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入學準備與學校生活適應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入學準備與學校生活適應

國小一年級對一個身心障礙兒童而言,是人生一個大轉捩點,升上小學一年級,將 適應不同的學習環境與面對學習壓力,替身心障礙兒童做好心理準備是一項必要的功 課。適當的幼小轉銜,可以把幼小之間的「大陡坡」,轉換成緩步上升的「平緩斜坡」,

協助身心障礙兒童踏出穩健成功的第一步,適應國小學習環境,並讓身心障礙兒童了解 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差別,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設和準備。

壹、入學準備

由於小一階段的兒童大約介於六至七歲,認知發展正處於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前 運思期、具體運思期的階段。換句話說,對小一兒童而言,進入小學除了需要面對外在 環境的改變,同時也需要學習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甚至調整其內在既定的認知。雖然兒 童各種能力的發展有個別差異,有些可能不會同時達到某一特定的發展層級,但可以針 對身心障礙兒童的需求設計一個適性的課程,幫助其進入小學前具備應有的基本能力。

由表 2-2-1 中可以清楚的發現幼兒園與國小生活種種的不同:幼兒園採取不分科的 教學方式,課程設計較為生動活潑,國小則採取分科的教學方式,課程設計較為緊湊,

還有不定時上級交辦的宣導事項,教師常存在著教學進度的壓力;幼兒園的教室情境佈 置有較多的學習區,幼兒可以自由的探索、操作學習,國小的教室因人數多、課桌椅的 數量也多,活動空間相對的就縮小,情境佈置也偏向屬於靜態的學生作品、生活公約等。

表 2-2-1 幼兒園與國小生活比較表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孫扶志,2004;臺北市教育局,1992;劉瓊玫,2111;

蔡宜珍,2004;盧美貴,1993;研究者根據現場觀察資料增修)

研究者在教學現場也觀察到:幼兒園裡的幼兒一般是在活動中學習,有較自由的活 動空間和時間,但國小一年級的兒童上課有固定的生活作息,要遵守一定的上課常規,

不可隨意走動,教師管理學生的方式較權威,重視團體紀律和秩序;幼兒園沒有硬性規 定的作業,學習評量以生活教育為主,無考試的壓力,國小常有回家作業和紙筆評量,

有考試的壓力,以及班級經營中很重要的師生比例差異,凡此種種都可能造成一年級新 生產生學校生活不適應的問題。家長、幼教師可以事先在家引導孩子們了解,國小一年 級老師也可留意其中的差異,以漸進的方式做好幼小轉銜工作。

貳、學校生活適應的意涵

學校適應係指當個人因進入學校所產生的適應問題,包含學生在學校學習常規、師 生關係、同儕關係及自我接納,亦指學生與學校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與結果(許嘉予、

陳麗圓,2008)。從幼稚園到小學,是孩子學習生涯的第一個關鍵轉型,「適應學校生 活」對進入小一的孩子而言在內心發生極大的挑戰!晨光時間不再是遊戲自由探索,取 而代之的是導師時間;午睡要趴在桌上睡,上課不能亂走動,也不能隨意回答或發問問 題;作業不能忘記,要背書又要寫字,還有平時測驗和定期考試;上課不能隨意去上廁 所,必須等到下課才行……。

個體進入學校而引發的各種適應,通常發生於個人跨越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或接受 不同的教學型態時(Ladd & Price,1987)。依目前國內的幼兒園與小學就是兩個不同的 教育階段,其無論在物理環境(如:校舍建築、遊戲空間與設備、教室設備佈置……)

與社會環境(如:教師角色、師生比例、生活作息、班級經營、親師教育理念與期望……)

均有所不同,於是有適應的需求(張翠娥,2003)。而林永誠(2010)提到學校適應的 內涵主要包括常規適應、學業適應、人際關係適應、自理能力適應等。其中常規適應包 含了兒童遵守學校一切與生活和學習有關的要求與規定,如聽鐘聲按照學校規定的作 息,遵守班級公約等。若以國小一年級教師的觀點,對入學新生則著重在生活自理能力、

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社會人際關係能力、認知概念能力、粗動作知覺能力、精細動作

表 2-2-2 學校適應國內相關文獻整理(續)

表 2-2-2 學校適應國內相關文獻整理(續)

肆、身心障礙兒童就讀國小普通融合班適應上的挑戰

身心障礙兒童於入學之後面臨新的教學型態、學習環境、評量方式及授課教師……

的改變,導致許多身心障礙兒童在學校生活適應過程當中發生困難。根據文獻資料,身 心障礙兒童本身容易遭遇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包含以下五個層面:

一、生活習慣:幼兒園與國小生活差異也包含早餐和點心供應的問題(許碩芳,2007),

生理需求習慣的調整,容易造成身心障礙學生的適應困難。

二、語言方面:學前經驗對於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也有影響,有學前經驗的學生在口語表 達、人際互動較沒有學前經驗的學生好(廖月君,2008)。父母親之語文能力對子 女的學校成就亦有影響,而部分身心障礙兒童說話不清晰,無法清楚表達,易被同 儕取笑;部分子女因為家庭功能不佳,較難配合學校或班上的行事,而讓孩子在學 習上停頓。

三、學習方面:部分身心障礙兒童容易產生學習適應不良和學習疲乏,學生學習適應問 題中最常出現的是學習動機低與專注力短暫。而學習認知性科目如:國語、數學等,

則容易跟不上學校進度,整體而言,確實存在整體學習弱勢的情況。小學認知性作 業寫習量增加,學童易有作答正確和字體工整的壓力(許碩芳,2007;廖月君,2008;

劉雅如,2007)。

四、標籤記號:在校園中,身心障礙兒童是特殊教育需關注的對象,再加上本身因為先 天的生理、心理的障礙或缺陷的身心障礙兒童,發展較遲緩或其他缺陷,而有被標 籤化的傾向。

五、自我認同:除了本身因素,部分身心障礙兒童無法覺知他人的感受,獲得成就,使 身心障礙兒童無法產生自我認同,缺乏自信,進而對同儕產生疏離。

國小階段目前是屬於我國正規教育的第一階段,兒童在學校接受教育,生活上受到 團體規範的約束,例如:需要按時上下課、依照規定完成作業、上課時在教室要安靜坐

在規定的位置上,在知識的學習上則面臨各種考試的壓力(張春興,1994)。初接有身 心障礙學生的融合班級時,有些普通班教師因為具有特教專長與相關經驗、遵守學校規 劃、增加教學經驗視為學習挑戰或具人文關懷等心態而表示願意接受,有些教師則因不 具特教背景、擔心工作負擔加重、準備不及等因素而感到擔憂、抗拒或被動接受(蘇燕 華,1999)。依研究者多年教學經驗,歸納融合班教師適應挑戰因應做法如下:

一、事先了解身心障礙兒童的身心特質: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老師事先對 身心障礙兒童伴隨特質及輔導方式進行初步認識與了解,有助於老師在面對身心障 礙兒童時不至於手足無措。例如透過相關書籍、網站、研習或其他資源來進行認識 和瞭解,都是可行的方法。

二、主動蒐集身心障礙兒童相關資料:身心障礙學生入班前通常資源班特教老師已經事 先取得該生的相關資料,普通班老師可以從中了解身心障礙學生的身心特質、優勢 與弱勢、就醫與用藥情形、家庭背景及概況、合適的校外資源(如醫療、社福……)、

情緒與行為的歷史及有效的處理方法等。必要時與資源班特教老師共同討論身心障 礙學生的需求並擬定可適用於普通班的教學與輔導策略。

三、積極建立親師關係:開啟與身心障礙學生家長的溝通管道是親師合作的大門,不但 能讓老師充分了解家庭對身心障礙兒童的教養方式與期待,也能讓家長對老師產生 信任感進而願意配合學校的教育措施。

四、營造接納的學習環境:建立友善接納的環境可透過正式上課或非正式談話、團體教 導或個別輔導等方式,向同儕說明身心障礙學生身心特質、同儕對身心障礙兒童表 現接納態度的重要性與好處、身心障礙學生可能產生的行為狀況以及可以因應的具 體做法。此外,也可以訓練同儕成為愛心小義工,在特定事務上給予身心障礙學生 提醒與協助。

五、向班級家長說明班級經營理念:可以利用班親會或學校日的場合,對班級家長提出 帶好每一位學生、尊重個別差異等理念與做法,說明因應學生不同身心特質可能做

的環境調整,以形成班級家長支持的氛圍。宜避免在身心障礙學生出現極嚴重的衝 突事件後,才進行補救說明。

六、下達明確具體的指令:老師在課堂上提供指令有時候會伴隨著「前情提要」或「長 篇大論的說教」,對於身心障礙學生而言,容易被模糊焦點,造成學生因分心或誤 解而產生遵循的困難。若能使用直接且明確的簡短指令,將有助於身心障礙學生的 遵從。

七、使用視覺提示輔助耳提面命:例如將班級規範做成海報張貼在教室顯眼處,經常根 據規範內容做說明與提醒,或公開表揚與個別處理;使用便條紙提醒學生應完成的 任務;使用行為記錄表與增強制度來激勵學生表現適當行為;利用檢核表教導學生 記下自己的工作並在完成後打勾用以逐項檢核。

八、座位安排在易於提醒注意的位置:讓身心障礙學生的座位接近老師授課時所在的位 置(或老師授課時常走動經過的位置),避免安排在特別或突出區域,造成標籤效

八、座位安排在易於提醒注意的位置:讓身心障礙學生的座位接近老師授課時所在的位 置(或老師授課時常走動經過的位置),避免安排在特別或突出區域,造成標籤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