandardized Interviews)或「引導式的訪談」(Guided Interviews)。半結構式訪

談是介於結構式與非結構式的訪談之間的一種資料收集方式,在訪談進行之前,根據研 究的問題與目的,設計訪談大綱,作為訪談指引。在整個訪談過程,不全然根據訪談大 綱的順序,來進行訪問工作,依訪談時實際狀況,對訪談問題順序做彈性調整。半結構 式訪談大綱不太像結構式訪談大綱一樣,以半開放方式請訪談對象回應訪談問題。(附 錄五)

訪談大綱的設計只是為了要讓訪問進行得更流暢,有時也會詢問受訪者的感受。研 究過程當中,依照行政教師、準備班教師、家長、小學級任教師等訪談對象進行半結構 式訪談,並配合研究進程時間,設計不同的訪談題綱,透過半結構式的訪談蒐集資料,

務使研究能更完整呈現。

參、臺中市 100 年度國小一年級新生入學育樂營活動活動前、活動後新生 能力檢核表

根據準備班老師在臺中市 100 年度國小一年級新生入學育樂營活動活動第一天

(1000801)新生能力檢核表資料(附錄六)中呈現,身心障礙兒童在「粗大動作」、「精 細動作」、「認知」、「語言(表達與理解)」、「生活自理」、「社會行為」、「教室規則」各 領域具備的能力等級,內容有四項「粗大動作」、二項「精細動作」、十一項「認知」、 七項「語言(表達與理解)」、十五項「生活自理」、六項「社會行為」、八項「教室規則」。

評量標準分為 0- 4 共五級, 0 級表示沒有學習動機, 1 級代表有動機但是必須在 2/3 以上的協助下才能完成, 2 級是其中 1/3 需協助下完成, 3 級代表在 1/3 以下協助 下完成, 4 級表示能獨立完成。

活動最後一天(1000812),入學準備班育樂營活動結束後由準備班老師填寫參與的 身心障礙兒童在各領域具備的能力,在新生能力檢核表資料(附錄七)中呈現,內容同 活動前之檢核表內容,可相對應檢核活動前與活動後之身心障礙學生能力。

肆、臺中市 100 年度國小一年級新生入學育樂營活動家長回饋意見表

活動家長回饋意見表(附錄八)內容有關於「辦理 2 週的活動日數」、「有助於未 來國小生活作息」、「教學活動多元化(學習課程、社區醫師保健教育等)」、「教師班級 經營及生活常規教導」、「午餐菜色」、「校園安全」、「學校人員服務態度(輔導室人員、

任課教師、健康中心護理師等)」、「教師助理員服務態度」,以五項滿意度量表進行調查,

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尚可、不滿意、很不滿意。另採開放式問答,請家長回饋活動期 間,孩子會主動與家長或家人表達或分享學校發生的事及其他建議。

伍、研究者:

本研究者,自師範學院畢業後,教學年資逾十五年,任教階段包含幼兒園以及國民 小學。目前擔任國民小學低年級級任老師,曾任教學組長及級任老師多年。除在學期間 修習學前特教十六學分,擔任公私立幼兒園教師三年,並在轉職國小教師後,於教學時 參與多項特殊教育研習課程,從實際擔任低年級教師實際輔導兒童的經驗反思,深深了 解身心障礙兒童從學前階段進入國小學校環境上轉換的適應困難,以及進入小學後容易 出現無法遵守普通班的班級常規的情形;同時也瞭解身心障礙兒童家長非常擔憂孩子進 入國小普通班後的適應情況,以及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兒童的接受度。

本研究中,研究者以局內人參與課程進行配合觀察的方式,深入身心障礙兒童在入 學準備班學習場域中,蒐集第一手資料,並配合訪談的方式,同時蒐集相關文件,以多 元管道了解入學準備班課程活動的規劃及實施。研究者置身於身心障礙兒童所處的情境 脈絡之中,對身心障礙兒童參與幼小轉銜準備班課程有詳實的紀錄。再者研究者對於身 心障礙學生有著實際教學及輔導經驗,目前進修碩士學位中,對於特殊教育學理與教學 方法有深入的認識與把握,足以來進行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