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身心障礙兒童入學準備班課程活動內容。本研究以臺中市 一所國民小學實施幼小轉銜入學準備班活動為研究對象,訪談對象為入學準備班規劃之 行政教師、執行之準備班教師、參與活動之身心障礙兒童家長和兒童進入小一之級任教 師,以了解國民小學在實施幼小轉銜入學準備班活動的情形,由於時間及人力上的限 制,本研究在探究上,無法像量化研究結果一樣的推論到其他單位辦理之入學準備班活 動,僅作為實施入學準備班活動的參考,此為本研究之第一限制。

研究之第二限制為活動輔助之特教助理員。幼小轉銜入學準備班活動有特教助理實 習,同時參與活動進行,共20 位特教助理的實習人員,分為兩組,每組有 10 位,每位 特教助理員協助一位身心障礙兒童,每位學員需參加三個半天的實習。特教助理每天要 填寫的輔導紀錄表,每位助理負責紀錄所輔導的兩位特殊學生的學習情形或其他上課狀 況等,輔導紀錄須傳給下一位要輔導這兩位學生的下一位特教助理,藉由特教助理員的 角色,發展融合教育,協助觀察特殊孩童在入學準備班的上課情形、輔助看顧身心障礙 兒童下課時間的活動狀況及每天活動結束時,與家長對談孩子當天上課及下課活動情 形。雖然特教助理員給予準備班教師許多協助,但工作實習及養成涉及領域不同,為另 一層面的研究,故未將特教助理員在入學準備班扮演之角色進行研究說明。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為國(2005)。幼小銜接實施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0,92-99。

台北市教育局(1992)。台北市幼稚園與國小一年級教學銜接之研究。台北市教育局印 行。

江惠珍(2009)。南投縣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實施幼小銜接因應策略與教學效能相關之 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宋維村(1994)自閉症:診斷的演進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教師天地,73,22-28。

李承樺(2009)家長,幼師與小一融合班級教師對特殊兒童入學準備能力觀點之比較。

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珊如(2011)。國小一年級特殊需求兒童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 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月仙(2006)。以童書為媒介提升身心障礙兒童入學準備能力之成效分析。特殊教育 研究學刊,31,1-22。

林永誠(2010)。發展遲緩兒童入小學準備班課程規劃之研究。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宏熾(2003)。身心障礙者生涯發展理論與生涯轉銜服務。特教園丁,19(1),

1-17。

林宏熾(2006)。轉銜服務特教中途之回顧與前瞻:身心障礙學生成年轉銜服務之發展 與省思。特殊教育季刊,100,16-27。

林秀錦、王天苗(2012)。特殊幼兒轉銜服務的協同行動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6

(2),1-26

林宏熾(1999)。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台北:五南。

林敏慧(2002)。早期療育的轉銜與因應。潛能發展PSN,秋季號,36-43。

孫扶志(2004)。幼小銜接中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與因應策略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乃義(2008,0811)。桃縣身障生入學準備班 慢飛天使快樂上學

大記元(電子報)。

2011年4月27日,取自大紀元電子報

http://www.epochtimes.com.au/b5/8/8/11/n2224906.htm

高宜芝(2007)。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對幼小轉銜服務需求認知與提供認知之調查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

張英熙(2002)。特殊兒童家長的失落經驗。特殊教育季刊,82,16-22。

張逸琳(2002)。特殊兒童幼小銜接團體之經驗分享。兒童福利期刊,2,251-253。

張雅惠(2008)。發展遲緩兒童幼小轉銜準備能力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翠娥(2003)。融合教育幼小轉銜論題探討。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8,307-330。

張肇珮(2008)。中部地區國小一年級教師對身心障礙兒童幼小轉銜服務專業知能的認 知與執行力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教育部(2001)。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實施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特殊教育法規選輯。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2010)。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台北市:教育部。

許俊銘(2004)。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調查研究。國立臺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許雯鈞(2010)。幼小轉銜對小一普通班身心障礙兒童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嘉予、陳麗圓(2008)。淺談新台灣之子學校適應問題。桃竹區特殊教育,11,29-33。

許碩芳(2007)。家長因應小一新生幼小銜接適應問題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郭怡瑩(2008)。幼小轉銜策略-以一名國小多重障礙新生為例。花蓮教育大學特教通 訊,40,62-66。

郭碧娟(2011)。南投縣國民小學幼小銜接適應問題相關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 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秋惠(2009)。參與準備班之國小一年級普通班自閉症學童學校適應情形探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美芳(2009)。身心障礙學生幼小轉銜後教師期望與父母期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麗如(2010)。特殊需求兒童幼小轉銜工作問題與因應。國小特殊教育,49 ,62-71。

傅秀媚(2006)。高度組織性支持之早期療育~美國與德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0,

193-206。

曾馨瑩(2008)。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幼小銜接與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 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20。

黃文鍠(2010,0728)。入學準備班照顧特殊學童。自由時報(電子報)。2011年4月27 日,

取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l/28/today-south31-2.htm

黃柑(2009)。學前特殊需求兒童幼小轉銜入學能力準備對國小低年級學校適應之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純華(2006)。自閉症學生幼小銜接橋樑---準備班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月君(2008)。國小一年級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台東縣某國小為例。國立 臺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滿光哲(2007)學前階段教師對發展遲緩兒童幼小轉銜服務專業知能問題之研究。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管秋雄、陳秀紋(2009)。小學一年級教師入學準備度觀點之探討。中州學報,27,101-133。

劉雅如(2007)。臺北縣身心障礙兒童幼小轉銜服務與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慈惠、丁雪茵(2008)。幼教人看小一生的學校適應及親師之因應。師大學報,53(2),

131-167。

劉瓊玫(2011)。公立幼兒園實施幼小銜接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潘淑滿(2003)。質性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

蔡宜珍(2004)。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幼小銜接活 動為例。國立臺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蔡幸柏(2012)。國小一年級教師對幼小轉銜服務知能及執行現況之研究。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玫芳(2005)。「家長」參與學童階段轉銜服務計畫的需求探討。臺東特教,22,41-47。

蔡春美(1993)。幼稚園與小學銜接問題調查研究。台北師院學報,6,665-730。

蔡桂芳(2002)。發展遲緩兒童幼小轉銜服務。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論文集,9101,

164-172。

盧美貴(1993)。幼稚園與小學課程銜接問題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報,

2,215-246。

賴珮如(2010)。自閉症兒童參加入學準備班對其入國小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賴瑾誼(2010)。以德懷術建構身心障礙幼兒幼小轉銜模式。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賴曉莉(2008)。電腦多媒體在國小資源班教學之應用。臺東特教,27,17-24。

羅一萍(2011)。國小身心障礙兒童新生入學之轉銜服務與輔導。特教園丁,26 (3),

1─7

蘇燕華(1999)。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二、英文部份

Eutwisle, R. D., & Alexander, K. L. (1998). Facilitating the transition to first grade:The nature of transition and research on factors affecting i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8(4), 351-363.

Ladd, G.W. (1996). Shifting ecologies during 5 to 7 year period:Predicting children’s

adjust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grate school. In A.J. Sameroff and M.M. Haith(Eds.),

The five to seven year shift:The age of reason and responsibility,(pp. 363-386).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dd, G. W. & Price, J. M. (1987) Predicting children's social and school adjustment follow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kindergarten. Child Development,

58,1168-1189.

Lincoln, Y. S. & Guba, E.G.. (1985) .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Sage McGann, J. F. & Clark P. (2010). Fostering positive transitions for school succes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30(32),144-145

Neuman, M. J. (2002). The wider context: an international overview of transition issues. In Hilary, Fabian & Aline-Wendy, Dunlop (Eds.),Transitions In The Early Years,

(pp. 8-22). NY: RoutledgeFalmer.

Powers, M. C., Allen, J. R. & Holburn, S. (1990). Tranisition of young children into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mainstream.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9(4), 91-105.

Ramey, C. T., & Ramey, S.L. (1999). Beginning school for children ar risk. In R.C. Pianta

& M.J. Cox(Eds. The transition kindergarten,217-252.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Walker, H. M. (1986). The social behavior survivalprogram: (SBS)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integration of handicapped children into less restrictive settings. In H. M. Walker

(Ed.), The social behavior survival program (SBS),(pp. 421-441). (Available from Hill Walker, Center on Human Development, Clinical Services Building, University of Oregon,Eugene, OR 97403).